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腐花煉鐵 自閉童家長開中心助同路人
02 - 02 05:01
昔日不懂走路的「豆腐花」Boden(左),如今與曾是兼職模特兒的媽媽Dayna(右)一起「行貓步」也不失台型,對Dayna而言是很大成就。(李澤彤攝)
【明報專訊】8歲的張鴻昊(Boden)曾有一個好可愛的別名——「豆腐花」。除了因為他白雪雪滑嘟嘟,還因為患有自閉症的他,曾如豆腐花般脆弱﹕不懂走路,軟軟一團攤在地上,又不懂表達自己。媽媽林碧菁(Dayna)決定與兒子一起走未來的成長路,更索性跑到外國上課,做服務兒子的「個案經理」。現在鴻昊發展理想,媽媽近月更開辦特殊兒童服務中心,盼從家長角度協助更多同路人。
外國上課 當兒子「個案經理」
音樂響起,Boden拖着Dayna行貓步、擺甫士,當記者介紹自己時,他頓了一頓便乖巧地打招呼,又嘗試拼出記者的英文名字。8歲的他,去年轉讀主流學校英基山頂小學,在台上向全校師生發表演說,凡此種種,均令人難以想像他曾是兩步一跌、只懂以碰撞來表達自己的自閉症兒童。
政府服務輪候逾一年
「他4歲才叫媽媽,所以現在他叫我,我都盡量回應,因為我已錯過了太多!」來自新加坡的Dayna接受訪問時說,這些年來的路不好走,Boden於2歲時確診,「當下立刻想,是否接受政府服務最好?」不過,她後來卻得悉本港資助特殊幼兒中心需輪候逾1年,事實上,去年0至6歲學前康復服務,平均輪候時間約12至17個月,「我的性格是不會等,其實這性格也幫了兒子很多。我沒時間哭、沒時間等。我不會等改變自行發生、等別人來幫我。我要自己讓改變發生!」
轉投私營市場,Dayna把Boden送到不同中心上訓練課程,言語治療、職業治療、感覺統合治療……每周6天、每節2至3小時,她慶幸自己經濟環境尚可,慨嘆不少無力負擔服務的自閉症家長更苦。6年來,Boden表現反反覆覆,Dayna又發現,由於欠缺「統籌」,每次她向個別治療師反映Boden情况轉差,對方因不清楚其他治療,往往只能「多觀察兩日」。
一定要行動 勿呆在家
與此同時,Dayna跑到外國聽自閉症會議,她發現,外國公私營市場對自閉症者的支援較完善,可選擇的服務亦較多。既然無力改善公營服務,她決定從私營入手,與任教特殊教育學校20多年的拍檔,成立針對有特殊教學需要兒童的中心「顯思」,除引入協助Boden大為改善的應用行為分析法(ABA)和結構性教學法(TEACCH),亦如「個案經理」般審視兒童情况。Dayna笑言,成立中心的原因之一,是讓Boden做中心「CEO」,得到最佳支援,但她亦希望她和「生招牌」兒子的故事能勉勵其他家長,「傷心之餘,一定要行動,不要呆在家,假設他會自行痊癒!」
明報記者 袁柏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