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1 20:05:04
|
只看该作者
1955年2月3日,周恩来在内部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立场是:台湾是属于中国的。”“不解放台湾,决不罢休。”我们的方针是:“只要美军撤退,台湾可以和平解放。我们要提出这样的响亮口号。”“这个口号什么时候公开提出,要看形势的发展”。 这是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在内部报告中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一次根本性转折。
3月5日,毛泽东在复电赫鲁晓夫时向其交底,他指出:“即使夺取马祖和金门的准备工作作好,是否就发起军事行动,也还要看当时美国军队在沿海岛屿地区的具体情况再定。”“美国想要我们答应不以武力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来交换沿海岛屿的撤退,从而在事实上承认美国对台湾的霸占,并在事实上造成‘两个中国’的形势。”“我们坚决不能同意”。“我们宁可让美国人在一个时期内事实上占领台湾而不去进攻台湾,但不能承认美国的占领合法化,不能放弃解放台湾的口号,不能承认两个中国”。 以上报告或电报表明: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只是选择一个适当时机的问题了。
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的授权,在亚非会议八国代表团团长 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中国人民和平解放北京、新疆、西藏就是范例。 这是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二、全面开展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
从1956年开始,毛泽东、周恩来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深化,突出表现在:明确表示愿意同蒋介石集团进行第三次合作,努力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提出的政策措施更加具体全面;从1958年开始,工作重点也由最初的“促进统一”发展为“防止独立、促进统一”并举。
(一)寻求接触,耐心争取实力派,努力促成国共和谈
寻求接触,争取实力派,努力促成国共和谈,是毛泽东、周恩来全面开展和平解放台湾工作中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
1956年1月,毛泽东审改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的《政治报告》稿时,对关于台湾问题的内容修改为:“我国政府一年来曾经再三指出:除了用战争方式解放台湾以外,还存在着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可能性。这样,我国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就有一种共同的爱国的责任, 这就是除了积极准备在必要的时候用战争方式解放台湾以外,努力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凡是愿意走和平解放台湾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们过去犯过多大罪过,中国人民都将宽大对待,不究既住。” 1月30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作《政治报告》时,正式宣布了较为系统的对台政策。他号召:“台湾同胞和一切从大陆上跑到台湾的人员,站到爱国主义旗帜下来,同祖国人民一起,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 这表明,中国政府对和平解放台湾问题已从一般号召转入寻求接触、耐心争取实力派的阶段。6月28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关于目前国际形势、我们外交政策和解放台湾问题》的讲话。他代表政府强调:“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他指出:“我愿意在这里再一次宣布,我们对于一切爱国的人们,不论他们参加爱国行列的先后,也不论他们过去犯了多大罪过,都本着‘爱国一家’的原则,采取既往不咎的态度,欢迎他们为和平解放台湾建立功勋,并且还将按照他们立功大小,给以应得的奖励和适当的安置。” 这天早晨,毛泽东在审定发言稿后批示:“此件很好。”
7月29日,经毛泽东审阅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平解放台湾工作的指示》对争取对象规定得更为明确,指出:目前对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争取台湾实力派及有代表性的人物方面。这就是通过各种线索,采取多样方法,争取以蒋氏父子、陈诚为首的台湾高级军政官员,以便使台湾将来整个归还祖国。”
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使得相互间的沟通与了解极为困难。为了促成与台湾当局的和谈,建立某种形式的沟通管道是必须的。这一时期里,主要是通过密使故旧传递信息。1956年3月16日,周恩来接见李济深的前卫士长、英国人马坤时说: “蒋介石是我们的老朋友,我们同他合作过两次”。既然我们主张和谈,“我们就不排除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赞成和谈”。蒋介石“还在台湾,枪也在他手里,他可以保持,主要的是使台湾归还祖国,成为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一件好事。如果他做了这件事,他就可以取得中国人民的谅解和尊重,而这件事也会像你所说的那样载入历史”。
7月中旬,周恩来先后3次同曹聚仁谈话。他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日战争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合作建设呢?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是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除了和谈信息的传递外,毛泽东、周恩来还通过外事活动,广泛宣传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与主张,以期对台湾当局形成和谈的外部压力。令人遗憾的是,1957年10月国民党八大拒绝了毛泽东、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建议。
(二)以炮击的方式,保持同台湾当局的接触
自从毛泽东、周恩来1955年初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来,海峡两岸虽然有一些消息的传递,但总的来说,和平攻势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际效果,台湾海峡平静局势有利于美国推行“划峡而治”。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1958年8月23日12时,炮击开始。
炮击金门的主要目的不是渡海作战,而是以炮击的方式,保持同台湾当局的接触,并传达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真诚愿望。10月6日,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金门战斗,属于惩罚性质。”“你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30年了,尚未结束,这是不好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台湾的朋友们,我们之间是有战火的,应当停止,并予熄灭。这就需要谈判。” 10月13日,毛泽东起草的彭德怀给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的命令,再度申明了炮击的目的:“在台湾国民党没有同我们举行和平谈判并且获得合理解决以前,内战存在。”台湾当局“不要和谈,打是免不了的。在你们采取现在这种顽固态度期间,我们是有自由权的,要打就打,要停就停。”
炮击金门还有激化美蒋矛盾的意图,即“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充分暴露美国政府“口惠而实不至”的本质。当美蒋海军组成联合舰队,试图为运输船进行护航、恢复金门海上补给线时,毛泽东命令:打蒋舰,不打美舰,如果美舰开火,没有命令不准还击。 蒋舰遭遇密集火力攻击时,美舰只顾掉头逃窜,弃蒋舰和运输船于不顾,由此引发了美蒋在金门弃守问题上的重大分歧。
金门炮击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行动,而是国内和国际政治斗争的表现。这一炮击行动断断续续进行到1978年中美建交后才停止。毛泽东、周恩来等正是通过这一炮击行动,保持同国民党的接触,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的内战仍在继续,借以宣示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三)实行“防止独立、促进统一”并举,继续坚持和平解放台湾炮击金门期间,美国多次向蒋介石施压,企图迫使国民党军队从金门、马祖撤退,制造“两个中国”。面对这个现实情况,毛泽东、周恩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将金、马留在台湾当局手中,更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和平解放台湾将是需要中国大陆长期坚持的方针,急不得;在无法短期内解决台湾问题的情况下,防止台湾独立成为当务之急。
1958年10月3日晚上,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进一步明确继续“让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他说:我们同蒋介石有共同点,都反对“两个中国”。让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这样做的好处是:金、马离大陆很近,我们可以通过这里同国民党保持接触,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打炮,什么时候需要紧张一点就把绞索拉紧一点,什么时候需要缓和一下就把绞索放松一下,不死不活地吊在那里,可以作为对付美国人的一个手段。最后,他说:方针已定,还是打而不登,断而不死,让蒋军留在金、马。
毛泽东还看到:继续争取蒋介石,支持和巩固蒋介石的统治,是防止台湾独立的最好办法。为此,他破天荒地提出给予台湾“高度自治”的权限,即允许保留军队,保留原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权力架构。1958年10月13日,毛泽东在会见曹聚仁时明确表示:“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马的方针。”“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都可由蒋管。”“美国要压蒋,要以金、马换台、澎,我们不干,让‘蒋委员长’多守几年。”“我们的方针是孤立美国。”“他的军队可以保存,我们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 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会见外国友人、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还向蒋介石进一步发出了中国大陆不首先动武的信息。他说:“我知道,我也同意。我们不要同美国用战争解决问题。同蒋介石就不同了。但是如果他不用武力,我们也不用武力。” 1961年6月13日,毛泽东会见印尼总统苏加诺时说:“如果台湾归还中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中国,那末台湾的社会制度问题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思想。当然,这时还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的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