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日关系难以超越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5 19: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11-15

近日来,中日关系似乎呈现出一种积极的走向。麻生太郎的内阁,只有少数人去参拜了靖国神社。而民主党领袖鸠山由纪夫更是在竞选中明确表示,如果他当选日本首相,不仅将洁身自律,而且将要求内阁成员不参拜。而在昨日(8月20日),中日有关专家在共同研究历史问题时认定,南京大屠杀确实存在。中日之间这种友好气氛的浮现,似乎表明中日关系正在日趋稳定。因此,有媒体认为,日本大选不再炒作中国因素,不再以反华为目标,正在呈现出积极的对华政策。

  但基于现实的考虑,我们仍然有必要思考,当前这种气氛,与金融危机有多少关系?与西方主要国家集体对华示好有多少关系?同时,这种关系,在日本国内,又有多少的认可程度,抑或者,仅仅是政府,甚至只是这些高层领袖的一种积极表态而已。

  就中日关系而言,中日关系既不可能像美加关系(两个实力并不对等的大国且能友好相处)一样,也不可能像欧洲的法德关系(两个实力对等的大国)一样。在笔者看来,中日关系之间,其问题不仅仅在于历史的现实问题,更在于这种历史性问题的背后的文化因素。或者说,是在民间中所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一种传统。

  中日之间的历史关系,在历史上存在着两种状态。一种是强盛的中国与相对弱小的日本,另一种是相对对等的中日实力。在前一种情况下,如唐朝时期,日本往往对中国表示出某种崇尚的倾向,积极向中国学习;而在后一种情况,日本则往往试图挑战中国在东亚地区所建立起来的体系,挑战中国在这其中的地位。而说到底,这无非就是一种去中国化影响的一个过程。一个追求日本大国地位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侵入朝鲜,并试图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来实现的。从这一角度上看,日本的侵华战争,无非只是这其中多次尝试中,偶然成功的一个例子而已。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以来,日本多次入侵朝鲜,多次对中国进行挑战,无非就是日本试图建立起大国地位的一种途径而已。而在明治维新成功后,日本所谓的“脱亚”只不过是一种新的口号,与其在历史上存在的“脱儒”而言,并无本质差别。

  如果说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显得过于遥远的话,那么,反观近些年来,甚至于这一两年的中日关系,其实,这种关系并不难理解。日本民间对中国的态度,始终是存在两面性的。在中日政府关系冷漠时,民间中的友好派总会显示出相应的积极作为;而在中日两国政府关系趋于友好时,民间中的反对声音又会开始变强,有如去年的毒饺子风波。而自今年以来,日本媒体开始借金融危机下中日两国经济现状的一种反差,开始对中国经济GDP即将超越日本进行了大肆的炒作。这其中,不能不说包含都会这种复杂的心态。日本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并显示出一种既认可,又害怕;既希望中日友好,却同时又在害怕着中国的强盛对日本所造成的冲击。

  此外,从中国层面上看,中国民间容易出现的反日浪潮,也是为日本所顾及的。从日本的角度上看,中国民间似乎太容易反日了,为什么呢?仅仅因为日本曾经入侵过中国?也许日本人会反问,难道中国就不曾试图入侵日本?只是没有成功罢了。但在部分中国人看来,中国是有理由反日的。为什么?从强者的心态上看,中国曾经是,现在也趋向于是一个大国,尤其是在东亚地区,因此,日本对中国的种种挑衅,是不合理的。无视中国的大国地位,是部分国人所不能承受的。而从弱者的心态上看,中国曾经受过日本的入侵,为此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日本去还不断地在靖国神社上与中国或明或暗地对抗,明显地,是对中国的不尊重,是对历史问题的不正确认识。因此,在具有强者心态和弱者心态的国人看来,日本始终是不对的。

  中日关系这些年的发展,自安倍晋三首相以来,开始处于上升的状态中。但中国对日本经济的逆反作用,却也在日本的民间上投下阴影。对于日本而言,虽然当前的大选,反华不再是主导因素,中日政府的关系,也处于较为友好的阶段。但就现实而言,这种看似可以超越历史问题的关系,其实并不稳固。两国的民间中,始终存在都会某种对抗情绪,始终存在着关于谁才是可以主导东亚秩序的争论。作为曾经的强者和现在正在崛起的中国,与作为现时在经济上强大的日本,这种反差,无论如何,都会在民间烙下阴影。

  因此,政党领袖的友好宣言,未必就能够给中日两国关系带来长久的友好。中日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绝不仅仅是政治问题,也不仅仅是历史问题,而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大国地位等等的复杂因素在里面的文化、观念问题。

  所以,在笔者看来,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发展,无疑是悲观的。但同时,也并非没有改善的可能。而关键就在于,中日之间如何来转变两国文化、传统观念是的中日关系,如何来重新构建民间对彼此的看法。政治宣言代替不了中日两国间现实的文化因素,观念因素。而这,才是主导中日关系更为主要的原因所在。

  中日两国间关系的友好,并不在于差那么一两个的政治宣言,差的是如何来共同构建一种新的观念认知,一种新的文化底蕴。

  但显然,这必然是一种漫长的过程。同时,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将如何开始去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16:06 , Processed in 0.245759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