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哥姐"不惊人死不休 中国人恐变"愚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4 10:4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年06月14日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日刊文说,近年来,一股“哥姐文化”正席卷中国的网络世界,以“哥、姐”著称的新网络红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些人搏出位的捷径是搞怪献丑,这反映一些人为成功而选择极端或不择手段的社会风潮。中国一直在尝试严打网上低俗文化,中国须寻找能激发思考、培养辨别能力的娱乐方式,否则现有娱民方式也许会把一代人变成“愚民”。

  文章摘编如下:

  半个月前的—个晚上,在四川乐山—商场负责示范和售卖熨斗的邱秋,在工作时展现玩杂耍花式熨衣过程,被网友拍下并传上网。结果,在短短几天,他便红透网络,被上百万网友点击观看,甚至引起港台电视台关注,被冠上“熨斗哥”的称号,带动一个小风潮。一些连家务都不做的年轻人也开始学“玩”起熨斗。

  近年来,一股“哥姐文化”正席卷中国的网络世界。每隔几个星期都会在网上看到以“哥、姐”著称的新网络红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在“熨斗哥”之前,比较具代表性的还有经常在网上贴个人照的“芙蓉姐姐”、其貌不扬却开出非清华、北大毕业生不嫁的“凤姐”、有女装癖的“著姐”、带动乞丐服装热潮的宁波乞丐“犀利哥”,以及坐火车仅穿内裤的“卧铺哥”等。

  “X哥”和“X姐”曾经是在电影中用来称呼黑社会老大的称呼。如今,曾经默默无闻的,但有出人意表的地方被网民发现而横空出世。得到广大网民围观后,他们不单变成网络红人,而且还被冠上“哥”、“姐”称号,知名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很多老大。

  鲁迅说过,中国人爱凑热闹。或许是这样的民族特性,推动着人们追捧新奇事物、搞怪人物、低俗文化等。网络红人并不是社会主流,但由于它满足了大众窥探他人隐私并从中得到快感的欲望而提升为主流,成为娱乐事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初发表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一般网民看网络新闻或使用搜索引擎时,有很大比重也与娱乐、生活有关。真正通过互联网来查找有意义的资料,通过互联网来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人在网民中占的比例很小。网络红人的出格言行则成了他们的娱乐题材,因此乐此不疲地发帖、跟帖等,参与了网络红人的制造。

  然而,上述网络红人,他们当中几乎都是通过“献丑”出位。比如号称2010年“第一姐”的凤姐,就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吸引眼球。这名只有1.46米高的超市收银员,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且曾经说过:“我9岁时开始博览群书,20岁的时候到达顶峰,600年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过我……”

  今天在中国,要出名不怕没本事,就怕不会做秀。一些人搏出位的一条捷径就是搞怪献丑,这反映了一些人为了成功而选择极端或不择手段的社会风潮,尤其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那么做也许可以理解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态。

  中国人才济济,一个人若表现得正常,一般没人注意,而一旦出格了、雷人了,活出所谓的自我了,反而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上述网络红人不单在中国国内走红,也博得国际媒体宣传。此外,有媒体最近爆料说,请“犀利哥”录节目,出场费要一万元人民币,凤姐的身价则是4000元。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尝试严打网上低俗文化整治行动,一些地方比如重庆同时还尝试通过读经典、唱红歌来提振百姓的精神素质。中国必须寻找能激发思考、培养辨别能力的娱乐方式,否则现有的娱民方式也许会把一代人变成“愚民”。(李韵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9 08:21 , Processed in 0.070876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