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30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印度果阿教堂和修道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7 19:2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丛林中的教堂群,曾是葡属印度的首府,果阿的教堂和女修道院-尤其是博姆耶酥教堂包括圣弗兰西斯·泽维尔的陵墓-证明了在亚洲的福音传道的历史。此地的纪念物对亚洲各国传播曼努埃尔式艺术、曼纳里斯特、巴洛克艺术具有重要的影响。198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目录

建筑风格
地理位置
历史变革
历史意义
天主教堂
文化遗产



建筑风格
  果阿是葡萄牙占领印度时期的首都,那里的教堂和修道院是在亚洲传播基督福音的历史见证。存有圣.弗朗西斯-伊格赛维亚棺木的鲍姆.耶稣教堂是著名教堂之一。这些建筑对于在所有亚洲的传教国家里传播曼奴埃尔式、曼纳瑞斯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公元16世纪是果阿最繁荣的时期,全城有60多座巴洛克式的教堂和宫殿,保留至今的教堂还有10多座。

地理位置
  果阿教堂和修道院,位于印度西南部的果阿邦。果阿邦(孔卡尼语:【读:goya】,马拉地语:【读:govā】,拉丁字母转写:Goa)是印度面积最小的一个邦,人口是印度人口第四少的邦,仅多于锡金邦、米佐拉姆邦及“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自己的称呼,大部分地区为非法占据的中国领土】。果阿位于印度西岸,北临中央邦,东及南方与卡纳塔克邦接邻,西濒阿拉伯海。果阿首府位于帕纳吉(念作:Panaji,旧称Panjim),而最大的镇是达·伽马城。 果阿位于距孟买400公里的阿曼海岸,是印度著名的天主教中心和旅游胜地,位于果阿、达曼和第乌中央直辖区。果阿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它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更加引人注目。

历史变革
  1510年葡萄牙殖民者阿尔丰索.德.阿尔布尔克尔率军入侵潘吉姆城,在城的附近建立了果阿城,1565年定为葡属印度的首都。葡萄牙人在此修建了不少民宅和教堂、修道院等。  
18世纪由于疟疾在当地流行,城里人员跑走,成为空城一座。全城共有60座教堂和修道院,以圣卡塔林娜小教堂、圣弗郎西斯科.德.阿西斯教堂及修道院、大教堂、圣卡也达诺神学院和小教堂、圣母罗萨里奥教堂、圣奥古斯汀塔和仁慈耶稣修道院最为有名。其中圣奥古斯汀塔建于1572年,是现存的最早的修道院遗址。仁慈耶稣教堂里建有曾在印度和日本等国传教的教士圣弗郎西斯科.哈维尔陵墓,以及著名雕塑家胡安.鲍蒂斯塔.福格尼的精美雕像。全印度最主要的耶稣会修道院、东方第一个印刷所也建在教堂内。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丛林中的教堂群,曾是葡属印度的首府,果阿的教堂和女修道院-尤其是博姆耶酥教堂包括圣弗兰西斯·泽维尔的陵墓-证明了在亚洲的福音传道的历史。此地的纪念物对亚洲各国传播曼努埃尔式艺术、曼纳里斯特、巴洛克艺术具有重要的影响。198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饱含了15-16世纪葡萄牙努埃尔的建筑风格和16世纪意大利矫饰风格及巴罗克风格的特点,因之被称谓“东方罗马”。它对16-17世纪印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时是近代天主教东传最早的地区之一,因之在亚洲天主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整个基督教的传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地信奉基督教的人为数不少。

历史意义

历史上果阿曾是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的商人于16世纪抵达果阿,不久即占据该地,打压印度教徒及回教徒,导使该地多数人口归信天主教。葡萄牙的殖民时期延续了约450年,直至1961年被印度用武力夺得其主权。今日,以人均资产值计算果阿是印度最富裕的一个邦。果阿以海滩闻名,每年吸引着几十万国内外游客。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是世界遗产,其中仁慈耶稣大教堂是亚洲最主要的基督教朝圣地之一。果阿位于以生物多样性着称的西高止山脉,动植物资源丰富。   


果阿的面积为3,702平方公里。位于北纬14°53'54"到15°40'00",东经73°40'33"到74°20'13"之间。果阿是康坎海岸的一部分,西高止山脉将其与德干高原分割。最高点是桑索格尔,海拔高度1,167米。果阿的海岸线长101公里。果阿主要的河流是曼多菲河,祖阿里河,特列科尔河,恰波拉河和贝图尔河。在祖阿里河入海口的莫尔穆高港是南亚最好的天然港之一。祖阿里河和曼多菲河是果阿的生命线,它们的流域占到69%的果阿地域。果阿有超过四十个河口、八个海岛和大约九十个河心岛。果阿河流的总长度是253公里。果阿有超过三百处建造于卡达姆巴王朝统治下的古代蓄水池和超过100个药泉。   


果阿地处热带并靠近阿拉伯海,一年大多时间气候温热潮湿。五月是其中最热的,白天温度超过35°C且高湿度。季风雨在六月到来,并带来酷热中急需的凉意。果阿的年降雨量大多来自持续到九月底的季风。果阿在十二月中旬到二月之间是短暂的凉爽季节,这时夜间温度只有大约20°C,而白天大约29°C且湿度适中。更内陆的地区因为海拔升高,夜晚气温会凉一些。

天主教堂
  果阿的天主教堂长68米,是葡萄牙殖民地中最大的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即使在葡萄牙本土它也称得上是最大的教堂之一。尽管果阿教堂从整体上看是欧洲风格,但它也融入了一些印度建筑的东方风格,同时也是当地最早带有印度建筑风格的教堂。“多层次”是印度建筑的典型风格,因此果阿教堂楼层比通常的欧式建筑更多一些。一般欧式教堂的楼层仅为两层,不会超过三层,而果阿教堂是五层建筑。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饱含了15-16世纪葡萄牙努埃尔的建筑风格和16世纪意大利矫饰风格及巴罗克风格的特点,因之被称谓“东方罗马”。它对16-17世纪印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时是近代天主教东传最早的地区之一,因之在亚洲天主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整个基督教的传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地信奉基督教的人为数不少。   果阿教堂充分地体现了在建筑史上被称为“巴洛克五重奏”的印度建筑五大风格,它的设计者将这些建筑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该建筑堪称巴洛克式建筑的典型杰作。然而目前教堂正遭受严重的损坏,急需修缮。但因通往教堂的山路崎岖不平,维修起来困难重重。果阿是首选的海滨度假区,它的众多海滩可以和夏威夷相媲美,市区还建有一些别具特色的教堂和修道院。葡萄牙腊肠和印度传统食品咖喱米饭一样受欢迎。   


跟其他基督教堂相比,这座教堂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气势恢弘,无论在教堂内,还是在教堂外,作为教堂正殿的礼拜堂可以同时坐下1000人左右,礼拜堂正面墙上,基督教诸神像高悬中央,精雕细刻,金碧辉煌,使走进教堂者,不能不顿时肃然起敬。教堂左右两侧,分布着一个个顶礼膜拜的地方,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一个的小教堂。在这些小教堂里,在神像前的地面上,往往嵌着一块花岗岩石板,上面刻有葡萄牙文字,石板下面安葬的无疑是有头有脸的基督教人士,否则,一般人难以在亚洲最大的基督教堂的礼拜堂里,永久占据一块安息之地,并享受生者的顶礼膜拜。

文化遗产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果阿教堂和修道院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7 19:27:49 | 只看该作者
果阿旧城


目录

简介
历史
人口
教堂和修道院仁慈耶稣大教堂




简介
  果阿旧城(Goa Velha,Velha在葡萄牙语中意为老旧)是位于印度果阿邦北果阿区的城镇,距离邦首府帕纳吉10公里,曾是葡属印度的首府。城内有很多教堂和修道院,其中最著名的是仁慈耶稣大教堂(Basilica of Bom Jesus),保存有圣方济各沙勿略的遗体。1986年这里被列为世界遗产。

历史
  果阿旧城建于15世纪,在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和巴赫曼尼苏丹国时代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在阿迪勒·沙阿王朝是比贾布尔苏丹国的陪都,有护城河围绕,建有苏丹的王宫、清真和庙宇。1510年开始,葡萄牙人统治了果阿旧城,这里成为葡属印度的行政中心。直到1759年,总督府迁往现在的邦首府帕纳吉(当时称Panjim)。1961年果阿并入印度共和国。   


1543年的老果阿人口近20万,17世纪疟疾和鼠疫肆虐了这个城市,到1775年人口一度降至1500人。正是那个时期,地区的行政中心转移到帕纳吉。1835年宗教压迫使得城市几乎荒废。

人口
  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时果阿旧城有人口5411人。其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识字率达77%,比国家平均水平的59.5%高出不少,其中男性的识字率达82%,女性为71%。人口中9%为6岁以下儿童。







教堂和修道院
  作为葡属印度的首府和基督教传播中心,老果阿集中了很多教堂和修道院。从宗教和历史角度看,这里见证了基督教传播到亚洲的历史,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建筑风格来说,则体现了16世纪早期葡萄牙努埃尔风格(Manueline)和意大利风格主义(Mannerist)、巴洛克艺术在亚洲的影响。   

以下是果阿旧城几个主要教堂:   

仁慈耶稣大教堂(Basilica of Bom Jesus) 圣卡塔林娜教堂(Se Cathedrl,又称Sé Cathedral of Santa Catarina,是果阿最大的教堂) 圣弗郎西斯科·德·阿西斯教堂(Church of St Francis of Assisi,有考古学博物馆) 圣卡也达诺教堂(Church of S. Caetano) 圣母罗萨里奥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the Rosary) 圣奥古斯汀塔(Church of St Angustine,建于1572年) 圣亚纳教堂(Church of St. Anne)

仁慈耶稣大教堂
  仁慈耶稣大教堂是果阿旧城最负盛名的教堂。葡萄牙语写作Basílica do Bom Jesus,Bom的含义是好的、神圣的,Basílica即巴西利卡,是罗马教廷授予拥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的称号。   

教堂建于1695年,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它在基督教上的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这里保存有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的遗体。   


圣方济各沙勿略是最早到亚洲传教的传教士之一,曾在印度、马六甲、日本等地传教。他于1552年12月2日因疟疾死于海岛上,其时正试图偷渡入中国。次年,沙勿略的遗体根据其遗嘱被运送到果阿,据说他的遗体入殓时犹如在生。圣迹吸引了大批信徒,之后每十年皆举行盛大的仪式(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供各地朝圣者朝拜。   


此教堂在整个果阿是最富有的,教堂铺有大理石地板并镶嵌宝石,但除了极为精美的祭坛之外整个教堂内部的装饰尚属简约。教堂中保存有圣方济各沙勿略的画像。沙勿略的墓室是1696年由梅第奇家族的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三世捐赠的,由17世纪佛罗伦萨的雕刻家福格尼(Giovanni Battista Foggini)花费十年之功才最终完成。保存遗体的棺椁则由纯银制作。另外,在教堂二层的艺术画廊收藏有果阿本地超现实主义画家Dom Martin的画作。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7 19:32:05 | 只看该作者
果阿:非典型印度(组图)


 如果选择一个最不像印度的地方,那肯定是非果阿莫属。这个位于印度西海岸的美丽海滨城市,留存着浓郁的葡萄牙殖民地色彩。干净整洁的街道,欧洲风格的建筑,宗教信仰,民俗民风,这里都是自成体系。


  本来在印度的旅行,就是一个地方一个样,但果阿也太不一样了。事实上,果阿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这个印度面积最小的一个邦,历史上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约450年的漫长殖民历史,造就了果阿截然不同的个性。而且,目前以人均资产值计算果阿是印度最富裕的一个邦。




 在我看来,果阿还是个美妙的矛盾统一体——城区和教堂区是一派肃穆安静的气息,穿着严整的修女和教徒低头走过,海滩边却是新兴的嬉皮士天堂,众多西方人在这里衣着不整,吊儿郎当地打发着时光。

  对于中国旅行者来讲,印度北部的文化气息最具有吸引力,德里、阿格拉、瓦拉纳西和拉贾斯坦邦,让人趋之若鹜。而对于很多西方游客来讲,果阿却有一种独特的强大吸引力,在印度碰倒无数的西方背包客,一说起果阿,几乎都会立刻眼神发亮起来。能够以极低的成本烂在果阿的海滩上,并融入当地浓厚的嬉皮士氛围之中,这就是果阿吸引年轻人的不二法宝。

  我和皮埃尔从北到南在印度走了一个月,由于签证的问题,不得不在果阿暂时分开了。之前一路的风尘仆仆,的确比较辛苦。皮埃尔的印度签证很宽松,他计划在果阿的海滩边租个房子,轻轻松松晒几天太阳。


 果阿是印度著名的天主教中心,1565年定为葡属印度的首都。葡萄牙人在此修建了不少民宅和教堂、修道院等。全城共有60座教堂和修道院,以圣卡塔林娜小教堂、圣弗郎西斯科·德·阿西斯教堂及修道院、大教堂、圣卡也达诺神学院和小教堂、圣母罗萨里奥教堂、圣奥古斯汀塔和仁慈耶稣修道院最为有名。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对亚洲各国传播曼努埃尔式艺术、曼纳里斯特、巴洛克艺术具有重要的影响,于198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建筑饱含了15-16世纪葡萄牙努埃尔的建筑风格和16世纪意大利矫饰风格及巴罗克风格的特点,因之被称谓“东方罗马”。这时是近代天主教东传最早的地区之一,因此在亚洲天主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整个基督教的传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仁慈耶稣大教堂教堂供奉有圣方济各沙勿略的遗骸,许多天主教徒将其视为果阿的主保圣人。每过十年开放供公众参观朝拜,最近的一次是在2004年。

 几十公里以外的海滩,阳光、沙滩、椰林之中,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嬉皮士聚集的地方。年轻的旅行者在沙滩上时不时搞一个狂欢派对。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果阿的海滩就以嬉皮士的天堂著称。在跳蚤市场可以买到各种嬉皮士的物品。而且,在这里吸食大麻是合法的,有政府经营的大麻饮料店。

  很多西方人,在此租个房子,就这么呆了下来,有的还在此生了孩子,似乎要呆上一辈子。海滩边的街道上,到处是骑摩托车的西方年轻人呼啸而过,嘴里大声叫喊者,看上去有些疯狂,却是自得其乐。可以在这里的海滩上晒太阳,一晒就是一整天。反正在欧洲的海滩呆几天的花费,在这里至少可以呆一个月,那就晒个够吧。要不就冲到海里去,浮在水面上。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7 19:32:22 | 只看该作者
果阿记事

去果阿(Goa)是一个意外。

这次到印度,我主要是沿着恒河走,走过她养育的平原,攀登哺育她的高山。位于印度西南海岸的果阿完全在行程之外。但是,未到印度之前,印航公司给了我一个去印度任何一处的旅行套餐———只要交两夜的旅馆费,其他全部由印航包了。

朋友替我订下果阿,说那里值得一去,而且时逢淡季,旅馆有空位。

虽然正逢淡季,果阿的阿瓜达城堡泰姬旅馆也并不便宜,大约每晚100多美金。我将此行安排在最后,准备随时取消。当时德里的气温是43摄氏度,我的体温稍低———39度。

那是离开印度的前夜。晚上7点多,朋友带我去就医。诊所离住所不远。进去一看,一张问诊桌,几把木椅。那里不是私人诊所,而有点儿像中国以前的卫生所。不需要挂号或预约,先来的三两个病人或站或坐,一看就是附近的老百姓。听说印度的公共医疗系统相当不错,穷人也看得起病,这次算眼见为实。医生没要求我出示医疗卡,她对待我完全和当地病人一样,没有差别收费。从看病到抓药,费用大约50卢比,时间一个多小时。给我看病的女医生很专业,她得知第二天我就要长途旅行,不但开了必须的药品,还告诉我只要按时服药,旅行不会有问题。我看着她十分坚定的神态,放心不少,似乎呼吸也顺畅了许多。

此次因为生病,我在德里躺了两天。幸亏我带的药足够我再病两次,因此也不必再去医院。按照原计划,我该启程去果阿了。去还是不去,我一直犹豫不定。外子写了几封电子邮件,甚至特别从北京打电话来劝阻我的果阿之行。我自己也很着急,因为三天之后我将飞去北京,接待参加世界弦理论会议的霍金教授。我很清楚北京的空气污染,担心病情加重。最后凭直觉,我还是决定前往。

有点像澳门

飞机在果阿的上空盘旋。地面一片青绿,白色钟楼和红色小砖房点缀其中。从高空看下去,我想不起来有哪一个印度的城市具有如此透明的空气;也想不起来,在哪一座城市的上空飞翔,会像这里一样见不到大片的贫民窟。

从果阿机场到我下榻的阿瓜达城堡,还要再坐汽车。因为是淡季,同车的人不多。车子沿海湾行驶,尽在海风和椰林之中。过桥,再过桥,分不清是海还是河,也分不清是桥还是路,海水、湖水或河水总在车旁流淌。经过城镇,葡萄牙式建筑和大草帽样的茅草屋比邻而居。同车人指点着:“曼多维河,鸟岛,我们正在走过亚洲第一长桥……”我看这完全不像一座桥,更像水中的一条长堤。人们在长桥旁捕捉螃蟹,垂钓鱼虾。网里的螃蟹张牙舞爪地抗议,翠鸟叼着一条鱼,突然飞了起来。

海风灌进来,下午的果阿气温虽然很高,闷热却随风而去,我突然意识到,咳嗽也被海风吹去了。

我问同车人还要多久才能到达阿瓜达城堡。

“得走一个多小时。”他们看我着急,就取笑我,“你把印度最小的邦也看得太小了一点。”

我说,“地图上的果阿就像个小纽扣。”

同车人说,“别看像钮扣那么小,果阿却是一个独立的邦,而且还是印度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当地人的识字率超过80%。你知道这片海湾叫什么?”

“好像叫孔什么……”

“叫孔坎。”“那么孔卡尼语和这个地方有关系了?”

“当然,这里的口语主要是孔卡尼语。它混合梵文、德拉威语、马拉地语以及葡萄牙语,很不好懂的。”

我想起来了,来时邻座的女孩完全无法和空服员交流。另一人过来帮忙翻译,她讲的就是孔卡尼语。

田野上,椰林中,渔村里,在小路的拐角上,总能碰上天主教堂或天主教的标记,大小不同,简繁各异。海边的十字架承受着海潮冲击,颇有中流砥柱的味道。在河或湖的那一边,巨大的白色天主堂屹立在绿树丛中。这个标记出现之频繁,几可与喜马拉雅山中的小印度神殿相比。这使我再次想到印度人信仰虔诚,不管是湿婆,还是耶稣。

渐渐地,这些标记将一些历史的碎片,从我头脑有限的内存中调了出来。我模糊地记起这地方有点儿像中国的澳门。印度自1947年独立之后,就想收回被葡萄牙人占据的果阿。1961年,印度军队进入果阿,葡萄牙人将其称为“入侵”,并宣布誓死保卫自己的领土,结果却不堪一击。果阿回到印度之后,最初并未建邦,也像中国似的,搞了个特区。后来印度中央政府想把这个小纽扣与马哈拉施特拉邦合并,但是果阿人不愿意,闹了起来。直到1987年,果阿才正式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进入阿瓜达城堡时,细雨纷飞,我突然意识到季风已经来临。季风从阿拉伯海登陆南亚次大陆,从西南向东北,逐渐扫过。在6月中旬,季风进入位于阿拉伯海湾的果阿,7月初到达德里。季风一般相当准时,据说到达各地的时间有时可以准确到只相差一两天。季风和印度的农业收成息息相关,印度人企盼季风,犹如旱季乞雨。在祈求季风的仪式上,印度人将青蛙装扮成新娘新郎,为它们举行婚礼,再放回水中。现在才5月底,季风就已登陆果阿,今年也来得太早了些。

鲜花,到处都是鲜花。旅馆附近的石头小道上,散落着朱锦牡丹的长蕊,花朵和绿叶湿漉漉地贴在石阶上。大自然的装点永远是那么随意,粉红、金黄、紫色的花在大堂里散发着幽香。整朵的鲜花漂在水盆中,盆底垫着叶子。紫色的五瓣花聚在中间,红色绣球花围住它们。花瓣清晰地张开了,看起来像一幅静止的图画。风过走廊,花朵微微颤动,尽力保持着水中的姿态。

旅馆的楼梯口挂着三幅画像,展开成屏风状。每幅画都有一个带框的人像,一女两男,画框外画着几只帆船,还刻了年份和人名,可惜那些字都看不清了。一个餐厅服务员刚好路过,他告诉我,这是果阿最有文物价值的画,记述了葡萄牙人1498年初临果阿的历史。我猜中间的那位就是瓦斯科·达·伽马。

7年前,在南非好望角,我曾见过达·伽马纪念碑。绕过一个印度洋,再次和这位葡萄牙航海探险家相遇,觉得挺有意思。

当年,欧洲人寻求新欧亚航线的热情源于口腹之欲。15世纪中叶,制冷设备尚未发明,鲜肉全靠香料、盐巴腌制来保存。不信基督教的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令欧洲与印度的香料贸易受阻。当时,文艺复兴增进了欧洲人了解世界的渴望,葡萄牙人开始了航海探险。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先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旧称科泽科德),再从那里抵达果阿。

葡萄牙人在果阿住了下来,并开始传教,于是果阿就成为葡萄牙的一块飞地。虽然上世纪60年代,印度将这块飞地收回,但是此地沿用了葡萄牙人的命名———果阿,而不是《摩诃婆罗多》中所说的Goparashtra或Govarashtra。

大厅里只有三五个客人,我独自坐在窗前。细雨中的海面,渔船收帆归去。葡萄牙人修筑的红砖古堡伸出海岸,面色凝重地迎向风雨。雨中,几个钓鱼人依然不肯归去,细长的钓竿固执地飘在海风里。椰树犹如刚洗过头发的女人,散开长发,任风吹拂,洒下的水打湿了一湾又一湾新月般的沙滩。紫金色的晚霞透过来,投射到轮船上。那艘巨大的轮船停在海面,与古堡遥遥相对,似乎永不启航。

印度最西化的地方

我盘桓在老果阿城里。海滨大道,五颜六色的房子,一座又一座的小桥穿梭在运河上。昨晚,我已在阿瓜达城堡稍稍领略了当地的秀丽风景,但是进入城市,街道洁净安宁,小巷人迹稀疏,全无印度城市惯有的喧闹和拥挤,还是令我非常吃惊。白色或艳黄色的墙上挂着蓝底白字的瓷牌,上书门牌号或店名,令人恍若身在南欧的某个地方。一对父子站在门口谈话,长相也像欧洲人,但显然不是游客。据说,当年葡萄牙人和当地女子通婚,为此地留下许多欧亚混血儿。

老果阿中心是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最知名的几座天主教堂均步行可及。白色或红砖教堂尖顶高耸,钟楼里吊着铜钟。黎巴嫩侧柏排列在洁净的街道旁,被修剪成宝塔形。被岁月涂上斑痕的圣人雕像,或站立在草坪上,或隐藏于浓荫下。教堂钟声响起,下垂的树叶仿佛也随之震动。如果不是飘荡在教堂门口的各色纱丽,人们会误以为这里是前葡萄牙殖民地巴西。

进入教堂,极高的白色雕花拱顶,令人叹为观止。木雕的巨大神龛和讲道坛十分精致,使人眼花缭乱。拉长脸的圣像,垂头受难的耶稣,托柱头上颇为痴肥的小天使,这一切再次令我想起巴西萨尔瓦多市的教堂,那里也是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

耶稣大教堂的外表毫不引人注目。红砖长方形,大概三层楼高。因圣徒方济各·沙勿略(St.Francis Xavier)的棺木存放于此,它成为果阿最知名的教堂。这位圣徒于1542年来到果阿,据说几年当中,就吸收了3万多信徒。大概在1552年,他动身去日本和中国,最后死在广东省台山县的上川岛。他死的时候非常孤独,同行人草草将他掩埋。但是三个月后,人们挖出他的尸体,居然没有腐烂,于是将其运回果阿。去世近500年,圣人之尸未加任何防腐剂,仍未腐烂。每隔10年,教堂将他的尸体拿出来展示。上一次为2004年,听说教皇保罗二世也曾来此参拜。

走入大教堂,立刻有人引导我来到内庭院。围绕庭院的是两层白色楼台。到处弥漫着蜡烛的香味,而非惯有的印度香。教堂内正在举行周日礼拜。我站在门口,向礼拜堂望去。听说果阿的一半人口都是天主教徒,我想里面一定挤满了人。出乎意料的是这里并不拥挤,还有不少空位。管风琴继续奏鸣,信徒用当地语言唱着圣诗,曲式相当西化,并非我想象中的印度民歌。

礼拜完毕,我跟着众人绕着圣方济各·沙勿略的棺木走了一圈。棺木位于教堂一角,加上基座大约两层楼高。大理石的主棺上雕刻着大幅的传道画面,上有小天使雕像和其他神圣标志。人们以头触摸棺木前的十字架,将金色的菊花放在棺木前。这种花在别处,也被用来供奉湿婆和毗湿奴。

在南美,我见过戴印第安人羽冠的圣母,还见过一些非常本土化的圣像。但是在此地,几乎看不到本土化的圣物,似乎一切都保持着西方宗教的原貌。我听说葡萄牙人尽力拔除印度信徒的传统习俗,他们禁止在天主教堂进行任何带有印度色彩的崇拜仪式。如果在天主堂举行婚礼,新人不能涂牛奶和椰奶混合的油膏,也不能在礼拜中用前额碰触新鲜稻米。梵蒂冈一直对果阿的天主教会不甚放心,他们害怕印度教会慢慢地渗入正宗的天主教。

我在教堂内外拍照,果阿人都会闪开,十分注意不要挡住镜头,这在印度其他地方很少见到。在教堂外,我第一次看到戴遮阳帽的印度姑娘,还有当众搂抱的男女青年。司机告诉我,上世纪80年代,这里开放一个海滩天体浴场,果阿的老百姓都去看新鲜,现在对那里已是司空见惯。我感觉果阿是印度最西化的地方。

归途中,我看到一对新婚夫妇正在参拜印度教神殿,想到天主教强烈地反对种姓制度,就问司机,“信仰天主教之后,是否不同种姓之间通婚比较普遍?”

回答基本是否定的。这位司机的回答证实了某些前行者对果阿天主教的观察和了解。

BBC长驻印度记者马克·塔利在《改变的圣坛》中提到,果阿除了梵蒂冈承认的天主教会之外,另有本土教会。本土教会并不禁止在天主堂内进行印度式的崇拜仪式。那些属于梵蒂冈教会的信徒也会偷偷地去朝拜印度神。毛姆在《一个作家的笔记》中也曾描绘一个果阿天主教神甫,此人在梵蒂冈受训多年。毛姆说,“虽然他接受了天主教的教义,但是在骨子里和潜意识中,他依然是一个吠檀多信徒(Vedantist)。”

离开果阿,我有一个遗憾。我忘记了问一个信仰天主教的果阿人对于死亡的看法:他们是相信轮回转世,还是相信天堂和地狱?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7 19:35:55 | 只看该作者
果阿邦


果阿邦以海滩闻名,每年吸引着几十万国内外游客。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是世界遗产,其中仁慈耶稣大教堂是亚洲最主要的基督教朝圣地之一。果阿位于以生物多样性着称的西高止山脉,动植物资源丰富。

目录

简介
名称起源
历史1、古代文明
2、殖民历史
3、强迫的宗教信仰
4、回归印度
地理天气
动植物
政治首府及区划
司法
交通
经济1、印度最富的邦
2、旅游业
3、采矿业
4、其他经济产业
社会
语言
文化
教育




简介
  果阿邦(孔卡尼语:【读:goya】,马拉地语:【读:govā】,拉丁字母转写:Goa)是印度联邦共和国面积最小的一个邦,人口是印度人口第四少的邦,仅多于锡金邦、米佐拉姆邦及"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自己的称呼,大部分地区为非法占据的中国领土】。果阿位于印度西岸,北临中央邦,东及南方与卡纳塔克邦接邻,西濒阿拉伯海。果阿首府位于帕纳吉(念作:Panaji,旧称Panjim),而最大的镇是达·伽马城。历史上果阿曾是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的商人于16世纪抵达果阿,不久即占据该地,打压印度教徒及回教徒,导使该地多数人口归信天主教。葡萄牙的殖民时期延续了约450年,直至1961年被印度用武力夺得其主权。今日,以人均资产值计算果阿是印度最富裕的一个邦。

名称起源
  果阿的拉丁字母写法“Goa”来自葡萄牙殖民者,实际的起源则不详,英国殖民者继承了这个名字。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现在的果阿地区被称为“果帕拉施特拉”、“果瓦拉施特拉”,含义是牧牛者的国度;在古代的梵语文献如《往世书》、《哈利梵萨》中,这里也被称为“果帕卡浦里”、“伽帕卡帕特那”;在《往世书》中用到的名字还有 “果瓦”、“果瓦浦里”、“果帕克帕坦”、“果曼特”等;此外,果阿有时也被称为“果曼恰拉”、“阿帕兰特”。

历史

1、古代文明
  果阿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是强大的孔雀王朝的一部分。 约2000年前,戈尔哈布尔的萨塔瓦哈纳王朝统治了这个地区;580年到750年则被遮娄其王朝控制。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果阿先后被 Silharas王朝、卡丹巴王朝、 遮娄其王朝、 德干所统治。尤其是以钱德拉布尔(现在的昌多- Salcete)为中心的卡丹巴王朝给前殖民时期果阿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312年,果阿属于德里苏丹国,不过王国对该地区的统治比较薄弱,1370年时割让给了毗奢耶那伽罗帝国的哈里哈拉二世。1469年又被古尔伯加的巴赫曼尼苏丹国占领。巴赫曼尼苏丹国瓦解后,果阿地区被比贾布尔苏丹国的阿迪勒·沙阿占领,果阿旧城成为其陪都。

2、殖民历史
  果阿最传奇的历史,是以1498年第一个欧洲人瓦斯科·达·伽马初临果阿为起点的。当时达·伽马需要在印度找寻一处贸易航线中的落脚点,他首先于今天印度卡拉拉邦的科泽科德登陆,其后转至今日的“老果阿”地区。其时由印度至欧洲的传统陆上香料贸易路线被奥图曼帝国所中断,而葡萄牙的目标,是在印度成立一个殖民地,以垄断印度至欧洲的海上香料贸易。1510年,葡萄牙的舰队司令阿尔布克尔克击败对当地土官首领提玛亚拥有主权的旁遮普土王,占领了果阿旧城。有别于葡萄牙于印度沿岸其它的占领飞地,葡萄牙不仅在果阿屯兵,还希望将果阿建设成为一处殖民地及海军基地。

3、强迫的宗教信仰
  根据果阿宗教法庭 (1560–1812)的命令,很多居住在果阿的本地人都被传教士强迫改信基督教。成千上万的居民为了逃避质问和侵扰,都纷纷移居邻近的卡纳塔克邦门格洛尔和卡尔瓦。16世纪,当其它欧洲列强抵达印度时,大部分葡萄牙属地被英国和荷兰抢走.在印度的葡萄牙属地只剩下沿着印度西海岸少数几个飞地, 果阿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而且很快成为最重要的海外属地,并被赋予与里斯本同样享有的地位特权。葡萄牙鼓励与本地妇女通婚,在果阿定居,成为农夫、商贩或工匠。这些已婚男子很快成为特权等级,果阿也因此拥有相当数量的欧亚混血儿人口。随后,议事会成立,以维持与葡萄牙国王的联系。1843年,果阿的首府从果阿旧城迁往帕纳吉。直到18世纪中叶,占领范围扩张至今天果阿大概的管辖范围。

4、回归印度
  印度于1947年独立后,即提出要取将以果阿为主的葡属印度移交印度,但葡萄牙没有答应印度的要求。1961年12月12日,印度部队开入(葡方称为“入侵”、印方称为“解放”)果阿及另外两个葡属印度地区达曼和第乌,经过26小时小规模的战斗后占领果阿。初时三地共组成为印度的一个联邦属地,至1987年5月30日果阿升格为印度第25个邦,而达曼—第乌则继续保持为一个联邦属地。而葡萄牙方面一直至1974年“四二五革命”后方正式承认印度对果阿的主权。

地理天气
  果阿的面积为3,702 平方公里。位于北纬14°53'54"到15°40'00",东经73°40'33"到74°20'13"之间。果阿是康坎海岸的一部分,西高止山脉将其与德干高原分割。最高点是桑索格尔,海拔高度1,167米。果阿的海岸线长101公里。   

果阿主要的河流是曼多菲河,祖阿里河,特列科尔河,恰波拉河和贝图尔河。 在祖阿里河入海口的莫尔穆高港是南亚最好的天然港之一。祖阿里河和曼多菲河是果阿的生命线,它们的流域占到69%的果阿地域。果阿有超过四十个河口、八个海岛和大约九十个河心岛。果阿河流的总长度是253公里。果阿有超过三百处建造于卡达姆巴王朝统治下的古代蓄水池和超过100个药泉。   

果阿地处热带并靠近阿拉伯海,一年大多时间气候温热潮湿。五月是其中最热的, 白天温度超过35°C且高湿度。季风雨在六月到来,并带来酷热中急需的凉意。果阿的年降雨量大多来自持续到九月底的季风。   

果阿在十二月中旬到二月之间是短暂的凉爽季节,这时夜间温度只有大约20°C,而白天大约29°C且湿度适中。更内陆的地区因为海拔升高,夜晚气温会凉一些。

动植物
  果阿森林面积总计1424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为国有,为1224.38平方公里,私有为200平方公里。邦内森林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内陆地区,西高止山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举世公认。1999年二月号的《国家地理杂志》中就曾将果阿与亚马逊盆地、刚果盆地相提并论。   

果阿邦的邦兽是印度野牛,邦鸟是红喉黄鹎(黑冠黄鹎的一种),邦树是南洋榄仁(Asan)。   

果阿的植物产品包括竹竿、Maratha树皮、Chillar树皮、藤黄果(bhirand)等。椰树广泛分布于除高地之外的地区。落叶乔木有柚木、婆罗双树、腰果树、芒果树等。水果有菠萝蜜、芒果、菠萝、黑莓等。   

果阿的热带雨林中有狐狸、野猪、候鸟等动物,鸟类有翠鸟、鹩哥、鹦鹉等。沿海和河流中有各种鱼类,常见包括蟹、虾、龙虾、水母、牡蛎、鲶鱼等。蛇的数量很多,对控制啮齿类的繁殖起到了一定作用。果阿有很多野生自然保护区,如Bondla,Molem,Cotigao,Madei,Netravali,Mahaveer,以及Chorao岛上的Salim Ali鸟类保护区。   

果阿33%土地面积是国有的森林,其中62%是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另外还有很多私有的森林和种植腰果、芒果、椰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总森林覆盖率达到56.6%。

政治

首府及区划
  果阿的行政首府是帕纳吉(官方名称为Panaji,英语习惯称为Panjim,本地语言中称为Ponnje),位于曼多菲河左岸。而果阿的立法首府及邦议会则位于曼多菲河对岸的波尔沃里姆。果阿邦的司法首府位于孟买(地理上不在果阿邦境内),因为该邦司法体制属孟买高等法院辖下,在帕纳吉有一高等法院。果阿于印度人民院占两席位,于印度联邦院则占一席位。   果阿邦下分为两个县:北果阿和南果阿。两个县于印度国会下议院中各占一个议席。北果阿的县治位于帕纳吉,而南果阿的县治位于马尔高。两个区各由一位县税收长(district collector)管治,而县长则由印度中央政府委任。   

两个县下分为十一个乡(taluka)。北果阿区辖下的乡包括巴尔德斯,比乔里姆,佩尔内姆,旁达,萨塔里和提斯瓦蒂。而南果阿区辖下的乡则有卡那科纳,莫尔穆高,奎培姆,萨尔塞特和桑古恩。各乡的首府分别为马普萨,比乔里姆,佩尔内姆,旁达,瓦尔波伊,帕纳吉,恰乌地,瓦斯科,奎培姆,马尔马高和桑古恩。

司法
  果阿邦采取单议会一院制立法制度,邦议会有四十个席位,由行使管理权的邦长领导。执政府由在邦选举中获得最多席位党派或党派联盟组成并受到议会多数票的支持。邦总督由印度总统委任,其角色主要是象征性的,但于决定谁筹组新政府或悬空立法职能或废除法令等重大事情上亦扮演重要角色。1990年前果阿的政局比较稳定,但由1990年至2005年这15年间比较动荡,期间已转换过14届政府。2005年3月邦总督解散了议会并颁布了总统管治令,悬空邦立法职能。2005年6月的补选中,国大党取得该次五个选举议席中的三个,而重新成为执政党。目前果阿的主要政党有印度国大党及印度人民党,其它政党包括联合果阿民主党、民族主义国大党,及邦内历史最悠久,但近年已失去其多数传统票源的马哈拉施特拉戈马塔克党。   

果阿的司法制度与印度的主流地区不一样。印度绝大多数地区的司法制度继承英治时期的普通法系,而果阿继承的是葡萄牙源于拿破仑法典的统一民法典。

交通
  果阿的公共交通主要是私营的公交线路,连接了主要城市和乡村。公有的公交系统包括卡达姆巴运输公司,经营几条主要的线路,如帕纳吉-马尔高等。在帕纳吉等  果阿邦公路
大城市,市内交通较为方便。但总的来说,果阿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居民更多使用个人交通工具,如两轮摩托等。果阿有两条国家高速公路,NH-17在印度西岸连接果阿和孟买,向南一直连接到曼加罗尔,NH-4A穿越果阿邦,连接首府帕纳吉和东部的城市贝尔高姆,以及德干高原的城市。NH-17A与NH-17相连,由科尔塔林通往莫尔穆高港。在建的NH-17B为四车道高速干道,从维尔纳经达波林机场通往莫尔穆高港。果阿共有国家高速公路224公里,邦级高速公路232公里,地区高速公路815公里。   

可以租借的交通工具包括出租车、城市里有托托车以及果阿特有的出租摩托,驾驶员被称为“Pilots”,后座可以乘坐一名乘客,价钱则可在乘坐之前或之后还价决定。在果阿的某些地区,有渡河的设施如渡轮等。果阿有两条铁路线路,一条由西南铁路运营,一条由孔坎铁路运营(Konkan Railway)。前者是殖民时期建成的,经由马尔高连接瓦斯科·达·伽马城和卡纳塔克;后者于1990年建成,沿海岸线连接孟买和马拉巴尔海岸。   

果阿唯一的机场达波里姆机场(Dabolim)同时用于军用和民用,有国内和国际航班起降。除了普通航班之外,机场也提供很多包租业务。达·伽马城附近的莫尔穆高港主要运输矿石、石油、煤炭和国际集装箱业务,大多数是果阿内陆地区生产的矿石。曼多菲河畔的帕纳吉也是一个小型港口,果阿和孟买之间的蒸汽客船一直到80年代末仍在运营。

经济
1、印度最富的邦

  2004年果阿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亿美元。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果阿是印度最富裕的邦(是全国水平的2.5倍),增长率也属最快的邦之一,达到8.23% (1990-2000年平均)。

2、旅游业

  旅游业是果阿的主要产业,吸引了所有来印度的外国游客的12%。果阿有两个主要旅游旺季——夏季和冬季。在冬季,外国游客(主要来自欧洲)被果阿宜人的气候所吸引,而在夏季(对果阿来说也是雨季),来自印度各地的游客到这里度假。旅游业主要集中在果阿的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旅游则相对较少。2004年,超过2百万的游客来到果阿,其中四十万来自国外。

3、采矿业

  远离海岸的内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采矿业构成了第二大产业。果阿的矿产主要是铁、铝土、锰、粘土、石灰石和硅。全印度铁矿石出口的39%由港口莫尔穆高港承担,港口吞吐量达到每年三千多万吨。

4、其他经济产业
  农业在过去40年间对经济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却仍为当地为数可观的人口提供了兼职机会。稻米是主要农产品,其次是槟榔、腰果和椰子。从事渔业的有大约四万人,但最近的官方数据显示这一领域的重要度有所下降,产量也随之降低,也许跟传统捕渔业正被远洋机械拖网捕渔所替代有关。   

中等规模的工业包括制造杀虫剂、化肥、轮胎、管道、鞋类、化工品、药品、谷物产品、轧钢、水果和鱼肉罐头、腰果、纺织品、酿酒产品。由于酒类消费税很低,在果阿购买酒类产品很便宜。另外流入果阿的现金有一个重要的来源是在国外工作的公民汇到家乡的现款。

社会
  果阿人在英语中被称作Goan,在孔卡尼语中为(读)Goenkar,在葡萄牙语中为Goês(男性)或Goesa(女性),而在马拉地语中则被称为(读)Govekar。在印度许多地方,有时用英语Goanese这个词来代替Goan。果阿的人口有134万居民,由685,000名男性和658,000名女性组成,年人口增长率为14.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63人。49.77%的人口住在城市。性别比为960女性对1000男性。印度教(65%)、天主教(30%)和回教是果阿的三个主要宗教。   

果阿的主要城镇有达·伽马城、马尔高、马尔马高、帕纳吉和马普萨。连接起四个城镇的地区被认为实际上是一个泛市区(conurbation),或是一块或多或少延续着的市区。

语言
  当前,孔卡尼语是果阿的官方语言。随着葡萄牙统治的结束,孔卡尼语和马拉地语成为在当地最为广泛的使用语言。其中,孔卡尼语被作为基本口语,而英语和马拉地语则用于行政、识字和教育之目的。语言在果阿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为此在1985年-1987年间发生了一个亲孔卡尼语群体和亲马拉地语群体的争端。当争端在1987年结束后,一个复杂的条例给予了孔卡尼语“官方语言”的地位,但马拉地语也被允许用于“任何或一切的官方用途”。然而敌对双方的这一妥协显得很脆弱,实际执行情况始终停滞不前。葡萄牙语过去曾是上层专用的语言,目前使用人数锐减。不过部分果阿人仍在家里使用葡语,近年也仍然有葡萄牙语书籍出版。英语则被认为是带来机遇和灵活性的语言,果阿邦中很多居民都能听懂。至于印地语,作为印度国语,也被用作第二或第三语言。

文化
  果阿最受欢迎的节日有圣诞节、伽内什节、灯节、新年、什格莫节及嘉年华会。然而自1960年代起,什格莫节及嘉年华会的庆祝活动逐步转移至城市中心,近年更蜕变为吸引旅客的卖点。大多数节日会持续数天,期间举行各种派对和舞会。   

西方英文歌曲在果阿大部分地区都有很多听众。传统的孔卡尼歌谣也很受欢迎,果阿本地的一种名叫曼多的歌谣起源自19世纪,人们会在一些特别的场合载歌载舞。另外,果阿的一种名为特兰斯电子音乐也很有名。   

米饭和咖喱鱼是果阿的主要食物。果阿的各种鱼类料理非常有名,椰子和椰油常和辣椒、香辛料、醋等一起用于调味。葡萄牙腊肠和印度传统食品咖喱米饭一样受欢迎。而在天主教的重要场合,会选择一些猪肉料理,如文达卢(Vindaloo)、萨古蒂(Xacuti)、索尔波特尔(Sorpotel)等。而一种果阿特有的炖煮蔬菜坎特坎特(Khatkhate),则在印度教或基督教的节日里都广受欢迎,这道菜的原料包括至少五种蔬菜、新鲜椰子以及特制的果阿香辛料。在圣诞节,一种被称为贝彬卡的多层蛋制甜点最受欢迎。至于酒类,则主要是果阿本地的腰果酒和椰酒。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仁慈耶稣大教堂教堂供奉有圣方济各沙勿略的遗骸,许多天主教徒将其视为果阿的主保圣人(事实上果阿教区的主保圣人是十七至十八世纪时期的锡兰人约瑟夫?瓦兹)。每过十年开放供公众参观朝拜,最近的一次是在2004年。   

在果阿的许多地区,还保存着印度-葡萄牙风格的建筑,如威尔哈斯·康基思塔斯地区等。然而在一些乡村,历史建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帕纳吉的喷泉区现在成了一个文化保护区,是展示果阿的生活、建筑和文化的活的博物馆。一些果阿的庙宇也可以看出来自葡萄牙的影响,特别是曼圭什庙。1961年之后,很多庙宇都被拆除重修,恢复了原本的印度风格。

教育
  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果阿的识字率为82%,其中男性为89%,女性为76%。   

每个乡由多个村镇组成,每个村镇有一个公立学校,但很多居民更愿意选择设施较好的私立学校。所有的学校都必须通过邦中学办学许可认证(SSC),教学大纲由邦教育局提供,少数学校通过了全印中等学校办学许可认证(ICSE)。大多数高中有英语教学,小学则主要由孔卡尼语教学。正如印度其它地方一样,英语教学方式目前更受欢迎,而本地语言教学则呈下降趋势。   

十年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可以进入二年制大专学院,主流的专业有:科学、艺术、法律、商业。也有人选择3年制的课程。大专毕业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果阿大学是本地主要的邦立大学,位于塔雷高。果阿大多数大学都与之有附属关系。果阿有4所工科大学和1所医学院。其中果阿工程技术学院和果阿医学院是邦立,其它三所工学院是私立。果阿还有不少学校提供药学、建筑、牙医等专业的课程。果阿的船舶工程、水产、酒店管理、烹饪专业在全印度都很有名。邦内也有独立的商业学校果阿管理学院,是由一个名为德索萨的神父于1993年创建的。   

有的学校课程中也使用葡萄牙语作为教学语言。果阿大学也可授予葡萄牙语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由于果阿本地的教学资源比较紧张,因此果阿人也常常选择到别的邦就学。
6#
发表于 2011-10-18 20:41:32 | 只看该作者
果阿:轮回还是上天堂

游记(转载)

 飞机在果阿的上空盘旋。地面一片青绿,白色钟楼和红色小砖房点缀其中。从高空看下去,我想不起来有哪一个印度的城市具有如此透明的空气;也想不起来,在哪一座城市的上空飞翔,会像这里一样见不到大片的贫民窟。

  从果阿机场到我下榻的阿瓜达城堡,还要再坐汽车。因为是淡季,同车的人不多。车子沿海湾行驶,尽在海风和椰林之中。过桥,再过桥,分不清是海还是河,也分不清是桥还是路,海水、湖水或河水总在车旁流淌。经过城镇,葡萄牙式建筑和大草帽样的茅草屋比邻而居。同车人指点着:“曼多维河,鸟岛,我们正在走过亚洲第一长桥……”我看这完全不像一座桥,更像水中的一条长堤。人们在长桥旁捕捉螃蟹,垂钓鱼虾。网里的螃蟹张牙舞爪地抗议,翠鸟叼着一条鱼,突然飞了起来。

  海风灌进来,下午的果阿气温虽然很高,闷热却随风而去,我突然意识到,咳嗽也被海风吹去了。

  我问同车人还要多久才能到达阿瓜达城堡。

  “得走一个多小时。”他们看我着急,就取笑我,“你把印度最小的邦也看得太小了一点。”

  我说,“地图上的果阿就像个小纽扣。”

  同车人说,“别看像钮扣那么小,果阿却是一个独立的邦,而且还是印度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当地人的识字率超过80%。你知道这片海湾叫什么?”

  “好像叫孔什么……”

  “叫孔坎。”“那么孔卡尼语和这个地方有关系了?”

  “当然,这里的口语主要是孔卡尼语。它混合梵文、德拉威语、马拉地语以及葡萄牙语,很不好懂的。”

  我想起来了,来时邻座的女孩完全无法和空服员交流。另一人过来帮忙翻译,她讲的就是孔卡尼语。

  田野上,椰林中,渔村里,在小路的拐角上,总能碰上天主教堂或天主教的标记,大小不同,简繁各异。海边的十字架承受着海潮冲击,颇有中流砥柱的味道。在河或湖的那一边,巨大的白色天主堂屹立在绿树丛中。这个标记出现之频繁,几可与喜马拉雅山中的小印度神殿相比。这使我再次想到印度人信仰虔诚,不管是湿婆,还是耶稣。




  渐渐地,这些标记将一些历史的碎片,从我头脑有限的内存中调了出来。我模糊地记起这地方有点儿像中国的澳门。印度自1947年独立之后,就想收回被葡萄牙人占据的果阿。1961年,印度军队进入果阿,葡萄牙人将其称为“入侵”,并宣布誓死保卫自己的领土,结果却不堪一击。果阿回到印度之后,最初并未建邦,也像中国似的,搞了个特区。后来印度中央政府想把这个小纽扣与马哈拉施特拉邦合并,但是果阿人不愿意,闹了起来。直到1987年,果阿才正式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进入阿瓜达城堡时,细雨纷飞,我突然意识到季风已经来临。季风从阿拉伯海登陆南亚次大陆,从西南向东北,逐渐扫过。在6月中旬,季风进入位于阿拉伯海湾的果阿,7月初到达德里。季风一般相当准时,据说到达各地的时间有时可以准确到只相差一两天。季风和印度的农业收成息息相关,印度人企盼季风,犹如旱季乞雨。在祈求季风的仪式上,印度人将青蛙装扮成新娘新郎,为它们举行婚礼,再放回水中。现在才5月底,季风就已登陆果阿,今年也来得太早了些。

  鲜花,到处都是鲜花。旅馆附近的石头小道上,散落着朱锦牡丹的长蕊,花朵和绿叶湿漉漉地贴在石阶上。大自然的装点永远是那么随意,粉红、金黄、紫色的花在大堂里散发着幽香。整朵的鲜花漂在水盆中,盆底垫着叶子。紫色的五瓣花聚在中间,红色绣球花围住它们。花瓣清晰地张开了,看起来像一幅静止的图画。风过走廊,花朵微微颤动,尽力保持着水中的姿态。

  旅馆的楼梯口挂着三幅画像,展开成屏风状。每幅画都有一个带框的人像,一女两男,画框外画着几只帆船,还刻了年份和人名,可惜那些字都看不清了。一个餐厅服务员刚好路过,他告诉我,这是果阿最有文物价值的画,记述了葡萄牙人1498年初临果阿的历史。我猜中间的那位就是瓦斯科·达·伽马。

  7年前,在南非好望角,我曾见过达·伽马纪念碑。绕过一个印度洋,再次和这位葡萄牙航海探险家相遇,觉得挺有意思。

  当年,欧洲人寻求新欧亚航线的热情源于口腹之欲。15世纪中叶,制冷设备尚未发明,鲜肉全靠香料、盐巴腌制来保存。不信基督教的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令欧洲与印度的香料贸易受阻。当时,文艺复兴增进了欧洲人了解世界的渴望,葡萄牙人开始了航海探险。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先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旧称科泽科德),再从那里抵达果阿。

  葡萄牙人在果阿住了下来,并开始传教,于是果阿就成为葡萄牙的一块飞地。虽然上世纪60年代,印度将这块飞地收回,但是此地沿用了葡萄牙人的命名———果阿,而不是《摩诃婆罗多》中所说的Goparashtra或Govarashtra。


  大厅里只有三五个客人,我独自坐在窗前。细雨中的海面,渔船收帆归去。葡萄牙人修筑的红砖古堡伸出海岸,面色凝重地迎向风雨。雨中,几个钓鱼人依然不肯归去,细长的钓竿固执地飘在海风里。椰树犹如刚洗过头发的女人,散开长发,任风吹拂,洒下的水打湿了一湾又一湾新月般的沙滩。紫金色的晚霞透过来,投射到轮船上。那艘巨大的轮船停在海面,与古堡遥遥相对,似乎永不启航。

印度最西化的地方

  我盘桓在老果阿城里。海滨大道,五颜六色的房子,一座又一座的小桥穿梭在运河上。昨晚,我已在阿瓜达城堡稍稍领略了当地的秀丽风景,但是进入城市,街道洁净安宁,小巷人迹稀疏,全无印度城市惯有的喧闹和拥挤,还是令我非常吃惊。白色或艳黄色的墙上挂着蓝底白字的瓷牌,上书门牌号或店名,令人恍若身在南欧的某个地方。一对父子站在门口谈话,长相也像欧洲人,但显然不是游客。据说,当年葡萄牙人和当地女子通婚,为此地留下许多欧亚混血儿。

  老果阿中心是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最知名的几座天主教堂均步行可及。白色或红砖教堂尖顶高耸,钟楼里吊着铜钟。黎巴嫩侧柏排列在洁净的街道旁,被修剪成宝塔形。被岁月涂上斑痕的圣人雕像,或站立在草坪上,或隐藏于浓荫下。教堂钟声响起,下垂的树叶仿佛也随之震动。如果不是飘荡在教堂门口的各色纱丽,人们会误以为这里是前葡萄牙殖民地巴西。

  进入教堂,极高的白色雕花拱顶,令人叹为观止。木雕的巨大神龛和讲道坛十分精致,使人眼花缭乱。拉长脸的圣像,垂头受难的耶稣,托柱头上颇为痴肥的小天使,这一切再次令我想起巴西萨尔瓦多市的教堂,那里也是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

  耶稣大教堂的外表毫不引人注目。红砖长方形,大概三层楼高。因圣徒方济各·沙勿略(St.Francis Xavier)的棺木存放于此,它成为果阿最知名的教堂。这位圣徒于1542年来到果阿,据说几年当中,就吸收了3万多信徒。大概在1552年,他动身去日本和中国,最后死在广东省台山县的上川岛。他死的时候非常孤独,同行人草草将他掩埋。但是三个月后,人们挖出他的尸体,居然没有腐烂,于是将其运回果阿。去世近500年,圣人之尸未加任何防腐剂,仍未腐烂。每隔10年,教堂将他的尸体拿出来展示。上一次为2004年,听说教皇保罗二世也曾来此参拜。

  走入大教堂,立刻有人引导我来到内庭院。围绕庭院的是两层白色楼台。到处弥漫着蜡烛的香味,而非惯有的印度香。教堂内正在举行周日礼拜。我站在门口,向礼拜堂望去。听说果阿的一半人口都是天主教徒,我想里面一定挤满了人。出乎意料的是这里并不拥挤,还有不少空位。管风琴继续奏鸣,信徒用当地语言唱着圣诗,曲式相当西化,并非我想象中的印度民歌。

  礼拜完毕,我跟着众人绕着圣方济各·沙勿略的棺木走了一圈。棺木位于教堂一角,加上基座大约两层楼高。大理石的主棺上雕刻着大幅的传道画面,上有小天使雕像和其他神圣标志。人们以头触摸棺木前的十字架,将金色的菊花放在棺木前。这种花在别处,也被用来供奉湿婆和毗湿奴。

  在南美,我见过戴印第安人羽冠的圣母,还见过一些非常本土化的圣像。但是在此地,几乎看不到本土化的圣物,似乎一切都保持着西方宗教的原貌。我听说葡萄牙人尽力拔除印度信徒的传统习俗,他们禁止在天主教堂进行任何带有印度色彩的崇拜仪式。如果在天主堂举行婚礼,新人不能涂牛奶和椰奶混合的油膏,也不能在礼拜中用前额碰触新鲜稻米。梵蒂冈一直对果阿的天主教会不甚放心,他们害怕印度教会慢慢地渗入正宗的天主教。

  我在教堂内外拍照,果阿人都会闪开,十分注意不要挡住镜头,这在印度其他地方很少见到。在教堂外,我第一次看到戴遮阳帽的印度姑娘,还有当众搂抱的男女青年。司机告诉我,上世纪80年代,这里开放一个海滩天体浴场,果阿的老百姓都去看新鲜,现在对那里已是司空见惯。我感觉果阿是印度最西化的地方。

  归途中,我看到一对新婚夫妇正在参拜印度教神殿,想到天主教强烈地反对种姓制度,就问司机,“信仰天主教之后,是否不同种姓之间通婚比较普遍?”

  回答基本是否定的。这位司机的回答证实了某些前行者对果阿天主教的观察和了解。

  BBC长驻印度记者马克·塔利在《改变的圣坛》中提到,果阿除了梵蒂冈承认的天主教会之外,另有本土教会。本土教会并不禁止在天主堂内进行印度式的崇拜仪式。那些属于梵蒂冈教会的信徒也会偷偷地去朝拜印度神。毛姆在《一个作家的笔记》中也曾描绘一个果阿天主教神甫,此人在梵蒂冈受训多年。毛姆说,“虽然他接受了天主教的教义,但是在骨子里和潜意识中,他依然是一个吠檀多信徒(Vedantist)。”

  离开果阿,我有一个遗憾。我忘记了问一个信仰天主教的果阿人对于死亡的看法:他们是相信轮回转世,还是相信天堂和地狱?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1:55:58 | 只看该作者
果阿教堂和修道院

00001.jpg (101.85 KB, 下载次数: 56)

00001.jpg

001.jpg (68.15 KB, 下载次数: 57)

001.jpg

002.jpg (56.34 KB, 下载次数: 55)

002.jpg

003.jpg (84.34 KB, 下载次数: 56)

003.jpg

004.jpg (91.67 KB, 下载次数: 59)

004.jpg

005.jpg (64.49 KB, 下载次数: 56)

005.jpg

006.jpg (116.96 KB, 下载次数: 62)

006.jpg

007.jpg (118.3 KB, 下载次数: 60)

007.jpg

008.jpg (70 KB, 下载次数: 55)

008.jpg

01.jpg (32.61 KB, 下载次数: 56)

01.jpg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2:00:12 | 只看该作者
印度果阿教堂和修道院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1-10-20 22:05 编辑 ]

02.jpg (42.3 KB, 下载次数: 57)

02.jpg

03.jpg (39.76 KB, 下载次数: 62)

03.jpg

04.jpg (57.13 KB, 下载次数: 57)

04.jpg

05.jpg (62.47 KB, 下载次数: 58)

05.jpg

06.jpg (59.29 KB, 下载次数: 59)

06.jpg

07.jpg (60.43 KB, 下载次数: 55)

07.jpg

08.jpg (151.79 KB, 下载次数: 55)

08.jpg

10.jpg (224.47 KB, 下载次数: 55)

1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11:14 , Processed in 0.119953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