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1 20:46:06
|
只看该作者
土楼人家婚丧喜庆
婚姻
土楼客家人的男婚女配,在封建社会全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婚后,家庭实行夫权制,即丈夫为家长,主宰全家。夫妻的分工,一般夫主外,妻主内。男人则负责强度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劳动,对外负责与各方面的联系,妇女则负责大量家务及田间劳动。因此,土楼客家的妇女和其他客家地区的妇女一样没有缠足的习俗,都是天足,具有勤俭持家、刻苦守业的本色。
土楼客家人沿袭至今的婚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中原一带的“六礼”遗风,即男女成婚必须经过经下6个程序:议婚(即经双方家长的同意),纳吉(即相亲,男家以饰物、银币送给女家,女方在家人和媒人陪同下到男家察看,俗称查家,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纳征(双方订立婚约,即结合同),请期(即送日子),担席(婚嫁的前一天,男家派人把猪肉、牛肉、鱼、面、粉干等礼品挑到女家去迎亲,新郎本人不去,还随带喇叭班前往女家),出阁(婚嫁之日,新娘在多名陪嫁女子的陪同下,随带嫁妆,坐着轿子到男家,俗称入门)。富裕人家的送嫁队伍长达数十米。
新娘出嫁前一天,由父亲带到祠堂去向祖宗拜别,回到家再拜天神、门神,然后父母办酒席饯别女儿。出阁那一天,父母着送一条“扎腰带”和一包用大米碾成的粉,还有鸡心,鸡肝(寓意惜你惜心肝)给女儿。时辰一到,由父亲扶着其上轿。新娘要大声哭别亲属,俗称“哭好命”,一家人把新娘送到门口,在哭声和鞭炮声中目送新娘远去。
迎亲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拖青”人,拖一根长长的连根带着枝叶的竹子,竹头部用红带子挂着一块猪肉,寓意“食禄”,接着是两顶分别坐着新娘的小胞弟或小堂弟的“打灯轿”,他们各提一盏点着的船灯,表示祝愿新娘周年生贵子,后面是新娘的花轿,轿两面跟着媒人和陪嫁的女子,轿后面是挑“回席”的把头一天男家送来的食物每样留下一点,让新娘带到男家去。寓意“吉祥”、“有余”。新娘一到男家大门口,暂时停下。时辰一到,头戴礼帽、身穿长衫、肩披红绸带、手执纸扇的新郎来到轿子前扶新娘下轿、入门。此时,鞭炮、鼓乐齐鸣,新娘一踏进门槛,就把红枣、花生、糖果撒满门厅,让孩子们去抢。寓意进门后早生贵子、夫妻甜甜蜜蜜。
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做寿
在数以万计的客家土楼楹联中,不乏“福寿康宁”、“人寿年丰”之类的吉祥语。土楼客家人传统的习俗,一般对常年的生日都不怎么当一回事,即使有“过生日”的,也只是象征性的煮一碗面条吃一吃,谓之吃长寿面,并且对外一点也不声张。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做寿,是要认真操办的,实际上是举行祝寿仪式。旧时,60岁虚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上了寿的老人,才可以举行祝寿仪式,未满虚岁60岁死去的人,被称为“夭寿”,按照土楼客家的的传统习俗人,“男做齐头,女做一”,即男人虚岁60,70,80……女人则要虚岁61,71,81……才能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这一习俗沿袭至今。虚岁40、41睦上绝对不能祝寿的,因为“四”与“死”谐音,通常被认为不吉利。
祝寿活动不论隆重与否,凡亲友送来的寿仪,面条是绝对不能少的,因为面条我、象征长寿,吉利,而主家则在亲友离开时必定以一束萱丝作为回礼,寓意彼此的亲密关系像萱丝一样根本,坚固。
葬礼
“人死归土,入土为安”这是封建时代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土楼客家人也不例外。旧时,死者的遗体一律被装进棺材土葬,即使是客死他乡,也要不远千里,百里被运回故乡安葬,亲属们为其立碑,筑坟。所以一般上了一定的年龄的人,在生前就要早早的准备好棺材,还有不少的海外侨胞,出于对故乡的眷恋,晚年便回乡居住,“落叶归根”以求百年之后有个安身之处。
办理葬事男女有别,张贴的布告,男死称为“正寝”用青纸书写,女死称为“内寝”用黄纸书写,寓意“天青地黄”终年60岁(虚岁)以上的谓之为“享寿”未满60岁的谓之为“享年”用后裔者用黑漆的棺材,享寿70岁(虚岁)用红漆棺材。妇女如果在分娩40天内死亡,出殡时主家要沿途牵线,一直牵到坟地,表示防止“落月鬼作祟”。
由于受到儒家“死则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影响,土楼客家人治丧颇讲究礼节,其基本程序为“妆、追、葬、祭”。
土楼服饰文化
民国版《永定县志礼俗志载》:永定人“衣以布素为尚,轻裘细葛仅见焉。……今则富商大贾旅居外省,多效服呢、羽……若乡居之民仍守朴素,妇女之衣屡洗屡补,服之无数。”永定客家成年人的服装基本上以兰,,靛青和黑色为主色调。这种颜色耐脏耐洗而又不张扬,这是客家人长年劳作,出入山野田园的最好选择,也是客家人外柔内刚,勤劳节俭的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
孩童时代
婴儿呱呱落地开始,接生婆就把婴儿妈妈事先准备好的“和尚衫”和“屎裙子”穿上,待满月时穿上“满月衫”,四个月才给幼儿穿上“破胸衫”,及“开档裤”,男女通用。待六七岁以后才换上男女有别的衣衫和“塞腹裤”。
青壮年时期
男人的上衣是“破胸衫”和“大裾衫”两种,前者又叫对襟衫,左右对襟,胸间破开缀边,早先以布纽为多,以后又有骨纽、金属纽;后者衣襟开右边,布纽扣襟。两种男衫都有长短之分,多用蓝和黑灰色布料缝制。
女衫,有长短之分,长的大都是“大裾衫”,衣襟开右边,布制纽扣;短衫右胸纽扣一副单纽或双纽,右腋下至胯部,纽扣四副。襟口和前后下摆均饰以栏杆花边,下摆遮过膝盖。衫色喜有大红、大蓝、大绿等鲜色。衫料平常人多用棉布,极少数富家才用呢、绒、绸等。裤,男女基本一样,只不过规格有大小,有折裤头裤和无裤头的缩带裤两种。也有长短之分。20世纪50年代初期,女装凤尾裙又称折叠裙和桶裤在一些集镇上流行,大都由棉布制成,也有少数用绸缎料,裙长多至小腿,甚至可以遮盖脚面。
老年时期
老年人的穿着与青年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有条件者加以添置棉袄、马甲、旗袍之类的,棉袄是为了御严冬腊月之寒,有长短之分,式样也如上对襟和大襟。前者多用金属纽、牛角纽;后者多用布纽扣;马甲,又称坎肩、褂子,形式多样,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夹心棉絮的叫棉甲子,内附羊皮的皮甲子,都是男女通用;旗袍,主要是富裕人家或有身份女子所穿,大都用绸缎、毛皮作料。制作方法和式样与前述相同,不过加工精细,用料昂贵。男的也有制袍穿着,多为大襟右开,高领阔袖,长及踝脚,有单有夹,夹分面和里,袍面用好料,袍里为一般素色布料。袍是正式服装,外出或应酬场合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