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玉良:学科壁垒培养不出未来人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8 14:4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玉良:学科壁垒培养不出未来人才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0-5-28 12:56:26


杨玉良:学科壁垒培养不出未来人才


20年后的中国,必定要扮演一个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们要做的重要准备,就是培养一批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称的人才。

大学校长要考虑20年以后的世界会怎么样,今天的大学如何培养出20年以后需要的人才。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20年后应是社会的中坚力量。那时的中国,必定要扮演一个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们要做的重要准备,就是培养一批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称的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起中国20年后扮演的大国形象重任?

首先,他要有精细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们这一代,最好的科普著作都不是中国科学家写的。不是科学家的水平不够,而是写作水平不够、哲学素养不够,这是教育的问题。第二,对自然和人文必须有批判性的理解,不要盲目崇拜既定的科学原理。第三,要有全球视野。第四,必须了解和关注道德和伦理的问题。第五,对本专业必须有深入的理解,否则你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

这样的人才,要有综合素质,不是简单的一门课就能教会的;要做到学贯中外,学习不同文化的精华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之下,整合你的知识结构,可以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哪怕你只想成为一流的科学家,也应该对自己的学科、对人类社会具有战略眼光。

我们需要通识教育,或者是“博雅教育”。它与孔子培养君子之道有相近之处,主要目的在于传递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建立对各种不同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容忍、沟通能力。通识教育要打破人文和科学之间的壁垒,展现不同学科和文化的思维方式。有些三流科学家会很有领地意识,跑到哪儿撒泡尿就说这是我的领域,你不能进来。如此下去,学科壁垒只会越来越多。而要打破它,就需要拥有综合知识,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共同地带。

大学的专业教育也需“通识”。首先要体现这门学科的文化思维方式和学术魅力,让学生对整个知识的结构有整体了解。更重要的,以通识教育的理念来教专业课程,传递学术思想、学术历史以及基本的原理和例子。如果从不考虑前面两项,那么培养出来的往往只是工匠。

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我们碰到的现实问题,通常会涉及多学科。好的通识教育,就是培养你有综合能力,培养你有人文情怀,对国家、民族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加上对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有一些基本的理解和了解,有宽容心、有沟通能力。这样的人,才是未来中国之急需。

(杨玉良系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记者姜泓冰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5 10:07 , Processed in 0.116972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