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通海岸细菌太空恶劣环境存活553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6 18:3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普通海岸细菌太空恶劣环境存活553天


发布时间:2010-8-25 14:57:50


普通海岸细菌太空恶劣环境存活553天





菌群(右)中心的单个细胞(左)可能得到特殊保护





实验中的岩石取自这个悬崖壁。





比尔(Beer)村与啤酒无关,以走私者的洞穴探险而闻名。





宇航员取走国际空间站外的岩石样本。

北京时间10-8月25日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最近,一群取自英国德文郡比尔村一处海岸的普通细菌在太空中证明了他们的顽强生命力。这些细菌在国际空间站外恶劣的太空环境中存活了553天。

为了观察细菌应对地球大气上方的恶劣环境的方式,宇航员把它们放在国际空间站的外面。一年半后科学家在检查时发现,很多细菌仍然活着。现在,这些幸存者在米尔顿·凯恩斯开放大学的实验室里继续繁殖。该实验是为未来宇航员探索太阳系寻找有用的细菌。开放大学研究人员卡伦·弗朗西斯博士说:“有人认为,细菌可能用于生命维持系统循环一切。还有一种理论是如果我们在月球或者火星上开发基地,我们可能将细菌用于‘生物开采’——用它们提取岩石中的重要矿物。”

这类研究也是对微生物可能通过岩石(陨石)在星球之间旅行,在无生命的星球上“播撒”生命的理论的进一步探讨。这些取自比尔村岩石中的细菌被放入欧洲航天局的技术曝光设施,这个曝光设施位于国际空间站哥伦比亚实验室的底部,由一组实验用的盒子组成。

被送入太空的这些细菌应该经受了极端的紫外线,宇宙射线和急剧变化的温度。石灰岩中的所有水分可能已经汽化。它们如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存活 553天?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进行调查。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知道,细菌芽孢可在轨道存活数年,但这种细菌是在太空中存活时间最长的蓝细菌细胞,或者说是光合细菌。这些细菌被简单地归类为OU-20。但是,它们类似粘球藻属,有厚厚的细胞壁,这可能是它们在太空中存活很久的部分原因。

与开放大学行星和空间学研究所的奥尔森·弗朗西斯博士合作的查尔斯·科克尔教授解释说:“粘球藻形成多细胞菌落,可能保护中心的细胞免受紫外线辐射,还提供些许抗干燥性。虽然我们的细菌与南极细菌相关,但是,通常,在热带沙漠中它们也相当有名。加之形成菌落的习性,我猜测,它们还有相当棒的DNA修复方法。”

当开放大学研究组把比尔村岩石送到空间站时,他们只知道这些岩石材料中含有不同细菌的菌群。科学家不知道这些细菌是否能活着返回地球。因此,把这些细菌放在平台上暴露在太空,识别可能有特殊本领的细菌。

奥尔森·弗朗西斯博士说:“我们可以把叫做‘极端微生物’的孢子送上太空,我们可以基本确信它们能存活下来,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它们抵抗力很强。但是,现在,我们只是通过一个菌落来选择这些有机体。它们只是德文郡比尔村海岸的常见有机体,它们竟然能在太空存活下来。”比尔村岩石于2008年发送到国际空间站,之前还有更多悬崖岩石材料曾连续10天暴露太空,那就是俄罗斯发送到太空的Biopan-6计划。OU-20也经历了这种挑战。 Biopan-6实验曾是“水熊虫”在太空恶劣环境下顽强存活的著名实验。这些小的无脊椎动物保持着太空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43:52 | 只看该作者

奇特水熊虫可在太空环境中存活

奇特水熊虫可在太空环境中存活


发布时间:2008-9-10 8:56:19


奇特水熊虫可在太空环境中存活





水熊虫(图片来源:新浪科技)


美国媒体9月8日援引欧洲宇航局研究人员的报告说,实验证明,一种俗称水熊虫的缓步类动物在没有空气、辐射强烈的极端太空环境下暂停自身所有生命活动,在“开放式”太空旅行中活了下来。

欧洲宇航局的这一实验去年9月由俄罗斯“光子—M3”科研卫星实施。卫星将只有1毫米左右长度的水熊虫带上太空,随后将它们暴露在太空环境中。卫星回到地球后,研究人员检查了这些水熊虫,结果发现,大部分挺过太空行生还。

水熊虫是属于缓步类的无脊椎动物,体长一般不超过1.5毫米,长有6条腿,体形和熊有点像,因此得名。它与节肢动物有亲缘关系,生活于水中或潮湿的苔藓上。不少研究人员认为水熊虫是世界上最“强悍”的动物,因为它们能在极低温和极干旱环境下进入假死状态,只要有一滴水,就能活过来,而且能抵御高强度辐射。

但水熊虫能在太空生存仍震撼了研究人员。美国太空网站说,它们面对的太空辐射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这次太空行中它们挺过了1000倍于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

研究人员的研究报告将由美国细胞出版社在旗下期刊上发表,出版社在8日发表的声明上说,存活下来的水熊虫“上过太空之后仍能繁殖”,在经受过如此程度的辐射之后它们如何做到这一点“仍然是个谜”。

这一研究由瑞典克里斯蒂安斯塔德学院研究人员英厄马尔·约恩松主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1-16 15:52 , Processed in 0.080493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