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楼主: 顾汉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血压:生活保健4大篇章 等多篇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13:47:34 | 只看该作者

降血压肽ACE抑制活性及降压功能研究

降血压肽ACE抑制活性及降压功能研究


[ 09-08-11 16:22:00 ]    作者:汪依凡


【摘要】  探讨了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的检测方法, 并以贻贝为原料制取降血压肽,研究了不同酶解条件对其ACE抑制活性的影响,然后利用SHR饲喂试验检测其降血压活性。结果表明,降血压肽有较好的ACE抑制活性:其ACE抑制率可达88.08%。同时动物试验表明其降压效果明显, 在SHR饲喂后2~6h之内均有显著降压效果,平均降低为16~28mmHg。

【关键词】  降血压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 降血压

    【Abstract】  The testing method of ACE inhibitory activities was studied, and the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s were derived from mytilus coruscus, then the ACE inhibitory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on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were tested by SHR-feeding metho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 had strong ACE inhibitory activities, the ACE inhibitory ratio was 88.08%, and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was obvious in 2 to 6 hours, the average reduced breadth is 16~28mmHg.

    【Key words】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inhibitory activities;   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降血压肽实质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它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阻碍有升高血压作用的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同时抑制具有降血压作用的血管舒缓激肽的分解,从而使血压下降,此即降血压肽的作用机理[1]。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降血压肽的研究较多,已报道有以牛奶、乳酪、大豆、鱼肉、蔬菜、小麦蛋白等食物为原料,经蛋白酶酶解产生了具有较好ACE抑制活性的降血压肽[2~7]。Eiji等[8]水解了12种食物蛋白进一步研究发现,从鱼肉、虾、蟹等水产动物蛋白中制得的降血压肽其降压活性优于其他食物性蛋白。我国在降血压肽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现有报道以大豆、蛇毒、老酒、茶叶为原料,对降血压肽的制备工艺和活性基团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研究[9~13];对于最适合用于降血压肽制备的水产动物蛋白的开发研究,则鲜有报道。

    贻贝,又名海红、淡菜,近年来人工养殖取得重大成功,在我国东南沿海产量丰富。但由于加工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在收获季节产出的大量贻贝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造成极大浪费[14]。本研究以贻贝为原料,经酶解、活性修饰等方法制取降血压肽,然后利用SHR饲喂试验检测其降血压活性,并分析了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氨基酸组成,以期为贻贝酶解降血压肽的开发提供理论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贻贝:市售。ACE标准样品:Sigma试剂。  复合生物酶P1 (本项目组自行配制),其组分均购自上海生物化学试剂公司。降血压肽制备所需其他试剂,均为生化纯,上海生物化学试剂公司提供。降压功能试验用动物:SHR(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上海高血压研究所提供。仪器设备:HPLC(Waters 600高效液相色谱仪),大鼠血压仪(RBP-1B)及常用试验仪器若干。

    1.2  实验步骤

    1.2.1  ACE活性抑制检测方法研究  酶解降血压肽对ACE的抑制活性分析原理为:ACE与HHL(Hip-His-Leu)作用会生成Hippuric Acid,当HHL的量一定时,Hippuric Acid的生成量与ACE的活性呈线性关系,而由于酶解降血压肽的作用,会抑制ACE的活性,从而使反应生成的Hippuric Acid量减少,通过检测生成的Hippuric Acid的含量,对比ACE的活性,即可分析出酶解降血压肽的抑制活性。

    1.2.2  降血压肽的制备  根据本项目组前期研究经验和国际新近研究成果,结合有关蛋白酶酶解的作用特点,选取复合蛋白酶P1,在不同酶解条件下对贻贝蛋白进行酶解,采取Uniform Design(均匀设计)方案[15],研究不同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等四大因素下对ACE的抑制效果。选择最佳的酶解条件。

    按上面实验所确定的酶解条件,取新鲜贻贝去壳,捣碎,酶解,纯化,然后加入活性修饰剂MA1, 提取,冷冻干燥,制备降血压肽,以备分析检测之用。

    将制备的降血压肽样品利用SHR饲喂试验来分析其降压活性。

    1.3  实验方法

    1.3.1  ACE活性抑制检测方法研究  取标准Hippuric Acid样品(光谱级),配制成0.1M溶液,参考前述有关文献, 分别稀释至0.01、0.02、0.03、0.04、0.05mM;以及0.10、0.20、0.30、0.40、0.50mM两组不同浓度,分别于228nm下测定其吸光值,记录结果。

    1.3.2  酶解样品ACE抑制效果的分析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不同酶解条件下制备的酶解降血压肽对应的ACE抑制活性。参照上述研究结果,并借鉴Cushman[16]和后经Toshiro[17]改进的方法进行。

    将各酶解液反应值与空白样品对照,分析所得酶解降压肽的ACE抑制率P。计算公式为:

    P=A-A (control)                 A×100%

    1.3.3  降血压肽降压功能检测  实验用动物: SHR, 均由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提供, 全部为雄性, 16周龄, 体重为250~300g。实验前分析各组血压、体重、周龄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8只SHR为一组,共分为5组,另取8只为空白组进行对照。

    测量方法:尾动脉法测量收缩压SBP。

    2  结果

    2.1  ACE抑制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不同浓度Hippuric Acid吸光值结果见表1、表2及图1、图2。表1  不同浓度Hippuric Acid吸光值  (0.01~0.05mM)表2  不同浓度Hippuric Acid吸光值  (0.10~0.50mM)

    2.2  酶解条件对降血压肽ACE抑制率的影响  将在不同的酶解条件下处理所得降血压肽样品按前述方法进行ACE抑制活性的检测,分析其ACE活性抑制率,研究不同酶解条件对降血压肽ACE抑制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

    2.3  降血压肽的降压效果  降血压肽样品动物试验,将样品以3.0g/kg体重的样品剂量进行灌喂。灌喂前和灌喂之后第2、4、6、8、10h分别检测收缩压一次,记录各血压值。结果见表4。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各组别服用降血压肽前后收缩压的变化情况来反映降压效果,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 系统处理数据,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进行Dunnett  t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见表5。表3  不同酶解条件对ACE抑制效果影响 表4   降血压肽样品对收缩压降压效果 注:(α=0.05)★(α=0.01)★★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13:49:17 | 只看该作者

降血压肽ACE抑制活性及降压功能研究(2)

降血压肽ACE抑制活性及降压功能研究(2)


    3  结论

    3.1  ACE抑制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分析0.01~0.05mM和0.10~0.50mM的数据,可发现Hippuric Acid在浓度范围为0.01~0.05mM内线性最佳,因此应控制有关反应使最终的Hippuric Acid浓度在此范围之内,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3.2  P1酶最佳酶解条件  对于ACE抑制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回归方程为:

    Y=70.464-1.195X1+15.299X2+11.971X3-4.310X22+0.194 X1X2-0.141X3X4

    根据方程分析最佳的ACE抑制活性为90.23%。

    但由实验结果在此条件下的实际ACE抑制率为86.55%, 所以NO1为最佳条件。其ACE抑制率为88.08%,对应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量25IU/ml;酶解时间2h;pH  7.0;酶解温度60℃。

    具体分析P1的酶解情况,酶量从25IU/ml到175IU/ml,酶解时间2~7h, 随着酶量的增加和酶解时间的延长,其酶解程度增加,但所得降血压肽的ACE抑制率下降。这是因为随着酶解的进行, 蛋白质逐渐被水解成不同长度的肽断,其中部分因结构上的某些活性基团而具有降血压活性;但随着酶解程度提高,部分具有ACE抑制活性的短肽被酶解成氨基酸或其活性基团被破坏,从而导致其ACE抑制活性下降。这一点与Kim等[18]通过牛皮胶制备酶解降血压肽的研究得到的结论相吻合,在酶解过程中控制酶解程度非常重要,既要使蛋白质得到充分的酶解,使更多的活性肽断被水解出来,但同时又要适当控制酶解程度,即并非酶解程度最大时其降压活性最好。

    3.3  降血压肽的降压效果  由方差分析结果,查表得F0.05(2,9)=4.26,可知对于处理4h和6h血压变化的F值>F0.05(2,9),说明服用降血压肽4h和6h效果差异有显著性(α=0.05)。

    同时,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降血压肽在2~6h之内均有显著降压效果(α=0.05),平均降低为16~28mmHg。在6h处降压效果达到最大值为28mmHg,且效果极为显著(α=0.01)。

    根据国内外大量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收缩压降低10~14mmHg和舒张压降低5~6mmHg,冠心病减少1/6,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3[19],从这个意义上讲,贻贝酶解降压肽的降压效果非常显著,随着今后进一步研究,其有望作为一种高品质的食品、药品原料而大有用途。

    3.4  意义  作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我国的水产品深加工水平却相当落后,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且市场前景有限。对于应用水产原料进行降血压肽的开发研究工作还比较落后。鉴于以上情况,加大从水产动物蛋白中研制开发具有较高降血压活性的降血压肽,则对于缓解以上问题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Yamamoto N, Rubin J.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 derived from food proteins. Biopoly, 1997, 43: 129-134.

2 Meisel H. ACE inhibitory activities in milk products.Michwissenschaft, 1997, 52 :307-311.

3 Haileslassie D.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ly bioactive peptides from enzyme -modified cheese. J Dairy Sci,1999,82,1612-1617.

4 Jipwu Y. Charaterization of inhibiton and stability of soy-protein derived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eptide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 2002,35(4):367-372.

5 Smachi E, Megumi Y. Peptides from several Italian cheeses inhibitory to proteolytic enzym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Enzyme Microb Technol, 1998,22:687-694.

6 Eiji K M. Resistance to gastrointestanl proteases of the short chain peptides have reductive effect in blood pressure. Nippon Shkuhin Kagaku Kogaku Kaishi, 1996, 43 (5): 520-525.

7 Pihlanto-Leppala A. 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roperties of whey protein digests: concent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e petptide.J Dairy Res, 2000,67,53-64.

8 Eiji K.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the short chain peptides derived from various food proteins. Nippon Shkuhin Kagaku Kogaku Kaishi, 1996,43 (7): 839 -840.

9 吴建平,丁霄霖.大豆降压肽的研制-生产高活性ACEI肽酶系的筛选.中国油脂,1999,23(2):49-51.

10 张蓉真,刘树浮.福建老酒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物质的分离鉴定.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6):112-116.

11 宴会根.蕲蛇毒中抑制ACE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8(5):114-117.

12 倪莉,陶冠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抑制剂-丝素肽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色谱,2001,19(3):222-225.

13 林智,大森正司.氨基丁酸茶成份对大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的影响.茶叶科学,2002,22(1):43-46.

14 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 2002中国海洋年鉴.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111-121.

15 方开泰.均匀设计与均匀设计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

16 Cushman D W. Spectrophotometric assay and properties of the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of rabbit lung. Bio Pharm, 1971, 20(2):1673-1675.

17 Toshiro. Inhibition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by bacillus licheniformis alkaline protease hydrolyzates derived from sardine muscle. Biosci Biotech Biochem, 1993, 67(1):921-924.

18 Kim S K.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eptides purified from bovine skin gelation hydrolysates. J Agric Food Chem,2001,49,2992-2997.

19 Harmet P, Pausova Z, Adarichev V, et al, Hypertension: genes and environment. J Hypertens, 2000,16(2):397-418.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13:51:10 | 只看该作者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09-08-09 10:00:00 ] 作者:缪先清,康永龙


【摘要】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至今仍不是十分明确,主要责之于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但也有其他相关因素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相关文献加以分析,浅谈引起高血压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对高血压病的预防及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相关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而高血压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迅速升高,全世界平均发病率10%,而我国平均发病率7.73%[1]。而认识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1  中医病因病机

    1.1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高血压病应属于中医学疾病中的眩晕、中风、肝阳上亢之类。但此三者并不完全等于高血压病,而是互相包括的。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应以内因为主,外因只是某些兼证的发生原因,高血压病的形成主要是肝肾两经的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所致,而除了七情、六欲、饮食、起居等因素直接作用于肝肾二经外,心经、冲任二脉失调亦能促使肝、肾二经阴阳失调,而使本病发生和加剧[2]。李氏[3]认为正气不足是高血压发病的根本内在因素,七情郁结、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是引发该病的直接诱因,“精血亏耗,机体失养”是高血压病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质因素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陈建鸿,杜建[4]等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有4种:(1)体质偏盛偏衰;(2)七情内伤,心肝火盛;(3)劳逸失度,气血失调;(4)饮食失节,痰浊内蕴。钱氏[5]认为风、火、痰、瘀是其因,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是病机,病位主要在肝、心、肾,证候表现为本虚标实。龚一萍[6]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肝肾阴阳调节失衡。其病理机转有虚实两端:实证肝气郁结为始,而后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或肝郁气滞,肝气不疏,心气不展,气滞血瘀,气滞痰凝。虚证肝郁化火伤阴而致肝肾阴虚;或肝气虚,木不生火,子病及母,而致心气肾气也虚,气虚血瘀,气虚水停,病久心肾阳虚。眩晕病证,中医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严用和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出了详尽论述;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理论[7]。

    1.2  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的辨证要点主要在辨脏腑、虚实、标本,治疗原则主要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等。但临床常见肝阳上亢及痰浊上蒙证型。《丹溪金匮钩玄·六郁》强调:“气血冲和,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也。”长期忧郁恼怒,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多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甚至猝然昏倒。故张景岳说:“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有学者调查了1239例高血压患者,头部症状为1082例,占87.133%。症状的临床意义显示了以人体上部为主的规律,说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以上部病状为主,与高血压的常见临床表现一致[6]。龚氏[8]认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临床有很多患者服降压药后,虽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但头晕、头瘾等症状不减轻,使患者很苦恼,中医辨证施治可解决此问题[9]。临证之时应该综合地灵活地把握高血压辨证治疗的规律,实证以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为法,拟方宜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地骨皮等;虚实夹杂者治以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在上述方药的基础上加用桑寄生、淫羊藿、杜仲、黄芪、川芎、瓜蒌、前胡等[10]。

    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较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等。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1.1  遗传因素  家族史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发病年龄早,血压水平较高,更肥胖[11]。原发性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的倾向,高血压患者亲属患病率明显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  患病率越多,提示有其遗传学基础或伴有遗传主化异常。据《健康报》报道,我国通过对上海地区946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 1500多名成员的基因样本进行分型和连锁分析,发现在人类二号染色体2q14-q23区域存在高血压的易感基因[12]。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同胞的研究均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很可能与多遗传因素有关,因为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现象,近亲比远亲更明显;单卵孪生子比双卵孪生子间的血压水平更相近; 养子之间与养父母之间血压无明显关系;人群中20%~40%的血压变异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13]。

    2.1.2  环境因素

    2.1.2.1  饮食   过量摄入钙和钠,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镁、锌、铜、钾等元素若摄入不足,也易引起血压升高。中国营养学会1991年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高钙、高钠饮食可能升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路易斯·托拜恩教授研究发现,钙和钠是通过使血管硬化和收缩血管作用加强而升压的。如钙大量摄入,血钙含量增加时,可刺激血管收缩;钙还可增加肾素、儿茶酚胺的释放,并与交感神经及神经介质的代谢有关。许多资料表明,镁、钾、铜、锌等元素之所以具有降压的作用,是因为:血镁含量增加时,可对血管平滑肌起扩张作用和对神经节起阻断作用,从而引起外周血管的舒张,使血压下降,同时镁还能拮抗钙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锌的降压作用,则表现在锌参与多种酶的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的活性来达到降压作用;铜的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铜是机体里氧化-还原体系中极为有效的催化剂;缺铜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和结缔组织代谢酶活性的改变,从而引起动脉硬化;钾的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钾盐有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增加血管弹力,改善心肌收缩能力等作用[14]。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可降压,高钠是中国人群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改变钠盐摄入并不能影响所有病人的血压水平;低钾、低钙、低镁、吸烟、过量饮酒可能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15]。

    2.1.2.2  精神因素    紧张、愤怒、惊恐、心理冲突等社会、心理因素的不良刺激可引起强烈、反复、长时间的紧张及情绪激动和精神创伤,A型性格所有的进取心、竞争意识及时间紧迫感的特点等等上述不良的情绪因素使大脑的控制功能失调,导致下丘脑、脑垂体等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造成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促使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分泌增多,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全身小动脉痉挛,周围血管阻力增强,引起血压升高[16]。不良情绪导致大脑皮质功能障碍,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从而不能对皮层下中枢进行正常控制,当皮层下缩血管中枢形成优势灶时,就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细小动脉长时间痉挛导致肾脏缺血,肾素分泌增多,肾脏可作用于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肺循环,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使周围小动脉更进一步痉挛,使血压升高。同时,血管紧张素Ⅱ又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加重了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使血压升高更巩固。此外,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还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前者增加心输出量,后者促进小动脉痉挛,二者均能促进血压增高[17]。

    2.1.2.3  体重因素    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60%的肥胖者合并患有原发性高血压,肥胖使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2~6倍。体重每增加10kg,收缩压升高2~3mmHg,舒张压升高1~3mmHg。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g/m2 )BMI每增加一个单位,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约10%,BMI≥24者,其发病率为BMI<24者的2~3倍[18]。

    2.1.2.4  避孕药  服避孕药妇女血压升高发生率及程度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35岁以上妇女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口服避孕药引起的高血压一般为轻度,并且可以逆转,在终止服药后3~6个月血压可恢复正常。

    2.1.2.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睡眠呼吸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睡眠中上气道阻塞、频繁出现呼吸不畅和呼吸中断为特征。慢性间歇低氧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某些基因的转录来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交感活性,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在OSAS患者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化学反射是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一个重要调节器,OSAS患者外周化学反射敏感性异常增强,是OSAS患者高血压形成的潜在机制。OSAS患者对压力反射调节能力减低,压力反射异常参与了高血压的形成[19]。研究证明,OSAS是一种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它可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长期可导致持续性高血压,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20]。

    2.2  相关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有关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报道为数不少,笔者试做如下简述。

    2.2.1   吸烟  吸烟可导致高血压, 并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当高血压与吸烟并存时, 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使其患病急剧升高[21]。吸烟引起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是因为正常肺泡巨噬细胞在烟的刺激下可释放中性白细胞趋化因子。将噬中性白细胞吸引到肺部,肺功能下降,进而损伤右心,右心供血的右冠状动脉亦受吸烟影响则可能导致高血压[22]。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13:53:25 | 只看该作者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


    2.2.2   行为及血型  有研究表明A型行为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并对病人的预后可能产生不利作用,这可能是由于A型行为者竞争意识强、好胜心强及时间紧迫感(匆忙症),引起体内交感神经兴奋,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并且,A型行为患者易发生恼火、激动和不耐烦等不良情绪,可促进血管壁的损伤,使高血压进一步恶化[23]。黄氏[24]认为A型行为极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皮质醇、肾上腺素的浓度增高,从而易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等。艾氏[25]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患者较正常人内向、情绪易波动,并且高血压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罗氏[26]认为AB血型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3型,其原因认为高血压病与遗传有关系,人类血型是遵循孟德基定律遗传的,ABO血型遗传基因定位于9号染色体上,AB血型者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并且AB血型者性格较其他三型更易紧张,其次,AB血型易发生高血压可能与血液流变学有关。但是王氏[27]经研究认为男女高血压者以A型血多,男性O型血者发病率低。周氏[28]经研究发现A血型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三型,提示有血型易感性。

    2.2.3  血清C反应蛋白   有学者认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EH的发生发展。高浓度CRP可上调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表达,增强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生成,激活血管平滑肌释放炎症因子,使血管对内皮依赖性舒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29]。

    2.2.4  E-选择素基因A561C(SI28R)多态性  有研究结果说明了E-选择素A561c(s128R)基因多态性与EH易患性有密切的关系,并且c等位基因患EH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2.51倍,提示c等位基因可能是EH的危险因素之一[30]。

    2.2.5  血清中性激素水平  有研究提示男性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不能足够拮抗孕激素的不良影响,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压增高,在绝经后的女性患者孕激素致高血压病的作用在体内占优势。因此,性激素比例的测定比单一指标的测定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更具有价值。其比例失衡是性激素影响高血压病发病的关键所在[31]。

    2.2.6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同型半胱氨酸  有试验表明高血压的收缩压不仅与ADMA而且还与Hcy水平呈正相关,从临床上证实了ADMA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提示了Hcy也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32]。高Hcy血症时,Hcy不仅可通过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或H2O2;增加NO降解,而且抑制NOS的活性,直接致NO生成减少,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失调,扩血管物质减少,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Hcy增高可致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一方面使血管内皮胶原积蓄增加;另一方面使正常血管的微纤维缺失或聚集紊乱,血管壁增厚,血管结构破坏,血管重构,从而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Hcy增高可致血小板功能的紊乱;Hcy增高可致脂质代谢紊乱:动脉内皮损伤,Hey可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泡沫细胞增加,还可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化结构,促进斑块钙化,而且,动脉硬化可导致肾动脉硬化和肾功能受损,从而血压升高,又可使Hcy增加,形成恶性循环[33]。

    2.2.7  血清游离脂肪酸  有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空腹血游离脂肪酸组成改变,表现为PUFA(血清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降低和 P/S(饱和脂肪酸)比值降低;这种改变提示α-亚麻酸向DHA的(22:6n3)生物转化缺陷与n-3△6去饱和酶活性降低有关;这种改变与舒张压水平的升高独立相关[34]。

    2.2.8  血清瘦素浓度  瘦素是ob基因产生并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脂肪的沉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关系密切,而瘦素与肥胖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血清瘦素浓度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这提示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间有一定的联系[35]。

    2.2.9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是体内最强的缩血管剂,它可使全身微动脉和静脉收缩,可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对肾小管重吸收Na+起促进作用,AngⅡ能直接收缩血管,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而促进Na+和H2O的重吸收,引起肾小管潴留,且能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而抑制肾素的分泌,从而使血压升高[36]。

    2.3  治疗  高血压患者首先应该改善生活行为,如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限制饮酒、减少脂肪摄入等,若血压无改善,可以考虑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ARB)。

    3  结语

    高血压病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就目前研究水平而言,其病因病机尚无很明确的定论,只是从各个因素来干预。人们对EH的认识已不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也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都提示我们,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不可拘泥于肝风、肝阳之说,更不能仅把降压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好地发挥中医学整体治疗,综合调节的特点,准确辨证,在维持合理血压水平的基础上,注意对病人兼见证的治疗,防止和改善该病对心、脑、肾和血管的损害,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荣华.高血压病综述.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112-113.

2 任俊卿,郑秀英.运用祖国医学探讨高血压.实践医学杂志,1998,11(4):19.

3 李青鸟.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因之我见.光明中医,2000,15(86):9-12.

4 陈建鸿,杜建.缓进型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探讨.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6):54-55.

5 钱元良.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医中药,2006,3(9):127.

6 龚一萍.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1.

7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6.

8 龚一萍.肝阳上亢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探讨.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6(2):1-2.

9 艾字,刘芳.治疗高血压病重在辨证论治.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7(129):51.

10 柳海生.浅谈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4):2076.

11 刘东霞,华琦,郭金成,等.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高血压患者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心肺血管病杂志,2006,25(2):71.

12 张惠艳.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探讨.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 20(2):29-30.

13 于汇民,王兵,刘国仗.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新医学,2003,34(3):135.

14 庞秀英,吕艳,范维玲,等.高血压与微量元素的相关分析.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3,12(4):336-337.

15 程致萍,周贻兰.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及护理.中华当代医学,2006,4(2):83-84.

16 林星虹.“伤心”的高血压――浅谈高血压与人的心理.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4):106-107.

17 张云鸿,牛艳梅,牛艳芳.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2006,9:66.

18 程志清.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肥胖的思路与方法新探.中医药学刊,2004,22(1):5.

19 陈宝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6):1250.

20 陈怀京,王小平,丁静,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心率失常的影响.高血压杂志,2006,14(1):33-35.

21 黄振峰, 李庭樟.高血压危险性因素研究及干预现状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6,27(6):541.

22 张京,郭永梅,张莹莹,等.中国居民吸烟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 Meta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344.

23 聂晓云,刘颜梅,陈红,等.A型行为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探讨.中国医药导刊,2004,6(1):34.

24 黄霞.A型性格高血压性脑出血心理应对策略.中原医刊,2005,32(14):27.

25 艾玲,李桂生.高血压病患者人格、情绪状况的测查与分析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4,15(1):14.

26 罗聪,刘莉雁.高血压病与AB0血型关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9,1(5):2.

27 王丹军,赵志立.原发性高血压与ABO血型关系的探讨.中国厂矿医学,1998,6:401-402.

28 周素琼.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血型的关系.衡阳医学院学报,1993,21(1):29.

29 赵凯,杨万松,陈树涛等. 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天津医药, 2007,35(4):253.

30 刘兆川,周玉娟,王旭开. E-选择素基因 A561C(S128R)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23):2383.

31 谭湘晖,蔺承艳.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6):786.

32 陈景开,王霄,陈满清,等.高血压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其与血压相关性的探讨.中国微循环,2006,10(6):434.

33 谢国强,王一.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研究.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759.

34 王顺,马爱群,宋少武,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8):621-623.

35 章建梁,秦永文,郑 兴 ,等.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7):625-627.

36 钱本余.肾素-血管紧张素.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1979,1:37.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3:47:06 | 只看该作者

教你如何让高血压“稳如泰山”?

教你如何让高血压“稳如泰山”?


2009-08-19      

  
  众所周知,高血压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它是冠心病、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超过1亿,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近期一项国际合作高血压调查资料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从202%增加到286%(增加42%),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从191%增加到258%(增加35%)。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在年轻人群中比老年人更明显。例如,35~44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增长率男性为74%,女性为62%;而65-74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增长率男性为18%,女性为15%。

  资料还显示,知道他们已患高血压的人不到45%,已服用降压药物的人不超过30%,只有低于1/10的高血压病人控制了高血压。如何让更多的高血压病人更好地控制高血压呢?为此,笔者采访了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内科吴锡桂教授。

  高血压患者最应做的事
  李启平:从患者角度考虑,在控制高血压方面,什么是高血压患者最应做的事?

  吴锡桂:首先改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对高血压病人尤为重要。

  对那些血压在正常高值的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避免他们成为高血压患者,即使是需要服药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减少用药的剂量和种类。

  另外对血压的治疗,不能只重视血压是否下降。尽管控制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水平高低是首要任务,但还要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和相关的疾病,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改善生活方式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病危险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所有病人都应采用。这些措施包括:1、戒烟;2、减少过多的酒精摄入,最好不饮酒;3、采用合理的膳食,包括:减少食盐的摄入量、补充钾盐,减少食物中过多的脂肪含量,多吃水果和青菜;4、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运动种类和运动量,使体重不过胖;5、保持乐观心态是非常重要的。除在服降压药的同时改变吸烟、酗酒、肥胖等易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外,还要注意自己有无糖尿病、血脂增高、冠心病等相关疾病,如发现也要同时防治。

  李启平:您认为何时开始药物降压治疗合适?

  吴锡桂:中国高血压联盟于2004年已公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它为广大医务人员指导病人何时开始药物降压治疗提供了参考标准。总的原则是强调降压治疗要尽早开始,第二是降压要达标。即病人病情如何?心血管危险水平多高?如有靶器官损害,尤其是肾脏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并存情况时应尽早开始用药。

  如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有多高来决定用药的话,一般说来如收缩压达180mmHg或舒张压达110mmHg或以上者属高危,应及时用药;如收缩压达160~179mmHg或舒张压达100~109mmHg或以上者属中危,应尽快用药;如收缩压达140~159mmHg或舒张压达90~99mmHg者属低危,在经过数周或3~6个月改善生活方式观察后,根据血压变化情况由医生决定是否开始用药。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3:49:57 | 只看该作者

教你如何让高血压“稳如泰山”? (2)

教你如何让高血压“稳如泰山”? (2)


  血压降到多低才算达标   

  李启平: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吴锡桂:这个问题很重要。除医生要在治疗中精心指导病人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调理药物剂量和种类外,病人也要尽力与医生配合,坚持用药,使治疗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所谓高血压治疗“达标”,是指降压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当然如希望达此目的,必须降低血压。

  那么血压降到多低才算达标呢?根据现有证据已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收缩压/舒张压)均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降到130/80mmHg以下,如糖尿病患者每天尿蛋白多于1克,表示肾功能受损时,血压应降到低于125/75mmHg才好。

  有一点须说明:专家规定上述标准是医生和病人共同努力的目标。由于每个高血压病人的年龄、病变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有的病人甚至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并非每个病人都能使自己的血压达到要求的水平。但努力坚持治疗的人的达标率会高于不规则服药的患者。对舒张压不高的老年人,他们的收缩压降到150mmHg以下也可以,因为有些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收缩压很难降到140mmHg以下。

  控制高血压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李启平:您曾经参加过我国三次高血压大普查,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高血压?

  吴锡桂:这个问题很重要。要想更好地控制我国人群血压水平,患者、政府和医务人员都需努力。老百姓要提高自我防病意识,多了解卫生常识,重视高血压的危害。35岁以上的人应定期测量血压,接受科普与医务人员的指导,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高血压患者要在医师指导下坚持治疗,尽可能使血压控制到较低或正常水平,并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血压不高者,要重视一级预防。特别注意改善饮食习惯,并戒烟、少饮酒、控制体重、保持平衡心态。

  医务人员对防治高血压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参与。要提高老百姓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要重视对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降压治疗要早期开始;帮病人调节降压药,努力将血压降到目标水平;鼓励病人坚持治疗,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与经济情况选择降压药物的种类。

  李启平:目前我们希望更好地控制高血压,除患者要看病、医生要提高诊治水平外,政府应起什么作用呢?

  吴锡桂:据估算我国目前已有高血压患者16亿,已引起政府及有关卫生部门的重视,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老百姓对包括高血压在内的慢性病防治知识了解甚少,政府需要办的事还很多。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15:56:01 | 只看该作者

《高血压》:抗衰老基因兼具降低血压功效

《高血压》:抗衰老基因兼具降低血压功效


日期: 2009-08-21  


        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9日报道称,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一种名为克罗索的抗衰老基因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报道称,该发现为揭开人类衰老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本月的《高血压》杂志上。   

  持续的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病、中风、心力衰竭、动脉血管瘤等心血管类疾病,也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强度不太大的动脉高血压也会缩短人的寿命。

  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该院心血管专家孙中杰(音译)博士的带领下,对克罗索基因的降压作用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在实验室模型中增加克罗索基因表达,不仅能阻止血压升高,还会使其降低。而更令研究人员惊异的是,克罗索基因表达的增强还会使长期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伤得以彻底扭转。这种肾损伤常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安全的病毒载体,将克罗索基因注入被试模型,第二周被试者的血压就明显降低。而在为期12周的研究周期内,被试者的血压会持续稳步下降。研究人员所使用的病毒载体在目前的基因疗法中十分常见。这种病毒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可用于人类。

  孙中杰博士指出,自1997年被日本科学家发现以来,克罗索基因与人体老化的关系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而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次发现,高血压和肾损伤可能与克罗索蛋白水平的下降有关。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在更长时段内克罗索基因的作用,测试其促使血压回到正常水平的能力。同时,他们也正在就这种基因是否可以预防高血压进行研究。(刘海英)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0:37:33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研究

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研究


[ 09-08-22 09:05:00 ]    作者:姜华,张艳


【摘要】  太极拳作为我国流行最广的健身运动,与中医养生紧密相连,有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的作用。对太极拳的中医原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调整阴阳、平稳情绪、疏通经络、顺畅血脉是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主要机理。

【关键词】  中医;太极拳;高血压;治疗;机理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是临床常见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1],本文就中医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浅谈如下。

  1  中医基本太极拳方法
       
  太极拳源远流长,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它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根据唐豪、顾留馨的考证,是清代陈王庭首创太极拳。若按太极拳的思想渊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确切的形成时间从陈王庭开始计算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太极拳运动是中医养生学中运动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一项传统健身运动项目,几百年来经久不衰,其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效,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尤其在现代紧张、快节奏的生活情况下,更能显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主要的太极拳流派有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简化太极拳等。各种流派太极拳的运动量不一样,所以应根据自身的体质来选择太极拳的种类。简化太极拳简单易学,运动量不大,所以适合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练习,体力较好者,可打全套简化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打半套;体弱和记忆力差的,也可选一些太极拳中的个别动作重复练习。如左右野马分鬃、左右揽雀尾、左右倒卷肱、原地云手、收势等,都有很好的降压作用。

  2  太极拳的中医原理

  2.1  太极拳与阴阳平衡  太极拳的基本指导思想为阴阳平衡和虚实变化,与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同出一理。太极拳一招一势,均要两手臂同时运转,合之为一整体,分之为阴阳,相互转化。太极拳通过招式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平衡,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从而使人脏腑、经络、气血协调有序和平衡,符合中医“整体诊治”和“辨证施治”,即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之观念,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达到医疗保健之功,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治未病思想,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2  太极拳与疏通经络  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有利于通经活络。太极拳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同时通过适当运动,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使气血充盈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在协调有序状态[2]。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0:39:54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研究(2)

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研究(2)


  3  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

  3.1  调整阴阳,平稳情绪  长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激动,致使大脑皮层功能减退,从而导致皮层下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这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在打太极拳时,要求全身放松,气定神闲。以意引气,意到身随,绵绵不绝如行云流水,整个套路没有特别发劲和过猛、过急的动作。因此能松弛紧张的神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内分泌失调与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衡得到调整。大脑中枢神经在“松、静”的要求下,下意识地习练动作,大脑出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使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收缩性的活性物质降低,血液中组胺、激肽类引起血管舒张的活性物质升高,在全身肌肉放松所引起血管壁反射性地放松协同下,大限量地启开了在一般情况下轮换开放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增强,从而降低了血管总外周阻力,致使血压下降[3]。练太极拳要立身中正,形神一致,动作匀速缓慢,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动中求静,静中有动,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处处充满哲理。故常练之可使急躁、易怒、焦虑、多疑小气的人改变成稳健、豁达、沉静、随和、乐观的人。同时太极拳的以意引气,使气血畅通于周身经络,平和阴阳,发挥其“抑亢助虚”的双向调节效应,有利于血压保持正常稳定状态。

  3.2  疏通经络,顺畅血脉  太极拳是使全身的肌肉均匀收缩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动力性运动,其和顺自然,松柔缓慢,全身肌肉纤维反复拧裹,对自身的血管平滑肌起到自然“按摩”作用,促使血管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逐渐冲刷和消除胆固醇、胆固醇脂在血管壁的沉积,改善了动脉血管壁粥样硬化病变,从而增加了血管系统中的血容量,血容量的增加使得心脏在两次之间有更大的充盈,也就不必迫使血管提高张力而使血压升高了。练习太极拳能使高血压患者血液中NO、ANP等因子升高,引起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并能降低血酯,从而改善高血压临床症状。

  4  展望
       
  中医太极拳防治高血压有着广阔的前景,尤其中医强调治未病思想,在应用太极拳方法防治高血压中得到充分体现。笔者认为,太极拳防治高血压适用于高血压易感人群和临界高血压及1级高血压患者;而血压持续在200/120  mmHg以上,或伴有脑和肾脏并发症,有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严重心律不齐、心动过速、心绞痛等症状,轻度运动后血压明显升高的高血压病人不适合练太极拳;同时太极拳的降压效果具有可逆性,如果停止锻炼,训练效果可以在2周内完全消失,因此要求患者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长期锻炼,才能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8.

  [2]马 英.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说[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1):65.

  [3]王召运,刘大年,孔德众.对练太极拳降血压的研究[J].中国气功,2000,(10):4-5.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6:03:57 | 只看该作者

浅谈高血压的联合治疗

浅谈高血压的联合治疗


[ 09-08-28 15:50:00 ]   作者:马丽 左明远 

  [论文关键词] 高血压;联合治疗  
  [论文摘要] 本文论述了高血压联合治疗的好处及作用机制,具体阐述了八种高血压联合治疗方案。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整个地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凶险杀手。我国高血压患者约1.2亿,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多。我国目前每212秒就有1例脑中风发生,每21秒就有1例死于脑中风,终末期肾病与心力衰竭也在逐年增加。一般单一药物治疗的最大缺陷是仅能控制30%患者的血压,重度高血压控制效果更差。合理的联合用药可以弥补单一药物降压的不足,2种或2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合用,其降压作用可能叠加或协同。因此,小剂量就可以产生理想的降压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分为临时处方联合剂(又称按需联合)和固定复方合剂。固定比例的复方合剂由于经济方便,依从性好,适用于中国目前国情,有利于低水平、广覆盖。临时处方联合更符合个体化原则。  
    
  1 噻嗪类利尿剂与保钾利尿剂的合用  
  此为同类药物合用,噻嗪类利尿剂使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但长期应用易发生低钾、低镁等不良反应。与保钾利尿剂联用可加强降压,减少低钾,服药过程中不必再补钾。更适合老年高血压,高血压伴肾功能障碍伴心衰的患者。  
    
  2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的合用  
  容量增加是高血压的基本特征,利尿剂有减少血容量,致血管壁张力降低,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降低,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及促肾钠潴留的作用。利尿剂增加交感神经冲动,激活RAS增加心率,不利于保护靶器官,而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限制交感神经及RAS过分激活,减轻利尿剂的心率增加。  
    
  3 利尿剂与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合用  
  单用利尿剂后常见到血压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继续下降,这是因为利尿剂激活了RAS系统,由于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和醛固酮的保钠保水作用限制了血压的进一步降低,而ACEI可抑制激活RAS系统,并抑制醛固酮增加从而减少水钠潴留,并减轻醛固酮作为生长因子的不良作用。利尿剂所造成的钠相对减少状态有利于ACEI或ARS发挥更强的降压作用。  
    
  4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合用  
  二类药物均可扩张血管,二氢吡啶类有直接扩张动脉,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的作用。ACEI通过阻滞RAS降低交感活性,能扩张动静脉,与CCB合用有协同降压作用,并限制CCB所致的心动过速。
ACEI的扩张静脉作用可减少水钠潴留,能抵抗CCB常见踝部水肿的副作用。最近,研究证明联用可提高控制率、依从性和改善生活质量。因而,这一联合用药方式成为最佳方案之一。  
    
  5 双氢吡啶类与非CCB合用  
  由于两类药分别作用于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外侧和内侧,与该通道上的相应的受体结合,使通道失活关闭延长,从而阻滞钙内流,产生协同降压作用。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6:04:53 | 只看该作者

浅谈高血压的联合治疗(2)

浅谈高血压的联合治疗(2)


  6 β受体阻滞剂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  
  CCB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β受体阻滞剂降压效应的血流动力学基础是降低心率,降低心输出量,因此,联用时降压有叠加作用,并中和彼此触发的反馈调节机制。β受体阻制剂可拮抗CCB所致的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加强,对高血压伴心绞痛者更为有利。二者联用时降压有叠加作用,并中和彼此触发的反调节,对血压的控制率达80%以上。  
    
  7 β受体阻滞剂与α1受体阻滞剂合用  
  α1受体被阻滞后,外周动静脉扩张,血压下降,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其降压效应确切。首剂服用后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并在血压下降后继发反射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可抵抗反射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的外周血管收缩和心动过缓作用可被α1受体阻滞中和。α1受体阻滞剂可改善脂代谢和糖代谢可抵消β受体阻滞剂所致的代谢异常。  
    
  8 β受体阻滞剂与ACEI或ARB组成的合用  
  由于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均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因而,一般认为二者联用理论上收益不大。目前认为ACEI对非经典途径血管紧张素Ⅱ阻断不全,而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这一途径底物。年轻患者高交感活性与高肾素者,从降低心率角度二者合用是可取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及冠心病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二者也可以合用。  
  高血压的联合用药,有利于多种危险因素及并存疾病得到控制,增强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依从性。  
    
  [参考文献]  
  [1]王文雯,钱方毅.老年心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陈才顺.高血压联合用药治疗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33.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6:06:54 | 只看该作者

简论控制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

简论控制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


[ 09-08-27 11:36:00 ]    作者:夏永春


    【论文关键词】高血压;控制;健康教育知识
    【论文摘要】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2002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高血压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是影响我国人口总死亡的第一因素。目前,高血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针对社区人群开展高血压的防治乃是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而确定科学有效的防治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Abstract】The hypertension to become our country most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ur country adult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rate is 18.8%, compared with 1991, in 2002 our country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rate rose 31%, the hypertension has been sick the population to increase approximately 70000000, affects the first factor which our country population always died. At present, the hypertension has become in the global scope the significant public health question. Therefore, launches the hypertension in view of the community crowd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is the hygienic work urgent matter, but determined the science effective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hyperten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is very important work.
  【Key words】Hypertension; Control;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2002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高血压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是影响我国人口总死亡的第一因素。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为30%,治疗率为25%,控制率仅为6%,处在极低水平。在美国55岁血压正常的人群中,有90%的人以后有可能会发展为高血压,美国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目前,高血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针对社区人群开展高血压的防治乃是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而确定科学有效的防治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1 体征控制知识
  健康成人的正常血压水平应该小于120/80mmHg,如果发现血压水平超过140/90mmHg,应到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非同日三次收缩压水平均大于140和/或舒张压大于90mmHg者,确诊为高血压。
  高血压通常没有特异的自觉症状,而且病人的主观感觉和血压升高的程度并不一致,容易被病人忽视。直到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才引起重视,这时已造成心脑血管损害。有些患者以急性中风或急性心肌梗死而骤然发病或肾功不全,到医院检查才发现高血压。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病大多数起源于青年时期的轻度高血压。
  血压容易受环境、活动、情绪及用药不规则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波动,因此高血压病人要经常测量血压。
  
  2 危险因素控制知识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干预中可以有所作为的部分,包括:
  2.1 高盐饮食:食盐摄入量越多,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性越高。中国人群膳食中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超出WHO建议的每天6g以下的标准。
  2.2 超重和肥胖: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高3~5倍,如果能预防和控制超重,将使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减少30%。
  2.3 过量饮酒:国梁因就是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升高。男性持续饮酒与不饮酒者比较,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40%。
  2.4 缺乏体力活动:久坐生活方式者与同龄对照者相比,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20%~50%。规律和至少中等强度的需氧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益。
  2.5 长期精神紧张:国内外已有心理社会应激或内向(压抑)愤怒造成的血压升高或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人群研究报道。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6:08:23 | 只看该作者

简论控制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2)

简论控制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2)

  
  3 生活方式控制知识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持之以恒将终身受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坚持适量体力活动;合理膳食;适当限制钠盐及脂肪摄入,增加蔬菜与水果摄入;节制饮酒;保持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应减轻体重;心理平衡。
  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肥胖者减重10公斤可降低收缩压5~20mmHg;合理膳食可降低收缩压8~14mmHg;限盐可降低收缩压2~8mmHg;规律体育锻炼可降低收缩压4~9mmHg;限酒客降低收缩压2~4mmHg;减轻精神压力和保持心理平衡可以降低血压水平。
  
  4 药物控制知识
  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来控制高血压。合理选择、长期坚持、规律服用治疗高血压药物,是持续平稳有效降压的基本保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或者以上有关常用药物组成的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或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才能达到降压目标。避免使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未推荐的或尚无肯定疗效的降压药物和器具,不要轻信不正当的广告宣传。
  总之,宣传防治高血压知识,是每个家庭、学校、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6:09:23 | 只看该作者

内皮祖细胞与高血压病

内皮祖细胞与高血压病


[ 09-08-27 11:10:00 ]    作者:张铁须 周建中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高血压;再内皮化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EPCs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的原始细胞,类似于胚胎期的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在生理或病理因素作用下,骨髓中的EPCs进入外周血循环,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新近,有研究证实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高度相关[1],并且可以作为危险分层的标志。高血压病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作者就高血压病与EPCs关系作一综述。  
    
  1 EPCs与血管内皮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是一层连续覆盖整个血管腔表面的扁平细胞,内衬于血管内壁上,为血流提供光滑的表面,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VEC起屏障作用,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参与血管损伤后的修复和免疫反应,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血管内皮的完整对维持血管内皮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证实,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EPCs可以表达早期造血干细胞的标志CD34、CD13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即KDR)3种细胞表面标志物。EPCs分化的细胞可以显示经典的内皮细胞的形态和特征,例如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血管内皮钙黏蛋白、能够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EPCs由CD34+/KDR+细胞分化为CD34low/KDR+/CD14+细胞,直至成为具有更多成熟内皮表型的细胞。动物模型和人体试验都表明EPCs可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已损伤内皮的再内皮化,在内皮的维持与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干细胞因子(SC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长素-1(Ang-1)等细胞因子的释放可促进EPCs动员入循环血。VEGF是最有效的促进EPCs动员的细胞因子之一。小鼠经腹腔注射可溶性VEGF10μg,每天1次,连续1周,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液中EPCs在治疗第1天增加了254%,在治疗第4天达峰值,EPC增加了375%,到治疗第14天仍增加了214%[2]。在人体中,血管损伤和心肌梗死所致的组织缺血引起循环中VEGF增高,同样与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有关。VEGF等动员因子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化促进膜结合Kit配体向可溶性配体转化,随后干细胞和祖细胞移动到骨髓微环境的血管区,进而细胞由静止到增殖、分化进而释放入外周血。   
  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能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可以出现VEC的凋亡与脱落。随之发生巨噬细胞黏附和侵入、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最终引起靶血管的狭窄。内皮功能障碍本质是内皮损伤和修复之间动态平衡的破坏。已损伤内皮细胞的再内皮化可有效减少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新内膜形成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除了原先存在的邻近成熟内皮细胞的出芽或迁移外,受损的内皮层可由循环EPCs再生,EPCs促进再内皮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Zhao等[3]发现颈动脉损伤鼠经EPC移植1周后,再内皮化程度高于对照组,3周后新内膜的生成少于对照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新生血管中25%的内皮细胞是由EPCs分化而来的,血管修复部分依赖于循环血中的内皮祖细胞在损伤部位的黏附、聚集、增殖、分化形成新的血管内皮[4]。  
    
  2 EPCs与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可造成心、脑、肾及周围血管内皮损害,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已有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内皮功能障碍关系密切,高血压可导致内皮损伤,引起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壁重塑,这种血管重塑过程使得外周阻力升高,对VEC的损伤也进一步加重,构成恶性循环。现有研究已发现具有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血症、吸烟、1型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存在EPCs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根据受试者的Framingham风险评分,EPCs的数目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成负相关,循环EPCs减少的水平可以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EPCs可维持内皮的完整和抑制内皮的激活,这种生物学作用可能在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甚至有可能涉及高血压本身的发病过程。
  2.1 EPCs与微血管  
  阻力小动脉直径的减小、微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密度的减小可导致外周阻力增高,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的微血管减少与舒张压的升高密切相关,可能继发于外周阻力的增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微血管的减少可以出现在高血压状态以前。同样,在有高血压病家族史或临界高血压的人中也可以发现微血管的减少。有研究显示已受损的血管内皮再生减少引起的血管生长受损导致了微血管的减少。尽管微血管的减少作为高血压发病的起始因素还有争议,但是它与实验或临床性高血压有关,外周阻力增加将使高血压和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加重是可以明确的。而EPCs可以通过归巢、融合形成新的毛细血管,提高毛细血管密度,促进血流恢复。利用体外扩增的人EPCs可明显促进缺血裸鼠毛细血管密度的增加,在鼠后肢缺血模型上进行自体骨髓细胞移植,也能促进侧支血管形成。分离后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扩增4周后注射进心肌梗死模型鼠,结果显示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6]。  
  2.2 EPCs与动脉弹性  
  动脉弹性下降是老年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研究[7]显示增龄导致EPCs数目进行性减少和动脉弹性下降,并且EPCs数量的变化与动脉弹性的改变呈正相关。EPCs参与内皮修复和内皮功能的调节,动脉弹性受内源性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这一结果提示循环EPCs减少导致内皮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和功能受损,可能是增龄导致动脉弹性减低的原因之一。  
  2.3 EPCs与一氧化氮利用障碍  
  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利用障碍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鼠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的缺乏可以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上调受阻及EPCs动员入外周血减少[8]。这提示EPCs的募集可因一氧化氮合成的减少而减少。相反,能够改善内皮功能和一氧化氮利用的因素,如他汀类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雌激素可以促进EPCs的动员。Masaaki等[9]研究发现经缺血预适应后鼠的EPCs能迅速募集到缺血心肌,并且EPCs能提供大量的一氧化氮合酶,这是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机制之一。  
  2.4 EPCs与高血压并发症、预后  
  高血压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使动脉内皮细胞间的连续性中断,内皮细胞回缩,从而暴露内膜下组织,启动凝血及纤溶机制,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与高血压的并发症(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及预后关系密切。EPCs可以修复已损伤内皮,促进再内皮化。EPCs数目的增加与再内皮化的加速有关,并且可以抑制内膜增生和动脉损伤。循环内皮祖细胞减少的水平可独立地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程,并且在影响冠心病临床进程的内源性血管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10]。与心血管疾病相似,EPCs数量减少在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中也有重要作用。可以推测,EPCs与高血压的并发症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2.5 EPCs功能障碍与高血压  
  Hill等[1]发现,健康志愿者动脉血压与EPC的数量及增殖能力呈负相关。还有研究发现,高血压可独立地预测EPCs的迁移功能障碍[11]。Imanishi等[12]发现无论是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还是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加速EPCs的衰老,这可能和端粒酶这一能延缓细胞衰老的重要酶失活有关。EPCs加速衰老可能影响已受损血管修复的过程。Werne等[13]进行了有507例冠心病患者参加的CD34+/KDR+细胞数量对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的研究,在伴有高血压的432例冠心病患者的亚组分析中发现高血压与CD34+/KDR+细胞数量之间呈负相关。Fadini等[14]发现CD34+细胞的水平与收缩压有关,与舒张压无关。尽管目前的研究不足以形成定论,但这些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存在的EPCs功能障碍可能加重靶器官的损害。  
  尽管关于高血压中存在的EPCs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研究透彻,但在高血压大鼠模型及高血压患者中观察到的氧化应激增强可能影响了EPCs的存活和功能。Imanishi等[15]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Ⅱ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加速EPCs的老化。培养的EPCs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为NADPH氧化酶的成分gp91 phox增加。NADPH氧化酶的增多增加了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并且导致EPCs的衰老显著加速,这可能与端粒酶的失活有关。与对照组相比,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增加EPCs老化的速度,并且导致EPCs增殖受损。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EPCs老化可以明显地被缬沙坦或超氧化物歧化酶所抑制。Marumo等[16]研究发现,在体外醛固酮可减少EPCs的生成,这种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并且可以被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所减轻。醛固酮减少VEGFR-2 mRNA的水平,相应的VEGFR-2介导的AKt磷酸化也将减少。Marumo认为醛固酮导致EPCs生成减少的机制可能是抑制VEGFR-2及随后AKt信号系统的表达。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对EPCs的影响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2.6 EPCs与血糖代谢  
  相当多的高血压患者同时存在伴随超重导致的糖代谢紊乱。2型及1型糖尿病都可以导致EPCs数量明显减少。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的EPCs经培养后显示出黏附、增殖、融合、释放促血管生成因子的旁分泌等功能受损,这可能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之一,而增加一氧化氮则可以改善EPCs的迁移及变形能力[17]。在这些研究中,EPCs的分化和功能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显示与血糖紊乱的程度有关。还有研究[18]证实,高血糖可使新生儿EPCs凋亡与老化增加,增殖减少。  
    
  3 抗高血压药物与EPCs功能障碍  
  3.1 EPCs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综上所述,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活性将对EPCs的数量和功能产生有利的影响。另外,ACEI还可改善EPCs的黏附、增殖、迁移和融合等功能。新近研究报道ARB奥美沙坦能够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CD34+定向造血干细胞和EPCs的数量[19]。替米沙坦能够促进高血压患者EPCs的动员,引起循环EPCs数量增多。ARB和ACEI都被证实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和微血管数量的减少。可以推测,改善EPCs的功能可能是产生以上益处的机制之一。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6:10:31 | 只看该作者

内皮祖细胞与高血压病(2)

内皮祖细胞与高血压病(2)


  3.2 EPCs与钙拮抗剂  
  Ralf 等[20]研究发现,钙拮抗剂尼索地平治疗6周能够引起高血压患者EPCs的动员,引起循环EPCs数目增多。该研究提示抗高血压药物引起的EPCs动员可能是抗高血压药物独立于降压效应以外减少血管损伤的修复机制。  
    
  4 结 语  
  总之,EPCs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内皮修复和血管再生受损,加速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之前的微血管异常和动脉硬化。可以推测EPCs数量增加和功能改善不但可以阻止高血压早期的微血管异常,还可延缓动脉弹性下降及靶器官损伤。前述的几类抗高血压药物对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善作用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它们的靶器官保护作用机制。  
  关于EPCs在高血压的病理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才刚开始,高血压与EPCs关系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随着两者之间的关系逐渐明朗,将可能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Hill J M,Zalos G,Halcox J,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vascular fun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N Engl J Med,2003,348(7):593-600.  
  [2]Takayuki A,Tomono T,Haruchika M,et al.VEGF contributes to postnatal neovascularization by mobilizing bone marrow-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J].EMBO Journal,1999,18(4):3964-3972.  
  [3]Zhao X H,Huang L,Yin Y G,et al.Autologou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transplantation promoting endothelial recovery in mice [J].Transplant International,2007,20(8):712-721.  
  [4]Colleran P N,Tanner M A,Latcham S L,et al.An acute exercise bout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s i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number[J].FASEB Journal,2005,19(5):A1659.  
  [5]Werner N,Kosiol S,Schiegl T,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J].N Engl J Med,2005,353(10):999-1007.  
  [6]Kawamoto A,GwonH C,Iwaguro H,et a1.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ex vivo expand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or myocardial ischemia[J].Circulation,2001,103(5):634-637.
    [7]Tao J,Wang Y,Yang Z,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deficiency contributes to impaired arterial elasticity in persons of advancing age[J].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2006,20(7):490-495.  
  [8]Aicher A,Heeschen C,Mildner-Rihm C,et al.Essential role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for mobilization of stem progenitor cells [J].Nat Med,2003,9(11):1370-1376.  
  [9]Masaaki I,Hiromi N,Atsushi I,et al.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re rapidly recruited to myocardium and mediate protective effect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via “imported” nitric oxide synthase activity[J].Circulation,2005,111(9):1114-1120.  
  [10]Caroine S,Lothar R,Stephan F,et al.Reduced number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predicts future cardiovascular events-proof of concept for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endogenous vascular repair [J].Circulation,2005,111(22):2981-2987.  
  [11]Vasa M,Fichtlscherer S,Aicher A, et al. Number and migratory activity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versely correlate with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 Res,2001,89(1):E1-7.  
  [12]Imanishi T,Moriwaki C,Hano T,et al.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senescence is accelerated in both experimental hypertensive rats and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J].Hypertens,2005,23(10):1831-1837.  
  [13]Werner N,Kosiol S,Schiegl T,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J].N Engl J Med,2005,353(10):999-1007.  
  [14]Fadini G P,de Kreutzenberg S V,Coracina A,et al.Circulating CD34+cells,metabolic syndrome,and cardiovascular risk [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6,27(18):2247-2255.  
  [15]Imanishi T,Hano T,Nishio I,et al.Angiotensin Ⅱ accelerate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senescence through induction of oxidative stress[J].Hypertens,2005,23(1):97-104.  
  [16]Marumo T,Uchimura H,Hayashi M,et al.Aldosterone impairs bone marrow-derived progenitor cell formation [J].Hypertension,2006,48(3):1-7.  
  [17]Segal M S,Shah R,Afzal A,et al.Nitric oxide cytoskeletal-induced alterations reverse th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migratory defect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J].Diabetes,2006,55(1):102-109.  
  [18]Lien I Z,Dropcho E,Mead L,et al.the effects of hyperglycemia on newbor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J].Pediatric Research,2006,60(4):493.  
  [19]Bahlmann F H,Mueller O,Hertel B,et al.Stimula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a new putativ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giotensin Ⅱreceptor antagonists[J].Hypertension,2005,45(4):526-529.  
  [20]Ralf A B,Ulla M G,Daniel A,et al.Mobilization and functionality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during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Circulation,2004,110(17):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4 00:51 , Processed in 0.241863 second(s), 1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