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5月29日
歼20比F-35更危险?
本月23日,俄罗斯军工新闻网转发了《航空工业》期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国内网络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网站把这篇文章冠以“歼20比F-35更危险”这样一个标题转发出来。
细看这篇文章就会发现,这里所说的“歼20比F-35更危险”并不是从战机的技术水平上进行比较衡量的,而是更多的从出口市场竞争这个因素来说对俄罗斯五代机T-50所形成的所谓危险或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观点值得注意。一个观点是说五代机的研发(这里说的五代机,是俄罗斯标准上的五代机,按照我们军事爱好者或者说国际的标准,有人也称之为四代机),有个前提条件,就是研发国的经济必须有足够的规模。没有足够的经济规模,就无法支撑像五代机研发这样投资巨大的项目。文章里举了两个例子,法国和瑞典。这两个国家在四代机的研发中,都有着相当成功的案例。但是,因为总体经济规模不足,在需要上不是特别强烈,于是都放弃了五代机的研发。另外,文中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俄罗斯自己的T-50,文章讲到,T-50研制当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印度投资和俄罗斯联合开发。文章认为,只有这个因素加入之后,T-50的研发过程才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印度投资之后,俄罗斯才能够把T-50研发项目真正的做到底,拿出实用的战机来。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观点是,整篇文章集中讨论了出口市场的问题。文章认为,T-50的研制,如果拿不到足够的国际市场份额,没有形成足够的出口数量,那么这个项目最后结局很可能是比较糟糕的。
其实,这篇文章完全是从另外的一个视角来看待未来新型战机的研发,也就是从市场的因素来看。这里,它没有把技术因素、技术性能的比较放在首位,而是把经济的因素、市场的因素放到了首位。实际上,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来看待新战机的研发。
回过头来,我们看到,这些年国外新战机的研发,也不乏这样的先例。比如F-22,从技术水平来说,应该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从作战性能来说,也是世界顶尖的。但是F-22的研发项目究竟算不算成功呢?可能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因为它没有取得出口市场,仅仅依靠美国国内不足200架的订单,所以最终这个项目在研发出实机,小批量生产之后,就处在了停滞状态。再比如,美国另一型五代机F-35,在研制伊始就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尽管它的技术水平和作战性能比不过F-22,甚至有可能比不过俄罗斯的先进五代机,但是从市场的角度,它却很有可能获得比较大的成功。
有所为有所不为 保证市场因素促进装备研发
这里讲到的市场因素对新战机研发的影响,应该说是未来大型武器装备研发必须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关注这个问题,如何能保证市场因素促进新型武器装备研发的成功呢?首先一条,就是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一个目标,有不同的技术途径。在现在这种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很多企业都会走自己的研发道路。这样就出现了同一代战机,多个型号并行研制,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这种局面出现在同一国家的航空工业时,就必须做出取舍,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应该“为”什么?我认为有两条标准:一是国家的安全、国防确实需要这样的高精尖型号。比如说预警机,这个很难形成巨大的出口市场,但是不得不去研发它。再比如,在一代新型战机中顶尖的技术型号,为了国防、为了安全,必须去研制它,这个时候,可能不去过多考虑市场因素。
但是,这样的情况毕竟属于少数,属于个例。更多情况下必须考虑市场的因素,这就是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第二个关键因素。
“为”与“不为” 谁来做主?
讲到“为”和“不为”,由谁决定?单纯由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的航空工业部门来决定这个问题,可能会涉及到很多企业的利益或者部门的利益,而无法真正形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结果。因此这种决策应该站在更高的、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研判,确定下来究竟“为”什么,“不为”什么。
考虑新战机研发过程当中市场因素的时候,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不应该仅仅把关注点放在内需型的市场需求上,因为内需型的市场需求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更多的是消耗本国的经济资源。因此在内向型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还要更多地考虑外向型的市场需求,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出口。只有形成这种外向型的需求,才能使航空工业成为自我造血的工业,使工业市场的发展走上良性循环。
实际上,讲到新战机研发中的市场规律,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绝不仅仅局限于飞机,其他大型的军事装备,同样也涉及到这个问题。研发所有重大科研项目的时候,都必须考虑到市场的因素、经济的因素,这可能也是未来武器装备发展研发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