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6-10 14:07:09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作家斯诺在他的著作中曾说过:“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在延安时期,在战争年代,在革命队伍里,特别是在党内,人与人都是赤诚相待、肝胆相照的。说话开门见山,不转弯抹角,曾经是我们革命队伍所共有的品质,是我们的优良作风。但解放后,我们党成了执政的党,有人官做大了,地位高了,也沾染上了旧官僚的习气,对下冷若冰霜,对上唯唯诺诺,阿谀奉承,工作不负责,办事不认真,高高在上,生活奢侈,中国人那种“不可多得的品质”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了。
而彭德怀却依然故我,仍然保持着他的本色,所以就越显得可贵。
彭德怀在会上指名道姓地对毛泽东提出批评时,没有任何个人的得失考虑,目的只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使全国人民免受灾难和痛苦,也是为了爱护毛泽东本人。
彭德怀不仅在小组会上直言不讳,即使当着毛泽东的面他也从不隐讳自己的观点。在毛泽东主持的一次常委会上,有人说到1958年全国土法炼铁,地方已补贴20余亿元,国家还要补贴20余亿元,共约50个亿以上,彭德怀插话说:“这个数字好大,比一年的国防费开支还要多。用这笔款去买消费物资,把它堆起来,恐怕会有庐山这样高。”
毛泽东面带不悦地看了彭德怀一眼说:“呃,不会有这样高。”彭德怀接上说:“那就矮一点吧,总而言之不少!”
毫无疑问,彭德怀的那些发言和在常委会上类似上面那样的插话,都会使毛泽东感到不快。
其实,对1958年“大跃进”有意见的何止一个彭德怀!刘少奇,当时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7月4日他参加了中南组的讨论,请听听他当时的发言:
“去年‘大跃进’,吃了前年的库存,预支了今年的储备。看来凡事不可轻信。要有办法让人不说假话。一股风,批右倾保守,拔白旗,老在帽子的威胁下。说老实话的人,去年日子不好混。”
“1958年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都要充分估计。有些同志怕把错误说多了影响积极性。要讲清楚,吹点冷空气,就是说你右倾也不要怕。”
“去年11月12月大吃大喝,当时老农已经提出了警告。今年不可乐观。像武汉,大家挨饿,还要给你们调粮。”
朱德,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德高望重。当时他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7月6日他也参加了中南组的讨论,请听听他当时的发言:
“现阶段,我国农民还有私有性的一面。供给制,共产风,损害了农民私有性,目前是行不通的。”
“实行供给制实际上是共产。农民就如此愿意共产?食堂要自负盈亏。食堂可以存在一部分,全垮了也不见得是坏事!”
“农民欲富,要使他们富起来,不会成为富农路线的。这关系到5亿人口的稳定问题。食堂办不起来不要硬办,还是回家好。多年来,陈云同志对粮食抓得很紧,不能说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北戴河会议高兴起来了,各项指标和对形势的估计,全从粮食多得不得了出发,结果搞乱了。”
且记住,主张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和认为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的,在中央不是别人,首先是毛泽东。
刘少奇、朱德的发言谈的都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缺点和问题,意见中肯、实在,基本精神和彭德怀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们发言口气缓和,没有公开提到毛泽东。
凭心而论,彭德怀虽然尖锐地提到了毛泽东,但他内心对毛泽东毫无恶意,仍像以往一样,从心底尊敬他。他那样尖锐地提出意见,只不过是为了引起毛泽东对问题的重视,以便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缺点和错误。就在7月5日小组会后,傍晚散步的时候,彭德怀还和警卫参谋景希珍谈到毛泽东。他说他很赞成毛主席提出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和“五不怕”,说能有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他当时深信他的意见会被毛泽东采纳,彭德怀的自信和乐观情绪曾深深地感染了景希珍。
7月7日晚上,彭德怀散步时遇到张闻天(他们两个人的住所相隔只有一条甬道),两人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谈到小组会上的发言,张闻天说:
“现在所搞的小高炉炼铁是得不偿失。”
“我看是有得有失。”彭德怀说。
“你的估计是比较高的,比我乐观……咱们都要很好学习历史,否则,什么也搞不清楚。毛主席就从中国历史中学了很多东西。”
“是啊,我们党内真正懂得历史的还只有毛主席一人。”停了一下,彭德怀又深有感触地说,“还要好好学习政治经济学。斯大林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法则问题,但没有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犯了错误的。毛主席解决了这个大问题,把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分析得很清楚。就这一点讲,是进一步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我平生最佩服两个人:主席是一个,总理是一个。”
彭德怀在会上对毛泽东的尖锐批评和会下对他的热情赞扬,都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在庐山,经常和彭德怀见面的除政治局候补委员、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外,还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湖南省委副书记周惠,水电部副部长李锐,中央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胡乔木,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等。他们几个除周惠以外,都在不同时期当过毛泽东的秘书,是被毛泽东称为“秀才”的人。他们对国内经济形势的看法,是和彭德怀相同或相近的。特别是周小舟,曾向彭德怀反映了许多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情况和问题。7月12日,他曾到176号去看望他们所尊敬的彭老总,一进门就开门见山地说:
“彭总,去年粮食产量造了假!”
“为什么呢?”彭德怀问。
“是压出来的。一次上报说粮食数字不落实,第二次上报又说不落实,连造了几次数字,下面干部就摸清了一个底——要虚报,不要实报。”
“乱弹琴!只能有多少报多少,不能虚报也不能少报,怎么能这样胡来!”彭德怀愤怒起来。
“做不到,上面压力太大。”周小舟为难地摇摇头。过一会儿他又对彭德怀说:“现在农民在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就要大锅大灶,烧柴禾也不节省,劳力也不节省。小锅小灶,妇女、弱劳力都可以煮饭。现在非强劳力不可。搞了公共食堂,家庭用点热水也不方便,群众对公共食堂有意见。”
“这些问题,你应当如实地向毛主席反映一下。”
“我昨天向毛主席谈了一些。”
7月11日晚上,毛泽东确实曾把周小舟、周惠、李锐三人召到他住的“美庐”去作了一次长谈。经过是这样的:毛泽东先找了周小舟、周惠到他住的“美庐”去谈话,当他们谈到会上不能畅所欲言,并举例说,李锐发言刚谈到工作中的一些缺点和问题,就被人顶回去了。毛泽东一听,马上让秘书打电话给李锐,让他立刻到“美庐”来。李锐一进门,毛泽东就笑着说:“我们来开个同乡会。”周小舟、周惠听了都笑起来,气氛轻松而融洽。
周小舟和李锐都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他们在毛泽东面前谈话也比较随便,别人不便说的话他们也敢说。毛泽东对他们仿佛也很喜欢。李锐在沙发上坐好后,毛泽东说今天是找“秀才”们来聊聊,听听他们的“高见”。可是一扯起来,还是毛泽东谈得最多。他说:“1958年有些事我有责任。提倡敢想敢干,八大二次会议达到高峰。其中也有些是胡思乱想,唯心主义。因此,不能全怪下面各部门。否则的话,人家就会像蒋干一样抱怨:‘曹营之事,难办得很哪!’”
几句话把大家说得哈哈大笑起来,气氛变得非常轻松。“秀才”们对毛泽东说:“主席,你怎么也相信了亩产万斤呢?”毛泽东说:“我也是受了人家的影响。有人说只要太阳能多利用一点,农作物就可以大幅度增产,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接着他又讲到大炼钢铁要翻番,“不料搞了个‘两小无猜,——小高炉、小转炉,把别的事情全忘记了,本末倒置!”
毛泽东由此讲到人的认识过程是对立统一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同错误的认识是在不断的斗争之中。他说:“要有对立面。我自己常常是自己的对立面,有的时候上半夜与下半夜就互相打架。”
毛泽东始终保持着他特有的风格,谈话高屋建瓴,思路敏捷开阔,能把细琐的小事与深刻的哲理很自然地结合起来,加以发挥。毛泽东对自己思想的坦诚解剖,使“秀才”们深受感动。趁着毛泽东兴致正浓,周小舟大胆进言说:“主席,高指标是上面压出来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对于如此尖锐的批评,毛泽东不但能听进去,而且还微微点头表示同意。
“秀才”们呼吁请陈云同志出来主管经济,说他搞经济工作很稳重。毛泽东说:“陈云这个人,有长处,也有短处。”他所说的“短处”可能是指1956年陈云和周恩来二人搞的“反冒进”。对于那次的“反冒进”,毛泽东一直是很不满意的。
不过,毛泽东仍明确表示:“同意陈云当总指挥。”
毛泽东还赞扬了陈云,讲了三国时曹兵大败于袁绍,曹操思念郭嘉的故事。“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秀才”又趁机向毛泽东反映说,会议还有压力,不能畅所欲言。有的同志不喜欢听别人谈“大跃进”中的问题和缺点,一谈就扣帽子。所以,许多问题至今还没有彻底揭出来。毛泽东说:“转告大家,不要那么沉重。”“秀才”们又斗胆进言:“1958年是唯心主义、小资产阶级急性病大发展的一年,敢想敢干起了许多副作用。”“‘以粮为纲’、‘三大元帅’等口号不科学。”毛泽东当即表示:“以后可以不再提这些口号了。”交谈中周惠说,许多问题应当摊开来谈,互相交锋才有好处。周小舟、李锐立即建议说,最好将大区组打烂,各组人员互相穿插,这样更便于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免得一个地区总是唱一个调子。这个建议毛泽东当时就欣然接受。 这次谈话持续到深夜,气氛一直是轻松、活跃的。从交谈中,“秀才”们感到主席对纠“左”问题的许多看法,跟他们是一致或接近的。毛泽东乐观的心境和通情达理的豁达态度,也使“秀才”们深受鼓舞。周小舟把他们在毛泽东那里谈话的情况,向彭德怀详细谈了,并建议说:“彭总,主席对我们的意见是能听得进去的,你也找机会同主席当面谈谈吧。”“我这个人脾气不好,当面谈容易谈崩。”彭德怀以非常诚恳的口吻说,“军队方面也常反映一些社会情况,我都送给主席看了。”“他能看到吗?”周小舟问。“能看到。”彭德怀说。彭德怀虽然暂时不想去找毛泽东谈话,但周小舟介绍的与主席长谈的情况,还是使他很受鼓舞。他相信毛主席会非常重视他的意见和他上送的那些材料的。会议一定能顺利地开下去,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彭德怀还是“秀才”们,都把世界上的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