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透视华人“代沟”现象:婚后是否该与父母住一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6 19:2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04月16日

年轻一代的华侨出国创业并小有所成,喜欢把父母接出去照料家庭并享享清福。但随之问题就来了:如果选择与父母住在一起,本来两代人就存在“代沟”,再加上对家务和孩子教育等方面看法不同,很容易引起冲突;如果选择不与父母一起住,或者因为不合就把他们重新打发回国,是否违背了“孝敬父母”的传统思想呢?而身为父母的,又该怎么做才不致让子女犯难呢?

    “岳父母真让我叫苦不迭”

    臧先生和太太王女士早年移民到加拿大多伦多。定居后,因为王女士准备生孩子,臧先生就将他的岳父母从国内办移民到了多伦多。

    “结果,我的噩梦从此开始,直至今天还在继续……”臧先生说起来是一脸的苦相。

    初来几天,大家相互间都很客气。臧先生的岳母话不多,脸上永远是那种憨憨的笑容。他的岳父每天都会喝上一些老酒,臧先生有时也会陪着喝上一杯,聊一些有关老家的问题。一家人看似其乐融融。

    但好景不长。老少两辈渐渐熟悉后,岳母就开始跟臧先生唠叨了——王女士的姑姑如何如何凶,如何害他们;王女士的奶奶又是如何偏袒小儿子;王女士的二叔又是如何占他们家的便宜……尽是些家长里短、掰扯不清的事。臧先生只好装糊涂,听一听,一笑而过。

    后来日子久了,臧先生才发现,最初客客气气的岳父母都是特别冷漠的人。刚来时还和他客气几句,之后一年内都不主动与他讲几句话,每次都是臧先生引出话题,然后是问一句答一句。特别是吃饭时,一家人对着饭菜,耳朵里除了咀嚼声外就是一片寂静。吃完饭,岳父母就躲进房间去看电视,王女士去上网,家中就剩下了臧先生洗碗的声音。

    另外,在生活习惯上,臧先生也和岳父母相差极大。两个老人特别喜欢收拾东西,不论好的坏的贵的贱的都帮着藏在他们家的衣橱中。有一次,臧先生从衣橱中发现了不少东西:两个已经被淘汰掉的电风扇,风扇叶已经发黑;他和妻子三四年前的旧鞋子旧衣服,已被扔到垃圾箱里,被岳母又偷偷地捡回来了;还有一些过期的、他收拾出来准备拿出去丢掉的药品,以及他遍寻无着落的照相机镜头和一些电线等等。不仅如此,家里用过的买菜的垃圾袋与饮料瓶、洗发水瓶等,老两口也舍不得扔掉,藏了起来。前段时间趁岳父母回国,臧先生从二老的床底下、衣橱中、抽屉里收拾出来整整4大袋垃圾。

    这让臧先生大为光火。

    “岳父岳母是南方人,我是北方人,因为迁就他们,一直努力在靠近他们的胃口,这也让我痛苦不堪。总而言之,和老人同住真是一言难尽啊。”因此,他奉劝那些准备和老人同住的年轻夫妇要考虑清楚,“如果你们能够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才可以同住。”另外,他呼吁想和儿女们同住的老人们,“为人为己考虑”,还是不要住在一起的好。他说:“大家都活得很累,都保持着一些距离,就会多一份尊重与关爱。”

    “和爸妈一起生活很幸福”

    刘女士和先生在加拿大多伦多生活近15年了,经历了读书、成家、立业和生儿育女的过程。她的父母在10年前刘女士生女儿时来照顾他们,后来便留了下来。这些年来,她们一大家子6口人一直能和睦相处。

    “很多人向我抱怨与父母住在一起的麻烦,我却从未有这方面的体会。相反,我觉得和父母一起生活,让我更加充实和快乐。父母对我们一家人都很疼爱,对两个小孩的生活和教育非常尽心。”

    刘女士是个有心人。在最初时,她就和先生商量好,每月都给照顾孩子的老两口一笔钱,在银行里给他们开好账户存着。她的父母开始很不习惯,认为不像一家人,但她坚持这是尊重他们的劳动。后来刘女士有了儿子后,他们更辛苦了,她就又给他们多存一些钱。再后来孩子陆续上学了,带孩子的工作量不是那么大了,就又少给他们一些。她说:“我这样做,先生也不会有意见。父母习惯后也认为我这样做合理。”

    天长日久,刘女士的父母积攒下一笔钱,加上他们在中国还有退休金,因此,当国内的家人、亲戚朋友们有困难时,老两口都乐意资助。对此,刘女士只是负责帮他们取钱寄钱,至于他们把这钱给谁,给多少,刘女士和丈夫从不发表意见,尊重老两口的决定。她说:“这些年,我们基本没有为钱闹过别扭。看到周围不少华人家庭为了钱而吵架,我们认为是很不值得的。”

    刘女士并不把家里所有的琐事都告诉父母,家里办大事,比如买房换车,征求他们的意见,但不一定照办。反之,如果父母提出来要办他们自己的事,比方说回国住几个月,到哪里去旅游一下,刘女士和丈夫也会全力支持。刘女士的丈夫和父亲都是幽默之人,一家人常在一起说说笑笑,两个小孩也很天真可爱。她说,自己的父母真的是在享受天伦之乐,“我们彼此之间互相留有空间,互相尊重,可以说是快乐的一家人吧。”

    她是这样总结自己的心得的。她说:“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结婚后应该与父母住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照顾父母,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是我认为,我和父母的生活应该是互相照顾,非常平等。这样,父母没有心理压力,我也感觉轻松。这也许就是我们一家人和睦相处的核心吧。”

    “生活有和睦之道”

    陶先生退休后就和老伴到澳大利亚墨尔本投奔女儿,如今已有若干年了。现在的他很知足:子女们安居乐业,有房有车,工作稳定,外孙们纷纷进了学校,他和老伴每天也忙忙碌碌地特别充实。例如,接送外孙们上下学,做早晚餐,洗衣服,打扫卫生,外出买菜,去银行交水电费和电话费,等等。他说:“我见到一些老人,不敢独自出门,不敢坐火车汽车,不敢与邻居交往,不敢去商店买东西,不敢这不敢那,总之,把自己变成了子女的一个特殊照顾对象,一个负担,像个‘老小孩’,整天窝在家里,也活得很累。”他认为,这种父母所在的家庭往往容易出问题。

    尽管如此,他和老伴还是选择了与女儿女婿分开住。

    他说:“我们老两口开始时也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很热闹。但我仔细观察,最累的是我心爱的女儿。每天辛苦打工归来,还要平衡三方感情:父母的怨言要虚心听,丈夫的牢骚要容忍地听,孩子的淘气也要耐心对付。为了一家的和睦,女儿只好努力委屈自己,压抑自己,好像船上的风帆,四面来风,皆要承受。”

    后来,陶先生和老伴主动要求独立生活。“从此以后,女儿的心情开朗放松了许多,再也不用谨小慎微了,有时丈夫‘犯混’,还可以爽爽快快地痛骂他几句,真是活得潇洒自在。”他说,自己找到了年老一辈与年轻一辈较好的相处之道。

    “父母与子女分居,为父母者千万别自以为被遗弃似的,而应认为是主动追求‘新生活’,我戏称为‘重度老年蜜月’。”谈到经验时他娓娓道来。“老年人的二人世界,自有其温馨浪漫的情调。”他说,记得悉尼女作家千波女士在《东华时报》写过一篇文章,说到她与老父不住在一起,“不远也不近,既能互相照应,又有一个安全距离”。他说:“这实在说得妙极了。据熟悉人士讲,千波女士对其父十分孝顺,其父对千波也疼爱万分,正所谓‘父慈女孝’也。即便如此,还是要讲究如何相处的。”

    他表示,“其实正如俗话说的,一家有一个老天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过,只要一家人都有爱心,多用心,彼此理解支持,就会找到和睦相处、幸福生活之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6 19:50 , Processed in 0.327897 second(s), 3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