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2-12 17:07:58
|
只看该作者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
5 光化学法
此法又称光化学诱导法。杨渊等 [16]研究老年大鼠局灶性脑梗死运用此法。方法为:实验鼠经腹腔麻醉后,消毒并纵向切开头皮,暴露右侧颅骨,剥离颅骨表面骨膜并覆以中间带圆孔的避光纸,冷光源照射颅骨。动物体内的光敏染料引起内皮细胞过氧化,释放自由基,致内皮损伤,诱发血小板凝聚,血管内血栓形成。韩冬等[17]采取去除颅骨上层骨板及中央髓层,保留下层骨板的方法。此模型梗死部位恒定,手术过程简单,动物存活率高,短时间内可以制作较大量的模型。
6 VD自发模型
1963年,Okamoto和Aoki培育了具有持久性血压升高的大鼠品系,并以兄妹交配维持,即现在的SHR品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其中有一重要亚系Stroke-Prone SHR(自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倾向大鼠)。这个亚系中,80%超过100日龄雄性大鼠和60%超过150日龄雌性大鼠发生脑出血。因此,可从脑出血后存活的大鼠中筛选VD模型大鼠,以供科研 [18]。此法大鼠来源有限,价格较昂贵,不宜大规模的研究开展;而且其发病情况与临床VD患者为多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
7 去大脑皮层法
司楚银等 [19]首次报道去大脑皮层法。方法为:暴露软脑膜,在解剖显微镜下用棉签擦拭至软脑膜下见不到血管为止,术后动物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损害。在组织病理染色中,皮质、海马等处细胞构筑明显遭到破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变形萎缩,充分模拟了VD的病理改变。缺点在于打开硬脑膜时损及脑脊液,同时可能损及硬脑膜窦,致动物死亡。
8 脑血管定位阻断法
陈惟昌等 [20]应用脑室微量注射以选择性破坏小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及苔状纤维集群,引起小鼠的记忆保持量迅速下降。方法:小鼠经过学习训练后,由右脑室注射0.1%海人酸(KA) 0.3 μL,以后逐日测定其记忆保持量的变化。镜下见注射区锥体神经元严重损伤,经测定记忆保持量迅速下降,至4 d几乎完全遗忘。此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较好,定量较准确,是研究记忆动力学特性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在脑组织定位技术已日臻成熟的今天,将探针三维定位插入预定脑血管中,使其阻断,发生梗死,从而影响智能,获得VD动物模型是完全可能的。
9 结 语
综上所述,近年对VD实验动物模型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模型的痴呆衡量标准不统一;VD模型缺乏统一的制作标准,可重复性差;个别方法操作复杂,动物存活率低;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VD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相差较大;适合老龄鼠的造模方法较少,最佳的VD动物模型应该能体现中医的不同证型;光化学法、大脑中动脉凝闭及再灌注模型以及自发VD模型等方法,要求雄厚的资金及良好的科研设备,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大范围推广。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VD动物模型的制作将会取得更深层次的突破,必将对VD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刚,汤洪川,黄克维.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区和血浆中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6,3(4):130.
[2]赵宪林,李东培,方秀斌,等.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2000,6(2):161.
[3]王蕊,杨秦飞.大鼠拟“血管性痴呆”模型的改进[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16(10):914-916.
[4]李巍,张世仪,赵惠敏,等.小鼠缺血性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建立[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15(6):46.
[5]赖新生,余瑾.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3):38.
[6]莫飞智,李建强.电针与氢化麦角碱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2):119-121.
[7]康启盛,黄启福.高脂血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诱发行为学障碍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5):34-36.
[8]雷燕,黄启福,王永炎.复圣散对高脂大鼠脑缺血再灌后的脑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2):22.
[9]陈俊抛,田时雨,于薇薇,等.多发性脑梗塞痴呆模型的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4,24(6):311.
[10]梅建勋,张云岭,张伯礼,等.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13-115.
[11]林坚,王子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8,14(1):89-92.
[12]赵小贞,陈春鹏,徐剑文,等.两种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3,12(5):484-486.
[13]关云谦,孙明,徐超.大鼠颈内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9(3):151.
[14]滕晶.康脑灵Ⅱ号治疗血管性痴呆实验与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48.
[15]赵玲,徐秋萍,唐民科.聪圣胶囊对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及对脑血流与能量代谢的改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5):375.
[16]杨渊,郭瑞友,张苏明,等.光化学诱导老年大鼠局灶性脑梗塞模型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3):35.
[17]韩冬,廖福龙,李文,等.冷光源光化学诱导局灶性脑梗塞及血管损伤半暗带大鼠模型[J].中国微循环,2001,5(1):71.
[18]Saito H,Togashi H,Yoshioka M,et al.Animal models of vascular dementia with emphasis on stroke-pron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1995,22(1):S257.
[19]司楚银,朱培纯,吴海燕,等.去大脑皮层血管痴呆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2):45.
[20]陈惟昌,于萍,李占魁,等.破坏海马CA3区后小鼠记忆动力学变化[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6,10(2):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