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2-16 22:40:42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我在和尼克松‘吊膀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美国就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和孤立的政策,相继挑起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其主要矛头之一是直指中国,妄图对中国实行“遏制”。毛泽东应朝鲜和越南政府的要求,相继作出“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的战略决策,挫败美国的军事“遏制”政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思考如何处理同美、苏两个大国关系的问题。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专门谈到中美关系。他说:“我还是这样看,迟几年跟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好。这比较有利。……我们跟美国建交,可能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也就是说,要经过18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采取这个方针,是为了尽量剥夺美国的政治资本,使它处于没有道理和孤立的地位。……我在延安就跟一个美国人讲过,你美国100年不承认我们这个政府,101年你还不承认,我就不信。总有一天,美国要跟我们建交。”
7年后,毛泽东在接见智利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时又说:“美国人想跟我们做生意,我们就是不做。他们想派新闻记者来,这也不成。我们认为大问题没有解决以前,这些小问题、个别问题可以不忙着去解决。所以智利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能来中国,美国记者就来不了。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来的,总有一天两国的关系会正常化。”
美国的肯尼迪、约翰逊两届政府,也曾想为中美关系做些低姿态的工作,比如,交换新闻记者,放松医生、商人、运动员等到中国旅行的限制。然而,毛泽东认为,中、美两国国家关系正常化是个大前提,这个问题没有取得共识,也就勿须急于去解决别的小问题。
1967年10月,尼克松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越战之后的亚洲》,表示:“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这篇文章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尼克松开始思考中、美两国国家关系的问题。
毛泽东读过这篇文章后,认为尼克松如果当选美国总统,美国的对华政策可能要改变,为此,他让周恩来等人阅读这篇文章。这期间,毛泽东非常关注美国的总统竟选,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美国共和党将在大选中获胜,尼克松肯定会当选美国总统。
果然不出所料,尼克松真的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谈到中国时说:“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期,我们的通话线路是敞开的。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对思想开放,对货物和人员的交流开放。一个民族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毛泽东对这段话十分在意,评论说:“从1949年起到现在,他们尝到了我们这个愤怒的孤立者给他们的真正滋味。”毛泽东还批示:“照发。尼克松的演说也应见报。”于是,美国现任总统的就职演说,全文在《人民日报》发表,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
1970年10月,天安门举行国庆节庆祝活动。毛泽东亲切接见美国记者斯诺夫妇,并且特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检阅游行队伍。事后,毛泽东解释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先放个试探气球,触动触动美国的感觉神经。”第二天,《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一张新闻照片,照片上只有毛泽东和斯诺夫妇等4人。
如此重要的信息却被尼克松和基辛格所忽略。事后,基辛格回忆:“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
过去两个月了,尼克松竟然一点反应也没有,毛泽东也着急了,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再次与斯诺长谈,公开向尼克松伸出了橄榄枝。他说:“我欢迎尼克松上台。”“他早就到处写信说要派代表来,我们没发表,守秘密啊。他对于波兰华沙那个会谈不感兴趣,要当面谈。所以,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他如果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斯诺告诉毛泽东,尼克松将在1972年参加总统选举。毛泽东预测道:“我看,72年的上半年他可能派人来,他自己不来,要来谈是那个时候。”他们的谈话步步深入,斯诺又问:“你看中美会不会建交?”毛泽东肯定地回答:“总要建交的。中国和美国难道就100年不建交啊?我们又没有占领你们那个LongIsIand(长岛)。”毛泽东风趣地比喻说:“我在和尼克松‘吊膀子’,要找红娘啊。”斯诺担当的便是这样的角色。
尼克松:“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尼克松:“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和周恩来等多次会谈,并经毛泽东同意,通过一个双方将在同一时间公布的公告: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乘坐的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周恩来等亲临迎接。尼克松从舷梯走下,周恩来迎上前去,两人热烈握手。周恩来寓意深刻地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后来,尼克松也在文章中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访华前,尼克松特意请教法国著名作家、前文化部长马尔罗,希望获得更多更准确的毛泽东的印象。马尔罗坦诚地告诉尼克松,不要为政治信仰所迷惑,因为,中国人“首先信仰的是中国”。“中国人的行动是他国内需要的反映。”在谈到毛泽东时,马尔罗说:“你将会晤的是一个命运奇特的人,他相信他正在演出自己一生中的最后一幕。……总统,你去中国跑一趟是值得的。”
尼克松抵达北京,不足3个小时,便受到毛泽东接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政治信仰两极的领袖毛泽东和尼克松,终于在中南海毛泽东书房会面了。毛泽东风趣地说:“在你选举时,我是投你一票的。”“我喜欢右派。人家说,你是右派,共和党是右倾。”尼克松明白,毛泽东是在赏识新的对华政策。所以,尼克松回答说:“我想重要的是,在美国,左派只能夸夸其谈,右派却能做到,至少目前这样。”
考虑到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原定会见时间只有15分钟,没想到,他们之间轻松活跃的谈话,竟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尼克松后来说,这次会晤“是在漫不经心的一种戏谑、玩笑中进行的,轻松的俏皮话使人觉得这是几个经常来往的熟人在聊天,一些十分严肃的原则性的主题在毛泽东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出来”。
中美双方的最高级会谈,经过反复磋商和唇枪舌剑,终于达成最后文本--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回国后踌躇满志,正以积极的姿态兑现其在第二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诺言。然而,“水门事件”的曝光,使尼克松很不光彩,并受到国会的弹劾,不得不辞职,中美关系也因此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976年元旦前夜,毛泽东会见两位美国前总统的后代--朱莉·尼克松和戴维·艾森豪威尔,与他们进行寓意深刻的“跨午夜”谈话。他对朱莉说:“欢迎你父亲再到中国来,我会等着他的。”2月6日,新华社播发新闻公告,正式邀请尼克松在中美联合公报发表4周年之际再次访华。2月23日,毛泽东再次会见尼克松,尼克松感到惊讶的是,这样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竟能以坚强的毅力,与他进行了长达100分钟的思维清晰而又睿智的谈话。
毛泽东邀请美国一位不光彩的前总统访华,并给予国家元首礼遇,立即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激起强烈的反响。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尼克松访华一事,“肯定超过了已被接受的国际惯例。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中国人现在就给了这个失去总统职务、信誉扫地的人以这样的荣誉”,自然“引起了美国各种非常不同的政界人士的伤心的批评”。不过“中国人是可以无视这种批评的”,因为,他们“对过去两年中同美国关系正常化的缓慢进程感到失望”,“假如尼克松继续执政,本来是会一切顺遂的”。所以,尼克松访华一事,“显然是表明中国对华盛顿的现行政策感到不悦”。
尼克松访华后半年多,毛泽东与世长辞。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说:“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毛泽东一直将实现中、美国家关系正常化,作为自己的最后心愿,并试图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引导两国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976年11月,美国举行大选,在职总统福特本以为可以连选连任,可是,却败给了卡特,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毛泽东邀请下野总统尼克松访华,间接地批评福特的对华政策。卡特上台后立即修正福特政府的对华政策,从1978年7月12日开始,与中国进行近半年的建交谈判,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通过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毛泽东的生前愿望终于化为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