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02月23日
37岁的高邑勉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9年在民主党夺取政权的那次大选中当选为众议员。目前,高邑勉是日本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成员,参与民主党政府的预算事业甄别工作。由于他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他也是民主党内接触涉华事务较多的人士。
记者:您如何看待去年以来中日关系出现的问题?
高邑勉:我在中国生活期间,经常和朋友一起去唱中文歌,我想用一句不少中国读者熟悉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来形容中日两国关系的前景。经历去年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后,中日双方均在思考今后应当如何处理双边关系。经过一番动荡之后,两国处理双边关系的经验都会更为丰富,这将有利于双方关系的长远发展。
记者:近期,日本首相菅直人与部分财界人士举行了有关中日关系的“意见交换会”,不知您是否了解其中的一些情况?
高邑勉:在此之前,菅直人首相曾邀集部分议员讨论这一“意见交换会”的形式等问题,我也参加了此前的讨论。最终确定的“意见交换会”参与者虽均为民间人士,但会议的主导者却是菅首相本人。会议的最终目的是汇集各界民间人士的看法,就中日关系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记者:作为一名对中日关系较为熟悉的议员,您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有何建议?
高邑勉:去年以来的若干事件说明,两国之间要保持关系基本稳定,首先应考虑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虽然两国之间各自有各自的利益,但在发生涉及双边关系的意外事件时,及时沟通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或碰撞。为此,双方不仅可在事务层级之间保持常态联系,还可在高层之间建立能够直接联系的“热线”,而且这一“热线”应当是具有实际效力的,不能停留于“形式”。
其次,即使有了某种高端“热线”之类的平台,最终也需要“人”进行相互交流,需要两国决策层之间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这也正是中日两国当前尤其需要加强的。两国应从长计议,充分考虑10年、20年之后的可能性,通过广泛的党际交流,建立人脉关系,甚至是政治家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这样,可以确保无论日本政权如何变化,在执政党以及政府中均有稳定的对华渠道。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中日两国要建立“超越友好”的关系。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友好应当成为一种常态,或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前提。但在“友好”的基础上,两国之间还应进一步拓展共同利益,加强经贸往来。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能够冷静讨论敏感问题的信任关系。诚然,在领土问题等方面,双方的立场都很难后退,但在经贸关系、资源开发等方面,双方却有很多可谈的话题。双方可以发挥智慧,先从这些方面入手发展关系。
记者:近年来,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较快,讨论也比较多,您觉得还有哪些领域具有较大合作潜力?
高邑勉:农业应当是一个典型例子。虽然日本农民对自由贸易持抵触情绪,但实际上与中国扩大农产品贸易往来将有助于日本农业的繁荣。中国已超过500万人的富裕阶层,是日本稻米产业的重要潜在客户。目前日本对华大米出口每年仅不足100吨,但通过与中国粮食企业等方面的合作,日方希望能够将这一指标提高至20万吨,甚至100万吨。这将使中国市场成为日本农业长期发展的保障,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扩大两国共同利益,加强双边关系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