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7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闭症孩子的“7岁尴尬” (上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8 12:2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闭症孩子的“7岁尴尬” (上海)


上海自闭症儿童数量近万,他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应该得到关爱和支持


2010-08-20   来源:文汇报  记者  施嘉奇

 
    7岁,是大多数孩子开始读小学的年龄。7岁,却是上海自闭症儿童的尴尬年龄,在这一年里,他们应该离开康复中心,去上辅读学校,可不少家长并不愿意……
     
    在昨天召开的第一届自闭症康复论坛暨公益系列讲座上,许多人讲到了这些特殊孩子的“7岁尴尬”:目前民办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都只接收2-7岁的孩子,而他们7岁后将要去的各类学校里,几乎没有针对自闭症患儿的专业师资。
     
离开康复中心,孩子们去向哪里?
     
    此次论坛的组织者杨晓燕是上海爱好儿童康复中心的负责人。去年,中心里一个孩子满7岁了,她试探着问家长:“你的小孩是不是可以读小学了?”那家长摇摇头:“再看看。”今年,孩子8岁了,当她再次提起这个话题,家长的回应还是“再看看”。
     
    类似情况发生在上海青聪泉儿童智能训练中心,院长陈洁说:“很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去辅读学校,因为那里的教育不是针对性的。”
     
    曾经有一个自闭症男孩,7岁时,妈妈将他送进了辅读学校。不久后,妈妈发现,在儿子的班里,不仅有自闭症孩子,还有患脑瘫、智力障碍的孩子,患多动症的孩子,这些孩子待在一起,很难得到各自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教育。
     
    这些年,经过民间团体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正给予自闭症儿童更多的帮助,包括每年3000元的补助。由于7岁前是自闭症儿童康复的最佳时期,全国500多家康复机构大多把接收患儿的年龄段定在2-7岁。可是7岁之后,他们去向哪里?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自闭症患儿,都无法像普通孩子那样求学。”杨晓燕说。
     
    自闭症是忧郁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病症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自闭症患者往往需要终身照顾,因为当别人看到一朵花时,他们很可能只看到一片花瓣。
     
    自闭症根据程度不同分为轻、中、重等,轻度的孩子在接受完康复训练后,应该有能力在普通的小学里求学。可他们有的被学校拒绝,也有的家长不敢将孩子送去,担心“我的孩子能否得到专业的照顾?会不会被另眼相待?”
     
这个人群需要终身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在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有相当一部分自闭症孩子不仅能进普通的小学读书,甚至有的一路升学,最终取得了大专文凭。据统计,在中国内地的自闭症儿童中,有80%无独立社会交往能力;不过杨晓燕坚信,问题的症结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因为国内暂时还没有完整的自闭症孩子教育体系。
     
    自闭症人群需要终身的社会支持和保障体系。在香港,特区政府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7岁之后,严重的自闭症患儿被送进相关的辅读学校,而轻症儿童可以入读普通学校;这些普通学校能从政府那里得到孩子的学习津贴、治疗津贴,以及教育心理学家的指导服务。自闭症患者成年了,政府部门提供职业训练等服务,帮助他们尽可能地生活自理、实现就业。
     
    在台湾,民间团体已从政府那儿争取到不同学业阶段的教育帮助,分为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和大专。
     
    新加坡给自闭症患儿设立了“卫星学校”,还让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孩子定期去普通学校,与同龄人一起学习、吃饭、娱乐。“而我们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专业能力的特殊教师还很缺乏。”上海市残联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副主任医师沈敏说,“只要政府足够重视、给予支持,对于自闭症人群的照顾体系就能逐步完善。”
     
应该尽快挖掘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
     
    自闭症的发病率约为千分之六,上海大约有近万名自闭症患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行为专家金星明教授说:“我希望从事医学、康复和特殊教育的人尽快走到一起,从各个环节关怀他们。”
     
    她透露,上海的一些医学专家已经做出了自闭症儿童的评估量表,正与政府部门等商讨,争取将自闭症的早期筛查列入上海儿童健康筛查体系内。而一旦进入筛查体系,就更需要针对自闭症人群的终身支持体系。
     
    对7岁以后的孩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念丽说,应该尽快挖掘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专家研究发现,自闭症孩子都有一种“孤岛”现象,他们可能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障碍,同时,也许会有某一方面的特长。
     
    在北京的某个图书馆内,一到闭馆时间,就有一名图书管理员准时拉上窗帘、关灯、关门……他的严格守时,正是图书馆运作所要求的。这是一位自闭症患者。在某家超市,商品总是放得整整齐齐,因为那里有一个特别专注的理货员,他也是自闭症患者。
     
    周念丽说:“尽可能地给予自闭症孩子教育关怀格外重要,他们的症状也许不太可能好转,但其中一些人同样能拥有谋生的手段,找到合适的社会角色。”
     
    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7岁尴尬”,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更多援手。有个自闭症孩子家长曾对周念丽说:“我最大的心愿,是在我死前5分钟,我的孩子先死去。”周教授说:“决不能让这样的愿望长存在家长们心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17 03:51 , Processed in 0.067148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