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医学应用滞后 亟需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8 13:1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医学应用滞后 亟需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日期: 2009-09-28  


  美国丹佛大学的一座大楼里,来自该校医学院、工学院等50多个部门的200余位不同领域科学家正在从事一项名为“B2B”的医学研究。这种与电子商务同名的新兴医学研究模式怀揣着一个美好愿望:在实验室与病床之间辟一条“绿色通道”,缩短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和距离。   



  在这场争相跨越“死亡之谷”的科学竞赛中,以生命科学研究见长的中国显得有些落后了。在日前由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我国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医学领域的院士、专家们对此心情急迫。



  2000篇论文凸现巨大的应用鸿沟



  实验室到病床的距离有多远?不妨听听干细胞研究的“现身说法”:我国每年发表干细胞的相关论文超过2000篇,但临床上至今没有成熟的干细胞分离、提纯和扩增平台,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甚至无法回答“移植”这一动作究竟该由研究员还是医生来完成。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已申请的干细胞专利多达2000多项,而目前除了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之外,尚无第二种以细胞治疗作为常规手段的疾病疗法。



  “显然,2000篇论文和2000多项专利的背后,留下的是巨大的应用鸿沟。”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认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脱节直接导致了转化效率的低下。他以自己从事的再生医学为例说,尽管全球组织工程投资已逾百亿美元,但人造皮肤、人造软骨等人造组织在实际治疗中不过是个“小点缀”。2005年,我国组织工程领域共申请国内外专利152项,直到2007年,才诞生了人造皮肤这一种组织工程产品。



  转化效率不高,不仅在于速度,也在于质量。戴尅戎说,由于转化研究的缺位,干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正面临缺乏规范,甚至被滥用的危险。比如,国外有医生曾为一名患大脑血管疾病的以色列男孩进行了两次干细胞移植,然而手术后不久,男孩脑内的移植部位竟长出了脑瘤。此外,鉴于大批医学研究尚未形成从技术到市场的有效循环,钱往哪里投,有时只能是“雾里看花”。



  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势在必行



  治病救人的医学研究如何跨越应用鸿沟?1992年,美国《科学》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简称B2B)”的概念。1996年,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第一次出现了“转化医学”这个新名词。目前,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建立的生命科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已能检索到630多篇以“转化研究”或“转化医学”为标题的论文,提及“转化医学”概念的文章更是多达6.5万篇。



  “准确地说,转化医学应该是B2B2B,即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回到实验室。”戴尅戎说,转化医学的研究过程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良性循环。这一理念一经提出,立即在各国医学研究界泛起阵阵涟漪。短短两三年,美国已有38所大学和医学院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或临床转化科学中心,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正以每年5亿美元的资助力度推进转化医学研究。



  相比之下,转化医学在中国进展缓慢,真正意义的转化型医学研究中心在国内还是空白。除了鼓励现有医生与科学家的交流沟通之外,中科院院士张友尚认为,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十分必要。他建议,在相关研究生教育中,尝试由一位医生与一位科学家作为未来医学科学家的共同导师,增加医学与生物学、物理学、机械学、材料学等领域的学科交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2-24 16:02 , Processed in 0.163046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