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印度:聆听大漠里的古老唱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5 20:1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冷峻而单调:黄色、黄色,永远是灼热的黄色。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如此壮阔而苍茫的画面曾一度定义了沙漠的景象,并深深地定格在自己的脑海。

  后来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面对着凄艳寂寥的大沙漠,三毛几乎不能自已,面对着残阳如血,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转化为一片诗意的苍凉。心情随着文字起伏,沙漠不再荒芜和无情,反而愈发鲜活而灵动。终于,爱上了沙漠的狂暴与沉静,爱上了沙漠美丽的星空。于是,幻想着某一日抛却纷繁,如那个女人般毅然决然地放逐自己,奔向属于自己的一片广漠,遥望远处的绿洲,浩瀚而飘渺,只求平淡且简单。

  “简单只是表象”,有人这样纠正我。

  沙漠是多变的,置身于沙漠腹地举目四望,一望无际的沙漠仿佛是烟波浩渺的大海,此时此地的水波粼粼、波涛起伏,甚至是巨浪滔天,被一夜风拂过,便又缔造出了新的更加奇妙的景色来。变幻不仅于此,在西澳南博格国家公园看沙漠中的尖峰石阵,在埃及的白色沙漠看繁星点点,在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看鲜花盛开,甚至在纳米比亚的纳米布沙漠看千年植物和独一无二的“沙漠象”。自然力量塑造下的独特景观和新奇体验颠覆了沙漠在人们心中单一的形象。

  而另一方面,在人工的雕琢下沙漠也被赋予了更多鲜活的气息,等待着人们的追逐和探寻。也门一个叫希巴姆的小城在198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小城既有护城墙,又有瞭望塔,在城门后有 500 多幢紧密相连的泥房子。以当年的技术,要在荒漠中建成 5到11层高的楼房,并非易事,而且每层还有两个公寓,它因此成为世上最早出现的摩天大厦。游走城间,今天的泥屋仍然充满活力,充斥着待售的玲琅满目的小商品。

  离开古城,转身去迪拜的沙漠酒店享受现代版的人间天堂。迪拜,是一座沙漠中的年轻城市,繁华、奢侈,却又充满吸引力。这里有号称世界上第一座七星级的超豪华“帆船酒店”;也有就地取材,用黄沙堆起的阿拉伯传统酒店。于是,有人说, “有两个地方的酒店你不能错过,一是拉斯维加斯,另一个就是迪拜。”想像自己身处沙漠之中,舒服地泡在酒店的泳池内,喝着香槟,观赏沙漠中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慵懒时光就这样如细沙流过……怪不得有朋友告诉我,在迪拜每年天气好的时节都会有一些当地人全家出动赶往沙漠,选一家酒店住下,或是搭一处帐篷,只为体会沙漠中的闲适安逸。

  静有情趣,动亦惹人。在卡塔尔沙漠观一场激烈的沙漠拉力赛,黄沙翻飞、惊心动魄;在埃及沙漠体会一次惊险刺激的冲沙,随跌宕起伏而疯狂迷醉;抑或是骑着骆驼在澳洲荒原沙漠中漫游,看夕阳下乌鲁鲁渐迷双眼;或者干脆穿上浴袍,品味了香槟之后,享受一次独具魅力的非洲沙漠SPA ,配合背上杏仁味道的按摩油,眼前金黄色的平原仿似一幅油画,不时,成群的非洲跳羚跃过……沙漠之味,足矣。  



  聆听大漠里的古老唱诵

  在我的印象中,印度有燥热的气候、神圣的恒河、古老的庙宇、另类的苦行僧们,几乎与沙漠没有关系。

  几次去印度,都能听到一些来自欧美的朋友提到拉贾斯坦,说那里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印度其他地区有些文化差异。但是,真正来到印度西部才发现,这可是处在印度的塔尔沙漠环境中,尽管这片沙漠属于世界上最小的沙漠带,而且这种普通的土沙漠连沙丘的特征都不明显,但真正来到此地完全能够感受到缺乏水源的干旱状态,大面积稀疏的植被给人几分苍凉感。

  就在这样的大漠中,世代生存着一个很小的部族,为捍卫自己的历史文化,传承自己的民间艺术,在生存面临威胁的境况下,仍然用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代价,坚守信念,竭尽全力地传播即将逝去的民间音乐和古老的唱诵。他们便是印度西部大漠中的波帕(Bopa)人。

  第一次见到波帕人,是在印度西部的拉贾斯坦邦境内的普什卡,这一带有一片空旷的大漠地,当时正狂风卷着沙砾,在昏天黑地的沙土包裹中,我隐约看见两个眯着双眼、浑身灰土的波帕男人站在我面前,也许没有接触过中国女人,他们显得格外拘谨。两人身材中等,面容略显沧桑,表情凝重,言语低沉,一副朴实厚道的样子。

  从他们的外表看去,无论如何也与艺术家沾不上边,更多的是贫穷和破落。

  据带我去的意大利人阿德瑞阿诺介绍,两位是民间艺术家Hemaram和Pabu,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波帕人家族,他们的家族隶属于印度的Varna Shrama Dharma,两人的父亲都是波帕人著名的民间音乐家。特别是早年的Hemaram家族,还是Ravantar的演奏者和歌唱者的创始人。Hemaram的哥哥Ramlal弹奏民间音乐,嫂子Sita从事传统演唱的唱诵;而Hemaram的妻子、女儿也参与演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演奏和唱诵的组合。

  当我第一次听他们在旷野中边弹奏边唱诵时,简直被这原汁原味的唱诵震惊了,听得我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聆听他们富有感染力的唱诵,使我很快便喜欢上了波帕人。 



  45岁的Hemaram,有6个儿子,5个女儿,他们的生活如所有波帕人的生活一样,处在游走中,边游荡,边传艺,他们时常利用这种游走式的生活,传播他们的音乐和唱诵,这就是他们千百年传承的波帕人文化,他们的歌声,如同历史记载,用这种方式为一代又一代人传播文化,记载历史。然而,正如我感觉的一样,这些年,随着印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他们的生存也开始濒临危机,因为靠音乐唱诵谋生的波帕人,不会放牧,没学耕作,没有任何工业化的技能,“弹琴和唱诵都不能当饭吃,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饿肚子。”Hemaram说到一家老小的生存问题,表情更加凝重。emaram当年跟随爷爷、爸爸从制作手工琴,到唱诵,再把技能传给孩子,他可以算作贡献之大的部族文化传承人物。   

  而Babu的生活更艰难,他跟第一个妻子生了7个孩子,但由于他哥哥突然患病死亡,按照波帕人的风俗,弟弟要把哥哥的老婆娶进门,并共同抚养哥哥的孩子。于是,Babu不仅娶了哥哥的老婆,还把哥哥唯一的儿子抚养成人,这个叫Sojram的男孩,如今已经19岁,并也成了波帕人的民间艺人。自从Babu娶了Sojram的妈妈之后,又跟这个老婆生了6个孩子,于是,Babu家成了拥有两个老婆,14个孩子的庞大家庭,于是,吃饭便成了更大的难题。

  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断地游走着边弹奏边唱诵地传播波帕人的民间音乐。通常,家族的组合演唱都采取双声部,在每个乐章连接的段落采用被称为Call或者Recall的技法,这些乐曲都是从小父辈传输给他们的。

  父亲口传给儿子,母亲口传给女儿,再长的唱诵都没有文字记录,所有内容都被他们熟记在脑子里,一代代传诵着,也就将波帕人的文化延续下来了。他们唱诵的内容我虽不懂,但依然能令我聚精会神地聆听,每首歌的旋律好听极了,非常吸引人。  



  后来,我问他们究竟唱的是些什么内容,他们说:“这首《The Marriage Song》,是一曲结婚歌,大致意思是丈夫Bana,去了大城市斋普尔,买了各种结婚物品,其中有最好看的衣服和首饰,给了妻子Bani,记录的是这一过程的幸福时刻。”还有一首是拉贾斯坦人特别喜欢的姐弟歌,名叫《Morubai》,这首歌是描述死去的弟弟回到姐姐梦中的传说。

  不过,极为糟糕的是,现代印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过去一直资助传统音乐的人,都已经转而投资录制印度电影音乐了。因为在当今形势下,“钱”已经成为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东西,因此,这些民间传统音乐,正在被人们无情地遗弃,几乎越来越没人问津这些不入时且也赚不了钱的古老唱诵。

  “我们不知道哪天就会饿死,可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波帕人的艺术被毁灭。也不知道谁能帮助我们?”说到这些困惑,Hemaram落泪了,而我面对他沮丧的眼神,却不知该如何帮助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5 08:40 , Processed in 0.11233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