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作品真的已成“鸡肋”? 语文教材变化引热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4 10:2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08月14日
        日前,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与反对者各持己见,一时间炒得沸反盈天。


  几年前语文教材中收入金庸、余华等人作品时,外界对于鲁迅作品是否越来越被忽视就曾有过激烈的争论。相关教材的编委们也曾异口同声地强调,“金庸替换鲁迅”的说法不真实。

  “梁实秋上鲁迅下”是时代变化么?

  日前,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等进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则由原来的5篇减少为3篇,这一“大变脸”引发了各界热议。

  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今年8月1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中国各地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鲁迅“鸡肋说”、“压抑说”、“晦涩说”、“痛苦说”和“横眉冷对老头说”等等炸开了锅。奋战在中国语文教育前线的语文老师们带来了各地学生的感受和意见。

  “挺梁派”说

  在某知名门户网站上,有网友表示,梁实秋先生的文才毋庸置疑,仅仅因为一些所谓的“政治不正确”就被长期拒之于教材门外,实在荒唐。据《文汇报》报道,一些语文教研员对梁实秋作品的入选更感欣喜。他们认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意味深长,真挚地表达了梁实秋对师长的崇敬感情。

  “挺鲁派”说

  在鲁迅作品支持者的眼里,鲁迅是中国人的“思想导师”、“民族魂”、“民族脊梁”、“文学宗师”等。有网友说:“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

  据《文汇报》报道,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铁仙认为,鲁迅的文章并不全是生涩难懂的,一些诗歌、散文照样很生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风筝》等等,其实孩子们是能接受和喜爱这样的文章的。“鲁迅精神不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大可以选一些孩子能读懂的文章,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

  声音:

  温儒敏(人教版“新课改”语文教材执行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以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新课改”教材中梁实秋和鲁迅的对比,本身是非常无谓的。人教版课本所选梁实秋的文章,主要是讲他的老师梁启超的,所选文本的意义更大于作者本身的意义。鲁迅作品有些很艰涩,比较难读,且语言文白夹杂,带有那个时代的明显特征。即便鲁迅在文学史上地位重要,但其作品的分量确实不必要在教材中放得那么重。全国发行有5套语文教材,人教版只是其中一套。在教材改进调整过程中,这样的变化太正常了,不必过于较真。(来源:《文汇报》)

  周令飞(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委员)

  目前鲁迅选入中小学的文章多达20篇以上,堪称被教科书引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但许多篇目的选择和教法值得商榷。“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学习那些生涩难懂的文章。就连鲁迅先生身前自己也曾说过:“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如果一开始就接触那些革命性的文章,很可能引起现在孩子的反感,相反的就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鲁迅作品了,首先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部分学生疏远鲁迅,主要是因为时代的隔膜,鲁迅先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种种黑暗势力作斗争;今天的时代则较为宽松和谐。因此,青年人可能无法体会先生作品中的价值。面对鲁迅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们是无法回避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来源:《钱江晚报》)焦点问题外,教材的几大变化

  除了以上争论的焦点以外,纵观近年来语文教材中的变化,比较显著的特点可以作归如下归纳:

  第一、外国作品选编更多关注人物的命运,选文主要涉及西方发达国家,数量最多的是成长励志或人格塑造类文章,关于外国科学家、艺术家的文章有所增多,反映国外人文景观的文章也有不少。


  第二、各地的语文课本适当增加了地方特色或地方人物篇目,如关于“辽宁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通讯被节选入辽宁省2006年秋季开始的普通高中新语文教材中。

  第三、具有影响力的通俗作品进入语文教材。如,人教社2005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读本首次选入武侠小说《卧虎藏龙》和《天龙八部》的节选。

  第四、经济意识进入教材。如,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

  第五、不再刻意回避爱情表白。如,新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增选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节选,保留了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山歌等。

  第六、老篇目相继退出一些地方语文课本,如贺敬之的《回延安》和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等。还有朱自清的《背影》、夏衍的《包身工》以及《狼牙山五壮士》等也被挤出了一些地方语文教材。

  第七、环境内容增加。在新教材中,环境意识、生态观念等思想在语文课本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如,在200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中就有《桂林山水》、《林海》、《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和《鹿和狼的故事》等多篇涉及生态环境的内容。

  第八、更加贴近生活。普通人越来越多成为课文的主人公。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生命的药方》和《中彩那天》等等,令孩子们读来感到亲切。

  背景知识:

  55年前,中国专门成立“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长叶圣陶先生特邀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做兼职副总编辑,主管汉语教材的编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迫解散,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也暂时告一段落。这时候各省、市开始自编教材,全国的语文教科书都陷入一片混乱。直至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政府决定编一套全国通用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开始“一统天下”。此后,中国的中学生们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一统天下”的语文教育。

  新世纪之初,国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以人为本”精神下,语文课本选材注重人性化、科学化和国际化。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再次修订出炉。教材的编纂被放开,语文教材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发展为各地版本教材“群雄并举”,有的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也选择使用不同的版本。在国家审定通过的各版教材中,尤其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量较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18 08:52 , Processed in 0.194128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