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过程,也是全球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的过程
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最新数据,日本经济出现了继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2008年四季度GDP环比下滑3.3%,远远高于二、三季度0.9%和0.6%的跌幅。截至2008年底,日本经济已经连续出现三个季度的下滑。
虽然对日本经济的看法一直并不乐观,但日本经济衰退到这个程度也是始料未及。在2001年走出“失去的十年”后,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暂而又微弱的复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部需求不足使得日本经济再次陷入困境。对日本经济第四季度的数据做一些分解后,看得更加清楚。
私有部门需求。私有部门需求给当季GDP带来0.5个百分点的下滑,但私有部门需求有着明显的结构性特点。私有部门消费和设备投资分别导致GDP下滑0.2和0.8个百分点,而住宅需求和库存分别带来0.2和0.4个百分点的增长。住宅需求上升是很容易理解的,受新建住宅管制放松的影响,住宅需求肯定会有所上升,这并不是什么逆周期的特点。很值得注意的是库存的变化。2008年四季度,日本企业的库存增加导致GDP上升0.4个百分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出口的下滑显然超过了私有部门的估计。实际上,从2008年年初开始,日本企业已经在大幅度缩减设备投资,并谨慎维持库存,即使这样,库存仍然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外部需求恶化的速度和程度也超过日本本土企业的预料。
政府需求。第四季度,日本公有部门的投资和库存对GDP的作用均为负,接近于零。日本政府消费带来了0.2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是存在的,尽管非常有限。
外部需求。外部需求是导致日本第四季度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也是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受到冲击的直接渠道。第四季度日本出口下降了13.9%,进口上升了2.9%,分别导致GDP下滑2.6和0.5个百分点,两者合计,外需对GDP增长的贡献为-3.1个百分点。
一直以来,内需不足是日本经济的长期难题。直到这次金融危机之前,外需并没有成为日本经济的最大难题,外需既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没有充当拖后腿的角色。在2001年开始的最新一轮经济复苏中,也主要是依靠消费和投资,出口居最后一位。
亚洲经济体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第一次面临外需不足的问题,也给了亚洲主要出口国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日本的教训,可以看到外需拉动型经济更为真实的一面,并了解到金融危机影响贸易的新渠道:
首先,外需对GDP的贡献绝不是GDP核算能说清的。金融危机之后,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亚洲出口国对于本国经济的下滑速度都极为惊讶,从理论界到决策层都非常不解。这是因为受到GDP核算体系的误导。根据现有的GDP核算,外需对GDP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净出口占GDP的比例来表示的。但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暂时性的外需下滑使用GDP核算能够很好地给予解释,但是长期、持续的外需下滑会通过预期因素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行为,从而对经济造成乘数式的影响,这就不仅仅是核算意义的了。
其次,贸易信贷是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贸易的新渠道。与其他融资渠道一样,贸易信贷,尤其是短期贸易信贷,在金融危机中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而短期贸易信贷的萎缩,也是当前形势下加剧外需萎缩的主要原因。从日本的情况看,贸易信贷的恶化显然要先于贸易状况本身,在2007年一季度之前,日本贸易信贷还在增长。但是到2007年二季度之后,日本的贸易信贷资产开始出现缩减,这一趋势一直维持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那么,除了上述的表面难题外,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背后是否存在深层的原因呢?日本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的表现,深刻表明其本身存在着更深层的问题。
日本经济是一个成功的赶超型经济。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实现了成功赶超的时期,这一点是日本国内和世界各国公认的。日本经济在实现赶超之后就一再陷入低迷,这不是偶然的现象。日本经济近20年面临的困境,是一个成功赶超国家在后续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困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议题,对于中国而言,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日本的“现代赶超”始于德川和明治时期,终于20世纪80年代,中间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赶超以学习西方科技为重心(“东方道德,西方技艺”)。在赶超过程中,日本所遵循的是“应用型创新”,而不是“破坏性创新”,而前者并不足以构成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创新体系。受技术创新不足的影响,日本的经济发展严重受到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在没有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前,日本无法自主找到新的增长点。
基于此,笔者认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过程就是全球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的过程,当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时,日本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曙光才会显现。(李众敏)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副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