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7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华侨华人用新方式回报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8 12:2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7月28日
      近年来,新一代的华侨华人乘着祖(籍)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回归故里,他们不仅投资兴业,支援祖(籍)国建设,更带来了科技和文化的新思维,为祖(籍)国的发展贡献一份独特力量。

  从海外学成归来奉献智力,到参加“为国服务志愿团”造福故土;从带来环保等新项目“发光发热”,到助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他们在实现自我创业、发展的同时,也在用一种崭新的方式回报祖(籍)国。

  引发科技领域新思维——

  “海归”注入新鲜血液

  “我能回来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我一直在追求为祖国做事的幸福感。”作为“百人计划”学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加速器分会副主任高杰,曾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工作近16年,自2004年底回国至今,感慨良多。

  “我们海外归来的人才之中,既有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和精英,也有跨国公司和大银行的企业家,都处在新技术和新经济的最前沿。”高杰谈及新华侨华人中高科技人才做出的新贡献时说,“归来的科技领军人物,在提升国家科技水平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等各领域会因为海外人才的流入而普遍受惠。这些顶尖人才正在发出自己的独特声音。”

  他认为,海外人才相当于一个“人力资源库”、“科学思想库”,这批新华侨华人不仅是高新技术的使用者、传播者,更是新理念、新思维的宣传者,在提高中国各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今,他们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而且用智力带来了科技领域的新思维,成为科技开拓创新的崭新动力。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回国的留学人员已达32.73万人,大部分分布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经济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科技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新归侨,掌握先进技术,熟悉东西方文化,与海外社会和高新技术专业社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凭借着自身优势,带来了来自国外各领域的全新思维,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促进经济领域新合作——

  归国服务“先锋”展身手

  高效的净化处理功能、可以连续运转15年以上、成本低、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不占用土地面积……这就是江鹰博士在去年“第八届海外侨界高新技术人才为国服务志愿团”活动中带来的极具技术优势的“污水处理系统”环保项目。

  “污水处理是一项社会工程,拥有先进的环保和能源技术的我们要成为为国服务的先锋。我希望用我的所学、所能,为中国的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江鹰博士还讲述了自己的研究项目及发展愿景。

  北京市侨联副主席林少迈表示,自2001年开始,中国侨联与北京市侨联、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为国服务志愿团”的活动。海外专家利用每年8月份的休假时间,带来各种科技项目与国内资源对接,开展合作。事实证明,不仅促进了海内外经济科技交流,也让立志归国发展、回报祖国的海外优秀学者和华商大展身手。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其中,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合作下,昌平区筹建了10000平方米的“留学回国人员玉龙创业基地”,吸引了10余个科技项目入住;得益于海外优秀学者掌握的最新科技成果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房山区促成了占地4000亩的“良乡美国工业园”项目。

  8年来,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的400余位海外侨界优秀学者,通过“为国服务志愿团”活动,携带了600余项科技项目前来交流并寻求合作,内容涉及环保、新材料、生物工程、医药、电子、化工等高新技术领域。

  “通过我们穿针引线,搭建海内外侨界交流平台,实现了海外和国内的信息沟通;由于知识和人才的流入,更带来经济资源效应,同时也让人才体现了自我价值,达到了双赢。”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部长陈桦对笔者说道。

  通过这些平台,许多海外学者选择了回国发展的道路,比如,在北京等地的一些开发区建立自己的公司、工厂或成立合资、合伙企业。有的学者被高校及科研单位聘为专家,更多的学者选择了往返于中国与侨居国之间,为促进祖(籍)国及侨居国之间的经济、科技交流奔波忙碌。

  作出国家管理新奉献——

  扮演侨界“智库”角色

  “让民营企业打头阵,继而国有企业跟进,给予适当支持,这是中国企业走进非洲,进行海外拓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南非粤港澳总商会会长、中国侨联海外委员王建旭激动地说。此次他以中国侨联首次聘任的海外委员身份,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日本华侨华人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会长关乃平自中国改革开放后东渡日本,出身教育世家的他对教育有着特殊的感情。“国家汉办也在海外推广孔子学院。那么,孔子学院的资源能否让海外华侨华人子女也共享?”谈到海外华文教育事业,他认为有一个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问题仍需探讨。

  从经济层面提出方案应对金融危机,到文化领域关注如何传播中华文化,从普遍关心国内的各项事业,到积极地利用人大、政协组织、侨代会等平台献计献策、参政议政,新华侨华人正逐步向侨界“智库”角色靠近。

  高杰也是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的委员,他表示,对于在改革开放每个节点都扮演重要角色的新华侨华人,除了在专职领域充分发挥出个人价值,还开始上升到影响国家决策的层面——用侨的身份和地位来建言献策。

  在海外,随着华侨华人的数量剧增,华侨华人新生代及改革开放后的移民逐渐成为海外华人社会的重要力量。教育文化程度高、经济科技实力强、参政议政意识强、报效桑梓愿望强的特点,在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群体中呈现出来。据统计,新一届全国人大有归侨代表35名,全国政协有侨联界委员30名,全国县以上各级人大有归侨侨眷代表1600多名,各级政协有侨联界委员7700多名,在参与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虽然新华侨华人生活、工作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但他们同有一颗中国心。饮水思源,他们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祖(籍)国。他们担当起了科技文化甚至是政治新思维的传播使者和积极推动者,用行动回报祖(籍)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2 19:00 , Processed in 0.322557 second(s), 3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