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5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癌症化学预防研究前沿 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21 18:1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癌症化学预防研究前沿

2014年01月01日07:14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余四旺 陈万青

  —香山科学会议第471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余四旺 陈万青 本报记者 甘晓
会议执行主席王陇德、杨中枢、董子钢、赫捷、程书钧、陈君石(前排从左到右)

我国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等因素,共同导致癌症发病率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上升,癌症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癌症化学预防指用天然的或合成的化学物质阻止、逆转、减缓癌症发生发展过程的策略,是癌症预防的热点研究领域。我国面临着癌症控制的严峻局势,也有开展癌症化学预防研究的良好基础和环境,但总体上我国相关研究目前仍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滞后于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癌症控制的战略需求。国际上,化学预防研究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突破,对于我国相关研究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为明确我国癌症化学预防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发展方向,探索国际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促进国内外癌症化学预防相关领域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国内交叉合作,探讨化学预防如何在我国癌症防控战略中发挥应有作用,以“癌症化学预防研究前沿”为主题的第471次香山科学会议于2013年10月17日~18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药学院和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共同组织筹办,中华预防医学会王陇德院士、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杨中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程书钧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君石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董子钢教授共同担任会议执行主席;来自国内外二十多家科研院所和科技、卫生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王陇德院士首先介绍了会议背景和我国的癌症防控形势,并强调了预防在我国癌症控制战略中的关键作用和化学预防在预防医学、转化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会议对我国癌症化学预防乃至整个癌症预防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和国家癌症防控战略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程书钧院士和杨中枢教授等15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癌症控制形势和化学预防研究、癌症化学预防研究前沿进展和新策略等中心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我国癌症防治研究应战略前移
程书钧院士在“中国癌症防治研究应战略前移”主题评述报告中,总结了当前我国癌症防治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对国家癌症防控战略的建议。预防是控制癌症的最有效途径,控制癌前病变是癌症防控战略前移的关键,消化系统癌前病变的防治应作为我国近期癌症防治研究战略前移的重中之重。卫生部门应尽快制定国家中长期癌症防控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国家癌症防治工作体系。只有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癌症防治策略,才能有效控制我国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上升的势头。
杨中枢教授的“癌症化学/食物预防前沿”主题评述报告总结了癌症化学预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对中国癌症预防研究的建议。癌症化学/食物预防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验证据,中国亟需通过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发现安全有效的化学预防药物和饮食干预途径,通过队列研究确定高危人群及降低其癌症风险的途径,并促进实验室研究、临床研究和人群研究和交叉协作。
陈君石院士介绍了癌症病因预防和饮食营养干预的策略,包括控烟、膳食/营养、身体活动等,并强调了化学预防不能脱离这些策略。膳食/营养干预也属于化学预防,在中国其重要性尤其突出,研究并制定中国人群特定遗传背景下的营养标准和膳食指南将有利于癌症及其他慢性病的预防。
控制癌症需要新策略和新技术,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上海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王红阳院士以消化系统癌症尤其是肝癌为例,介绍了非可控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揭示非可控炎症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网络调控关键节点和扰动规律是肿瘤防治的重要前沿问题,将为肿瘤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创造条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董尔丹教授介绍了科学基金对促进我国肿瘤学基础研究发展的作用,指出以"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重大研究计划为代表的肿瘤学基础研究取得的大量成果,为癌症防控战略前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癌症防控形势和化学预防研究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孔灵芝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癌症流行和防控现状"的中心议题报告,介绍了我国癌症流行情况以及癌症防治策略和工作体系,指出我国癌症防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老龄化、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造成的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国癌症防控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原有工作机制、防控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求,缺乏分工协作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重治轻防。我国癌症防治战略必须结合国际前沿和我国国情,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指导原则,加强政府领导和支持、专业机构组织和指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乔友林教授总结了河南林县食管癌营养干预试验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指出补充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对预防肿瘤等多种慢性疾病在不同营养状况的人群中都有持续、积极的意义,林县模式已在部分高发区推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游伟程教授介绍了在山东临朐胃癌高发现场开展的清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的最新进展,指出清除幽门螺杆菌可逆转胃癌前病变,显著降低胃癌发病风险,还可以降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发病率。正在开展的大规模人群干预试验将进一步为清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在我国的全面推广提供充分依据。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omas W. Kensler教授介绍了江苏启东肝癌研究的成果,指出乙肝病毒感染和黄曲霉素是肝癌的关键危险因素,接种疫苗、减少环境和食物致癌物暴露等病因预防措施是控制癌症发生的关键,化学预防则是降低已经暴露或已感染人群癌症风险非常重要的手段。Kensler教授已与江苏启东肝癌研究所合作21年,对当地肝癌预防作出了杰出贡献,现启东肝癌发病率逐年下降,其经验对我国肝癌预防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南大学曹亚教授阐述了病毒感染与鼻咽癌等癌症的相关性及其对高危个体和早期患者确认的意义,说明了其化学预防的可能途径,并介绍了广西政府开展感染相关癌症筛查的经验。感染相关的肿瘤约占癌症的15%-20%,其中约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致瘤病毒感染的普遍性和发病过程中较长的“窗口期”为相关肿瘤的化学预防提供了机会。加强并规范致瘤病毒相关肿瘤的筛查有利于这些肿瘤的化学预防。
国际癌症化学预防研究前沿趋势
利用植物化学成分和低毒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来预防或延缓癌症发生发展是国际上重点支持的研究。已有数百个癌症化学预防临床试验完成或正在进行,多种化学预防药物被证明有效,但在实验室成果向临床转化中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题为“癌症预防的新方向与机遇”的中心议题报告中,董子钢教授结合国际癌症化学预防研究最新进展和他自己的研究,阐述了癌症预防的多种策略和关键点。选择正确的目标人群和机制清楚效果明确的药物是癌症化学预防临床试验成功的关键。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转化医学等领域的发展为癌症化学预防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策略。
新泽西州立大学江亚伍(Ah-Ng T. Kong)教授介绍了表观遗传学和细胞抗氧化响应在植物成分癌症化学预防研究中的意义,指出很多致癌物都会首先导致表观遗传学改变,化学预防试剂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来发挥癌症化学预防活性。
休斯顿大学胡明教授介绍了影响化学预防试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和可能的解决策略。癌症化学预防试剂的效用与其代谢和生物利用度密切相关,大都受到难溶、难吸收、强外排和广泛代谢等导致的低生物利用度的困扰。重视代谢和生物利用度问题,有助于癌症化学预防药物的成功转化。
哈佛大学麻省总院Andrew T. Chan教授汇报了阿司匹林预防结肠息肉复发和结直肠癌症的研究成果。日常服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其预防效用需要在5年后才能显现出来,同时其导致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会逐渐降低。在PI3KCA基因突变的个体中,阿司匹林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的效果极其显著。
癌症化学预防是当前癌症预防和控制研究的重要领域,可能成为我国癌症研究新的突破点,并对我国癌症防控战略有重要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黎均耀教授提出,减轻我国癌症负担的关键途径是充分利用我国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大力研发有效、安全、经济、易接受的癌症预防药物,这也是预防肿瘤学研究的前沿和重点。曹亚教授也强调国际癌症化学预防研究已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中美科学家在肿瘤预防和筛查中已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亟需将资源更多地投向肿瘤预防项目,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癌症化学预防研究。
会议共识与专家建议
本次会议形成以下共识:
第一,我国癌症防治形势严峻,战略前移势在必行。癌症发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癌症预防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且有很高的产出投入比,但必须依靠国家投入和政府支持。需尽快制定我国中长期癌症防控战略规划,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癌症防控工作体系。
第二,化学预防是癌症预防的热点和前沿,食物与营养干预也是化学预防的重要部分。癌症化学预防需要与疫苗、早诊早治、环境与行为干预等早期干预手段相结合,也需要与临床诊治相结合。
第三,我国应推广普及科学依据充分、技术上成熟、适合我国国情的癌症化学预防方法;加强研究有科学依据、技术上可行但尚无确切定论的方法;推动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问题的研究攻关。
第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政府机构、研究院所和媒体的防控职责,动员政府、社会、学术界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癌症预防。
基于以上共识,综合所有专家意见,本次会议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加快国家癌症中心建设,依托各级医院和研究单位建立全国癌症防治网络;加强全国以及地方各级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力量,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功能;成立癌症预防学会或专业委员会,促进癌症预防研究的交流和发展。
2.加大科研基金、行业基金和各级政府对癌症预防和研究的投入,推动癌症化学预防相关重大研究计划立项,促进癌症基础研究、药物研究和临床研究向预防研究靠拢,鼓励国际国内各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
3.重视我国的临床资源和高发现场资源,建立相应的资源标本库和流行病学数据库等,实行资源公开,数据共享。充分利用我国传统医药资源,并建立科学可行的质量控制标准。
4.现阶段化学预防研究应以感染相关癌症和炎症相关的消化系统癌症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用于早期筛查和预警的生物标志物和安全有效的化学预防药物为主要研究目标。
5.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和清除已经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可以在确定可行后进行推广。阿司匹林具有预防包括癌症在内多种慢性病的明确功效,可利用我国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试验队列进行研究验证。加强中国人群中食物/营养预防癌症的研究和癌症预防知识普及。
6.可先在宫颈癌高发区及适龄高危人群中开展HPV疫苗接种试点工作。HBV疫苗接种在我国开展良好,但仍需要重视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癌等癌症的化学预防研究。鼻咽癌筛查与化学预防的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感染相关癌症预防的示范。
7.将癌前病变纳入疾病管理范围,确定癌症化学预防药物的适应症。国家相关政策如大病救助、新农合和医保等应向早期筛查和干预倾斜,而不只是针对中晚期疾患。
《中国科学报》 (2014-01-01 第23版 55年形象)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8:30:52 | 只看该作者
癌症防控打响化学预防阻击战: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1030/c1007-23373053.html

癌的化学预防最前沿专辑(二)——非固醇类抗炎药应用于化学防癌:

http://www.docin.com/p-680091015.html

癌症化学预防:

http://www.baike.com/wiki/%E7%99 ... 6%E9%A2%84%E9%98%B2

维生素与癌症的关系: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ZYY201408147.htm

中药的癌化学预防靶点与思路: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 XUz37CNRX1-7093T4zW

癌症化学预防的分子靶标: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wyx-yxfc200904013.aspx

郑州大学举办2014年河南省癌症化学预防与控制高级研修班:

http://www5.zzu.edu.cn/jxjy/ggxw ... 48fd23be2f0646.html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8:42:50 | 只看该作者
新世纪癌的化学预防与药物治疗(书):

http://baike.baidu.com/view/2578329.htm?fr=aladdin

http://item.jd.com/10481852.html

癌症预防与早期发现(书):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44519.htm?fr=aladdin

肿瘤化学预防及药物治疗(书):

http://www.jztyx.com/ViewBookItem.aspx?bookid=3689

救命神药·1天1片阿司匹林(书):

http://item.jd.com/1135908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2-25 01:56 , Processed in 0.081450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