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7-14 20:23:56
|
只看该作者
3.夫妻俩冒险为八路军筹集物资
婚后,李效黎继续协助林迈可为八路军运送紧缺物资,日寇对这些紧缺物资——主要是西药和无线电器材,控制得特别严。比如治疗疟疾用的奎宁,在药店里是以“克”为单位卖的,而林迈可每次都要为八路军购买六七十斤。即便通过特殊关系买到了,由于日军层层设卡,要想将它们平安运送到根据地,也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将物资运出北平,林迈可想尽办法,司徒雷登的汽车和他自己的摩托车都曾作为运送物资的工具。他还为地下党传递情报,掩护地下党进出北平。1941年秋,晋察冀社会部平西情报交通站站长王友(即解放后任煤炭部副部长的钟子云)到北平检查工作,就是林迈可用摩托车把他接进城的。
1941年12月8日凌晨,李效黎打开收音机,想收听设在上海的英国广播电台的新闻,却听到了另一种语言的广播。林迈可听了广播内容后大吃一惊,原来,这是设在上海的德国电台在广播,说日本已与美国开战,日军已在燕京大学周围布置了岗哨。
林迈可告诉李效黎赶快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北平到晋察冀边区。由于事发突然,他们没有来得及收拾多少东西。他们后来得知,他们离开10多分钟后,日本宪兵便到了他们的住所,搜出一台发报机。由于没抓到人,气急败坏的日本宪兵把他们的家具全砸烂了。
经过多日的日夜兼程,李效黎和丈夫终于到达晋察冀平西抗日根据地。在司令部里,萧克将军热情款待了他们。到达司令部不久,林迈可就开始为萧克修理收发报机了。
过了农历新年,夫妇二人来到晋察冀军区总部。林迈可决定留下来,利用所学的无线电知识帮助八路军重建电台,并培训一批技术人员。李效黎表示支持丈夫的决定。
4.对毛泽东的两次宴请记忆犹新
在聂荣臻的安排下,林迈可当上了晋察冀军区通讯部门顾问,开办了一个无线电通讯培训班,培训了许多专业人才。李效黎在这个培训班教英语,她将头发剪短,穿上八路军军服,显得格外精神。
1942年10月15日,李效黎生下女儿,取名“爱丽卡”,中文名为林海文。1944年5月底,他们一家到达延安。过了几天,林迈可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通讯顾问,同时也是新华通讯社对外广播部顾问。林迈可让新华社的英文广播漂洋过海,传播到美国,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和主张。这年6月,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7月,美国军事观察组抵达延安。李效黎参加了这些重要活动,并负责教6位美国军官学习汉语。
此外,李效黎还在大生产运动中学会了纺纱和种地,开垦了一小块地种土豆、玉米、烟叶等,收成不错。
在延安,李效黎和丈夫曾两次受到毛泽东的宴请,她晚年仍对这两次宴请记忆犹新。一次是她和丈夫到延安两个星期后,毛泽东在杨家岭举行晚宴欢迎他们,刘少奇、周恩来、贺龙、叶剑英等人均在场。席间,林迈可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口音,李效黎当起了“翻译”。
第二次是在1945年11月7日,林迈可夫妇携一子一女(他们的儿子詹姆斯出生于1945年1月)即将返回英国,毛泽东和江青设宴款待了他们。李效黎再次做了丈夫的“翻译”。
在这之前,林迈可写了一份报告——《延安有什么问题》。李效黎晚年回忆说,林迈可在报告中对他所遇到的工作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作风提出了批评,尤其对陈伯达教条的文章提出批评。
5.晚年在中国长期居住
1952年,林迈可从过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伯克勋爵的爵位,李效黎因此成为英国首位华人贵族夫人。
虽然继承了爵位,但他们在英国的生活并不如意。国民党政权驻英国“使馆”告知英国外交部,李效黎夫妇与中共高层关系密切。李效黎夫妇不得不远赴澳大利亚,林迈可加入了澳大利亚籍。1959年,他们到了美国华盛顿。
1949年到1954年间,李效黎和丈夫两次回到中国。每一次回国,李效黎都“禁不住想留下来定居”。1958年,因为林迈可的一些言论,夫妇二人被拒绝入境。
1975年,李效黎加入美国籍。1983年,夫妇二人来到中国,受到萧克等老朋友的宴请。
1994年2月13日,林迈可在美国病逝,享年84岁。他去世6周后,李效黎在中国定居,中国政府给她在北京提供了一套公寓,以感谢她当年对抗战的支持。2003年,李效黎回到美国,同外孙女苏珊一起生活。她的女儿爱丽卡和儿子詹姆斯均已在10年前去世。
今年4月25日,李效黎在华盛顿去世。斯人已去,但她对中国抗战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