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误国!研究生质量严重下降是个大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11 19:0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春雷科学网博客 博文

误国!研究生质量严重下降是个大问题!

已有 2274 次阅读 2016-8-10 19:54 |个人分类:企业 招聘 研究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研究生 style 博士 大学 硕士

   我的科研经历是在院所和企业里形成的, 没有大学里教书的经验,不了解研究生的选拔和训练的细节。但是通过公司的招聘,对硕士博士糟糕的质量有深刻的印象。参见2015-11-24日我的一篇博文

   《现在的研究生怎么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10327-937938.html

    虽然当时心中有许多疑虑,但毕竟是“管中窥豹”,只发了点个人的感慨。但最近,我连续读到两篇重量级文章,  才如梦初醒,大彻大悟!以下是我摘录的几段内容(有删节) 。  



         ——《观察者》网发表徐实的文章,从僵硬脱节的专业角度分析了问题原因。  

         “近年来,某些理工科专业呈现出一种很奇怪的状况: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逐步推进,高新企业对理工科高端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关键岗位时常“一将难求”;另一方面,某些理工科专业的就业状况很不乐观,每年毕业的大量硕士、博士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此类状况,在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等专业体现得比较突出。称之为“冰火两重天”倒是十分贴切——产业发展热情似火,毕业生却感到刺骨寒意。”

         “企业求贤若渴,学子走投无路,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矛盾而尴尬的格局?原因出在教书育人的高校:很多理工科专业的教学方向存在根本性的偏差,没有构建出“产、学、研”一体的有利格局。这些理工科专业的教学、研究与业界需求相去甚远。从课程设置到实验技能培养,都以基础研究为导向。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硕士、博士,在高校里担任教职尚可,但往往不具备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

           “理工科专业的许多教师是在象牙塔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接触过业界,对业界的技术和研发需求缺乏起码的了解。高校教师不可能把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教给学生,这便造就了尴尬的格局:青年学子十年寒窗学到的本领,对企业而言并无多大价值;企业迫切需要的技术,他们反倒不会。”

           “生物制药业界经常用到的知识包括:药物靶点的开发原则,抗体工程的优化方法,药效学模型的设计思路。随便抓几个刚出炉的硕士、博士,问他们这些方面的问题,保准把他们问得一愣一愣的——咱的老师可从来没讲过啊!许多生物企业的负责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很难招收到能够立刻接手工作、独当一面的人才,有时不得不高薪招个有些经验的海归回来应急。大多数生物科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假如光靠老师教的那点东西去谋生,恐怕早就饿死了。”

           “业界对国内高校某些理工科专业的整体评价也不高。对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要想在国内高校里找到具有转化价值的知识产权标的,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近年引进回国的“青年千人计划”学者有时还有些真货,其他人就难说了。”

                详见 《理工科学生正遭遇冰火两重天》http://www.guancha.cn/xushi/2016_08_08_370371_2.shtml



   ——科学网李明阳的博文,从官僚行政化的大学体制的角度总结了问题的原因。

   “高校高楼越来越多,在校生规模越来越大,论文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厌学。在科技论文数量不断赶英超美的同时,重大原始创新、可以推动现实生产力的重大成果却鲜有突破。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得到提升。政策频出的背后,是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三大目标的同时落空。客观地评价,中国目前面临的产业结构低端、转型困难、就业压力巨大、房地产依赖症,无不与国家创新能力低下、科技成果对外依存度高的科技现状不无关系。”

    “如同浮躁的社会,管理层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焦虑症日渐显现。高校转轨、延迟退休、养老社会化、取消事业编制、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双一流建设、创新创业计划,接踵而来的政策令人目不暇接。在政策频出的同时,相当一批一线教师和部分管理层患上了改革疲劳症、迷茫症:高等院校改革的方向到底是什么?”

   “高大全指标控制下的大学本科评估,傻子都知道在整体水平不高、办学基础薄弱的中国高校会掀起一股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装”闹剧。人才工程背后的潜台词,无非是现有的大部分普通教师难以担当科技创新的任务,因此必须集中精力于少部分精英才能办大事。殊不知,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差别待遇会打击一大批默默无闻工作的教师,造成消极怠工、混日子现象。985、211、双一流工程的背后逻辑与人才工程显然是惊人的相似,实施的结果显然也与人才工程相差无几。”

  “年度绩效考核、取消事业编制、非升即走,在中国目前这种社会保障极不健全、教师工资待遇普遍低下的国情下,用脚思考,都会意识到政策实施的诸多后果。教师分级,在粥少僧多、行政化色彩浓厚的高校,除了滋生腐败、激发国人内斗劣根性之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结局。”

   详见《失去方向的高校改革》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995392.html

   这两篇文章暴露出高校的乱象,直接影响几代研究生的质量。长期以来,教育部不遵循大学的基本规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乱舞,十几年的不断折腾的恶果已经显现。教育部误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华春雷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10327-995709.html

2#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9:06:28 | 只看该作者
博文

现在的研究生怎么了?

已有 1237 次阅读 2015-11-24 04:44 |个人分类:企业 招聘 研究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研究生 生物学 企业招聘

   没有在大学里教书的经验,不了解研究生的选拔和训练的细节。但是通过公司的招聘,对硕士博士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有几个的印象特别深。

   1、 基础性的知识底子普遍的差。

   在面试中,一谈起最熟悉的实验都没有问题;但是,一旦谈到最基本的东东,就牛头不对马嘴了。例如对学生物学的硕博们,细胞中常见的细胞器种种?生理的基本循环种种?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种种?基本的营养物质种种?回答吃力,这种情况很普遍,让面试的老板头大发懵!不敢相信这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的。我是旁观,也很吃惊。但毕竟我们都是70-60后,对现在的大学情况很陌生的。

   2、 都很善于包装和推销自己

   从发来的电子履历看,个个都像是人才;现场不少学生都能手捧一摞子各种证书;谈话中发现几乎都是学生会的干部。都曾经主持过种种活动。但是整个谈话下来,很难发现在这些包装后面闪烁出对科学的真正的爱好或浓厚的热情。兴趣这个东西对现在的研究生来说,似乎是个高稀缺品。  

   3、女研究生的比例很大

   不是歧视女性,但是女研究生的比例这么大,不知道对我们公司来说是一个个案?还是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如果是后者,感觉是不正常,毕竟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界已经形成了比较的平等环境下的男多女少的正常比例(忘了多少数),例如诺贝尔奖也是明显男多女少。如果比例过大是什么原因?

    管中窥豹,一点个人的感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华春雷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10327-93793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5 12:57 , Processed in 0.119713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