|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21-11-8 11:14 编辑
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在《自然》《科学》这种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有多难?发表了意味着什么?
圆桌收录
科研有点难
本题已加入知乎圆桌 » 科研有点难,更多研究生和科研人关心的话题,欢迎关注。
最近 21 岁的曹原在《自然》上连发两篇文章引起广泛关注,所以想请教一下,这两种顶级期刊在科研工作者眼中到底有多大的咖位?
关注者
3,223
被浏览
3,115,326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0
5 条评论
分享
收起
106 个回答
默认排序
方辰
方辰
科研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圆桌收录
科研有点难
988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两家杂志都是科学出版业的“百年老店”(尤其是Nature),在一代代编辑的不懈努力下持续发表着相对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尤其是主刊)。由于两家都是综合性刊物,所有的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材料……)一起竞争每周相当有限的版面,所以在上面发表文章可以说是相当的困难。统计数据我就不去找了,想当然两家都有着极高的拒稿比例。但是,“难发”不代表发表的文章就一定比所有其它文章优秀,而只是说明想要在上面发表需要满足更多的条件。(以下文字默认对象是学生,老师读者请勿带入。)
正如许多其它答案所正确指出的,N/S两家的编辑在投稿-发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比很多杂志要大。他们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稿件,每篇都会有很强的scientific claim。人的学问是有限的,编辑也一样,在上述情况下很多时候难以仅仅根据文章内容就判断是否应该送审。所以,编辑几乎一定会把文章作者的身份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这帮人来自什么学校?做什么领域的?以前发表过什么文章?……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第一次在N/S家发文,都一定要大佬“带一下”。这个大佬可能本人发表了很多N/S论文以至于编辑已经很熟悉,也可能虽然没怎么发表过,但是在领域内的声望很高。曹原的导师,Pablo Jarillo-Herrero就是MIT物理系少壮派的巨佬,深耕二维材料多年。2015年他在MIT的tenure talk我去了,我的印象里,在他showcase的成果中,N子刊只配得到slides上面一个没有解说的图片,只有N/S主刊上的文章才值得拿出来说一下。总之,从学生的角度看,想发N/S家的文章,全靠自己努力是没有希望的;同时也正因为如此,不比因为没有发表过N/S文章而否定自己,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你自己的问题。
假设你导师满足了上述的前提条件,那么可以说你获得了入场资格。但是,接下来的事情依然跟你本人关系不大:选题。从我自己的经验看,N/S喜欢的是一些公认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你知道你不知道”的那些东西,所以我们看到N/S常常出现“背靠背发表”的文章。一个成果如果需要你去“抢发”,那么这就表示这事一定不是非你不可的,而是很多人都能做而你做得最快或者最好。总之,团队的领导者在选题的阶段要能敏锐地找出整个领域的热点、难点之中最接近突破的那个点。所以,跟上面那条类似,这其实也是在考验导师的能力,而不是你的能力;当然,还是那句话,也正因为如此发不了不能怪学生。
接下来的因素,跟学生关系还不是很大:文章的写作。N/S两家对文章写作的要求非常高,这不是说需要你的英语要有多流畅多优美,而是要能写得让编辑/审稿人很快理解你所完成的工作从最宏观的角度看具有哪些意义,在整个领域那么多的研究之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这个placing在我看来,对学生来说可以说是极难,因为需要你对整个领域当下的研究现状,甚至领域过去一些年的研究史有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没什么系统学习的途径,而是在长期浸淫下慢慢积累出来的。在文章的题目、摘要、正文中的intro中把上述问题讲清楚,主要还是要靠导师倾注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在其中也可以做一些文献搜集和总结的工作,来协助导师尽量好地完成文章的这些部分。
然后才是研究工作本身的完成度。虽然排在了最后一位,但是也绝对是不可或缺的。N/S两家跟其它一些杂志的重要区别是审稿人相对会更挑剔。这并不是因为编辑选了难缠的审稿人,有时候同一个人在给PRL审稿和给Nat Phys审稿的时候态度也会很不同:对于前者可能要求展示出一定的原创性即可,而对于后者则常常要求“补个实验”、“补个数据”、“补个证明”什么的。这就是指文章的完成度要高,方方面面都要想到。这一部分的确是需要导师/学生/博后在一起竭尽全力去完成的。
其实写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也看出来了,在发N/S这件事上,学生能做的事情相当有限。因此,不要再去问自己怎样才能发,这是舍本逐末。学生一方面要安心完成科研的具体任务,另一方面一定要多读多看培养自己的视野。增强能力和视野,才是学生能做的,也是需要做的事。
编辑于 2019-03-12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952199
Nature:重大进展!中美科学家揭示针灸的神经解剖学机制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9272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