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类文明保存计划正在进行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5 14:0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类文明保存计划正在进行时


日期: 2010-08-03


地面突然裂开、海水吞没城市、小行星冲进大气层、磁场发生变化、地面失去引力……今天的科幻电影描述的灾难情节越来越真实。而近些年各地频繁的地震、各大洲相继发生的异常气温和正急速恶化的环境,也难免让人将自己的生活与灾难小说和电影联系起来。科学家们除了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解释异常现象之外,或许还能做一些更有用的事。



有很多科学家一直在尝试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上个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构想:把需要保存的文明信息和资料保存在月球上。根据现在的计划,第一批的实验性资料库将在2020  年以前抵达月球。



在“月球末日方舟”计划之前,科学家们在这一方面已经有过多次尝试。月球资料库的构想之所以存在着现实性的意义,是因为之前的所有方舟计划都没有离开地球本身。如果地球真的遭遇毁灭性灾难,那么这些资料也将不复存在。



值得提及的是,所有的方舟计划都是可持续性的。人类不可能等到灾难临头才开始成双成对地去搬运动物。它们应该被持续保存在安全的地方,定时更新,所有人都希望它们永远派不上用场。



飞往月球的方舟



如果地球在未来遭遇毁灭性的灾难,以前的“人类文明仓库”都将随着地球一并毁灭。所以科学家们最新的解决方案,就是把它放在地球以外的星体或空间,冀望它能够免遭破坏,以便延续人类文明。



在斯特拉斯堡的这次会议上,科学家们集中探讨了关于如何在月球上建立人类资源库的构想。按照目前讨论出的资源库方案,其中将存放DNA  序列、冶金基础说明、种植各种庄稼的方法。这些信息将有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等版本。2020年之前运送的第一批数据,将被储存在月球地表下的地窖中,那里可以避免月球的极端气温和真空环境的影响。储存装置将会配备太阳能系统,在30  年之内(预计运作寿命),它会不断把自己所处的方位发回地球。为了接收到它发来的信息,地球人得好好保护好自己身边的接收器。会议上还有人调皮地表示,如果接收器被毁了,月球方舟也能一直等到存活者再造出一个新的来。月球方舟的构想不是刚刚提出的。



早在2004  年,欧洲首席航天研究院伯纳尔德·弗因((Bernard  H.  Foing))博士就曾表示,尽管未来地球发生巨大灾难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也不排除会出现像核战争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这样的人为或自然破坏,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因此,有必要计划在月球上建立一个适合人类文明生存的基地,万一这样的情况发生,人类就可以去月球上继续生存和繁衍。弗因博士当时个人设想是构建一个可以容纳10人长时间生存的封闭建筑,在不依靠地球供给帮助的前提下,借助月球本地资源和太阳能等能源建立生态循环系统。



“地球环境基因”



位于挪威的“种子银行”是比较著名的“现代方舟”之一。今年3月,种子银行负责人宣布,两年以来,他们已经收集到了来自全球的50  万种不同作物的种子。一位名为加里·福勒(GaryFowler)的执行秘书称,他们不指望自己能够储存150  万种植物种子,但他希望能够突破100  万。



种子银行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一个山洞里,距北极点约1000  公里。由于地处永冻土地带,为保存种子提供了极佳的环境和条件。又由于远离人类居住地,种子银行起码能够远离战争、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也在设计人员的计算之中。这座全球目前最大的种子银行存在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让人类可以在灾难之后重新种植库内保存的作物。它有更远大的使命—全球目前有超过1400  个种子库,假设这些种子库遭到破坏,种子银行就能提供补充。它是为末日而建,不到真正的紧要关头,或许不会轻易动用。另外,使用种子的方式并不是直接种植,而是提供并使用种子的基因。否则,200  万颗种子可不够种。



在英国,政府也有类似的计划,他们保存了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的DNA样本。从伦理角度来说,关于生物克隆技术还存在较大争议,但从保护角度来看,基因技术却也许是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妙计。



给未来人的时间胶囊



2006  年,科学家们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建造了一座坚固的地堡,试图将现代人类文明保存在里面。四年之后的5月19  日,科研小组把一个象征着数字时代的人类文明的时间胶囊放进了地堡。



月球方舟保存的是生产和生活知识,种子银行则试图将今天的植物生态保存下去,那么行星计划则更重视文明。它有些像是当年那封寄往太空的信,试图传达今天的文明。



科研小组从海量的数字资料中筛选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文明成果和科技财富,“行星计划”的主要发起者和资助方是欧盟,欧洲国家级图书馆和档案机构也以资料提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资料以穿孔卡片、微缩胶片、软盘、磁带、CD、DVD、USB  储存设备和蓝光光盘的形式储存在地堡的核心地带。这些储存介质本身就已经是数字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了。随资料被储存起来的还有一系列操作方法和使用说明。用数字介质来储存时间胶囊听起来有些不负责任,它们的强项是储存率高,但相对比较容易受损。在向外星人发信时,我们选择将信息铭刻在金属板上。与之相比,选择光盘到底算是进步还是退步?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时间胶囊出现在1938  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导,他请爱因斯坦写下一封《致未来人类的信》,把它和一些生活用品放入容器,埋入了一个15  米深的岩洞。他们希望这封信能被5000  年后的人类读到。而信的内容其实早已不是秘密了,其中的一部分写道:“我们利用电能横渡大洋,使用电能来减轻人类的繁重的体力劳动;我们学会了飞行,利用电波很容易地把消息发到全球各地去。”同时,爱因斯坦还说:“生活在不同国家中的人们每隔一个长短不等的时间就要进行互相杀戮,因此,每一个想到未来的人必然都生活在无休止的忧虑之中。” (外滩画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2-25 23:40 , Processed in 0.148096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