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14-8-28 19:33:56
|
只看该作者
衰老的“游离基理论”错了吗? 4
“活性氧”的“正面作用”
生物“正面利用”“活性氧”的例子,当然最明显的就是用“活性氧”来攻击敌人。淋巴细胞(如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在吞食侵入身体的微生物以后,会在“吞食包”中通过酶反应产生“活性氧”,将微生物杀死。这是典型的“以毒攻毒”,用“活性氧”来对付敌人。有没有利用“活性氧”为自己正常的生理活动服务的例子呢?
1908年,德国科学家Otto Warburg(1931-1970)发现,海胆的卵受精后,耗氧量会大量增加,形成所谓的“耗氧爆发期”(oxygen burst)。研究表明,一种叫“海胆双氧化酶”(Sea Urchin dual Oxidase 1, 简称Udx1)的蛋白质,利用氧来产生“过氧化氢”。用化学物质抑制Udx1,或者用抗体结合于Udx1,受精卵中的细胞就停止分裂。用低浓度(10mM)的“过氧化氢”可以使一些细胞恢复分裂。这说明“过氧化氢”为海胆受精卵的发育所必需。
“活性氧”由于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细胞里的“寿命”很短,一般都立即和附近的分子发生反应而消失(这也是“抗氧化酶”不能完全消灭它们的原因)。相比之下,“过氧化氢”是比较稳定的。而且由于它不带电,可以容易地穿过细胞内的膜系统(比如线粒体的膜),扩散到细胞内的其它地方,因而可以对细胞的生理活动发挥更广泛的影响。由于同样的原因,外加的“过氧化氢”也可以穿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内部,因而可以用来研究“活性氧”浓度变化对细胞的影响。
实验表明,当“过氧化氢”的浓度在50微摩尔(50mM)或以上时,细胞就停止生长,到1000mM(1mM)时,细胞就会死亡(一般通过“自杀”,即“程序性死亡”apoptosis的方式)。这说明高浓度的“活性氧”对细胞是有害的,符合衰老的“游离基理论”。
但是,在低浓度(0.001mM 到10mM,但不超过10mM)下,“过氧化氢”却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比如在1mM的浓度下,“过氧化氢”可以刺激仓鼠(Hamster)成纤维细胞(BHK-21细胞)的生长。0.001mM到1mM浓度的“过氧化氢”也可以刺激晶状体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低浓度(从0.01mM开始)的“过氧化氢”能够促进人血管壁中平滑肌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加入能分解“过氧化氢”的CAT,刺激作用就消失,说明是“过氧化氢”的作用。加入对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简称bFGF)的抗体,这个刺激作用就消失,说明这个刺激作用是通过bFGF的作用。
把从牛的主动脉提取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埋藏于两层胶原蛋白之间以观察这些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的能力,结果发现低浓度的“过氧化氢”(0.1mM到1mM)能够刺激内皮细胞生长和迁移,形成管状物。同样,CAT可以抑制这种刺激作用。在这些浓度下,“过氧化氢”也能够增加“转录因子”(控制基因“开关”的蛋白质)ETS-1的表达,也许“过氧化氢”对血管生成的刺激作用部分是通过“上调”ETS-1来实现的。
低浓度的“过氧化氢”是如何刺激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即细胞最初是如何“接收”到“过氧化氢”发出的“信号”的,细胞里面有没有专门与“过氧化氢”作用的“受体”,现在还不清楚。有可能“过氧化氢”通过氧化某些蛋白质中氨基酸(主要是“半胱氨酸”)的侧链,改变蛋白质分子的性质,从而改变细胞里面的生理活动。
比如“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简称PTK,在蛋白质的酪氨酸侧链上加上一个磷酸根)在细胞的信号传递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细胞增殖和分化。另一个酶,叫“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简称PTP)。它的的作用与PTK相反,是把酪氨酸残基上面的磷酸根去掉。所以PTP和PTK“一正一负”,一起控制信号的传输。
PTP的化学反应中心有一个“半胱氨酸”残基,由于它特殊的局部环境,比较容易被“过氧化氢”所氧化,失去催化能力。PTP的活性下降,就会增加PTK的作用,所以“过氧化氢”可以通过这条途径影响细胞里面的信号传输和生理调节。
也许由于类似的作用,“过氧化氢”也可以修改其它信号传递系统中蛋白质分子的性质,从而对细胞的活动起到调节作用,其中包括刺激细胞的修复功能。
为什么低浓度的“活性氧”对身体有好处?--“小冲击理论”(Hormesis)
上面的结果说明,“活性氧”不完全是“坏东西”,在适当的浓度下,它们对身体还有“好处”。我们的身体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活性氧”的这些“正面作用”。
火是危险的东西,火灾能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但是人也学会了控制火和利用火,把火变成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同样,“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是毒物,在比较低的浓度下就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但是我们的身体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它们来为我们的身体服务。“游离基”在生命的历史中已经有二十多亿年,我们也可以想象我们的身体也“学会”了如何“正面”地利用“游离基”。
人虽然和机器一样,也会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磨损”和老化,但是人和机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体有防御各种压力和冲击,主动修复自己的能力。一些看似有害的外部和内部刺激,如果比较“适度”,反而能“上调”身体的防御和修复系统,给身体带来好的后果。
按照这种想法,有人提出了“小冲击理论”(Hormesis),即通过让身体受到一些低强度的有害刺激,来取得对身体有利的结果。其理论是,对身体小的压力或冲击会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包括修复机制,所以对其它的伤害也有修复作用。
这个想法得到了一些事实的支持。比如在低温下生活的果蝇固然可以活得更久(符合“生命速率理论”),但是多次,短时间的热处理(相当于让果蝇“发高烧”)也会延长果蝇的寿命。热处理人皮肤的成纤维细胞(一星期两次,每次41度1个小时)能增加细胞里面的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的数量,增加蛋白酶体(proteosome,其功能是除去不再需要的,或者已经受损的蛋白质)的活性,提高它们对辐射和乙醇的抵抗性等等。
高浓度的乙醇对线虫有害,但是低浓度(1mM,即0.005%)的乙醇能使线虫的寿命加倍。“白草枯”能杀死线虫,因为它能在线虫体内产生“活性氧”。但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低浓度的“百草枯”却能延长线虫的寿命。
体育锻炼造成的能量消耗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活性氧”产生的增加对于身体也是一种冲击。但是这样的冲击看来能使身体的抵抗力更强,人活得更久。
限食,包括定期或不定期的禁食(所谓“辟谷”),也可以看作是“小冲击理论”的应用之一。我们的身体把食物的欠缺当作是一场“危机”,做出多方面的调整,使得能量的使用更加有效,修复系统工作更有效率等等。我们的祖先也认识到“小冲击”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认为生活中有“三分饥寒”对于健康是有好处的,而饱食和舒适的生活则容易使人生病。用冷水洗澡、冬泳(相当于“冷处理”)、“桑拿”(相当于“热处理”),如果使用得当,也是增进人健康的方法。
我们体内产生的“活性氧”也可以看作是对身体的一种“冲击”。只要浓度不太高,它们也能提高身体的活力和抵抗力。
所有这些“小冲击”是如何产生对身体有利的结果的,现在还不完全清楚,但是细胞的“自体吞噬”作用(autophage)看来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我们身体里面的细胞虽小,却也有“自我清扫”和“自我更新”的能力。“自体吞噬”就像细胞里面的“回收站”,把不用和已经损坏的细胞器和蛋白质进行回收。不能用的就销毁,还能用的“部件”(比如氨基酸)就再“循环使用”。“自体吞噬”的活动旺盛,细胞里面的“废物”就比较少。这是细胞自我更新,保持健康的重要机制。
许多对身体的“小冲击”都能增强“自体吞噬”作用。比如让小鼠运动后,细胞里的“自体吞噬”活动就明显增加。细胞里“活性氧”的适度增加,可能也会增加细胞“自体吞噬”的活力,并且连其它原因造成的细胞损伤一起消除,使细胞的寿命延长。
我们需要补充“抗氧化剂”吗?
上面列举的事实表明,“活性氧”和衰老的关系远不是原来想的那么简单,“活性氧”也不是纯粹的“坏蛋”。原先对于“抗氧化”的单方向想法(即“抗氧化行动”越多越好)也需要重新考虑。
衰老的机制至今仍然是没有解决的问题,虽然已经有众多的假说理论在。“游离基理论”显然不能解释许多与衰老有关的现象和科学实验的结果。到底“活性氧”是不是生物衰老的主要原因,它们在衰老过程中起多大的作用,现在还没有肯定的答案。
但是有一点看来是比较清楚的,就是大量补充各种“抗氧化剂”(以药片的方式,比如维生素E片)没有必要。对这些“抗氧化剂”进行的多次大规模的试验已经证明它们没有“抗衰老”和预防许多疾病的作用,在有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增加癌症发生率,缩短寿命。只要我们的饮食均衡,食物品种多样化,我们一般是不会缺乏这些“抗氧化剂”的。为了防止个别维生素缺乏(不一定是“抗氧化”的),隔几天吃一片维生素片未尝不可,但是不需要天天吃,更不能过量吃。
吃维生素片也不能代替蔬菜和水果。我们对于人体需要的物质并不完全了解,完全有可能蔬菜和水果含有我们尚不知道的,对人的健康有益的物质。这些物质的作用也不一定是“抗氧化”。
客观世界常常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也经常会有“简单化”和“一面倒”的情况。这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一旦发现的事实揭示出了事物新的一面,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
推荐参考文献:
Hulbert AJ, Pamplona R, Buffenstein R, Buttemer WA (2007) Life and Death: Metabolic rate, Membrane composition, and Lifespan of animals. Physiol Rev, 87:1175-1213.
Yang W, Hekimi S (2010) A mitochondrial superoxide signal triggers increased longevity in Caenohabditis elegans. PLoS Biology, 8(12):e1000556
Gems D, Doonan R (2009) Antioxidant defense and aging in C elegans, Is the oxidative damage theory of aging wrong? Cell Cycle, 8(11):1681-1687.
Moyer MW (2013) The myth of antioxidants, Scientific American, February, 62-67.
De Magalhaes JP, Church GM (2006) Cells discover fire: Employ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ces for aging. Opinion/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41:1-10.
Rui Wang (2010) Toxic gas, life saver. Scientific American, March, 66-71.
初稿完成于2013年3月8日,洛杉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 ... =blog&id=6689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