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
2.2.2 行为及血型 有研究表明A型行为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并对病人的预后可能产生不利作用,这可能是由于A型行为者竞争意识强、好胜心强及时间紧迫感(匆忙症),引起体内交感神经兴奋,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并且,A型行为患者易发生恼火、激动和不耐烦等不良情绪,可促进血管壁的损伤,使高血压进一步恶化[23]。黄氏[24]认为A型行为极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皮质醇、肾上腺素的浓度增高,从而易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等。艾氏[25]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患者较正常人内向、情绪易波动,并且高血压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罗氏[26]认为AB血型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3型,其原因认为高血压病与遗传有关系,人类血型是遵循孟德基定律遗传的,ABO血型遗传基因定位于9号染色体上,AB血型者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并且AB血型者性格较其他三型更易紧张,其次,AB血型易发生高血压可能与血液流变学有关。但是王氏[27]经研究认为男女高血压者以A型血多,男性O型血者发病率低。周氏[28]经研究发现A血型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三型,提示有血型易感性。
2.2.3 血清C反应蛋白 有学者认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EH的发生发展。高浓度CRP可上调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表达,增强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生成,激活血管平滑肌释放炎症因子,使血管对内皮依赖性舒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29]。
2.2.4 E-选择素基因A561C(SI28R)多态性 有研究结果说明了E-选择素A561c(s128R)基因多态性与EH易患性有密切的关系,并且c等位基因患EH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2.51倍,提示c等位基因可能是EH的危险因素之一[30]。
2.2.5 血清中性激素水平 有研究提示男性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不能足够拮抗孕激素的不良影响,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压增高,在绝经后的女性患者孕激素致高血压病的作用在体内占优势。因此,性激素比例的测定比单一指标的测定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更具有价值。其比例失衡是性激素影响高血压病发病的关键所在[31]。
2.2.6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同型半胱氨酸 有试验表明高血压的收缩压不仅与ADMA而且还与Hcy水平呈正相关,从临床上证实了ADMA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提示了Hcy也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32]。高Hcy血症时,Hcy不仅可通过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或H2O2;增加NO降解,而且抑制NOS的活性,直接致NO生成减少,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失调,扩血管物质减少,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Hcy增高可致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一方面使血管内皮胶原积蓄增加;另一方面使正常血管的微纤维缺失或聚集紊乱,血管壁增厚,血管结构破坏,血管重构,从而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Hcy增高可致血小板功能的紊乱;Hcy增高可致脂质代谢紊乱:动脉内皮损伤,Hey可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泡沫细胞增加,还可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化结构,促进斑块钙化,而且,动脉硬化可导致肾动脉硬化和肾功能受损,从而血压升高,又可使Hcy增加,形成恶性循环[33]。
2.2.7 血清游离脂肪酸 有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空腹血游离脂肪酸组成改变,表现为PUFA(血清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降低和 P/S(饱和脂肪酸)比值降低;这种改变提示α-亚麻酸向DHA的(22:6n3)生物转化缺陷与n-3△6去饱和酶活性降低有关;这种改变与舒张压水平的升高独立相关[34]。
2.2.8 血清瘦素浓度 瘦素是ob基因产生并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脂肪的沉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关系密切,而瘦素与肥胖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血清瘦素浓度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这提示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间有一定的联系[35]。
2.2.9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是体内最强的缩血管剂,它可使全身微动脉和静脉收缩,可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对肾小管重吸收Na+起促进作用,AngⅡ能直接收缩血管,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而促进Na+和H2O的重吸收,引起肾小管潴留,且能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而抑制肾素的分泌,从而使血压升高[36]。
2.3 治疗 高血压患者首先应该改善生活行为,如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限制饮酒、减少脂肪摄入等,若血压无改善,可以考虑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ARB)。
3 结语
高血压病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就目前研究水平而言,其病因病机尚无很明确的定论,只是从各个因素来干预。人们对EH的认识已不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也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都提示我们,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不可拘泥于肝风、肝阳之说,更不能仅把降压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好地发挥中医学整体治疗,综合调节的特点,准确辨证,在维持合理血压水平的基础上,注意对病人兼见证的治疗,防止和改善该病对心、脑、肾和血管的损害,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荣华.高血压病综述.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112-113.
2 任俊卿,郑秀英.运用祖国医学探讨高血压.实践医学杂志,1998,11(4):19.
3 李青鸟.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因之我见.光明中医,2000,15(86):9-12.
4 陈建鸿,杜建.缓进型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探讨.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6):54-55.
5 钱元良.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医中药,2006,3(9):127.
6 龚一萍.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1.
7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6.
8 龚一萍.肝阳上亢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探讨.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6(2):1-2.
9 艾字,刘芳.治疗高血压病重在辨证论治.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7(129):51.
10 柳海生.浅谈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4):2076.
11 刘东霞,华琦,郭金成,等.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高血压患者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心肺血管病杂志,2006,25(2):71.
12 张惠艳.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探讨.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 20(2):29-30.
13 于汇民,王兵,刘国仗.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新医学,2003,34(3):135.
14 庞秀英,吕艳,范维玲,等.高血压与微量元素的相关分析.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3,12(4):336-337.
15 程致萍,周贻兰.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及护理.中华当代医学,2006,4(2):83-84.
16 林星虹.“伤心”的高血压――浅谈高血压与人的心理.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4):106-107.
17 张云鸿,牛艳梅,牛艳芳.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2006,9:66.
18 程志清.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肥胖的思路与方法新探.中医药学刊,2004,22(1):5.
19 陈宝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6):1250.
20 陈怀京,王小平,丁静,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心率失常的影响.高血压杂志,2006,14(1):33-35.
21 黄振峰, 李庭樟.高血压危险性因素研究及干预现状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6,27(6):541.
22 张京,郭永梅,张莹莹,等.中国居民吸烟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 Meta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344.
23 聂晓云,刘颜梅,陈红,等.A型行为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探讨.中国医药导刊,2004,6(1):34.
24 黄霞.A型性格高血压性脑出血心理应对策略.中原医刊,2005,32(14):27.
25 艾玲,李桂生.高血压病患者人格、情绪状况的测查与分析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4,15(1):14.
26 罗聪,刘莉雁.高血压病与AB0血型关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9,1(5):2.
27 王丹军,赵志立.原发性高血压与ABO血型关系的探讨.中国厂矿医学,1998,6:401-402.
28 周素琼.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血型的关系.衡阳医学院学报,1993,21(1):29.
29 赵凯,杨万松,陈树涛等. 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天津医药, 2007,35(4):253.
30 刘兆川,周玉娟,王旭开. E-选择素基因 A561C(S128R)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23):2383.
31 谭湘晖,蔺承艳.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6):786.
32 陈景开,王霄,陈满清,等.高血压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其与血压相关性的探讨.中国微循环,2006,10(6):434.
33 谢国强,王一.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研究.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759.
34 王顺,马爱群,宋少武,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8):621-623.
35 章建梁,秦永文,郑 兴 ,等.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7):625-627.
36 钱本余.肾素-血管紧张素.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1979,1: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