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抗战中蒋介石评日本武士道:不如我们的黄埔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9 11:2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11-19
   核心提示:黄耀武认为,鬼子的武士道精神就是杀人很凶,蒋介石说它赶不上黄埔精神,我觉得他说得不到位,是赶不上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份自豪感,多有分量。黄耀武也有伤感,为长眠印缅战场的战友,为幸存者日后的命运,他始终认为:“印缅抗战,是我这一生最可贵的。”在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战争中,这是他应有的荣耀。

本文摘自:《1944-1948我的战争》,黄耀武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两场战争:抵抗外侮,内战。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现在渐趋于理性地看待当年战事了。在这种背景下,黄耀武从历史中走出来,口述了《1944-1948我的战争》。且不说它如何独特,如何有意义,我们至少得承认,这是本难得一见的著作。

本书的采访者很明白这一点之难能而可贵。朱洪海在本书《后记》中设想项羽的一个士兵写垓下之战,很有创意。这是他在进行这项“历经八年才得以完成的工作”中的感触与体会,流露了他的平民史观。读者的兴趣呢?暂且不论。京剧源于民间,名剧《霸王别姬》是表演垓下之战的。项羽独坐军帐,静夜里传来士兵的一阵阵悲凉的唱词,苦于战争,思念家乡。虞姬听了,报告项羽: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楚霸王立马明白,大势已去。这就是士兵在战争中的分量。观众看到,虞姬为项王作剑舞,之后壮烈而别。这出戏梅兰芳演绎得那么动人。历史的舞台上是有头有脸的在前面演出,演得如何大体上取决于手中的实力与身后的民众。在远去的岁月里,历史、戏曲给予“四面楚歌”如此的分量已属难得。现代的口述历史之作,那几部由大人物留下的当然有其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历史研究者眼中,他们是历史大戏前台的名角。历史的真实是,千百万士兵与下级军官组成了军队的肌体,在战场上运动、消耗、更新,百、千、万人生死于瞬间,在战报上变成数字,许多壮烈的场景与细节为炮火扫荡。残存的记忆为幸存者带回来。稀者,贵也。黄耀武的口述历史别开生面。我在阅读中时有感慨,多少历史真相已经长久被掩埋,因而被遗忘;又欣慰终于有人出来,为历史的真实作见证。历史的隐秘在这里,人的良知在这里,这正是平民史的灵魂与魅力之所在啊。相信这本书会令读者感兴趣,引起你对历史的再思考。

黄耀武从军的时间不长,经历这两场战争,其不凡之处表现于对抗战的坚定不拔与内战中百般逃避。他那么年经,而有识见,认准的事情不回头。

他十五岁从军。这同他的身世有关,父母去世早,到处逃难,挨日本人轰炸,在省政府当工友有了饭吃,政府号召学生参军,他没和任何人商量就决定上前线,认定不打败日本鬼子没出路。作为远征军的少年兵来到印缅军营,他分到廖耀湘新六军二十二师。战争的环境,让人迅速成长起来。摸到了枪,他一下认准了自己的职责:不管哪儿失守,至少我这儿不能失守,所有外援物资都要通过滇缅公路运到中国,这是生命线。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对远征军事迹略知其历史梗概。黄耀武的记述显示了平民史的重要特点,它是具体的,历史的面目血肉丰满。第一次远征军失败,三个军,其中撤往国内的兵败野人山;仅有孙立人和廖耀湘领着两个师的残部向西越过了野人山。黄耀武为抗日名将留下一个小影——廖耀湘也是砍野芭蕉树喝流出来的汁过来的。九死一生。有些士兵不知道厉害,走不动了倒下想歇会儿,你倒下了,蝼蚁、蚂蝗就来了,有吸血的,还有吃肉的,很快把你吃光。这两个师撤到印度,休整补充,组建新一军、新六军。经三次战役,打通滇缅公路。这对整个中国战场以及缅甸、印度的对日作战都有关键意义。胜利来之不易。黄耀武写战局进展,在孟拱河谷,他所在的二十二师与三十八师面对日军五个师团,他写道:

尽管打一个地方就拿下一个地方,我们的伤亡也比日本人少,但打得很不容易。战争就是这样,你占领每一棵树每一块土地都得流血,没有说没经过什么像样的战斗就能占领的。

笔墨平静,看似淡淡的文字,让人感到一种深沉的力量。这是写胜利的文字呀。懂得流血,懂得胜利需要以牺牲作代价,更觉生命之贵重,这是一个成熟的军人心态。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打下硫磺岛,打下了冲绳,胜利的意义巨大,但付出的牺牲也大,因此没有去庆祝。远征军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辉煌成果,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为同盟军赞赏敬佩。仁安羌战役打破日军重围,解救七千英军的不朽意义也应由这一点上来认识。

他有真正的喜悦。一次战斗结束后,电话打不通了。通讯兵是黄耀武的同学,也姓黄,他背着步枪去查线。查到一处鬼子的尸体堆在了电线上,以为断路在这儿,去挪鬼子的尸体,发现其中有两个是活的,两个鬼子一起来连忙就举起手。一场战斗结束了,鬼子还在装死,活过来就举手投降。打出来的军威,活在这历史的细节里。这件事让大家很开心,笑鬼子的武士道遇到了我们最朴素的民族精神就不行了。黄耀武认为,鬼子的武士道精神就是杀人很凶,蒋介石说它赶不上黄埔精神,我觉得他说得不到位,是赶不上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份自豪感,多有分量。黄耀武也有伤感,为长眠印缅战场的战友,为幸存者日后的命运,他始终认为:“印缅抗战,是我这一生最可贵的。”在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战争中,这是他应有的荣耀。

黄耀武在东北战场一再逃离,可由他在印缅战场的战争观来解读,“不是为了什么主义,也不是为了蒋介石,就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在内战的战场上,他茫然了。那时国民党在军事上占优势,他已从思想上脱离了这场战争。他才十八岁。

战场归来人生活在我们中间。往事已远,由人评说。一个人的青春曾这样闪耀过,勇敢,决绝,始终保持一份良知。这不仅属于民族危亡的时刻,也应该属于未来。

2b669ab0a0.jpg (17.5 KB, 下载次数: 36)

本文摘自:《1944-1948我的战争》,黄耀武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

本文摘自:《1944-1948我的战争》,黄耀武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16:21 , Processed in 0.164513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