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7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通墨脱公路被定为死任务:80%参战士兵是独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30 11:2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月18日,武警官兵在嘎隆拉雪山上施工

墨脱,被称为“高原孤岛”,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因为嘎隆拉山阻隔,成为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山顶在云间,山脚在江边;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这首民谣是对墨脱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当地群众运输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滑钢丝溜索。为打通扎墨公路,50年来,有200多名修路工人长眠于此。

    打通扎墨公路,是墨脱人世代期盼,也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

    去年9月,“筑路铁军”——武警交通部队300多名官兵率先吹响征战扎墨公路的号角,承担了全线施工难度最大、工程技术要求最高、生活环境最苦的唯一一座隧道——嘎隆拉山隧道建设任务,目前隧道已掘进420多米。武警交通部队官兵以敢于牺牲、勇于奉献、顽强战斗的精神,正在把墨脱人的世代梦想变成现实。

    参战人员近80%是独子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先后5次修建扎墨公路。由于地质构造极不稳定,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修成的路被毁坏贻尽。目前,只有一条在悬崖绝壁上开辟出的“土坯路”,每年7月至9月才可通行,车毁人亡的惨剧时常发生。

    为了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西藏各族群众,去年9月,国家正式立项,投入近10亿元将扎墨公路列入西藏“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并把最难啃的“硬骨头”——打通3300米长的嘎隆拉山隧道任务交给武警交通部队,工期只有两年。

    武警交通一总队奉命出征。政委刘根水在动员大会上动情地说:嘎隆拉隧道是死任务,就是死也要头朝着墨脱的方向!

    没有人不知道此次任务的艰险。总队党委先后5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规定:在家是独子、身体有病、没有高原施工经验的官兵不能去。

    3天后,当申请参战官兵的名单放到每名常委面前时,他们惊呆了:要求参战人员近80%是独子。


   进出墨脱县城,必须翻越高寒缺氧的雪山,又要穿行蚂蟥丛生的热带雨林

    背东西比骡马都厉害的军人

    嘎隆拉山海拔4800米,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山顶常年积雪平均厚5~6米,冬季雪崩随时可能发生,被称为“死亡地带”。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至少有10人、几十头牲畜葬身山腹。

    征服嘎隆拉山是一场战斗,是时刻面对死亡的战斗。

    为了隧道早日贯通,武警交通指挥部决定实施从嘎隆拉山南北两侧打通的办法。南侧官兵必须赶在10月份大雪封山前,把所有装备物资、近百人一年的给养全部抢运到位。此时,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去年9月3日一大早,官兵搭乘运送物资的车辆小心翼翼地向山顶进发。中午时分,车队行驶到嘎隆拉山顶,刚刚还是阳光明媚的天,突然乌云翻滚,狂风挟着雪粒呼啸而来。必须赶在天黑之前赶到山下,否则,官兵就会冻成“雪坨子”。

    此时,从地方找来运输物资的5头骡子累得趴在雪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粗气,任凭你踢它、踹它,就是赖着不起来。三级士官祁正军等10名战士赶紧卸掉骡子身上的大米、面粉,背在自己身上,用背包带捆好,向山下走去。碰到危险地段,他们几乎是爬着一步一步往前挪。一位珞巴族向导吃惊地说:“这些军人,背东西比骡马都厉害。”

    25天后,官兵们硬是把1300多吨生产物资、50多吨爆材、100多吨生活给养全部运到宿营地。


        美丽而又充满危险的嘎隆拉雪山

    官兵从雪洞爬到工地

    冬季,嘎隆拉山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官兵时刻面对缺水、缺电、缺氧难题。然而,可怕的还不止这些,官兵们要时刻面对死亡威胁。

    从今年2月中旬开始,嘎隆拉山暴雪整整下了12天,山南侧积雪深达4米,把门堵得死死的,官兵只好挖出一条30米长的雪洞,上、下工地在雪洞里爬着进出。

    2月27日早晨,教导员王超苏带领20名战士刚爬出雪洞,一阵巨响从前方传来,足有6层楼高的积雪排山倒海般地翻滚下来。“不好,有雪崩!”王超苏赶紧招呼身后战友。大家顺着山坡连滚带爬向下滑,帽子、鞋子、大衣全都滚掉了。幸好找到了一个山洞躲避,雪块呼啸着冲了过去,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树被连根拔起,隧道口的一间材料库房瞬间荡然无存。

    破解工程难题

    去年11月,隧道刚刚开始掘进,眼前的情景就让专家们大吃一惊:一般掘进至800米以上才可能出现的断层竟然这么早就出现了。据测算,隧道的断层可能有7道之多。软弱的围岩,用手一捏就成了碎末,软弱岩石中杂着石块,拱顶和开挖面不断有岩体掉下,形成很大的塌腔,断层中有股水流出,加剧了拱顶和开挖面的塌方。

    有关资料记载:嘎隆拉隧道地处喜玛拉雅断裂带,是迄今为止国内穿越断层最多、地应力最强、逆坡度最大的高原隧道,被称为“隧道地质病害百科全书”。

    工程被迫停下来,官兵们心急如焚。

    大学毕业入伍14年、与隧道打交道14年的总工程师毛瑞兵主动请战,接下这块“硬骨头”。


                翻越嘎隆拉雪山

    一连好几天,毛瑞兵带领技术骨干进实验室,查资料,顶风冒雪把隧道周围方圆10公里的地方踏勘遍了。连续3天3夜,毛瑞兵熬得两眼通红,最后确定将数榀钢支撑在安全地点加工好并连成一体,在上部设钢板,用装载机一次顶推到塌方体下,这一方法有效解决了施工安全难题。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施工再次陷入困境。开挖过程中,北侧隧道断面突然出现极为罕见的涌水涌泥现象,大面积泥水汩汩而出,淹没了作业面,隧道一片汪洋。

    地方隧道专家闻讯脸色突变:“涌水涌泥,这可是高原滑坡群隧道施工大忌!”

    涌水涌泥难题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开挖的隧道断面长期浸泡后,很可能发生整体垮塌,将是我国隧道施工史上灾难性的后果。相似地质条件下治理隧道施工涌水涌泥难题,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没有现成的施工方法可供参考。

    一总队党委连夜召开会议,集中技术精英组成科技攻关小组,由程春明任组长。

    在众多隧道专家列席的专题会议上,程春明大胆提出了“排堵法”:利用小导管强注浆、长大管超量注浆,使大范围的涌水涌泥控制在一定区域,引流到水沟中,并采取大功率的排涝设施排水。

    施工班组官兵第一时间集结一线,程春明带头跳入齐腰深的冰水中,组织官兵24小时不间断排漏。其余作业班组紧急实施衬砌,密封加固,涌水涌泥施工难题迎刃而解,开创了我国高原公路隧道施工治理涌突的先河。

    依靠科技攻关,隧道施工中涌水、塌方、岩爆等难题被一一驯服。西藏交通厅墨脱公路负责人李春良介绍说,施工200多天来,武警交通官兵们创新了管棚注浆、混凝土抗冻融等12项施工工艺和方法,先后攻克“高原断层施工”、“震区深层灌注”等5个高原公路隧道病害难题,创造了多项高原隧道施工奇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2 06:43 , Processed in 0.143101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