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98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巴基斯坦塔克希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3 13:3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目录

1历史介绍

2景区概况

3玄奘取经最后一站

4相关新闻

5人文风情



历史介绍
  

塔克西拉古城遣址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30多公里处,是一座建于2500年前的古城。公元前7世纪这里已是繁华城市。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由于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信奉佛教,塔克西拉进一步发展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佛教、哲学和艺术研究中心。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将塔克西拉译作“坦叉始罗”。公元6世纪,玄奘描述当时的塔克西拉是“地称活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崇敬三宝。”中国晋代高僧法显于公元405年至411年也访问过此地。今天,轮廓鲜明的古城遗址仍依稀可辨。坚固高大的城垣、精巧别致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院庙宇和大量形象逼真的人物浮雕,分布得错落有致,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1980年,在这发现了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的陶器,这说明这座古城可能是南亚地区人们最早聚居的都市。

景区概况
  


塔克西拉古城址出土的遗物中,以反映希腊风格和佛教艺术者为最著名。那一枚枚印有希腊国王头像的古钱币表明,曾有39个希腊君王和2个希腊女王流治过这里。具有古印度风格的金银饰品,反映了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鼎盛时期的繁荣。还有伞形宝塔,和中国宝塔同出于一个艺术源流。最引人注目的是千百尊大大小小的健陀罗王朝时期的石雕和泥塑佛像,明显地带有希腊雕塑风格,却又自成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健陀罗艺术风格.

在离城堡不远处,有一个单独的院落,这里原是小王公住的地方,唐玄奘西行取经时,曾经在这里住过。城堡另一头的山坡下,完整地保留着一个石砌的台子,这个台子就是当年玄奘讲经的地方,被人们称为讲经台。讲经台呈斜坡状,可同时容纳数千听众,居高临下,声乐顺风而下。在离塔克西拉博物馆不远的姚连村旁有一座90多米高的小山,山顶有一个姚连寺。据说,在贵霜王朝佛教鼎下两层,下层佛塔遗迹上,雕刻多姿多采的人像、狮像及佛像。塔上刻有梵文等文字。寺内有几十个小房间,是参禅打坐的斗室,还有厨房、餐厅、浴室和仓库等,庙内还保存着当年佛教徒使用的小石磨。

玄奘取经最后一站
  


“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如此描写塔克西拉(Taxila)。塔克西拉,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正是唐玄奘西游取经的最后一站,《西游记》中“西天”的原型。在塔克西拉,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古城曾历经波斯,希腊,佛教三种文明的冲刷。

塔克西拉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 约50公里处,是巴基斯坦著名的历史古城和犍陀螺艺术发祥地。塔克西拉原名塔克西哈拉,梵文意为“石雕之城”。公元前6世纪,塔克西拉为犍陀罗王国的首都。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将塔克西拉归至麾下,因阿育王信仰佛教,塔克西拉逐渐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至此,古希腊文化也开始在此扎根,古城名字也改成了希腊文“塔克西拉”。

如今,轮廓鲜明的塔克西拉古城遗址依稀可辩,城垣、佛塔、寺院庙宇和人物浮雕,分布的错落有致,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塔克西拉博物馆珍藏有出土的大量碑文、佛像、陶器、钱币、器皿等文物。1980年,考古学者在这里挖掘出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的陶器,有人推测此地可能就是南亚地区人们最早聚居的地方。如今,历史的风雨早已消磨了古城身上的光彩,但那多年繁华所酝酿出的神韵却仍然散发着光芒。步入方圆12公里的塔克西拉遗址区,只见一片半米多高的墙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座小丘之侧,宽达10米的主干路、街巷中纵横的排水沟、城脚深深的水井仍然清晰可辨,恍惚中那些高大的城垣、精致的神庙仿佛再现在眼前。

塔克西拉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见证者。公元前4世纪,希腊国王亚历山大的远征军进驻塔克西拉,希腊人不但没有将塔克西拉毁灭于战火之中,反而将希腊的雕像艺术与佛教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至今,在一座佛塔的壁基上仍可看见一座双头鹰雕像,这就是希腊文明的典型表征。

塔克西拉博物馆




从美丽的伊斯兰堡向西北驱车35公里就来到了塔克西拉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一个花园中,主体建筑为希腊风格,是由Punjab省的建筑顾问Sullivan先生设计,Sullivan先生设计的塔克西拉博物馆包括一个大厅,两个L型的展示厅和一个开放式的门廊,中间还有一个庭院,博物馆历经10年建成。1928年4月5日,塔克西拉博物馆正式开放,不过今天我们看到的博物馆只是当年全部设计方案的四分之一,Sullivan先生设计的门廊和中心庭院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建成,不过巴基斯坦在独立后的1965年到1969年间,对博物馆的设施和展台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护。

博物馆的外墙是由塔克西拉当地产的灰色片岩建成,两千多年前,同样的石头用来建造了一个佛教文化的繁荣城市——塔克西拉,如今这些石头依然是当地人建造房屋的主要原材料,博物馆外部的屋顶由红色的瓦块砌成,内部屋顶则是用柚木制成,传说波斯人曾经用相同的木材建造他们在塔克西拉的宫殿。

博物馆的花园中遍植着印度黄檀和柏树,草坪经过了精心的修剪,美丽的金盏花盛开着,交错弯曲的小路两边是桔树和琵琶树,饱满的果实坠在枝头,博物馆的后面还有一株珍贵的菩提树,增加了这里的佛教气氛。

周末的时候,这里就热闹起来,烹制菜包肉末饭和制作抛饼的声音在花园的空地上响起来,身穿蓝色和白色kameez-shalwar(长衫和长裤)的女学生,头戴Duppata(头巾),在博物馆里度过快乐的一天,她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博物馆和周围的犍陀罗文化遗址,写生绘画,学习有关佛教文化的各种知识,然后在花园中吃一顿露天午餐。


塔克西拉博物馆是巴基斯坦最精美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展示了塔克西拉古城不同时期的艺术杰作和生活风貌。塔克西拉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厚的渊源。据史料记载,公元405年晋代高僧法显到达此地,并居住了长达6年之久,不过当年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著名的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650年来到塔克西拉,在此讲经、说法整整两年。如今,玄奘的讲经堂遗址仍然保留着。

讲经堂分为上下两层,都是用泥砖打造出来的,首先进入的是较为拥挤的底层,四周是一个个小小的打坐间,中央大厅则是众多打坐台,打坐台上有许多当年的佛像雕刻,残破的外表似乎在讲述着当年香烟缭绕的盛景。拾级上到第二层,中央是一个宽大的天井,一般的听讲者可在其中席地而坐,周围是一圈听讲的小间,属于层次较高的佛教徒。

天井的一角有一间露顶房舍,这是讲经者与听讲者用清水洗手的地方,另一端有一个高高的佛坛,这便是玄奘讲经所坐的莲花宝座。在讲经堂的隔壁是当年僧人们的厨房和餐厅,地放一排方形的石墩便是僧人们吃饭时的椅子,而石墩旁有一个用深色石头制成的小磨盘,传说中唐僧曾用这个磨盘磨过豆腐,不知唐僧从中国带来的这种传统美食是否合乎当地僧人的口味。

相关新闻
  

塔克西拉原名塔克西哈拉,梵文意为“石雕之城”。公元前6世纪,塔克西拉为犍陀罗王国的首都。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将塔克西拉归至麾下,因阿育王信仰佛教,塔克西拉逐渐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至此,古希腊文化也开始在此扎根,古城名字也改成了希腊文“塔克西拉”。

如今,轮廓鲜明的塔克西拉古城遗址依稀可辩,城垣、佛塔、寺院庙宇和人物浮雕,分布的错落有致,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塔克西拉博物馆珍藏有出土的大量碑文、佛像、陶器、钱币、器皿等文物。

从美丽的伊斯兰堡向西北驱车35公里就来到了塔克西拉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一个花园中,主体建筑为希腊风格,是由Punjab省的建筑顾问Sullivan先生设计,Sullivan先生设计的塔克西拉博物馆包括一个大厅,两个L型的展示厅和一个开放式的门廊,中间还有一个庭院,博物馆历经10年建成。1928年4月5日,塔克西拉博物馆正式开放,不过今天我们看到的博物馆只是当年全部设计方案的四分之一,Sullivan先生设计的门廊和中心庭院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建成,不过巴基斯坦在独立后的1965年到1969年间,对博物馆的设施和展台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护。

博物馆的外墙是由塔克西拉当地产的灰色片岩建成,两千多年前,同样的石头用来建造了一个佛教文化的繁荣城市——塔克西拉,如今这些石头依然是当地人建造房屋的主要原材料,博物馆外部的屋顶由红色的瓦块砌成,内部屋顶则是用柚木制成,传说波斯人曾经用相同的木材建造他们在塔克西拉的宫殿。

博物馆的花园中遍植着印度黄檀和柏树,草坪经过了精心的修剪,美丽的金盏花盛开着,交错弯曲的小路两边是桔树和琵琶树,饱满的果实坠在枝头,博物馆的后面还有一株珍贵的菩提树,增加了这里的佛教气氛。

人文风情


妇女们过新年,随身携带红粉出门,见了亲友先道喜,然后将红粉涂在对方前额上,为的是抬头见喜,大吉大利。

由于巴基斯坦是伊斯兰国家,应特别注意尊重其宗教信仰。如见面时必须先说“阿斯兰姆阿菜姆”,意即“真主保佑”;伊斯兰教是禁酒的,也不吃猪肉;伊斯兰教徒特别注意男女有别,在公共场所青年男女互不来往,所以在见到有女士时,男的一般不主动握手;女士主动伸手时,男的才与其握手。一般见面时可握手,亲密的朋友间也可拥抱。

根据巴基斯坦伊斯兰教规,穆斯林严禁饮酒,故酒的酿造和饮用在巴基斯坦是被禁止的。违者将遭80藤鞭幼处罚。在巴基斯坦的外国人,也不得在公共场所饮酒,否则也要受到处罚。

大篷车
在巴基斯坦,大篷车的身影无处不在,张灯结彩,还常常歌舞喧天。大篷车以大巴和卡车为主,车身上涂满了花鸟、风景和人物等花花绿绿的装饰图案,见缝插针地镶着许多小饰物。车头顶部装饰得高高的,像戴着一个王冠,甚至还加上声、光的“多媒体”效果。这一切挖空心思的装扮既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忠实地体现了巴基斯坦人的娱乐精神。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42:22 | 只看该作者
中年佛陀的成熟魅力——塔克希拉考古博物馆佛陀像赏析


犍陀罗佛教艺术的特点是把希腊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两种不同风格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有的佛教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塔克希拉佛教艺术作品完全具备了这一风格,它们主要被收藏在塔克希拉考古博物馆里。

  塔克希拉考古博物馆位于塔克希拉城东北1.5公里处,它是在工928年建立的,当时作为英国殖民政府的教育机构。博物馆四周绿树环绕,门前和院内有绿地花园,是巴基斯坦国内自然条件最好的博物馆之一。现在博物馆里展出了7000件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6世纪时期的文物,其中包括佛像、经幢、硬币、玉器、陶器、·图画、文书、工具等多种藏品,代表了塔克西拉地区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价值连城。
  笔者在塔克希拉考古博物馆见到了很多令人称绝的珍品,深深地为这一地区出土的高超的佛教艺术作品而赞叹,流连忘返。在博物馆里,佛教艺术品,特别是佛教造像主要是2-5世纪时期的作品,其中以2-3世纪的作品最为丰富,这与印度大乘佛教刚开始流行的偶像崇拜有重要的关系。

  在众多的佛像中,有一尊一进门就映入眼帘的2至3世纪的佛像非常引人注目。这是一尊在阿布雅姆拉(Abhayamura)出土的典型的希腊写实风格的作品。英俊的佛陀是一位血气方刚又有涵养的成熟的男子汉,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各种苦难和苦行的痛苦之后,认识到整个人生的真谛,获得了觉悟,拥有了大智慧,所以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已经完全摆脱了诸苦的佛陀,心境祥和,宁静地接受众人的膜拜。在他的脸上,我们看不到喜忧的表情,这是一副非常平静、没有烦恼相扰的相貌。他的两只眼睛微微地向下稍闭,仿佛对任何事情都不起意,外面所发生的一切也不受影响,无意张大眼睛观看世界万象,只想独自一人进入禅定世界,在宇宙遨游,与天地合而为一。

  作为具有希腊艺术风格的犍陀罗佛像,它的整体比例与局部线条也是完美无比的。整尊佛像在人体的比例上非常适度和匀称,虽然从他的小腿到脚已残,但是从剩余的部分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体态敦实、拥有力量的男人。也许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只有一米七左右,但是他的两个肩膀非常圆厚,手臂和大腿粗壮,胸部隆起的肌肉非常发达,而这一切,没有任何夸张,表现非常到位,使人一看之后就会生起信心,得到力量和安慰。

  从写实的角度来看,这尊佛像的艺术特点也非常独特。佛陀的头发全部向上梳拢,顶上扎了一个发髻。然而所有向上梳的头发并不是直直往上,而是经过了S形的波浪处理。这种设计,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头发受到了地球引力的作用,有往下滑而发生扭曲的现象,真实地反映了力学的原理。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将头发表现出波浪的S形,有一种往上冲的火苗形象,夸张地表现了作为一位伟人,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吸引大众、照亮众生的天然魅力。所以仅从佛像的头髻就已经将自然与神圣有机统一在一起,树立了佛像造形艺术的典范。

  佛陀的眼眶深凹,鼻梁高挺,这是典型的希腊人种的特点。他双眼微合,下眼睑光滑饱满,又是成熟男人生命力旺盛的指征。在下眼睑与颧骨之间有一道浅沟非常醒目,虽然这里看不到眼球,但是通过上下眼睑之间的闭合,却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睿智之眼。

  中国人欣赏的刚毅男人,应该拥有一张国字型脸,但是在印度文化中并非与中国有相同的爱好。这里的佛陀拥有的是一张上宽下窄的瓜子型脸,额头饱满,不失男人的刚毅。两眉之间有一颗吉祥痣,说明2000.年前印度文化已经盛行这种装饰。他笔挺的鼻子虽然已经有些破损,然而尖尖的鼻尖还是能够被体会到,两边的鼻翼慢慢过渡得恰到好处。

  佛陀的薄上嘴唇略略地凸起,下嘴唇与上嘴唇闭合,虽然看不到牙齿,但是从凸起的上嘴唇,就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张伶牙俐齿,充满俏皮的嘴。在上嘴唇两边是佛陀的胡须,用了两片类似飞机机翼的造型来表示,一看就知道是被修整过的。

  这尊佛像的特点还表现在他穿的袈裟上面,用整块布料制作的袈裟将整个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一头从脖子开始,往身后披覆,另一头紧紧地环绕着左臂,自然地落在了手边,被他捏在左手中间。袈裟覆盖全身时,整块布浑然一体地天然地滑下,没有任何造作。两肩之处被强有力的肌肉顶着,平缓过渡,不生皱褶,而围绕其它部位的地方都自然地生起了皱褶。在身前,从头到脚数十道大小“U”形皱褶均匀地排列,大的皱褶之间穿插着小的皱褶慢慢消失。特别是创作者非常注意到因肌肉的隆起而引起的袈裟的变化,除了两个肩部的平展处外,在略略隆起的小腹部,也缓慢地减少了皱褶的出现。佛陀身上披着的袈裟应是一块材质轻盈的布料,它的舒展性与贴身性很好,因此能够将佛陀的全身裹覆之后还把肌肉与线条完全展示出来,而且透过袈裟,我们还能看到佛陀身体发达的两块胸肌,略微凸出的小腹和粗壮的大腿,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和人体解剖的系统知识,以及深厚的美学造诣,是不能将这些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的。

  佛祖释迦牟尼走的是从出家前悉达多王子,再到出家后成为觉悟者佛陀的人生过程。他是一位人间成佛的尊者。佛教经典上记载他是在35岁后成道的,这时因为他经历了诸多的磨难和生起了更多的体验,使他对人生有了了解,成为一位成熟的男人,显出了特殊的魅力与人格力量。这尊佛陀雕像刻画的就是一位已经获得成功、具有成熟魅力的中年男子——佛陀的形象。佛陀的脸颊充满了油性、细腻的皮肤、饱满的胸肌、强有力的臂膀与大腿,都是中年男人成熟高峰时的标志,而佛像身上略微隆起的小腹,从又一个细节表征出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相好。

  总之,塔克希拉阿布雅姆拉出土的这尊佛像,是公元2—3世纪时这一地区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代表作,也是受希腊写实艺术风格影响下的特色作品,时隔1700多年后,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永久不褪的魅力。塔克希拉的佛教徒为繁荣东方艺术宝库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走访巴基斯坦古城塔克希拉

塔克希拉是巴基斯坦的历史名城和犍陀罗艺术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古代名著《西游记》中“西天”的原型,唐朝僧人玄奘曾到这里取经。近日,记者走访了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

  讲经堂遗址保留完好

  塔克希拉遣址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30多公里处。公元前3世纪,塔克希拉发展成为佛教圣地和艺术中心。

  据塔克希拉博物馆馆长阿布杜尔·纳赛尔介绍,古代印度犍陀罗地区指的是如今包括塔克希拉、白沙瓦、斯瓦特等城镇在内的巴基斯坦西北部及阿富汗东部一带。作为曾经的佛教中心,塔克希拉2000多年前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人,唐僧玄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早在公元六七世纪之前,3名中国重要的僧人就来到犍陀罗地区,来到古代的巴基斯坦,所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了。”纳赛尔说,晋代高僧法显曾在塔克希拉居住了6年,而唐代高僧玄奘在这里的讲经堂遗址仍然保留着。此后,巴中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一直持续到现在。

  由于古代印度没有历史方面的记载,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可以看作是古印度的一部历史地理书。谈到玄奘对巴基斯坦所做的贡献以及对整个中亚、南亚地区的影响,纳赛尔赞不绝口。“不仅是在巴基斯坦,唐僧也是世界闻名的,因为他写了一本非常重要的关于古代印度尤其是犍陀罗地区的书。那时犍陀罗地区是佛教中心,唐僧把他的取经旅行经历写成了书,里面涉及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自然等各个方面,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财富。”

  中巴交往的根据地

  历经千年风雨,塔克希拉的古城遗址仍依稀可辨。依山而建的城垣、古朴别致的佛塔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浮雕,吸引了众多游客。

  在唐僧讲经的遗址,记者遇到了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阿万,他经常和朋友来这里了解古代的知识,还遇到过中国僧人。他希望巴基斯坦政府能像中国政府保护故宫、长城一样把这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得更好。

  伊斯兰堡华侨华人协会会长贾正华在巴基斯坦生活了20多年,他一有空就带女儿来这里参观。“我经常和女儿说,中国和巴基斯坦有着久远的联系,现在我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孩子经常感受到当地人的温暖和关怀,但是对于两国友谊的历史根源却并不了解。这就是我经常带她来这里的原因,目的是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打上中巴友谊的烙印。”

  中国驻巴基斯坦文化参赞杨林海说,他在参观唐僧讲经堂的遗址时,发现很多佛像和中国人长得很像,这说明在1000多年前塔克希拉和中国就有联系,“所以说中巴之间的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应该首先追溯到塔克希拉地区”。杨林海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这里参观、研究,特别是佛教界,会有更多人来此探索当年玄奘的文化之路,探索佛教的渊源。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46:10 | 只看该作者


游记:

从千年的佛教古城塔克希拉到新兴的森林城市伊斯兰堡



十一月八日,车队一早从白沙瓦出发,前住巴基斯坦的行政首都——伊斯兰堡。从白沙瓦到伊斯兰堡路程不远,182公里。走完这段路,我们用了差不多9个小时。不是路不好,也不是车速太慢,而是因为这里的佛教遗址太多。尤其在经过塔克西拉等重要遗址时,我们流连忘返,依依不舍。   

    首先引起我们兴奋的,是在我们从白沙瓦出发沿着喀布尔河走出45公里后,车队途中经过喀布尔河与印度河汇合点,混浊的喀布尔河和碧绿的印度河的相汇于此,“泾渭分明”。这里属于古代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小国罽宾国的领土。因为境内有兴都库什山、喀布尔河及印度河上游的巨大河谷,因而交通艰险,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危险地段之一。中国求法僧人法显、宋云、玄奘等均曾经其地。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对大家说:"这里是印度河与喀布尔河汇流处,当年玄奘法师就是从这附近涉过印度河。"一下车,一派豪迈奔放的气势扑面而来,尽管河水不大,但河床很宽,显见曾经的雄浑浩荡水势。
    不独是玄奘从这里走过,这一处水流还与中国有着扯不断的渊源,印度河就起源于中国西藏的阿里地区,在那里叫柿泉河。
    在公元前,这里也有着重要意义。约在公元前516年,大流士统治下的波斯帝国,为了探索富源和到埃及的海路,派希腊人斯基拉克斯从喀布尔河与印度河会流处出发,由印度河顺流而下,入印度洋,过波斯湾,环绕阿拉伯半岛,抵达埃及的苏伊士港。这一次航行历时二年半。斯基拉克斯归国后用希腊语写成航行日记,印度省就是在他这次航行之后不久才设立的。印度省建立后,波斯与印度的海上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不久就有印度商人到基什城开设旅栈。
    也就是在这里,东征的亚历山大大帝,带着自己的铁骑跨过河流,开始了征服印度的行程。公元前335年秋,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三世行程逾万里,历时整十载,灭亡了波斯帝国。在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这一广袤地域,建成幅员空前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27年春末,远征军离开巴克特里亚,分兵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向印度河进军,沿途攻城夺寨,到达印度河上游与五河地区(旁遮普)。由于缺乏巩固的基础,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病逝后,帝国迅即瓦解,但它对古代历史和东西方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午后我们来到了塔克希拉,塔克西拉古城遣址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30多公里处,是一座建于2500年前的古城。公元前7世纪这里已是繁华城市。塔克西拉原名塔克西哈拉,梵文意为"石雕之城"。公元前6世纪,塔克西拉为犍陀罗王国的首都。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将塔克西拉归至麾下,因阿育王信仰佛教,塔克西拉逐渐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至此,古希腊文化也开始在此扎根,古城名字也改成了希腊文"塔克西拉"。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将塔克西拉译作“坦叉始罗”。公元6世纪,玄奘描述当时的塔克西拉是“地称活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崇敬三宝”。我国晋代高僧法显于公元405年至411年也访问过此地。今天,轮廓鲜明的古城遗址仍依稀可辨。坚固高大的城垣、精巧别致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院庙宇和大量形象逼真的人物浮雕,分布得错落有致,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
塔克西拉是玄奘西游的最后一站,他曾经在此居住两年,讲经说法,深受当地人民爱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玄奘的神奇传说。

    简单的午餐后,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一个花园中,主体建筑为希腊风格,博物馆的外墙是由塔克西拉当地产的灰色片岩建成,两千多年前,同样的石头用来建造了一个佛教文化的繁荣城市--塔克西拉,如今这些石头依然是当地人建造房屋的主要原材料,博物馆外部的屋顶由红色的瓦块砌成,内部屋顶则是用柚木制成,传说波斯人曾经用相同的木材建造他们在塔克西拉的宫殿。
    博物馆的花园中遍植着印度黄檀和柏树,草坪经过了精心的修剪,美丽的金盏花盛开着,交错弯曲的小路两边是桔树和琵琶树,饱满的果实坠在枝头,博物馆的后面还有一株珍贵的菩提树,增加了这里的佛教气氛
    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出土文物,其中各种各样的佛像尤其引人注目。千百尊大大小小的健陀罗王朝时期的石雕和泥塑佛像,明显地带有希腊雕塑风格,却又自成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健陀罗艺术风格。在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和意义后,博物馆的馆长还特地给我们开放了平时不开放的精品陈列馆,在里面我们欣赏到了各种以前的饰品和钱币,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前往附近的几个佛教遗址参观,塔克西拉散布着许多佛教遗址和古代城市遗址,主要在焦里安、莫赫拉莫拉都、达磨尔吉卡和西尔卡普等,融会了波斯、希腊和佛教文明的诸多遗迹,让塔克西拉成为世界著名的遗址。

    首先,我们到达了达磨尔吉卡,这是一处堪称巨大的寺院,从遗存的基址上,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寺院的规模之大。 "这里有巴基斯坦最大的佛塔,它的中文名字叫'法王塔'。"王邦维先生说。“法王塔”Dharmarajika stupa,也称为“大塔”great stupa,传说是阿育王为纪念佛陀成道所建,是巴基斯坦境内一处极为重要的佛教遗迹,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其实该塔并非佛塔,应该是为了纪念佛教转轮王丘就却所建的转轮王葬塔。丘就却(?~约75)Kujūla Kadphises;Chiu-Chiu-Chueh贵霜帝国的创立者。即迦德菲塞斯一世(约15~65在位)。原为大夏的贵霜侯。此塔建于丘就却死的那一年,而且就立在丘就却统治贵霜王朝时代的重要城市。事实上除了法王塔出土的铭文内容可以证明,这是一座纪念丘就却为佛教转轮王之葬塔外,法王塔的建筑型制也能证明此塔是一座转轮王塔。至今立在地上的法王塔仍能见是一座下部具有方形基台,上部是呈一半圆形如覆盆状的大型建筑物。看起来象个大土堆,如宝箧印陀罗尼经所说,“如朽土聚”!塔堪称雄伟,虽然经历过一千多年的风雨冲刷,残存的塔身也有10多米高。
    《大般涅盘经后分》将佛教的葬塔分为四种,即佛塔、辟支佛塔、阿罗汉塔及转轮王塔。这四种塔,按该经的说法,基本上是以塔之“层级”及“无复层级”作为判别塔类的方法。该经说佛塔高十三层、辟支佛高十一层、阿罗汉塔高四层,而转轮王塔则“无复层级”或无层级。什么叫做“层级”呢?日本法藏馆编的《总合佛教大辞典》对佛塔的建筑结构作了这样的说明:“最低部称之为基或露盘,呈方形状;基台上置有一如覆钵状之半圆形物称之为覆钵;覆钵之上有剎柱,即安置相轮的位置。”基台及覆钵的部位是古代各种塔的基本建筑结构,覆钵的位置一般是做为安置舍利的地方。佛塔、辟支佛塔、阿罗汉塔与转轮王塔的建筑结构不同的地方就是,前三者有剎柱及相轮,而转轮王塔只有基台及覆钵,故后者被称之为“无复层级”的建筑物。
    这个法王塔只有基台和覆钵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大般涅盘经后分》所言之转轮王塔的“无复层级”的建筑结构。

    之后,我们到达焦里安Jaulian(又译作“乔里央”、“毫林”、“招莲”)佛教遗址。焦里安(Jaulian)的讲经堂遗址在一座山上。据说当年玄奘讲经之时,南亚次大陆各地佛教徒纷纷前来,最盛时讲经堂内曾有千人之众听经。
    爬坡上坎,终于到达遗址。一个上了年纪的大胡子白褂老伯,用充满激情而含糊的英语开始给我们讲述这个讲经堂的故事。原来这曾经尽是一个各国僧人会聚的地方,又称国际佛学院。伟大的唐僧玄奘,也曾跋涉千里、在此谈法论经。他见我们的表情将信将疑,就引着我们走过密密层层的僧人打坐台,来到一个较大的打坐台前,蹲下,指给我们看底座上一尊完整的雕像,说这是佛教界后人为了纪念玄奘的停驻所修,这尊雕像就是玄奘,是整个讲经堂里最完美的两尊雕像之一。白褂老伯力荐我们蹲下来用心灵和佛像说话,这样人生的疑惑和愿望都能得以释怀。于是小心翼翼地遵从。
    他不说这个打坐台是玄奘坐过的,只说是后人的纪念性修筑,这种说法有一种令人信赖的诚实。他还说,玄奘不仅在这里停驻过,还讲过经。这我是相信的,一切佛教旅行家跋涉千万里,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一路上少不了讲经活动。
    讲堂共分为两层。与中国式的庙宇有很大差别,全是泥砖建造,极其古朴。第一层大堂中间是高僧的坟冢,雕刻了神态各异的佛祖。靠下面是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四周密密地排着一个个狭小的打坐间,中间厅堂里则分布着很多打坐台,我们只能在打坐台之间的弯曲夹道中小心穿行。看得出来,坐在中间打坐台上的僧人,在级别上应该高一点,他们已经可以把个人小间里的打坐,挪移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中间打坐台也有大小,玄奘的纪念座属于最大的一种。这一层的壁上还有很多破残的佛像,全都属于犍陀罗系列,破残的原因可能很多,不排斥后来其他宗教兴盛时的破坏,但主要是年代久远,自然风化。这些佛像有些是泥塑,有些由本地并不坚实的石料雕成,这与希腊、埃及看到的"大石文化"相比,有一种材质上的遗憾。这是没有办法的,一种从两河流域就开始的遗憾。
    另一处也是讲堂内最精致的佛像,镂空了肚脐眼,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信徒们纷至沓来,触摸光滑地肚脐眼,祈求一生的平安健康。大堂的四面都是只剩下打坐台的佛龛,佛像历经千年沧桑,多数已经损坏,残留下来的都被转移到国家博物馆,成为文物珍品。80多年前,充满探索精神&征服欲望的英国人发现了这个遗址,为历经千年风霜的圣地修起了雨棚,以此表达对这些下凡人间的神灵的尊敬。在空空如也的神龛前,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

    第二层在更高的位置,这里才是真正讲经的地方。。四周依然是一间间打坐听经的小间神龛,中间宽大平整的天井中是一个开阔的平台,便是一般听讲者席地而坐的所在。由此可知,拥有四周小间的,都应该是高僧大德,这与底层正好相反。天井的一角有一间露顶房舍,现在标写着"浴室",当然谁也不会在庄严的讲堂中央洗澡,那应该是讲经者和听讲者用清水涤手的地方。与讲经堂一墙之隔,是饭厅和厨房,僧人们席地而坐,就着一个个方石墩用餐,石墩还留下四个。饭厅紧靠山崖,山崖下是一道现在已经干涸的河流,隔河有几座坡势平缓的山,据说当时来听讲的各地普通僧人,就在对面山坡上搭起一个个僧寮休息。我们的玄奘,则不必到山坡上去,一直安坐在底楼的打坐台上,待到有讲经活动,也能拥有楼上的一小间,偶尔则在众人崇敬而好奇的目光中,以讲经者身份走到台前。焦里安的讲经堂因为有了唐僧西行的历史而于中国人来说奕奕生辉。不知当年的玄奘,在迢遥的西方途上,是怎样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怎样经历过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才来到圣地,普渡众生。信仰产生巨大的力量。在这个虔诚的国度,我被这样一种力量深深震撼。虽然,这种信仰并不来自阿拉真主。虽然,这种力量并不来自一个旁遮普族人。幽静的山谷里,这一处平地,曾有多少僧侣来往入织,宣讲人生的真谛。现在远处是一片山,山腰上是闲适嬉戏的牛羊。断壁残垣在蓝天的映衬下,傲视芸芸众生、沧海桑田,显示出坚韧的生命力。

    最后我们来到古城西尔卡普遗址。放眼望去,低矮的石墙遗存勾画出密密的房舍、整齐的街巷。不用细看,就能明白哪里是塔座、讲经台、石塔、僧舍,佛事遗存太多了,星罗棋布,让人看到了满城香火。站立在这里,似能穿越千年云烟,闻听得到木鱼声声,看得见香烟缭绕。虽然现在留下的只剩下残檐断壁,以前存在的佛像也不复存在,但依然不减其当年的风彩。

    参观完遗址后,晚上八点钟,我们抵达了伊斯兰堡。伊斯兰堡是巴基斯坦首都,始建於1961年10月,1965年巴首都从拉瓦尔品第迁此,是世界上年轻的都城之一,也是一座美丽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1967年正式迁都,伊斯兰堡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1970年,整个城市基本建成。1992年10月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伊斯兰堡位于旁遮普省北部的波特瓦尔高原的玛格拉山下,海拨600米,整个市区面积909平方公里,人口约80万。
    1947年8月,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初期,把首都设在了卡拉奇。卡拉奇位于巴基斯坦南部,濒临阿拉伯海,是一座商业港口城市,虽然出海比较容易,但是与巴基斯坦的广大内地各省联系却很不方便,另一方面,临海的城市作为首都,从国防上考虑也不太安全,再加上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人口稠密,十分拥挤,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巴基斯坦人民和历届政府,都想选择一个理想的地方作为首都。他们曾经考虑过好几座城市,但是都没有确定下来。1959年2月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几经考察和论证,确定在古城拉瓦尔品第东北10公里的地方,建设一座新的首都,取名为伊斯兰堡,意思是“伊斯兰教城”。在新首都建成以前,暂时将首都由卡拉奇迁到拉瓦尔品第,把拉瓦尔品第作为临时首都。  
    伊斯兰堡地处内陆,背依高峻的喜马拉雅山,面向宽阔的印度河大平原,东侧是秀丽的拉瓦尔湖,西侧是一片开阔的河谷地带。群山起伏,湖水清澈,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城市交通发达,有重要的公路干线通向四面八方。
  
    十一月九日,安排了在伊斯兰堡城市里活动,参观市容及著名建筑。伊斯兰堡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市区的交通干线垂直相交,把整个市区整齐地划分为大小相等的几十个区,有行政区、公共事业区、中央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大专院校区和外国使馆区等等。苏拉瓦底大道和克什米尔大道从东到西横贯伊斯兰堡,总长度有25公里,把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
      
    城区最东头是行政区和外交使团区,区内建有总统府、议会大厦和政府各部的办公大楼。总统府坐东朝西,面向全市,雄伟壮观。行政区南侧是外交使团区。西侧是一条宽阔的宪法大街,隔街相对的是公共事业区,内有国家银行、电信电报局、广播公司、电视台等单位。  
    住宅区是伊斯兰堡最具特色的建筑区。区内布局合理,生活方便。有三、四层的公寓,也有二层楼的别墅。住宅设计讲究,外形美观,各具特色。庭院宽敞,植树栽花,幽雅别致,令人赏心悦目。在住宅区中还设有商店、清真寺和学校。   
    工业区和大专院校区在住宅区的西南侧。按照巴基斯坦政府的规定,凡是有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的工厂、企业不能在首都内建立。因此,伊斯兰堡基本上是一座没有污染的城市。它仅有一些汽车车厢制造、食品、印刷等中小型的轻工业。大专院校区内,设有国家现代语言学院、伊克巴尔函授大学等。语言学院设有中文系,伊克巴尔函授大学是以巴基斯坦著名哲学家和诗人伊克巴尔的名字命名的。  
    巴基斯坦人民和政府十分重视伊斯兰堡的环境美化,伊斯兰堡市是在一片森林中开辟出来的,市区里直到现在也还有大面积的老林子,还有一些野生动物时有出没。据说市区里的街道上晚上可能有野猪从老林子里出来觅食。道路两旁,庭院内外,到处是绿树、草坪、鲜花和喷水池。街头鸟语花香,呈现出一种自然形态。再加上伊斯兰堡宽阔的街道、稀少的行人、清新的空气,有一种宁静的山村景色。   
    伊斯兰堡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市区内设有文物古迹,但它自然景色清新优美,建筑富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伊斯兰堡如今仍在建设之中,市区正在逐渐扩展,按照总体规划,大首都区总面积达1165.5平方公里,将与古城拉瓦尔品第连成一体。
   
    首先我们来到了夏克巴利山顶公园。这里是全市最著名的游览胜地,公园里树木葱茏,百花争艳。山顶上有一块专门供来访外国政府首脑植树留念的园地。现在这里已经种了几十棵树,郁郁葱葱的树林,在一定程度上记载着巴基斯坦的对外关系史。1964年,周恩来总理曾在这里栽下了象征中巴友谊的乌柏树,这是这块园地上种下的第一棵树,现在,这棵树已经枝繁叶茂。在山顶可以看到伊斯兰堡全景的公园,今天正逢是巴基斯坦的国家节日,有很多老师带着学生在公园游玩,他们友好的与我们招呼和合影。
    从山顶公园下来,我们前去世界十大清真寺之一费萨尔清真寺。到巴基斯坦不看费萨尔大清真寺,就好比去法国不参观埃菲尔铁塔一样。费萨尔大清真寺是国王的馈赠,大师的杰作,信徒的圣地。说它是国王的馈赠,从命名就可知一二。它是由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萨尔捐资,作为礼物送给巴基斯坦人民的。这项浩大的工程始于1976年,积10年之功乃成,占地约19万平方米,耗资约1.3亿沙特里亚尔。其间,费萨尔国王去世,该清真寺遂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资纪念。说它是大师的杰作,突出表现在它的选址和设计上。
   
    从伊斯兰堡市中心出发,一直向西北直奔马尔格拉山的南麓,远远的就可以看见4座高耸入云的锥状尖塔,顶部金色的新月饰物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下得车来,只见一座白色的巨型建筑在郁郁葱葱的山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静谧和肃穆。原来,当年人们选择在马尔格拉山山脚大兴土木,除了要用这座山作为背景和屏障,更倚重它天然“崇高”的地理位置。那4座尖塔,名字就叫宣礼塔,又叫拱卫塔,高度近90米。但只要稍微走近一些,如不抬头,就难以看到它们高高的身影,而那座穹顶不及它们一半高的主体建筑大祈祷厅就是眼前所有的风景。
    传统的清真寺为圆顶,费萨尔清真则呈八角形,活像一座巨大的沙漠帐篷。它的外体用的是白色大理石,里面用马赛克装饰。祈祷厅内没有一根柱子,所有重量都由那4座宣礼塔拉起和承受。此建筑的设计者是土耳其著名的设计师维达特·达罗凯。当年他以综合了现代、古代伊斯兰和土耳其建筑风格的设计理念,在专门为建造大清真寺而举办的国际设计大赛中一举夺魁,因而得以把他的独运的匠心变成一件挺拔的杰作。
    从东面正门进入大清真寺,人们都脱下鞋子寄存在入口处。这里的地面均为白色大理石铺就,虽说不是一尘不染,但也绝少见到纸屑和口香糖渍。
   
    来到大祈祷厅时,因为不是礼拜时间,门都关闭着。我隔着玻璃往里面望,只见大殿地面铺着地毯,南北两壁设有放置《古兰经》的巨大书架。大厅中央悬挂着直径达5米的土耳其风格的球形吊灯。有资料说它装有1000个灯泡,总共有好几吨重。
    费萨尔大清真寺已经成了巴基斯坦伊斯兰信徒的圣地,在重要的伊斯兰教节日,从政府高官到平民信徒,都会来到清真寺做礼拜。巴基斯坦居民中96%以上的人信奉伊斯兰教,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伊斯兰堡的公共场所,专为教徒准备的祈祷场地随处可见。
    费萨尔大清真寺的大祈祷厅可以同时容纳近万前来祈祷的人,而清真寺正面和左右两翼的回廊、庭院又可以容纳数万人做礼拜。人最多时,大清真寺四周的广场上也成为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方。
    巴基斯坦意为"清真之国"97%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这里的许多宗教习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格禁酒是这里伊斯兰教徒的一个信条。无论民间红白喜事,还是官方国宴,一律不准喝酒。私自酿酒者要受到极严厉的惩罚。在外交场合,巴基斯坦外交官并不对别人喝酒提出异议,不过在干杯时他们总是以果汁、汽水或清水代之。在巴基斯坦看不到"酒鬼"横卧街头和酗酒行凶的现象。我们酒店周围有一个很大的夜市,各种服装、纪念品琳琅满目;令人垂涎欲滴的是丰富多彩的当地小吃了,各种烧烤、肉串、整只的烤鸡……可是真的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酒类饮料。正当小伙子们难以尽兴之时,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单宝祥参赞代表大使来慰问我们,顺便带了两箱本地产的供出口的啤酒,真是雪中送炭。晚上加班用海事卫星传稿子的兄弟们终于可以解馋了。
   
    无论是在文化古城拉合尔,还是在北部偏僻的乡村,你都会看见蒙着面纱、身裹黑纱,只露双眼的妇女。按伊斯兰的教规,妇女是不准同除了自己的丈夫和家人之外的男性接触的。男女青年之间的婚姻,大多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办理。没有嫁妆或嫁妆不足的姑娘被人看不起,这已成了当前巴基斯坦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一些城市,妇女开展自助运动,她们成立"妇女社会委员会",集资帮助穷人家的姑娘购买嫁妆和筹办婚礼。
    伊斯兰历九月(即公历五月)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的斋月。这期间是祷告和忏悔的日子,每天要到黄昏后才能进餐。伊斯兰历十月第一天叫做开斋节,是巴基斯坦穆斯林较大的节日。这天穆斯林到清真寺做礼拜,互相拥抱祝贺,亲友间互相拜会,在家里准备糖果点心接待宾客。富裕人家按家庭成员人数,每人给贫苦的穆斯林出一天的生活费。习惯和我们出境前在喀什开斋节看到的穆斯林一样。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49:15 | 只看该作者
巴基斯坦塔克希拉

01.jpg (44.96 KB, 下载次数: 65)

01.jpg

03.jpg (31.92 KB, 下载次数: 74)

03.jpg

04.jpg (24.57 KB, 下载次数: 65)

04.jpg

1.jpg (57.2 KB, 下载次数: 66)

1.jpg

2.jpg (23.09 KB, 下载次数: 69)

2.jpg

02.jpg (22.97 KB, 下载次数: 63)

02.jpg

3.jpg (48.56 KB, 下载次数: 76)

3.jpg

5.jpg (66.87 KB, 下载次数: 63)

5.jpg

6.jpg (72.22 KB, 下载次数: 75)

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5 19:54 , Processed in 0.158406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