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乙型肝炎防治领域研究(2)
试论乙型肝炎防治领域研究(2)
2.2 HBV 基因型的临床意义
以往的研究表明,我国汉族地区 HBV 毒株以 B、C 两种基因型最为常见,新疆地区以 D 型为主,西藏地区的 HBV 优势基因型为 C/D 混合型。HBV 基因型的不同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类型及预后的差异。就 HBeAg 血清转化而言,我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研究均表明,B 型的转化要比 C 型更早。就肝病进程而言,急性乙型肝炎以 B/C 混合型为主,B 型次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均以 C 型为主。就突变率而言,东亚地区的研究表明,B 型和 C 型毒株的拉米夫定抗性变异的概率相同,而 C 型毒株核心启动子的变异率要大于 B 型,这可能是以 C 型毒株比 B 型毒株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肝病的原因。就拉米夫定用药而言,我国大陆、台湾的研究表明,B 型的拉米夫定治疗效果优于 C 型。就干扰素用药而言,我国台湾和日本的研究表明,B型的拉米夫定治疗效果优于 C 型[6] 。
3 预防性乙型肝炎疫苗研发分析
血原性疫苗可能造成一些疾病的血原性传播,于是各国又相继开发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作为非干扰素免疫调节剂的重要一部分,治疗性疫苗在下一阶段的乙型肝炎治疗研究中极其重要。目前尚未有治疗性疫苗获FDA 批准用于乙型肝炎治疗,说明治疗性疫苗的研究中依然存在很多难题[7]。从第一代血原性乙型肝炎疫苗到第三代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常规免疫中所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生产技术日益成熟。目前的预防性疫苗研发方向之一是通过配伍、剂型、佐剂和传递系统等方面的技术改进,或者研制联合疫苗,使其在有效性、经济性和便捷性上更具优势;另一方向则是开发用于特定群体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这些技术的进步将为各国的免疫计划提供更多、更为便捷有效的工具。过去几年的研究表明,治疗性乙型肝炎蛋白疫苗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其作用机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明确研发方向。由于治疗性乙型肝炎 DNA 疫苗研究仍然处于早期阶段,这一方向上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成为下一步乙型肝炎治疗研究的重要突破口[8]。
4 结束语
乙型肝炎防治,关乎国计民生,任重道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2亿HBV携带者的国家而言,免疫计划的实施缓解了乙型肝炎防治的压力,但根本的解决办法是科技发展所提供的更为有效的防治工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
[2]王宇明.肝衰竭预后判断研究进展[J].中华肝病杂志,2002,10(6):471-473.
[3]陈大明. 乙肝防治的情报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3.
[4]王道理,张建军.乙肝病毒基因型的研究现状[J].泸洲医学院学报,2006,29(3):271-273.
[5]刘冰,陈华根,彭昭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相关肝病防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8):376-377.
[6]吴诗品,于杰,周建良,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关系[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24(12):973-975.
[7]吴玉章.针对病毒感染的治疗性疫苗研究评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10):1131.
[8]郭兴伯,张小虎,何金洋. 中药治疗乙肝的机制研究进展[J]. 中药学报,2002,30(4):64-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