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42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7 20:0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目录

简介
历史
地理与交通
布局
外廓
中心建筑浮雕艺术
建筑特点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景点旅游提示
吴哥窟之谜






简介
  吴哥窟(Angkor Wat / Angkor Vat)
  199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Ⅲ)(Ⅳ)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成为柬埔寨旅游胜地。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12世纪时的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吴哥窟造。

  
吴哥王朝

  柬埔寨前曾称高棉,种族为高棉人(Khmer),所谓吴哥王朝即指从公元802年至1432年定都吴哥现址一带的高棉王朝。从公元初至吴哥王朝的几百年间,其实已有操高棉语的民族及国家存在,高棉本身对此没有任何文字纪载,在中国的文献中有提及。   
据纪载,最早出现一个称为扶南国(Funan),统治当地达400多年,後于6世纪被一分支真腊(Chenla)消灭,接手管治了两百多年。公元802年,由醛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II)建立吴哥王朝,至1181年醛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发展至最高峰,版图包括现今整个柬埔寨、部份泰国、老挝、缅甸及越南,可谓一时无两。最後于1432年被暹罗素可泰王朝(Sukhothai)入侵,弃城逃往森林,从此吴哥窟便于世上消失了五百年,直至19世纪中叶才重见天日。   
在吴哥王朝期间,王朝均定都吴哥,并大兴土木,建造王城及大小寺庙600馀座,散处于40多方公里的土地上,景象极为壮观。特别在12世纪建成最宏伟的吴哥寨,充份表现出吴哥民族的艺术成就。   
此外,更积极兴建大规模的灌溉系统,有利耕作,可谓国泰民安。中国有位叫周达观的使节,曾于1296年抵达吴哥,且住了很久,最後写成「真腊风土记」,详细叙述当时吴哥的面貌。据他形容,吴哥王朝可说是丰衣足食之地,很多过来做贸易的中国人也不愿回国,定居该处。   
19世纪後期,法国考古学家亨利莫霍(Henri Mouhot)在金边北方约311公里处的暹粒(Siem Reap)省省府暹粒,发掘出埋没在森林中将近400多年的吴哥王朝都城,消息一传开来,立即震惊全世界,名列世界人类文明七大奇景之一的吴哥窟,终于再度显露在世人眼前。1992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评定为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在吴哥王朝时期,极力吸引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并且建造一系列大规模的寺庙,这些寺庙分布于都城内及周围区域。现存的吴哥建筑群包括吴哥城(Angkor Thom大吴哥)、吴哥寺(Angkor Wat小吴哥,又称吴哥窟),以及其他的建筑约600座,散布在约4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中。






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历史
  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Divakara)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庙,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宋代赵汝适著诸蕃志记载,当时的国都名字“禄厄”。禄厄(Lokor)来自梵文nagara,即都城。16世纪,此寺被称为“Angkor Wat”;“Angkor”,来自nagara,Wat是高棉语中的“寺庙”,“ngkor Wat”即“寺庙都城”。元成宗铁穆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至吴哥国登岸。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称吴哥吴哥窟庙宇建筑一景窟为“鲁班墓”,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可见吴哥寺乃皇陵。一些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据有三:一:与吴哥大多数其他寺庙朝东,面对朝阳不同,吴哥窟正门朝西,面向日暮;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殡葬风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庙则朝东。二:画廊浮雕反时针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礼时在墓地巡行的方向;三:吴哥窟画廊中苏耶跋摩二世与毗湿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后升天成毗湿奴长驻毗湿奴神殿之意。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十四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改为佛寺。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绶出使真腊。尹绶从广州出发从海道经占城,过淡水湖(今洞里萨湖)、菩提萨州、经吴哥窟抵达真腊。尹绶回国后将真腊国的山川、地理和吴哥都城所见,绘画成图上呈,明成祖大喜。 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Antonio da Magdalena)游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蒂欧格·都·科托报告其游历吴哥的见闻:“城为方形,有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但达·马格达连那的报告,被世人目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Charles Emile Bouillevaux,1823年—1913年)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报告吴哥状况,但未引人注意。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Emile Gsell)是世界上最早拍摄吴哥窟照片的摄影师。1866年他发表的吴哥窟照片使人们可以目睹吴哥窟的雄伟风采。1907年,暹罗将暹粒、马德望等省份归还柬埔寨。1908年起,法国远东学院开始对包括吴哥窟在内的大批吴哥古迹进行为期数十年的精心细致的修复工程。吴哥窟的190米宽的护城河,如一道屏暮色中的吴哥窟建筑障,阻挡森林的围困,因此吴哥窟比其他吴哥古迹,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杂树丛生,有些树根深植入部分建筑物的红壤砖缝隙,逐渐将缝隙扩大,最后将红壤砖推落,使建筑物坍塌。修复工程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清除杂草、树林、积土、白蚁,稳定地基,支撑摇摇欲坠的建筑物,然后运用考古学家在希腊雅典和印度尼西亚爪哇等地古迹重建工作中发展起来的分析重建术,运用在吴哥古迹的重建上。清理吴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30年代,开始用分析重建术复原吴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须用遗址的原来材料,按原来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复原遗址,只有在原物无存的情况下才允许适当使用代替物。这项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动荡而停顿,于1990年代重新展开。吴哥寺在十四世纪中叶成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纪时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为国教。十五世纪初叶暹罗入侵吴哥之后,因暹罗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吴哥寺变为上座部佛寺。此后吴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续至今。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6-7 20:03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20:05:54 | 只看该作者
地理与交通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北约5.5公里,即北纬13°24′45″,东经103°52′0″。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代号:REP)有航班直达曼谷、新加坡、吉隆坡、胡志明市、台北等地。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边,然后由陆路搭长途汽车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离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迹。在吴哥窟北2公里是吴哥王朝的最后国都大吴哥(Angkor Thom);巴云寺、空中宫殿、巴肯寺和巴普昂寺都在此城中。吴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东北4公里有豆蔻寺、茶胶寺等古迹。


布局
  吴哥窟的整体布局,从空中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围绕一个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吴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吴哥窟寺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过西大门,又一条较长的道路,穿过翠绿的草地,直达寺庙的西大门。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

外廓
  吴哥窟的护城河呈长方形如口字,东西方向长1500米,南北方向长1350米,全长5700米;河面宽190米。护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围栏围绕。护城河上正西、正东各吴哥窟画廊女神浮雕有一堤通吴哥窟西门、东门;东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长200米,宽12米,上铺砂岩版,古时西堤是裹金的。护城河内岸留开一道30米宽的空地,围绕吴哥寺的红土石长方围墙。围墙东西方向长1025米,南北方向阔802米,高4.5米。围墙正面中段是230米长的柱廊,中间树立三座塔门。正中的一座塔门,是吴哥窟的山门,它和左右两塔门有二重檐双排石柱画廊连通。画廊外侧(西侧)石柱顶部的天花板,装饰着莲花和玫瑰花图案。各塔门都有纵通道、横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纵通道以出入寺院,横通道以游览画廊。此三座塔门的纵通道特别宽阔,可容大象通过,又名象门。三座塔门的顶部塔冠,虽已残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两座高些,仍然像一个山字形,多少保留着原来比例,和吴哥窟顶层正面看的三座宝塔相呼应。围墙的其他三面的塔门,较小和简单,而且只有小径可通,很少人去。南塔门之下供奉一尊毗湿奴雕像。苏耶跋摩二世在位时,这尊毗湿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吴哥寺顶层神庵内,在吴哥寺改宗佛教后,由顶层神庵请来此地守护。画廊内侧(东侧)是石壁,间以葫芦棂窗。画廊壁朝西的一面饰以舞女浮雕;画廊壁朝东的一面,装饰着跳舞或骑兽武士和飞天女神。门南的一尊飞天女神浮雕,是寺庙内独一无二露齿微笑的飞天女神。由围墙包围的寺庙大广场,占地面积82公顷。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庙,这一片广场是古代城市和王宫的遗址,王宫遗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宫都荡然无存,满地被森林覆盖,只遗留下一些街道的轮廓。由寺庙围墙西塔门通寺庙西山门的大路,宽9.5米,长约350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岩石片铺砌;石路左右两边排列著七头眼镜蛇保护神。路南、北各有一座名为藏经阁的建筑物,其每个基点上都有出入口。往东,路北,在藏经阁和寺庙之间,有一片荷塘,绽放各色荷花;路南对称位置的水塘,则是清水一泓。路段尽头是一条通吴哥寺庙山门的十字阳台,称为王台。王台左右有狮子守护。水塘和王台都是后人添加的。

中心建筑

  十字王台尽头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三个围囿,中心矗立五座宝塔为顶点,象征须弥山。美国学者艾丽娜·曼妮卡解释这三层回廊各代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毗湿奴。各回廊的每个基点上建立廊门,上中两层的回廊,四隅设置塔门,每层塔门的四座宝塔,中央宝塔形成五点梅花图案。由于寺庙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层须弥座的位置,并非在下一层须弥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后偏东,为西边画廊留出更多空间; 因为同样原故,西边的台阶不如东边台阶陡峭。第一层的须弥座由砂岩石垒成,高出地面约3米;须弥座之上,有高3米许的回廊,围绕吴哥寺如口字。回廊长方形,南北方向长190米,东西方向长220米。回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门和八座廊门,四隅各一座塔门,正西、正东各三座廊门,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门。塔门和廊门有内、外二石阶,可通第一层内院、寺庙外院。回廊的内侧墙壁既是寺的外墙兼巨型画廊。回廊的外侧,有两排并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撑画廊拱顶,另一排支撑半拱顶边廊。回廊的二重檐拱顶,覆盖陶瓦,保护画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晒雨淋。画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细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长近百米,全长达七百余米,绕寺一周。浮雕描绘印度两篇著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从西北壁角按反时钟方向,西画廊展示罗摩衍那中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击败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的场面,和摩诃婆罗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战争的故事。南画廊有几幅浮雕,和吴哥王朝历史有关,其中一幅描绘苏耶跋摩二世头戴王冠,在宝座上赤足盘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后手靠着宝座扶手,左右侍从各二,手执长扇,为王扇风,身后还有宫女,手持巨型蜡烛,白日点燃。接下去是印度神话中32层地狱和37重天堂。东画廊描绘古印度神话普拉纳斯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毗湿奴搅乳海:毗湿奴令92尊阿修罗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苏吉(Vasuki)充绳索搅动乳海。接着的毗湿奴击败阿修罗的场面是16世纪后人所加。北画廊显示毗湿奴第八化身黑天战胜阿修罗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画面较小,多是描述罗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入第一层回廊西门,踏入一个名为“千佛阁”的田字阁,四周环绕回廊。田字阁被中央的十字游廊间隔为四个院落,其地面比十字游廊和回廊低约一米,原为水池,现不蓄水。田字阁的南北廊,宽约3米,外侧封闭,内侧立双排方柱。十字游廊由两道游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游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组成,由四行方柱支撑。两行内方柱支撑中廊,两行外方柱支撑各自的偏廊。中廊宽约3米,高约4.5米,上半是墙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飞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墙还残留深红色的涂漆,由此可窥见八百多年前吴哥窟全盛时期之辉煌景象。主廊顶呈蛋尖拱形,以陶瓦盖顶。左右偏廊,宽约2.5米,高约3米;游廊总宽度约8米。几世纪来,朝拜者曾在阁内留下许多佛像,不过大部分佛像现在已被挪走。阁内还有不少颂扬朝拜者善行的铭文,多数是高棉语,一些是缅甸语。田字画阁之外的院子,乃寺庙第一层围囿的内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层围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经阁。田字阁的北廊、中廊和南廊各有石阶廊西通寺庙的第二层围囿。第二层台基又高出第一层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长方形回廊,东西方向长约115米,南北方向宽约100米。回廊没有石柱,也没有偏廊,两壁分布竖葫芦棂窗,间以天神浮雕。回廊共有十座廊门,四隅各一,东南北各一,西边三座。每座廊门有内外二石阶,下通第一围囿内院,内通第二围囿内院。西边的三座廊门,通第一围囿的田字阁。第二层回廊四角的塔门,顶部各矗立一座宝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宝塔的顶部大半缺损,九层宝塔只剩二三层。第二围囿内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经阁。两座藏经阁之间由一个十字形阳台的南北道相连,阳台的东西道连接第二层回廊的西门和第三层回廊的西门。这个十字阳台也是后人添加的。寺庙的第三层台基,即最内和最高层台基,称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两段叠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层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阶,东南西北每边各三道,十二道台阶都十分陡峭,必须手脚并用,匍匐攀登,象征登天之艰辛。台阶之上的田字形重檐画廊,60米见方,上立五座宝塔,四隅各一塔门,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顶离地65米,主塔比四个角塔高大;五座宝塔,排成五点梅花式。每塔内设神龛。主塔的神龛,最初四通,中供毗湿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后,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围拢。各塔门之间,塔门与主塔之间,由田字画廊相连。田字画廊由回廊和十字游廊组成,回廊分主廊和偏廊两部分,主廊靠外的墙壁分布著竖葫芦棂窗,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基点则分布长方形无栏窗。主廊的内侧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顶,偏廊内侧排列立柱,半拱顶高三米。十字游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顶,二半拱顶,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顶和半拱顶上铺陶瓦。画廊顶部的天花板刻狮头蛇像,画廊和神龛入口有布满雕饰的门楣和三角墙。回廊东南西北四边的正中各有廊门,每廊门有台阶下通第二层;回廊四隅的塔门,各有二道台阶下通第二层。




浮雕艺术

  吴哥窟的圆雕并不出色。台基上的圆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却极为精致且富有真实感。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干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其中围绕主殿第1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满布浮雕。东壁的搅乳海图,北壁的毗湿奴与天魔交战图,西壁的猴神助罗摩作战图等,均描绘神话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则为世俗题材。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且已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从里边向外望,赫然发现,墙上有许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据说是象征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术来说,竟然能把仙女刻画得如此活灵活现,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着完全不同,真可说是鬼斧神工之作。 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丽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为是东方的蒙娜丽莎,相传是由浪花所变成的。宏伟的吴哥窟正因为有了这群俏丽的仙女环绕,而整个鲜活了起来。   



除了墙外的仙女引人侧目,走在神庙里,处处可见精美细腻的刻画,有时是在柱子上,有时是在墙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两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难发现。就连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栅栏,当阳光透过窗子洒入长廊,更融合出一种人文与自然交错的美感。

建筑特点
  台基、回廊、蹬道、宝塔构成吴哥寺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其布局规模宏大,比例匀称、设计简单庄严,细部装饰瑰丽精致。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粘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当时的石工可能不掌握券拱技术,所以吴哥寺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吴哥窟是东南亚主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占地面积四百多平方公里,包括林地,吴哥窟遗址公园。这个公园有从九世纪到十五世纪高棉王国各个首都的辉煌遗迹,包括著名的吴哥Wat寺庙,在吴哥Thom,Bayon寺庙里有无数雕塑饰品。

景点旅游提示
  景点门票:分为1天、3天及7天三种票价,1天20美元/人,三天40美元/人和7天60美元/人,可参观古迹林中的主要建筑如吴哥窟、吴哥通、达布容、斑蒂瑟列、布垃坎、斑蒂哥代等。   
开放时间:5:00-19:00   
最佳旅游时间: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和6月到10月之间分别是干季和雨季,使吴哥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尽量避免在3月到5月之间的热季旅游。  
 出游小贴示:到吴哥窟旅游时,尽量避免在正午参观,最好带一些防晒物品,如帽子、阳伞和防晒油等。

吴哥窟之谜
  吴哥窟是由—个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东南亚民族所建,时间大概从公元802年起,那时阔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6百年之久。   
在12世纪时,吴哥建筑达到了艺术上的高潮。当时建造的吴哥庙,所有的墙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个平台的周围都有面向四方的长廊,连接着神殿、角塔和阶梯,即使长廊的墙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话故事的浮雕。吴哥庙不仅本身规模宏大无比,庙宇的外面还有一条将近10米宽的堤路。直通庙宇的大门,堤路的两边也都竖立着巨大威严的那伽蛇神像。—般说来,世界各国所有的庙宇都是坐西朝东,而唯独吴哥庙大门朝西,这使后来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学家百思不解。此后,吴哥王朝的历代国王的建城工作就—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   
吴哥文明的建筑之精美令人望之兴叹,然而却在15世纪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又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只有—座曾经辉煌的古城隐藏在其中。直到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无所知。   按说任何—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它的延续性,何况吴哥是—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断、忽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有人把这归于外敌的入侵,但外敌入侵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却无法使—个民族的人民统统消失。据考察,在吴哥地区过去曾有一百万人口以上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们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6-7 20:07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20:14:24 | 只看该作者
吴哥窟周边景点介绍:

1,大吴哥城

  大吴哥城 位于柬埔寨暹粒   
大吴哥城是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国都,于12世纪后期由高棉王国国王Jayavarman扩建而成。因他信奉佛教,所以都城紧挨吴哥窟。   
与吴哥窟不同的是,城内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的巴戎庙(Bayon)又称拜云寺、宽阔的中央大道和宏伟的斗象场,无不使人联想人头攒动的盛世场景。   
吴哥城呈正方形,由城墙和护城河保护,城墙高8米,整个城市有5道城门,除了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处各开有城门外,在东门的北面还开了一座胜利之门,城门都是塔形结构,每个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以慈悲的眼神检阅进入城内的每一个人;城墙外就是护城河,城门外各有架有一座桥,连接城里城外,每座桥采用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两边各有27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排成一列,一边象征神灵,一边象征恶魔,双方进行激烈的角力。   
景点旅游提示   
景点门票:门票共分三种,一天20美元,三天40美元,七天60美元,与吴哥窟通用,可游览吴哥城和吴哥窟内所有吴哥古迹,门票上有个人照片,在售票处免费制作,并用购票者的母语宣读相关规则。   
景点交通:由于整个景点规模较大,有出租机动和非机动车辆。两轮摩托5-8美元/天,三轮摩托10-16美元/天,小型轿车20美元/天,面包车25美元/天


2,巴云寺




 经历了几百年后,巴云寺已变成现在的模样,如同一座雕塑的大山。原本壮丽的神庙,对神的敬畏和对国王的歌颂都一并化做历史的遗迹。眼前巨大的废墟中,隐藏着无数个高棉的微笑,下层四周的浮雕甚至能比美吴哥窟。对君王的歌颂化做文化遗迹,对神祗的敬畏却没有改变,只是变成另一种形式而已。高棉的子孙搬来同样残缺的佛像,供在废墟之中,残破,并不影响对神佛的崇拜信仰的继续。神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无数的四面佛啊,无数张笑脸,组成了巴云寺的嵯峨。

  相对来讲,巴云寺是规模宏大,保存比较完好,而且并不陡峭的大寺,只可惜,没有在日落时看看高棉的微笑是如何的。

  巴云寺存在着无数个层层门洞相套的透视,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仿佛是个巨大的迷宫。有时瞥见无数层门后现出一尊美丽的天女,就好象做梦一样。

  寺中也隐藏着幽密的角落,过客是无法想象的,在一口十多米深的枯井上方,十几米处是蝙蝠的住所,如果不是那守在旁边的男人带领,没有他射程很远的手电筒,没有谁能看到这一切,这又是巴云寺另外一张的面孔。

  塔

  皇宫广场外的塔群,正在修葺,有的看上去几乎要倒了,红红的,一共有8个吧。

  塔里搭着钢管的架子,一直能通到塔顶,没有攀上去,触摸塔顶的石头,让它们安静地在那里吧,已经历经了历史的洗礼了,距离令他们更迷人。

  烈日当空,塔内塔外如同阴阳两界,身处凉界,面对塔外的炎热,且听风吟出吴哥的声音。

  建塔的石头有的是红色的,也有黑色和灰绿色的。前两种是布满蜂窝般空洞的红壤,用来做结构,后者是砂岩,附在结构外面做雕刻装饰。感觉上,做法和现在的外墙装饰手法大体相同,不过是材料不同罢了。

  塔布笼寺

  吴哥当初是湮没在雨林之中的,这点塔布笼寺就能强有力地证明。塔布笼寺曾经是很大的寺院,拥有大量的财富和领地,这且不说,但从院墙的范围就能看出当年的规模来。现在,墙内就是茂密的树林,只有从西边和东边的大门进去,树林中没有路,除非你想搞穿越,披荆斩棘。

  从院门到达寺庙,要穿过很长的林中路,茂密的树林暗示着寺庙的命运。雨林在几百年之内不仅包围了寺院,甚至是完全的占领,被大树占领的塔布笼寺。

  参天大树的虬根如同巨蟒,缠绕着绞杀着布满雕刻的寺庙,白皮大树直插云天,分不出谁是这里的主人,自然的法则,在不知不觉之中,永恒地继续下去。

  残疾人和孩子组成的乐队,在低垂的阳光中演乐,歌声乐声响起,并不悲伤,亦不悠扬,但还悦耳,他们木然的表情让我心中一片空白。

  两部电影让这里名声大噪,可是,我还是不想跟随电影的虚构在这里遐想。让守寺的驼背老人和寺庙真正的主人——虬张的无辜的侵略者,给我的心一些惊讶和感受吧。


3,空中宫殿

  吴哥城中的空中宫殿正面图空中宫殿(Phimeanakas),原名金角山,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之一,位于吴哥城中巴云寺西北,巴普昂寺东北。空中宫殿最初是真腊国王罗因陀罗跋摩二世(Rājendravarman II )在位时( 941年-968年)在兴建王宫的同时,建造的湿婆庙,後为苏利耶跋摩一世改建成为须弥山式印度教寺庙。  
 
空中宫殿虽然名为宫殿,实际上并非王宫。王宫在空中宫殿东北约二百米处,因为是木建筑,现已不存。根据宋代、元代典籍记载,王宫极为壮丽,镶金墙壁,地铺银砖,王宫的大柱都雕刻佛像,国王的五香宝座镶嵌七色宝石。空中宫殿由三层长方形须弥台重叠成金字塔形,象徵须弥山,各层须弥台的四角,装饰著狮子或大象。须弥台由红土砖块垒成,第一层台基长约35米宽约28米高4.6米,第二层台基长约30米宽约23米高4.4米,第三层台基长约25米宽约19米高3.2,总高度16米。须弥山四边正中,各有陡峭的台阶连通上层。最高层的须弥台周边有一道现已不完整的画廊。空中宫殿顶层须弥台中央,原有金宝塔一座,现不存。1295年随元朝使团出访真腊国的周达观叙述,空中宫殿的金塔是国王的寝宫,国王每夜必到金塔中睡眠。民间传说,金塔内住著高棉人奉为神灵的九头蛇精,夜化女身,与国王同寝交媾,虽王后也不敢入内。二鼓方才出来与王后同寝。如蛇精一日不见,则国王死期将近,如国王一日不去,必定有灾祸降临。   

空中宫殿虽然不如吴哥窟保存完整和出名,但在仍然是高棉建筑艺术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吴哥寺的前身,它包含著吴哥窟建筑艺术中几项原素,须弥山,中心宝塔,画廊,庙门阁。   

须弥山:与吴哥寺是三层须弥山式寺庙相同,空中宫殿也是三层的须弥山式寺庙,不同点在於空中宫殿的吴哥城无处不在的九头蛇神须弥山范围小又陡峭得多。吴哥寺三层须弥台各有回廊,而空中宫殿的上下层须弥台之间, 没建立画廊的馀地,只有顶层建有画廊。後来苏耶跋摩二世将空中宫殿的须弥山发扬光大,大大地扩展各层须弥座台的面积,将顶层空中宫殿的回环画廊安放到每一层须弥台上因而成就了吴哥建筑艺术颠峰之作吴哥寺。   

吴哥建筑中画廊是吴个建筑艺术特征之一。在空中宫殿中,画廊第一次以一个包围须弥台基四周的回廊形式出现。画廊是单檐结构,也有廊顶但比较矮,吴哥寺的回廊则多加一层,成为高大的双重檐建筑,乃是空中宫殿画廊发扬光大的结果。   

空中宫殿的风格多方面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须弥山造型来自印度神话。真腊国人奉蛇神naga 为神灵,在吴哥城的入口大道和吴哥窟的大道上,处处可见多头蛇的造型。印度神话中毗湿奴令92尊阿修罗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苏吉(Vasuki)当绳索搅动乳海的故事,还刻划在吴哥寺的画廊上,足见古真腊受印度文化影响之深。高棉语中的“吴哥”来自梵文naga即蛇。空中宫殿虽没有多头蛇的造型,却留下国王与化为女身的蛇神夜夜共眠的传说。关於国王与蛇女共宿的传说也可追溯到印度神话。古印度普拉纳斯族的传说中,相传印度拔罗婆王朝的缔造者婆罗门斯坎达西司雅(Skandasisya)是蛇女之子。虽是传说但与中国古代“真龙天子”之说,异曲同工。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6-7 20:16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20:24:03 | 只看该作者
4,巴肯寺

目录


巴肯寺
巴肯寺简介
几何分布


巴肯寺
  (Phnom Bakheng)   
建造时代: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期 893年   
建造国王:耶输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889-910年   
建筑风格:巴肯寺式(Bakheng)   
供奉主神:湿婆(梵文:शिव,Shiva)   
出入方向:东门山路上、下

巴肯寺简介
  (Phnom Bakheng)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供奉湿婆的印度教寺庙。它是9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耶输跋摩一世建都吴哥後在巴肯山上建立的寺庙。巴肯山是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巴肯寺平面图制高点。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 Baray),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从巴肯山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吴哥窟。巴肯寺外有长650公尺,宽436公尺的长方形壕沟,可能是罗洛斯旧都建筑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筑上。巴肯山四周有壕沟围绕,象徵印度神话中环绕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的咸海,巴肯寺建立于平坦的山顶。庙山为陡峭的五级台基,正方形,高13米,底层长76米,逐层缩小到顶层长47米;陡峭的庙山象徵须弥山。庙山顶部的五座宝塔,象徵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台基四边中央,各有陡峭的五层石阶,每层十级,直通寺顶平台,每层石阶左右,守护着一对坐狮,有些石狮已破损,看不出狮子模样。


几何分布
  巴肯寺的109座宝塔,按严格的几何图案对称地布置:顶层的五座宝塔,一在正中,四角各一,如五点梅花;庙山的每一层正方形台基的四角,安置角塔,共20座角塔;四道五层阶梯的每一道每一层,各有一对宝塔伺立左右,共有阶梯宝塔40座;另有44座宝塔环立庙山四周。14世纪初元代航海家汪大渊访问真腊时称巴肯寺为“百塔洲”,当时的百余座塔还是金塔。今日不少宝塔已经残缺不全。巴肯山寺遗迹  巴肯寺:建在巴肯山顶,体现了当时高棉人对山的崇拜。这座象征着整个宇宙的建筑,设计上充满了象征符号:   

7层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层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   

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层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个月相的108天;   

33塔:从每一面的中轴线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须弥山上的33位神祇。   

巴肯寺正对罗鲁斯建筑群,它建造在吴哥古都附近的一座孤立的山上。位于吴哥城外南面,原为都城的中心,台基为金字塔式的五层,各层有塔,层层而上,极为壮观。在山顶可以俯瞰吴哥窟全景、吴哥古都和周围的景点,是看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地点。


5,巴普昂寺

简介
  巴普昂寺( Baphuon)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之一,位于吴哥城内,巴云寺西北。  

 巴普昂寺是11世纪中叶真腊国王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 建立的献给印度教湿婆神的国寺。

建筑布局
  巴普昂寺是一座须弥山寺,由三层须弥台构成,底层须弥台东西方向长120米,南北方向长100米。三层须弥台基总高度为34米。

古往今来
  宋代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著于1225年的《诸蕃志》真腊条记载:“西南1889年法国画家作巴普昂寺原貌构想图隅铜台上列 铜塔二十有四,镇以八铜象”。所指的铜台就是巴普昂寺。1296年至1297年元朝周达观奉命随使团前往真腊。回国著《真腊风土记》。周达观在书中写道“金塔之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其北一里许国主之庐也”。金塔指巴云寺塔。铜塔指当时巴普昂寺中心的铜塔,原先的24座铜塔,23座已不知去向。巴云寺中心塔高45米,巴普昂铜塔应高50米,今也不存。15世纪后期,巴普昂寺改为佛寺,在第二层台基西边修建了一尊个70多米长9米高的卧佛,铜塔可能因此被拆除。巴普昂台基原建立在沙土上,由于它体积庞大,在建立卧佛时可能已经大部分坍塌了。   
到20世纪,巴普昂寺已大半坍塌。1960年开始的修复工程又遭逢红色高棉上台,而告中断,记录著石头位置的纪录也遗失无踪。自1995年开始,由一组法国考古家为首的考古队又开始修复工作,截至2005年,工作仍然则继续。2006年5月巴普昂寺遗址部分开放,但修复工作可能还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工。


6,豆蔻寺

 豆蔻寺(Prasat Kravan)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的一座印度教寺庙,现代名字为“Cardamon Sanctuary”,位于皇家浴池(Srah Srang) 之南。豆蔻寺建于921年,19世纪由法国人重建。主塔壁上的浮雕,描绘印度神话中毗湿奴骑大鹏金翅鸟(Garuda),西塔壁上浮雕描绘毗湿奴的神妃吉祥天。

地理位置

豆蔻寺在小吴哥(Angkor Wat)和斑蒂喀黛(Banteay Kdei)、皇家浴池(Srah Srang)之间的路旁。

建筑特色
1.特有的红砖浅浮雕(Bas-reliefs)   
2.特有的五座砖塔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开   
3.后来修复时新增的砖块会标以“CA”的符号,为“Conservation Angkor”的缩写。

景点看点
  浮雕:巨幅毗湿奴和他的妻子拉克什米雕像;毗湿奴变作侏儒与魔王战斗拯救世界的宗教故事浮雕。

小贴士
  走大圈时可按逆时针方向先到豆蔻寺,既能避开大批人流,光线也适合拍照

7,茶胶寺

景点信息
  中文名:茶胶寺   又名:达高神寺   英文名:Ta Keo   地理位置:通王城胜利门以东300米。   建造年代:10世纪末-11世纪初。   所属宗教:印度教。   供奉:湿婆。   修建状况:未完成  建筑风格:Khleang风格


景点简介
  茶胶寺茶胶寺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一座金刚宝座塔式庙宇,位于吴哥城东、塔布茏寺西北。1000年闍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兴建,但半途而废。茶胶寺遗迹可见祭坛上的五座密檐式方塔,是高棉的第一座全砂岩石建筑,坚硬的长条青石,整齐的堆积在三层平台上,为扇山金字塔结构,五座莲花塔底层平台长120米、宽100米,中央塔高50米。   
荼胶寺并没有经过很多装饰,这让它在装修精美的柬埔寨建筑作品中夺目而出。但也正是它的简洁建筑风格让它享有一定的建筑地位,它的蓝图显示了人类精神和欣赏品味的发展。

  登上茶胶寺的顶端,四周可见郁郁葱葱的绿色树林,还能俯瞰吴哥城全貌。

历史背景
  茶胶寺一景茶胶寺原本是闍耶跋摩五世为自己兴建的葬庙。但是他在位时期,很多寺庙都没有完工。茶胶寺便是其中之一,在做到装饰工序的时间停工。作为一座为完成的建筑,茶胶寺记录了吴哥建筑的建造工艺:先用石块筑起整座建筑,再在墙壁表面雕刻佛像、浮雕。   这座寺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还未完工,至于未完工的原因还未查明。如建完的话,茶胶寺无疑是吴哥窟建筑群中最美好的一座寺庙。这座寺高达 22 米(72 英尺),气势惊人。茶胶寺是第一座全部由沙岩建成的寺庙,因而是柬埔寨建筑历史上的里程碑。巨大的石头被切割成正常的尺寸,加以叠加。茶胶寺没有精致的装修,设计简单,与其他寺庙有很大的区别。
  此寺建造过程中跨越两个王朝,因此四面门中仅有东面大门有雕刻,旅客在此处可轻松了解到所有吴哥窟遗址群的建筑都是先将石头堆积再行雕刻,证明当时建筑技术为“先堆后雕

建筑布局
  茶胶寺的版图呈方形,五座石塔像骰子上的五点一样排列在顶台上,高12 米(39 英尺),下面是三层叠塔。茶胶寺象征着须弥山。基底建得非常精细。寺庙有两层围墙,四个方向都有入口石塔。东入口石塔的石柱上有一段碑文。叠塔的底下两层形成两个庭院的底座。一个庭院由墙包围,而另一个则由长廊环绕,长廊很窄,不行供行人行走。   
茶胶寺的东入口有一条通道,这条通道架在护城河上,两边有石狮和作为分界线石头。外墙的入口石塔由沙岩建成,有一座中央石塔及三条小道。东墙的里外两侧都有一间长厅,很可能作为朝圣者的休息处。前面有一个带石柱的拱门。   
第二层平台有铺彻好的红土地基,上面是四座沙岩入口石塔,四边各一座。周围是一条沙岩长廊,长廊上开有窗户,光线可以照到里面。长廊完全包围着这层平台,四边都有开口。东边有两间长厅,造型与第一层的其他长厅相同,还有两间朝西的藏经阁。
 中央区域顶层呈方形,建造在叠塔基底上,各边都有石阶。顶层的大部分区域都被五座石塔占据,石塔朝四个正方向开口,均未建完。中央圣所占据了寺庙的大部分版面,圣所比其他石塔都高,拱门和三角墙更是增加了它的重要性。中央石塔的内部未经装饰。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20:29:16 | 只看该作者
吴哥窟
6#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2:35:38 | 只看该作者
吴哥窟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6-8 12:38 编辑 ]

1.jpg (85.16 KB, 下载次数: 76)

1.jpg

2.jpg (154.47 KB, 下载次数: 72)

2.jpg

3.jpg (33.06 KB, 下载次数: 69)

3.jpg

4.jpg (31.21 KB, 下载次数: 77)

4.jpg

5.jpg (96.28 KB, 下载次数: 85)

5.jpg

6.jpg (88.9 KB, 下载次数: 85)

6.jpg

7.jpg (45.42 KB, 下载次数: 79)

7.jpg

8.jpg (168.92 KB, 下载次数: 252)

8.jpg

9.jpg (60.87 KB, 下载次数: 70)

9.jpg

0.jpg (88.33 KB, 下载次数: 87)

0.jpg
7#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2:40:30 | 只看该作者
吴哥窟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6-8 12:42 编辑 ]

11.jpg (109.2 KB, 下载次数: 71)

11.jpg

12.jpg (70.47 KB, 下载次数: 71)

12.jpg

13.jpg (51 KB, 下载次数: 85)

13.jpg

14.jpg (92.22 KB, 下载次数: 79)

14.jpg

15.jpg (52.55 KB, 下载次数: 69)

15.jpg

16.jpg (48.91 KB, 下载次数: 95)

16.jpg

17.jpg (153.91 KB, 下载次数: 86)

17.jpg

18.jpg (196.98 KB, 下载次数: 90)

18.jpg

19.jpg (114.06 KB, 下载次数: 72)

19.jpg

20.jpg (70.11 KB, 下载次数: 91)

20.jpg
8#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2:45:39 | 只看该作者
吴哥窟

21.jpg (48.44 KB, 下载次数: 70)

21.jpg

22.jpg (229.32 KB, 下载次数: 106)

22.jpg

23.jpg (21.7 KB, 下载次数: 73)

23.jpg

24.jpg (46.15 KB, 下载次数: 94)

24.jpg

25.jpg (161.67 KB, 下载次数: 66)

25.jpg

26.jpg (69.2 KB, 下载次数: 84)

26.jpg

27.jpg (31.53 KB, 下载次数: 75)

27.jpg

28.jpg (31.83 KB, 下载次数: 79)

28.jpg

29.jpg (63.21 KB, 下载次数: 74)

29.jpg

30.jpg (78.06 KB, 下载次数: 76)

3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5 09:02 , Processed in 0.118888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