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17-4-24 18:30 编辑
胃炎
A+医学百科 >> 疾病百科 >> 炎症 >> 胃炎
胃炎(gastritis)是胃粘膜炎症的统称。是一种常见病,按病程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类,急性胃炎常有明确的病因,而慢性胃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明了,急性胃炎常见的为急性单纯性胃炎和急性糜烂性胃炎。前者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厌食和恶心、呕吐;后者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有呕血和黑粪。慢性胃炎通常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本病常见于成人,许多病因可刺激胃,如饮食不当,病毒和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均可能引发本病。
目录
1 胃炎的分类
1.1 急性胃炎
1.1.1 病因
1.1.2 病理
1.1.3 症状
1.2 慢性胃炎
1.2.1 病因
1.2.2 病理
1.2.3 临床表现
1.3 特殊类型胃炎
2 诊断
2.1 上消化道造影
2.2 胃镜检查
2.3 幽门螺杆菌检测
2.4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检查
2.5 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ⅠⅡ的测定
3 胃炎的治疗
3.1 急性胃炎的治疗
3.2 慢性胃炎的治疗
3.3 营养和饮食
4 慢性胃炎食疗视频
5 参看
6 参考文献
胃炎的分类
在胃镜问世以前,胃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是依靠临床症状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随着纤维胃镜的临床应用,特别是经胃镜对胃粘膜的活组织检查,对越来越多的胃炎有了较明确的认识。1982年,国内胃炎会议上根据国内外经验,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两大类。而在浅表性胃炎的命名上,又常常使用病理、部位、形态等含义的词,如“慢性疣状胃炎”、“慢性出血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 “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等。1990年8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又提出了新的胃炎分类法,它由组织学和内镜两部分组成,组织学以病变部位为核心,确定3种基本诊断:①急性胃炎;②慢性胃炎;③特殊类型胃炎。加上前缀病因学诊断和后缀形态学描述,并对炎症、活动度、萎缩、肠化、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别给予程度分级。内镜部分以肉眼所见描述为主,分别区分病变程度。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病变可局限于胃的一部分,也可弥漫到整个胃部,常与自身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其发病率高,近年来调查高达90%以上;别人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病因
1.幽门螺杆菌英文为H.pyloris简称HP,1983年澳大利亚科学家Warren(罗宾沃伦)和Mashull(巴里马歇尔)发现,于200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它是一种革蓝染色阴性的螺旋状、*微需氧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尤其是亚洲人的胃液中,是许多慢性胃病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HP的感染率在我国高达50%;
幽门螺杆菌
2.长期的慢性刺激如长期的饮酒吸烟、滥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喜食热汤、浓碱、刺激性食物,急性胃炎反复多次发作;
3.十二指肠液反流
4.自身免疫性损伤北欧国家多见,我国較少见。
病理
1.慢性浅表性胃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胃炎胃粘膜最常见的病变之一,国内胃镜检出率高达20%~40%,以胃窦部常见;胃镜见胃粘膜:胃粘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点状出血及糜烂,表面可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粘液渗出物覆盖;显微镜示:病变位于粘膜浅层;
{{{2}}}
2.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发病是否与自身免疫有关及是否伴有恶性贫血,分为A、B型;A型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抗壁细胞抗体(PCA)及抗内因子抗体(IFA)阳性,并伴有恶性贫血,病变主要位于胃体和胃底部;B型多见于胃窦部,无恶性贫血;两者胃粘膜改变相似;胃镜见胃粘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色或灰绿色,粘膜层变薄、皱襞变浅甚至消失、粘膜下血管透见,表面有细颗粒、偶见出血糜烂;显微镜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肠上皮化生、腺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
正常与萎缩性胃炎对比
血管下透见
出血颗粒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病人病程迁延,大多无症状或症状很轻,部分病人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无规律性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少数病例出现较重的症状:疼痛、厌食、消瘦,酷似胃癌的表现,自身免疫性胃炎可有明显厌食、消瘦,伴有贫血、舌炎等。慢性胃炎的命名很不统一。依据不同的诊断方法而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疣性胃炎、药物性胃炎、乙醇性胃炎等等。
详细内容:
http://www.a-hospital.com/w/%E8%83%83%E7%82%8E
(华成旅行最便宜 03-3833-98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