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兰德公司报告:解放军七大战略原则震慑美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9 08:5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兰德公司报告:解放军七大战略原则震慑美军



发表于:2009-07-28 18:39:24



(转帖)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出台“解放军七大战略原则抗衡美军”报告中从七个方面解析了中国对抗美国战术与战略思想。文中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报告摘要如下:



中国的军事战略



美国需要保持战略以及技术优势。中国军事理论著作中有很多讨论如何打败一个军事上占优势的对手的文章,例如针对美国。我们发现,这些著作在中国都是存在于公开出版的中文书籍、军事战略文章以及军事报道中。我们发现至少有七个战略原则可以影响美军在太平洋地区作战。



第一个战略原则是争取在冲突中获取主动。中国军事分析家指出,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没有抓住战争前阶段主动权,让美国向陆地上投放部队,直至对伊拉克形成压倒性优势。如果中国面对如此局面,中国必定会先发制人的打击美国在该地区的“着陆点”。但中国必须从战争开始的阶段持续进攻。这意味着美军永久驻扎在西太平洋地区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中国有能力在进攻前部署部队同时进入战场。



第二个战略方针为打败一个军事上占优势的对手。这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发现。在美国和中国不断发生的冲突中,中国将不仅根据当前的战术优势,而且作为一个重要途径把握主动权,突然向对手的立脚点作出反应。中国的举动,使他容易掌握主动权。这意味着他们有能力和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发生冲突,因此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应该以避免冲突和防范突袭为主要关键。



第三个战略是占据优先主动权。如果中国等待一个军事上占优势的对手展开针对他的敌对行动,他将难以夺取主动权。对手可能会凭借自身所具有优势力量,快速的打击并且瓦解中国有限的抵抗能力。相比之下,如果中国首先发起了冲突,就可以掌握主动权,并可以占据一个初步的优势,在该地区取得一定的势力平衡。这种所谓先发制人的理论大大增加了战争成功的机会。这意味着中国可能发起进攻行动,先发制人地攻击部署在该地区的美国军队。发生此类情况主要由于在中国攻击台湾之前,就已假定美国将不可避免地介入台海冲突之中。



第四个战略方针是提高冲突成本。至少有一些中国军事分析家认为,美国最敏感的是持续不断的人员伤亡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并认为突然摧毁相当部分的美国力量,将导致美军严重的心理冲击和巨大经济与人员损失。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相信,中国先发制人偷袭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可能导致美国无法实施打击中国的进一步战略。同时我们根据上一次发生在太平洋这个地区的被我们称作“韩战”的历史。我们今天依旧要面对它,不能以任何理由来否认已经存在的历史。



第五个战略原则是打击有限的战略目标。一个军事劣势的国家不能期望战胜一个军事上占优势的对手。但如果它的目的是有限的,劣势国家却能创造一种独特情况,即成本。其对手情况发生逆转的结果,已初步攻击行动,来制造对手最大成本的消耗。因此对手会选择避免遭受成本剧增的结果。在不断发生冲突,美国和中国,这一原则表明,如果中国的领导层认为,它可以迅速完成其对于预定军事目标和目前美国与既成事实(如入侵和占领台湾)威胁任何只要真正破坏重要的美国利益,那么中国可能会走上这样的冲突,即使它的领导认识到,美国最终可能会占上风。



第六和第七战略原则,避免直接对抗,并进行重点打击或集中攻击。中国知道,它不能赢得与美军的直接对抗。然而,所有中国军队都必须依靠某些关键职能,其中之一是通讯,如果中断通讯,将会使军方无法有效运作。中国学说确定的五项目标:指挥系统,信息系统,武器系统,后勤系统,这些项目之间彼此联系。



在中国军队眼中,作战需要依赖信息网络,其中包括指挥,控制,通信,电脑,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等。中国战略家认为,美国军方的惊人威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有效进攻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一旦攻击成功,被破坏的系统会影响到美国的作战能力,这比直接与美国军队要更加符合中国人需要。中国战略家也认为美国的军事情报网络也很脆弱。





[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09-7-29 08:5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16 06:26 , Processed in 0.074341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