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06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法国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17 23:4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圣米歇尔山(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岛。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文化遗产,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目录

基本信息
景点简介
历史沿革
附属建筑
自然景观
发展现状
历史事记
神话传说
旅游评价
相关事件孤岛将不孤
两亿欧元的拯救
旅游须知观光
交通
住宿
观潮时间




基本信息
名称:圣米歇尔山

法文名:Mont-Saint-Michel  
 
英文名:Mount-Saint-Michel   

国家:法国   

登录类型:文化遗产   

评定标准:文化遗产(i) (iii) (vi)  
 
登录年份:1979   

地理坐标为:48° 38′ 8″ N, 1° 30′ 40″ W.

景点简介
  圣米歇尔山(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为岛。古时这里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纪,红衣主教奥贝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城堡,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公元969年在岛顶上建造了本笃会隐修院。1211~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堂的风格。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


历史沿革
  圣米歇尔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据说,当时一位来自阿弗郎什小镇的红衣主教奥贝梦见大天使圣米歇尔,圣米歇尔示意他建造一座建筑物以显示其伟大。起初奥贝主教并没有太在意此事,对大天使米歇尔连续两次托梦都不以为然。   

一天夜里,圣米歇尔天使在电闪雷鸣中第三次出现在奥贝的梦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奥贝脑门上点了一下。从梦中醒来的奥贝主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墓石山,着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圣米歇尔山上就这样有了第一座教堂。奥贝的教堂如今只剩下一面墙,向人们诉说着圣米歇尔山名字的来历。圣米歇尔山从布列塔尼海岸望去如同一个童话世界:周围是碧洋白沙,教堂钟楼尖顶上舒展着巨翼的天使,圣米歇尔的金像如同一个明亮的光点与日争辉。   

在阿弗朗什的圣维杰珍宝室,今人还可见到据称是留有天使指孔的奥贝尔主教的头盖骨。此后,无数的教士和工匠将一块块花岗岩运过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顶。众多建筑师和艺术家在这些坚硬的岩石上修整和雕琢。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直到16世纪,圣米歇尔修道院才真正完工,奥贝尔的一场梦让人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后来,人们又在山脚下修建了众多的店铺和旅馆。   

圣米歇尔山建成后,它不仅是善男信女的朝圣之地,也是人们旅游的理想场所。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中,曾有119名法国骑士躲避在修道院里,依靠围墙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因为每次只要坚守半天,势如奔雷的涨潮就会淹没通往陆地的滩涂,为爱国者们赢来宝贵的半天休息时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此岛是该地区惟一没有陷落的军事要塞。   

圣米歇尔山耸立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之间的海面上,面积很小,直径只有1公里,山也不高,但山顶 的修道院却比它高出近两倍。圣米歇尔山是由岩石、房舍、围墙、城堡和修道院组成的中世纪建筑群,它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与人类的智慧、毅力系于一身。   

虽没有凡尔赛宫的金碧辉煌、埃菲尔铁塔的宏伟壮观、卢浮宫的绚丽多彩、香榭丽舍大街的缤纷繁华,但每年来此游览和观潮的人多达350万。大文豪雨果曾说,圣米歇尔山对法国如同大金字塔对埃及一样重要。



附属建筑
  
修道院是为大天使圣米歇尔建造,也是杰出的技巧与艺术的绝技两者与独特的天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古时这里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纪,圣米歇尔神父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座小教堂,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公元969年在岛顶上建造了本笃会隐修院。1211-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堂的风格。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圣米歇尔山经大自然的造化,使它本身就是世界的一大奇观,而山上的古迹修道院和大教堂则在基督教徒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圣米歇尔大教堂的建造,从1017年投下第一块基石到1080年落成,持续了60多个春秋。教堂分祭坛、耳堂和大殿三部分。由于高低不平的山顶无法提供宽阔平整的地基,人们便沿山坡修筑了几处建筑以使教堂建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大教堂呈十字形,而祭台、耳堂和大殿下的墓穴或祈祷间实际上也成了罗马式建筑工艺的杰作。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门的大门廊,从门前的平台上即可俯瞰大海。教堂集罗马与哥特式建筑艺术于一身,大殿为典型的罗马风格,其穹隆的开间多达7道,两侧的拱门式长廊之上的楼廊砌有罗马式的拱窗,以保证教堂的通风与采光。与大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哥特式的三层圆形祭坛,祭坛四周的回廊不带祈祷室。这种教堂的建筑风格在诺曼底一带很有代表性,曾经风靡一时。   

就中世纪的水平而言,圣米歇尔山大教堂顶部开间的匀称布局与颇具立体感的垂直分隔、大殿与耳堂之间宽大的连拱,以及楼廊上饰有雕刻物的门窗,都展现着建筑师们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造型艺术水准,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大教堂建成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朝圣者,把对大天使圣米歇尔的崇拜推向了巅峰;圣米歇尔山也更是披上了神奇的面纱,在诺曼底无数教徒的眼中无异于东方的耶路撒冷。由于圣米歇尔山的无限感召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一直是这一广大地区行政管理与精神统治的支柱。

 从13世纪开始,法兰克王国的王权得到了加强,加佩王朝的腓力二世在教士们的鼎力支持下,开始了统一国家的征伐和加强中央集权。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因为新文明的介入而迅速发展起来。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1204—1228年),人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最终形成了当今“西方奇迹”的宏伟规模。   

修道院虽然经诸多建筑师设计,但依旧保持着朴实无华、古色古香的格调,令人无处不感受到本笃教徒那静思冥想、严苛简朴的苦行僧生活。整个修道院分3层,被一堵高墙隔成两部分,共有六座建筑物。修道院的公共入口处在东南角,接着便是接待室和食品储藏间。二层颇具档次,一间带有两个壁炉的会客厅,专门接待有身份的人。会客厅的顶部也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气魄,呈宽阔的穹隆形,并有交叉拱肋加固;另一间结构相同的屋子专供修士们从事誊写手稿等脑力劳动,以及冬季取暖。相传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确定了圣米歇尔山的神品级别后,这座大厅便更名为骑士殿。在修道院的第3层,与修道士的用膳室紧紧相连的,便是那西方奇迹的精华所在,即内院及其回廊。   


内院与回廊面朝大海,背靠教堂的北大殿。这里是修道院最隐蔽的地方,外人不允许越雷池一步,只有修士们才有资格自此拾阶进入教堂。修道院的内院与回廊堪称"奇中之奇",它们被二层的花岗岩墙垛或巨型石柱支撑着,近看恍若镶嵌于大教堂之上,远眺则犹如悬浮于天水之间,其景致之壮观,好似天上庭院错落人间。与内院相映成趣的回廊又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品,其圆柱看似纤圆脆弱,但实际上它们却支撑着回廊那专看风景的页岩大屋顶。廊柱的排列错落有致,其梅花形的格局致使柱头又是对角拱顶的台基,从而形成了柱林之上的连拱廊。   

如此廊中有廊的布局,足以反映出设计者的聪明才智。如果说教堂以其雄伟挺拔的阳刚气派显现着博大精深之道,那么内院与回廊则刚柔相济,展示着修道院诗情画意般的和谐。说其诗情,是因为内院宽阔而静谧,给人以远离尘世、宠辱皆忘之感,人们在此不但获得了完美的自我,还似乎可以直接聆听神的心声;言其画意,是因为回廊本身便是一幅幅绝妙的立体几何图,它们所表现出的阴柔娇媚之秀色,使来访民者无不赏心悦目。   

在历史上,圣米歇尔山修道院曾经有过至少两次让法国人骄傲的时刻。早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1346年春天,英军进攻诺曼底,在有着“法兰西骄傲”之美誉的法国骑士团溃败于由英国农民组成的弓箭手之际,圣米歇尔山修道院的修道士们勇敢地担当起了捍卫祖国尊严的使命。他们利用修道院坚固的堡垒和城墙,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轮番进攻。虽然英军占领了诺曼底以及法国众多城镇,但最终就是没能攻下圣米歇尔山修道院。   

在英法百年战争结束500多年以后,另一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了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弘扬正义不惧危险的天使之道。1945年6月,盟军即将开始诺曼底登陆,这时,圣米歇尔山修道院的修道士们得知驻守诺曼底的德军准备炸毁修道院。修道士们便组织起了护院小组,他们表示豁出性命也不能让德军的阴谋得逞。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圣米歇尔山修道院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拉梅赫维尔教堂的建筑风格便是重要依据之一。站在拉梅赫维尔教堂外的回廊平台上,极目远眺便能看见烟波浩渺波澜壮阔浩瀚的大西洋,此刻你便会感觉到这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就宛如大西洋波涛中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船。而正是这艘航船,1000年来它始终在惊涛骇浪中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力量。圣米歇尔山与其附近的海湾也是一处优美的自然景观,它的文化和历史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人类的宝贵遗产。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23:53:00 | 只看该作者
自然景观

  圣米歇尔山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闻名遐迩,最高潮与最低潮时海平面的落差高达15米。由于海湾深水区不多且底部平坦,退潮时大海距离岸边有15至20公里。通常涨潮的速度相当于一个人的步行速度—每小时4公里,顺风时速度则增加到每小时30公里。因为圣马洛海湾潮水如此“善变”,流传着许许多多可怕的故事,比如,会追赶骑士的涨潮,在巨大的流沙中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满载货物的马车,陷入淤泥不能自拔而悲惨死去的旅人。

海湾的退潮往往也开始得非常突然,也许几分钟前还是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突然之间海水退向远处,满眼望去已是裸露的海滩和海滩上颜色很特别的流沙。几乎所有的法国古典文学大9币,从雨果到莫泊桑,都曾经被它的多变所迷惑。雨果描写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的确,这些沙表面看似平坦光滑、松软安全,可一旦不小心滑落下去,它内部的暗流就会像蛇一样滑动,松软的被潮水浸泡的表面变成淤泥将你死死地缠住,犹如陷入沼泽一般难以自拔。   

这里的沙其实更像是淤泥,一旦变干,非常结实;一旦与水混合,立即变成粘稠的泥浆。圣马洛海湾附近的海底布满大大小小的地下河床,它们就是制造危险的罪魁祸首。因为潮起潮落很容易将沙冲稀,河床里及河床下就形成了阴险多变的流沙,而那些过于自信的旅行者很可能陷入其中,遭遇不幸。   

一千多年来,大西洋海水潮起潮落,无数的沙被冲向海湾,使海岸线因此向西移动了约5公里,更靠近圣米歇尔山了。1879年人们修建了一条堤坝,车辆从此可以直接通过堤坝上山。现在每年只有两三次,当天文大潮将堤坝淹没时,圣米歇尔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岛。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地旅游业的兴旺应归功于这条堤坝。每年多达250万的游客通过这条堤坝来到圣米歇尔山参观,TGV快车将参加一日游的游客从巴黎送达圣米歇尔山。不过,真正能登上圣米歇尔山最高点11世纪大教堂和拉梅维耶尔修道院的游人不足1/3。到圣米歇尔山朝圣的传统根植于奥贝主教时期。不过,今天许多人来此并非只是赶时髦,圣米歇尔山让他们流连忘返,甚至在山上逗留数日而不归。夜幕降临时,喧嚣了一天的“大街”渐渐安静下来,没有满载游客来往穿梭的汽车,人流如织的修道院也变得空荡宁静,这时才是感受圣米歇尔山独特建筑群的最佳时间。

 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岩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为岛。圣马洛海湾涨潮迅猛,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有如万马奔腾般扑过来,将山边的流沙淹没,圣山顿时变成汪洋,蔚为奇观。但十九世纪人们建筑长堤连接圣米歇尔山后,水流受阻,潮水的起落在沙地留下大量淤泥和沉积物,久而久之地势变高,岛的形状改变,海潮奇观亦随之消失。专家估计,到2042年,这座名山更将被杂草包围,大杀风景。   

几个世纪以来,圣米歇尔山傲然挺立,凭海临风,潮涨潮落,历尽沧桑。它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而出名,观潮于是成了圣米歇尔山一大景观。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腾而来,刹那间将它四周的流沙淹没,顿时一片汪洋,只有那条长堤与陆地相连。每年春天和秋天,会有两次大潮出现,一 次在3月21日左右,另一次是9月23日左右。每当此时,圣米歇尔山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法国当局计划耗资逾二十亿港元进行修建,要将巨潮奇景重现眼前。



发展现状
  由于原来修建的堤坝破坏了海水涨落的自然规律,圣米歇尔山附近的海湾被流沙和淤泥严重侵袭,原有的浸水草地——沿海垸田早就变成了杂草丛生的海岸,而且在不断地向圣米歇尔延伸,诺曼底羊群已经“包围”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古迹的城墙。为了恢复充满传奇色彩的圣米歇尔山的历史风貌,政府决定在环绕圣米歇尔山的库埃农河河口修建一个潮水坝。   

海水涨潮时新的大坝将防止淤泥流入河中,退潮时则有助于泥沙冲到拉芒什海峡。这样,修道院周围的土地将始终处于海水之中,免受沉积岩的污染,并逐渐得到净化。这项造价高昂的工程预计将在今年完工。当水闸完全打开时,大坝将被完全淹没。将来大海重归之时,那条老的通车堤坝将被人行大桥取代,禁止车辆通行,而参观历史古迹的游人将乘坐专门的渡轮到圣米歇尔山。

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措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法国圣米歇尔山将在2042年被沉积物完全掩埋。早在30年前,人们就曾提出这座圣山的拯救方案,但真正的施工日前才开始。几十台推土机的轰响打破海湾昔日的宁静,来往穿梭的大卡车使翻飞的海鸟惊恐不已。   

然而,潮水的起落也给圣米歇尔山带来了隐忧,那就是每当潮水退去时,在沙地上留下大量的沉积物。久而久之,山周围的地势渐渐变高,海水离陆地也愈来愈远,圣米歇尔山的岛状态面临严重威胁。其实,海湾的沉积物增多从很多年前就开始了,只是近年有加快的趋势。   

圣米歇尔山的治理工程是浩大的,只第一阶段工程就耗资2.2亿欧元,全部工程完工需要五六年的时间。它包括清除圣米歇尔山附近的沉积物,库埃斯农河的河床清淤,更改库埃斯农河的航道,修建一条新的大坝取代拉卡塞尔纳水坝等。   


由于原来修建的堤坝破坏了海水涨落的自然规律,圣米歇尔山附近的海湾被流沙和淤泥严重侵袭,原有的浸水草地——沿海垸田早就变成了杂草丛生的海岸,而且在不断地向圣米歇尔延伸,诺曼底羊群已经“包围”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古迹的城墙。为了恢复充满传奇色彩的圣米歇尔山的历史风貌,政府决定在环绕圣米歇尔山的库埃农河河口修建一个潮水坝。   

海水涨潮时新的大坝将防止淤泥流入河中,退潮时则有助于泥沙冲到拉芒什海峡。这样,修道院周围的土地将始终处于海水之中,免受沉积岩的污染,并逐渐得到净化。这项造价高昂的工程预计将在今年完工。当水闸完全打开时,大坝将被完全淹没。将来大海重归之时,那条老的通车堤坝将被人行大桥取代,禁止车辆通行,而参观历史古迹的游人将乘坐专门的渡轮到圣米歇尔山。


历史事记

  古时为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   

708年,阿夫朗什镇(Avranches)主教奥伯特(Aubert)遇天使长米歇尔显灵,并在其脑颅上点开一个洞,因此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   

9世纪,维京人入侵欧陆,这里成为农民的避难所,修道院下方形成一个小镇。   

966年,诺曼底大公查理一世驱逐了里面的教士,代之以来自意大利卡西诺山修道院的30名本笃会修士。   

1211年—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罗马式建筑的风格。   

13世纪初,腓力二世(法兰西)火攻圣米歇尔山,致使修道院北侧建筑严重损毁。同时诺曼底并入法国领土。战后法王拨资修建,在原有的罗曼式建筑之外加盖了哥特式建筑,使这里成为诺曼底境内最具规模的宗教建筑群,朝圣人数更盛。   

1421年,罗曼式地下祭坛塌陷。英法百年战争后,复以火焰哥特式重建唱诗班席和圣坛。   

1469年法王路易十一在此制定了圣米歇尔王诏。   

1622年,修道院中的教士遭到流放,取而代之的是圣本笃修会的一支圣摩尔(Saint-Maur)教团。   

法国大革命时期,修士因不支持共和政府而遭到监禁,教会财产被拍卖,中殿被用来储存粮草。在这里囚禁过数以万计的罪犯和政敌。王政复辟后稍为恢复生机。   

1874年,法国政府投入大笔经费进行为期百年的大规模复修工程。已筑起一条4公里长的堤道连接对岸陆地。   

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每年9月29日的圣米歇尔主保日举办庆祝活动。


神话传说
  圣米歇尔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据说,当时一位来自阿弗郎什小镇的红衣主教奥贝梦见大天使圣米歇尔,圣米歇尔示意他建造一座建筑物以显示其伟大。起初奥贝主教并没有太在意此事,对大天使米歇尔连续两次托梦都不以为然。   

一天夜里,圣米歇尔天使在电闪雷鸣中第三次出现在奥贝的梦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奥贝脑门上点了一下。从梦中醒来的奥贝主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墓石山,着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圣米歇尔山上就这样有了第一座教堂。   

奥贝的教堂如今只剩下一面墙,向人们诉说着圣米歇尔山名字的来历。   

圣米歇尔山从布列塔尼海岸望去如同一个童话世界:周围是碧洋白沙,教堂钟楼尖顶上舒展着巨翼的天使,圣米歇尔的金像如同一个明亮的光点与日争辉。   

圣米歇尔山原名同巴山,与其称它为一座山,不如说是一个小丘,因为它的最大高度也仅仅只有76米,但由于它处于大海前的空旷沙地上,四周既无树木又无房屋,因此显得比实际高度要高的多。   

同巴山是由坚硬如铁的花岗岩石构成的,虽然建筑师的蓝图在这上面会受到地势和空间的限制,但坚实的岩基却保障了教堂建造的结实和稳固。十世纪,教堂在这座花岗岩山丘上建立起来,山丘因此而成为著名的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山顶的教堂自从第一次建成至今,十五、六次火灾和自身倒塌的损坏,被命名为底下圣母堂的加洛林王朝时风格的教堂,是目前尚存的构成圣米歇尔教堂最古老的一部分。公元1020年至1060年,这里添建了罗马风格的大教堂和供修士们居住的多层建筑,圣米歇尔山这块圣地也开始变得远近闻名。公元1156年至1186年,主教罗伯特·代·陶利尼对教堂进行了修缮,在正门的两旁添加了两座高塔楼,可惜其中一座在建成不久便自行倒塌了。由于他的努力,环绕教堂的修道院也得到了扩建。从此,修士们开始了珍贵的手抄经本的工作。12世纪末年,这里最大的建筑规划是修造一座拥有餐厅、缮写厅和廊院的新修道院附属建筑。13世纪初建筑落成,又修建了有深壕沟的围墙,它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时的圣米歇尔山教堂、修道院和附属楼已浑然一体,它们被四周间有半圆的月形塔楼的围墙紧紧簇拥在上面,大有固若金汤之势。15世纪,教堂内古罗马风格的唱诗台部分倒塌,当时没有立即修补,而是整整过了一个世纪,才由一座新的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风格相结和的唱诗台所代替;同时,在山下的村镇里建造了第二座教堂。公元1780年,古老的教堂正面突然倒塌,随之而倒的是钟楼和三间偏殿,供香客下榻的古旅舍也塌了下来,圣米歇尔山的正面一片废墟,它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损失。新的正面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兴建起来的,风格为端庄的新古典主义。18世纪末,依着古教堂的滑道修筑了四条加固矮墙,从山顶的教堂一直通向山脚,以此来支撑教堂,防止再次倒塌。圣米歇尔山的最后一次完善工作是在20世纪末完成的,公元1987年,在教堂钟楼的顶端安放了圣米歇尔的金像。   

此外,著名的圣米歇尔山还有无数动人的美丽传说……


旅游评价
  圣米歇尔山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属于诺曼底地区。车近圣米歇尔山,可以看见一片极为宽阔的草场,近处蓝天下成群的绵羊,远处与草场相衔接的,是一望无垠的流沙。一座锥形的小山从流沙中兀然拔地而起。最为壮观的是,山顶上锥形的圣米歇尔教堂建筑群足足比它赖以存在的、直径约1公里的小山高出近两倍!教堂哥特式的尖顶高耸入云,顶上金色的圣米歇尔雕像手持利剑直指苍穹。恍若进入人间仙境一般。   

沿着圣米歇尔山的青石板路拾阶而上,两旁商店和餐馆林立,仿佛来到了上海的城隍庙。20分钟后,雄浑壮观的圣米歇尔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群已经安详地站在你的面前。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群,由下而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拱线、每一条花纹都向上冒出尖峰,所有尖峰错落有致、井然有序,让人感觉有一股向上飞升的合力。经过以后几个世纪的改扩建,圣米歇尔山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如今它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慕名来观光者络绎不绝。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赞誉圣米歇尔山为“法国的泰山”。1000多年来,它傲然独立,凭海临风,睥睨大西洋海水的潮起潮落,接受着一代又一代信徒的顶礼膜拜。   

圣米歇尔山上的建筑群的底部是由罗马式大石柱支撑着的两个大殿。几百年来,这是储存食物和收留贫穷朝圣者的地方。这两个大殿至关重要,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食和住两个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不过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这里也曾经作过监狱,一些著名人物曾囚禁于此。   

再往上走,就是教士们的修行室及会客厅。穿过无数的厅堂,走过迷宫似的走廊,终于爬上了顶层的圣殿。怀着敬畏初登圣殿,空旷的殿堂让人惊叹莫名。这里没有一个精美的石雕,也没有豪华的讲坛,哥特式玫瑰窗上镶的也不是绚丽的彩色玻璃。一切都那么平凡而朴实,没有夸张,没有奢华,如此雄伟壮丽的外形之中,隐藏着朴实浑厚的心灵。   

对比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耶路散冷的耶稣基督堂,还有欧洲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教堂,里面华美的雕塑和装饰、绚烂晶莹的彩色玻璃、宽阔的讲坛、巨大的管风琴,高远神圣的感觉会让你感到自己的卑微。而圣米歇尔大教堂则完全是另外一种神圣,它平静、安详、朴实、浑厚。身处其中,一切浮躁会烟消云散。也许只有如此宁静才能使教士们潜心修行,只有如此亲和才足以吸引八方的信徒不顾被流沙吞噬、被海潮卷走的危险上山朝圣。
  
在教堂钟楼的顶端,大天使圣米歇尔手持利剑,展翅欲飞,庇佑着诺曼底的大地。在圣经故事中,他是守护天堂入口的大天使,英勇无比,曾经战胜过魔鬼撒旦。他能称量人类的灵魂,区分善恶;他引领人们进入天堂,使他们免受恶鬼的诱惑。   

从圣米歇尔山顶上,可以俯瞰下面一望无际的流沙,15公里以外,才能看到大西洋的海水。千万别被表面平坦光滑的流沙所迷惑,它内部的暗流会像蛇一样滑动,缠住人腿,慌乱中拔不出双腿的游人,就会被流沙吞噬。维克多·雨果曾经描写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
3#
发表于 2010-8-18 17:48:50 | 只看该作者
相关事件

孤岛将不孤
  圣米歇尔山最有神秘感也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朝现夕隐”现象,白天大海退潮时,水落石出,通往修道院所在的岛的路显现出来,可是到了黄昏就开始涨潮,天一黑,岛就变成了孤岛。如果白天忘了走就会被困在岛上。   

19世纪后人工长堤被修建,从此圣米歇尔山一个月只有两次,在满月和新月时才成为孤岛。   

几个世纪以来,迅猛的涨潮一直是圣米歇尔山的一道著名景观,观潮成了圣米歇尔山一大特色。每逢傍晚,受学良的影响,大西洋的潮水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腾而来,刹那间将四周的流沙淹没,变成一片汪洋,只有一条1877年修建的堤道与大陆相连。到了退潮时才会和大陆连起来。每年春天和秋天,会有两次大潮出现,一次在3月21日左右,另一次是9月23日左右。每当此时,圣米歇尔山都会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每当潮水退去时,都会在沙地上留下大量沉积物。随着人们对农田的开垦,以及运河、堤坝、停车场等设施的建造,沉积现象不断加剧,原来的海滩由于路堤阻挡,无法在退潮时将泥沙冲走,逐渐变成了陆地。久而久之,山周围的地势渐渐变高,现在只有在天文大潮来临时,圣米歇尔山才会显现为海岛。闻名世界的“孤岛仙山”面临着“孤岛不孤”的严重威胁。   

据专家估测,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措施,圣米歇尔山将在2042年被沉积物完全掩埋,届时将不再有“孤岛”和“仙山”,留给人们的只是与大陆连成一片的平地,唯一可看的也许就只是矗立在平地之上的一座雄伟的修道院。

两亿欧元的拯救

  面对可能出现的“孤岛不孤”的危机,法国人自然不会坐视不管。自1995年开始,恢复圣米歇尔山海岛风貌的工程就成了法国民众热议的一个话题。   

经过多方论证之后,2006年6月16日,时任法国总理德维尔潘抵达圣米歇尔山,正式启动了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改造工程。这一总投资达2亿欧元的大型工程由圣米歇尔山海湾混合工会承建,由欧盟、法国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单位共同出资,工期预计为6年,其间游客可以继续到圣米歇尔山观光。   

工程以在古埃斯农河上建造一座水坝开始。古埃斯农是流入圣米歇尔山海湾的一条河,水坝工期为30个月,将于2008年底竣工。涨潮时,它将把古埃斯农河灌满海水,落潮时把海水泄掉,从而产生一种抽水效应,便于清除沉积物。水坝距圣米歇尔山2公里,坝上将建造一座步行桥,桥上还要建一座亭子。立于亭中,可以欣赏整个海湾风景。   

根据索格雷阿实验室的模拟测试数据,水坝运行8年后,可以清除80%的沉积物,从而保持“孤岛仙山”的原貌。由于长堤公路阻碍了水流的自由流动,加剧了圣米歇尔山周围的泥沙沉积,改造工程还将新建一座近一公里长的高架桥,预计2008年初开工,2012年完工。届时长堤公路将被拆除,游客可以乘坐汽车,经由高架桥,直达圣米歇尔山顶。



旅游须知

观光
  圣米歇尔山每年吸引约85万游客。旅游业兴旺的好处是人人会讲英语,坏处是店里的货品都是“游客价”。《寂寞星球》旅游书说,“基本上,只要不是以水泥巩固在地上的东西,你都可以一半或更低价钱在诺曼底其他地方买到。”   

游客当然可以到山脚下的“妈妈的鸡奶烘饼”店,去吃一下圣米歇尔山最著名的烘饼。它在“国王门”附近,里面挂满名人“到此一吃”签名照片的餐馆就是。一人份套餐请准备至少60欧元。不想太花钱,可以到小店里购买法国面包或新鲜出炉的意大利馅饼充饥。

交通
  除了参加当地旅行团外,最方便的方法是搭火车到圣马洛(St. Malo),转搭前往圣米歇尔山的专程巴士。巴士一天出发三四趟或八九趟,视季节而定,出发和抵达时间多和火车时刻相吻合。

住宿
  小小山头,东拐西弯地“藏”着8家小酒店——大多是外部古早内部现代化建筑哦。双人房价格从80到250欧元不等,都有卫浴设备。需要预订。酒店一般下午3时到5时才开门接待,在这以前抵达的旅客得在山上游荡一阵。

圣米歇尔山城堡

圣米歇尔山被誉为“世界第8大奇迹”,它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这里属于诺曼底地区。

历史
  古时这里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   

公元8世纪,圣米歇尔神父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城堡,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   

公元708年的一夜,在圣米歇尔山附近修行的红衣主教奥贝,连续3天梦见天使米歇尔手指沙滩上的一座小山,示意他在此修建教堂。正是这场梦人们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无数的教士和劳工们将一块块沉重的花冈岩运过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顶,造就了这个奇迹。   

公元969年在岛顶上建造了本笃会隐修院。圣米歇尔山城堡1211-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堂的风格。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   

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中,曾有119名法国骑士躲避在修道院里,依靠围墙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因为每次只要坚守半天,势如奔雷的涨潮就会淹没通往陆地的滩涂,为爱国者们赢来宝贵的半天休息时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此岛是该地区惟一没有陷落的军事要塞!   

十二、十三世纪时,这里是极具影响力的本笃会修道院,修士们在山上留下了奇迹堂、修士食堂、骑士厅等今天看来非常优秀的建筑。与此同时,市民的生活、商业,也在山脚下发展起来。法国大革命期间,这里曾移做监狱之用,之后就慢慢沉寂下来。到了20世纪中后期,这里才重新发展起来。   

1966年,修道院重新归还给了本笃教会修士,如今还有一小群修士在山上遵循966年本笃会的宗教传统,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游览风光
  圣米歇尔山上的建筑群的底部是由罗马式大石柱支撑着的两个大殿。几百年来,这是储存食物和收留贫穷朝圣者的地方。这两个大殿至关重要,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食和住两个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不过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这里也曾经作过监狱,一些著名人物曾囚禁于此。圣米歇尔山城堡圣米歇尔山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而出名。每天傍晚,大西洋的潮水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袭而来,刹那间淹没流沙,把圣米歇尔山围困在滔滔巨浪之中。一些试图趟过海水上山的信徒就曾经被汹涌的海水卷走。

山下
  近圣米歇尔山,可以看见一片极为宽阔的草场,近处蓝天下成群的绵羊,远处与草场相衔接的,是一望无垠的流沙。一座锥形的小山从流沙中兀然拔地而起。最为壮观的是,山顶上锥形的圣米歇尔教堂建筑群足足比它赖以存在的、直径约1公里的小山高出近两倍!教堂哥特式的尖顶高耸入云,顶上金色的圣米歇尔雕像手持利剑直指苍穹。恍若进入人间仙境一般。


山路
  沿着圣米歇尔山的青石板路拾阶而上,两旁商店和餐馆林立,20分钟后,雄浑壮观的圣米歇尔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群已经安详地站在你的面前。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群,由下而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拱线、每一条花纹都向上冒出尖峰,所有尖峰错落有致、井然有序,让人感觉有一股向上飞升的合力。经过以后几个世纪的改扩建,圣米歇尔山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如今它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慕名来观光者络绎不绝。


山顶圣殿
  再往上走,就是教士们的修行室及会客厅。穿过无数的厅堂,走过迷宫似的走廊,终于爬上了顶层的圣殿。   

对比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耶路散冷的耶稣基督堂,还有欧洲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教堂,里面华美的雕塑和装饰、绚烂晶莹的彩色玻璃、宽阔的讲坛、巨大的管风琴,高远神圣的感觉会让你感到自己的卑微。而圣米歇尔大教堂则完全是另外一种神圣,它平静、安详、朴实、浑厚。身处其中,一切浮躁会烟消云散。也许只有如此宁静才能使教士们潜心修行,只有如此亲和才足以吸引八方的信徒不顾被流沙吞噬、被海潮卷走的危险上山朝圣。   

在教堂钟楼的顶端,大天使圣米歇尔手持利剑,展翅欲飞,庇佑着诺曼底的大地。在圣经故事中,他是守护天堂入口的大天使,英勇无比,曾经战胜过魔鬼撒旦。他能称量人类的灵魂,区分善恶;他引领人们进入天堂,使他们免受恶鬼的诱惑。   

从圣米歇尔山顶上,可以俯瞰下面一望无际的流沙,15公里以外,才能看到大西洋的海水。千万别被表面平坦光滑的流沙所迷惑,它内部的暗流会像蛇一样滑动,缠住人腿,慌乱中拔不出双腿的游人,就会被流沙吞噬。雨果曾经描写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赞誉圣米歇尔山为“法国的泰山”。1000多年来,它傲然独立,凭海临风,睥睨大西洋海水的潮起潮落,接受着一代又一代信徒的顶礼膜拜。   

从另一个角度说,山水间的圣米歇尔山也是颇“反映现实”的地方。修道院在山的最顶部(要舒舒服服爬上去得费点脚力),代表崇高的精神境界,山脚满是餐厅、旅店、表现世俗的一面。围绕着两者的,是厚厚的城墙和堡垒。要是你老远来到这里,建议你在山上留宿一夜。这个遗迹给人一种很独特的剧场感。从夜幕降临以后到天亮以前,圣米歇尔山送走了大部分的游客,才散发出真正的魅力。到山上各个防御工事前,你几乎可以听到八百年前,守城将士夜里的叹息声。

观潮
  圣米歇尔山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而出名。每天傍晚,大西洋的潮水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袭而来,刹那间淹没流沙,把圣米歇尔山围困在滔滔巨浪之中。一些试图趟过海水上山的信徒就曾经被汹涌的海水卷走。   

观潮是圣米歇尔山最重要的观光重点。这个被誉为欧洲最戏剧化的潮水,涨潮时,海水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向山挺进。一年两次,在春季和秋季,海水涨落的落差可达到15米高。   

“潮水来了,请把停车场的汽车开走”。在山上的两天,旅游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傍晚都以五六种不同语言的广播督促人们。而两天里,都有些“敢死”的车主,故意和时间、潮水玩惊险的游戏,在最后一秒飞奔到长堤旁“救车”。
4#
发表于 2010-8-18 17:56:03 | 只看该作者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1.jpg (119.16 KB, 下载次数: 56)

1.jpg

2.jpg (200.09 KB, 下载次数: 62)

2.jpg

3.jpg (166.65 KB, 下载次数: 53)

3.jpg

6.jpg (128.34 KB, 下载次数: 64)

6.jpg

7.jpg (265.54 KB, 下载次数: 55)

7.jpg

8.jpg (270.76 KB, 下载次数: 50)

8.jpg

9.jpg (271.67 KB, 下载次数: 71)

9.jpg

0.jpg (287.55 KB, 下载次数: 58)

0.jpg
5#
发表于 2010-8-18 17:58:22 | 只看该作者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8-23 09:46 编辑 ]

02.jpg (42.54 KB, 下载次数: 63)

02.jpg

04.jpg (166.65 KB, 下载次数: 60)

04.jpg

05.jpg (88.13 KB, 下载次数: 65)

05.jpg

08.jpg (267.71 KB, 下载次数: 65)

08.jpg

00.jpg (268.34 KB, 下载次数: 61)

00.jpg

000.jpg (277.28 KB, 下载次数: 51)

000.jpg

0000.jpg (253.27 KB, 下载次数: 60)

000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1 18:10 , Processed in 0.183906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