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军进攻金州南山揭开了惨烈的旅顺口攻守战序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9 21:3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背景
  日军从猴儿石登陆后重点进攻金州南山,揭开了空前惨烈的旅顺口攻守战序幕。既然是一场历史剧,双方台前台后都有表演人物,有男有女,有喜有悲;剧情每演一幕,有胜有败,有得有失。
  本期阵眼
  日军故伎重演,从辽东侧后登陆,俄军金州和南山失守便定败局。但日军也付出沉重代价,乃木长子饮弹毙命。郭沫若评此时日人尚懂得“物之哀”,后来逐渐将人性丧失殆尽了,这不能不说是“国之哀”。
  “旅顺口固若金汤”这句话说对也不对,对的是,因为出口有黄金山、老铁山夹峙,四周炮台林立,配有重炮,正面进攻十分困难;不对的是,这个要塞后路敞开,极易登陆遭到侧攻背击,日俄战争中,日军都是重走甲午战争的老路,取得成功。金州城外激战,乃木长子毙命,乃木作了《金州城外》一诗悼念,围绕此事,曾有诸多的故事与感慨。
  改计划 日海军正面封锁,陆军背后攻击
  日军大本营在制定日俄战争的原计划中,并没有从陆上攻占旅顺的企图,而计划采取由海军歼灭俄国太平洋分舰队或者封锁旅顺口的方式,保障主力决战。由于堵塞战未获全功,日舰触雷沉没多艘,特别是俄国已决定派遣波罗的海舰队前来远东增援,如果让其与旅顺口的分舰队会合,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日军大本营决心在与俄国陆军主力决战前,在海军的配合下,从陆路攻占旅顺,歼灭港内的俄舰队。
  1904年5月中旬,针对旅顺要塞的地理条件和俄军的防御情况,日军大本营提出了海军从正面封锁,陆军从背后实施攻击的作战方针。首先攻取金州地区蜂腰部的南山要点,割裂旅顺俄军与后方的联系,使其陷于孤军作战境地;继而占领大连,在大连湾建立前进基地,扫清外围;最后强攻旅顺,夺占要塞,歼灭俄国分舰队。
  根据该作战方针和作战计划,大本营命令第2集团军攻占南山要点,然后率第3师、第4师、第5师北上,摆出一副寻敌主力决战的假象,使俄军不能确切判明日军的企图,争取较多的时间,完成进攻旅顺的部署;组建担任攻击旅顺要塞任务的第3集团军;联合舰队担负海上封锁、护送第3集团军登陆的任务,协同陆军进攻旅顺要塞。
  夺要隘 南山是日军攻克旅顺的首个目标
  南山(俄军称扇子山)位于金州湾南部,标高106米,宽约4公里,恰扼金州最狭窄的“蜂腰部”。山的东侧是通往旅顺的要道,距旅顺62公里。山的西侧是通大连的必经之路,是旅顺要塞通向后方的唯一陆上通道。日军占领了南山就彻底切断了俄军与后方的联系,等于掐断了俄军的食道;而俄军守住南山就可以得到后方的增援和补给,加强要塞的防御弹性,利于长期作战。
  担负南山防御任务的是俄军傅克指挥的东西伯利亚第四师,该师共有17760人,配有加强野炮54门,要塞炮77门,机关枪10挺。面对日本优势兵力,俄军非但没有增兵南山,加强防御,反而由于俄军满洲陆军总司令库罗帕特金对金州南山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开战前,下令将傅克将军指挥的东西伯利亚第四师调归旅顺卫戍部队,并要求及时将阵地上的火炮撤离运走,以防被日军俘获。
  东西伯利亚第四师撤出南山阵地后,防御南山阵地和金州城的重任就落在了特列季亚科夫上校指挥的第五步兵团的身上。该团共3800人,装备有65门火炮、10挺机关枪。傅克的司令部设在南山方向的南关岭镇。
  南山两侧距金州湾、大连湾不远,便于俄军分舰队从海上支援。各炮台、堡垒通过有线通信联络。
  日军组成了强大兵团攻击南山。奥保巩集团军3.64万人,261门火炮、48挺机枪。 5月24日,大本营下令立即攻击南山要点。日俄两军对垒兵力之比是9:1。
  战南山 日军遭陆海炮击损失惨重
  25日深夜,日军右翼第4师利用大雨天气的掩护,向南山左翼阵地北部的金州城突然发起攻击。
  金州的城墙高3丈,金州城南各山坡上都环绕着战壕。是夜,日军的进攻因守城俄军的顽强抵抗而受阻。
  26日凌晨,日军中路第1师也投入战斗,用炸药炸开城门,向城内突击。俄军阵地被突破,天明前撤至南山。4时20分,日军开始对南山实施炮火袭击。5时半,日军以西山保吉中佐指挥的筑紫支舰队驶入金州湾,参加炮火准备。在陆海军的合击下,俄军炮火被压制,右翼阵地只有11门火炮还能使用。其中5门还是从中国军队中抢来的旧炮。特列季亚科夫急向傅克请求支援。
  8时许,日军步兵发起冲击。俄军凭借有利地形,用步枪组成密集火力网,打得日军伤亡惨重。 10时,俄国炮舰“海狸”号、驱逐舰“机敏”号和“猛烈”号勇敢地驶入金州湾,炮击日军左翼第3师。“海狸”号炮舰距岸2600米,发射2000发炮弹,猛烈的炮火打得日军抬不起头来。大房身高地的傅克炮兵阵地也以火力支援南山阵地左翼。俄军这次炮击使日军第3、第4师损失很大,阵地前遗弃着大批的尸体和伤兵。
  俄军预备队司令官纳杰英少将中午时分看到日军如此狼狈,电告斯达塞尔:乌拉!敌人已从阵前败退,一部分大炮也被丢弃。目前,只是在金州湾尚有几艘日炮舰,炮击我阵地。在此次抗击日军进攻中,“海狸”号炮舰战功卓著。
  斯达塞尔闻讯,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与参谋们连连举杯祝贺。
  无增援 俄军虽重兵把守却没守住阵地
  14时,稍事休整的日军又开始冲击。这次炮火的目标是俄国步兵堑壕。这些堑壕是用木头制成的顶盖,只能挡步枪弹和榴霰弹,经不起炮火的袭击。因此,步兵遭到很大伤亡。许多俄军士兵被坍塌的步兵壕压在里面,侥幸活着的官兵沿着纵横的交通壕,放弃前沿向后退却。日军又企图向两翼扩张,但被俄军击退。
  从拂晓开始,3个师对1个团,261门炮对65门炮,整整打了10个小时都未打开突破口。这时,炮兵报告炮弹缺乏,要求迅速补充。奥保巩命令从驻在普兰店车站的第5师停炮场调拨炮弹。 17时,炮弹从后方运到,奥保巩命令各师坚持进攻,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
  特列季亚科夫上校见左翼阵地被突破,急电傅克,再次请求增援。傅克却按兵不动,还蛮横地训斥上校占据这么好的阵地,又有那么多的大炮,却对付不了日军,命令他枪毙几个胆小鬼,以稳定士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傅克的命令还没有到,南山守军就溃退了。 18时30分,日本军旗插上南山阵地。
  是役,日军共耗步枪子弹219万多发,炮弹3.4万发。俄军伤亡官兵1403人。日军伤亡官兵4387人,为总兵力的12%。
  传凶报 乃木长子金州城外毙命
  1904年5月1日,乃木希典担任第3军司令官,27日离开东京出发。此前,为在日本国内号召国民送儿郎参军,效忠天皇,他带头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都送到部队。
  乃木所乘火车到达静岗驿时,日军已攻陷金州,接到快报后高唱“万岁”,十分高兴,但是及至广岛起,凶报开始传回。乃木5月30日记载:“本日接到汤池的胜典之事的电报,未对别人说。 ”次日(31日)记载:“从夫人那里得知胜典中尉认五级功。接到寺内大臣的公报。午后回电表达‘大满足之意’。 ”
  从乃木希典大将日记的话语中,虽回避了一个“死”字,但已不难看出他的长子乃木胜典在金州城外已丧生了。
  1904年3月18日,乃木胜典出征前夜,乃木希典用御酒为他们兄弟举行告别宴,参加者除了妻子静子,还有诸多亲友。
  乃木希典向两个儿子敬御酒后说了一番并不吉利的话,道破作为他的“遗言”。他说:“战场是‘生死之地’,既然我们父子三人同赴战场,就要有为天皇捐躯的充分思想准备。谁死了都不要先下葬,等战争结束后,遗骨齐全时再一起下葬。 ”
  乃木说完,抬头看了看静子,因为此番话主要是嘱咐夫人的。妻子静子忍住眼泪,低头轻语:“好,听你的话。 ”在场的亲友们暗中流泪,不胜唏嘘。
  如今,长子在战场已战死,他为何表示“满足”呢?因为他觉得作为武人后代而受教育的长子,战死沙场是光荣的归宿。
  编谎言 夫人不掉眼泪实是泪已干
  5月26日凌晨,乃木胜典去往金州北门。午后3点时被金州城东门上射击的俄军机关枪打中左下腹部,且子弹留在体内,刀带的卡扣插进下腹部,切断大肠,出血严重。送到第二野战医院,次日死亡。
  7月中旬,乃木胜典在军中使用的皮箱送回东京,静子夫人打开一看,战死时穿着的军服还沾着泥污。白色的夏服上沾染了黑色的血,凝视着这一切,作为母亲的静子夫人禁不住眼泪直淌。在儿子战死的前夜,静子做了一个预感其死的梦。接到战死的通知后,她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哭泣,无尽地悲伤,也没有接待前来吊唁的人们。其数月后恢复平静,仍回避访客,在接待不得不见面的特别来访者时,将其悲伤而无比憔悴的脸庞化妆了。
  虽然当时有传闻说她“即使二个儿子都战死了,夫人也未掉一滴眼泪”,那全是为宣传她的“坚强”和“大义”而编造的虚言妄说。可事实上,因胜典之死,静子夫人悲痛、哭泣,已流干了眼泪。
  诗吊子 乃木希典作《金州城外》
  对于长子胜典的死,乃木希典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且看他1904年6月的日记:
  6月7日,晴。到达金州,途中受伤者290人,去向不明者4名,在柳家屯见到。来到三里屯出迎兵部司令官。夜宿刘家屯的刘家。军政委员齐藤季二郎来访,在其引导下巡视南山战场,为山上战死者墓标敬酒,幕僚随行。作吊唁爱子诗一首:
  山川草木转荒凉,十里风腥新战场。征马不前人不语,金州城外立斜阳。
  6月8日,晴,早上从金州出发,到达北泡子崖,召集两师团长,下达训令……在从南山可以俯瞰的八里庄立下了“乃木少尉战场之地”的石柱,此足于令在金州北门外重伤而亡的胜典瞑目了。
  乃木希典特别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他自己经常即兴写诗,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
  郭沫若在他的《创造十年续篇》(作于1937年上半年)中指出:“日本人在还懂得‘物之哀’的时候,他们的国势是蒸蒸日上的。 ”然后举乃木的《金州城外》为例,认为此诗“颇足以表示明治维新当时的一些文臣武将的心境”。乃木希典已经成为日本人近代记忆中的“原型”,其住所附近的土坡被命名为“乃木坂”,东京地铁千代田线有一站就叫“乃木坂”。从此站出来,旁边的乃木神社和乃木故居均为旅游景点。在乃木故居,透过窗户还能看到当年夫妇二人殉死的房间。
  那样日俄战场,某些场景、某些人物,使时人与后人曾产生诸多感慨。难怪梁启超撰写了《祈战死》,青年鲁迅写下了《斯巴达之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5 01:34 , Processed in 0.105042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