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9-7-16 12:06:26
|
只看该作者
赵沁平:征集科学难题是为了激励年轻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
赵沁平:征集科学难题是为了激励年轻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
发布时间:2007-11-20 14:16:28
“征集活动意义重大,难度也非常大,四单位联合工作要调动教育界和科技界思索、归纳未解决的科学难题,要激励年轻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要为科学文化建设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在“10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领导小组近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说。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联合征集10000个科学难题。目前,难题征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四部门为何联合征集万道科学难题,此举将给中国的科学界带来什么影响?
引导科学研究的方向
在1900年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的23个数学难题,引导了众多数学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对数学发展的影响和推动难以估量。我们国家在基础研究战略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是不是可以效仿这一做法?
这一设想最终在四部门的共同认可下实行了。对于此次四部门联合征集10000个科学难题的目的,征集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活动有三层意义:一是加强对科学研究的导向作用;二是激励我国科技人员,特别是包括广大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在内的青年科技人员勇于献身科学,攻克科学难题;三是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科学难题的解决是一步一步进行的,甚至是几十代人不断努力的结果。面对一个难题,虽然不一定能很快解决,但有最新的进展,就会提炼出很多理论和方法,这样一步一步往前推,从而引导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医药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说,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兴趣,有兴趣才能不断去探索、攀登,没有兴趣就会感到很枯燥。难题征集活动将起到引导作用,让年轻的科学家和学生有一个追求,对感兴趣的领域不断去攻坚。
此次活动是四单位联合开展,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意义重大而深远。“10000个科学难题”编委们一致表示,愿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中国科学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力投入,确保征集活动顺利进行。
让青少年敢于去“碰硬”
征集到的科学难题到底有何作用?征集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这些科学难题经专家评审后,将择优收录出书,一方面可以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员确定研究方向的重要参考,引导他们从低水平重复研究中走出来;另一方面可以给中小学生阅读,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投身科学的兴趣。
据介绍,难题主要集中在各学科至今未能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学科优先发展问题和前沿问题、国际研究热点问题,以及在学术上未获得广泛共识并存在一定争议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说:“征集活动将激励广大学生敢于碰硬题,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
征集活动化学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说,征集来的这些科学难题,对从事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生培养及这一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可以让大家了解这一学科领域存在哪些重大科学问题需要解决、已解决到何种程度、待解决科学问题的难点在何处。有了事先的了解和思考,研究人员常常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兴趣和科技实践,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产生“灵感”,领悟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引发、触动、联想等意想不到的作用。
他同时表示,这些难题的解决与诺贝尔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诺贝尔奖绝不会落在一个整体科技落后国家的某一个角落。国家的整体科研水平提高了,就有了产生诺贝尔奖的温床与土壤。征集来的难题虽然还不能机械地直接作为博士、硕士论文的直接选题,但是这些难题的解决和倡导,向难题发起进攻,可以使我们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进程中又前进一步。
征集过程比结果意义更大
“征集10000个科学难题的作用不仅仅是它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引导教育界、科技界的科研工作者来思考现今的科学问题,不断积累和沉淀,潜心做学问,板凳甘坐十年冷。”具体组织实施难题征集活动的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朱小萍说。
据了解,此次征集活动采取分学科征集、整理的方式,计划在2007年至2010年间完成。2007年先启动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三个学科领域,每个领域征集1000个左右难题,征集的难题出版不强求数量,而以质量为标准,成熟一本推出一本。
据朱小萍介绍,专家指导委员会几乎都由院士组成,编委会的委员都是活跃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统领各个学科领域的负责人等。涉及理工农医专业的400多所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的100多个研究所作为组织单位,将组织教师和科研人员把遇到的难题都提出来。“参与征集活动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必然会带动研究生们一起交流讨论,这个过程将激发他们对科学问题的探知和求索,激发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兴趣。因此,过程比结果意义更重大。”
据了解,为了保证质量和避免提出的问题重复,教育部科技委已经组织数理化三个领域的专家召开了多次座谈会,最后形成了先提骨干问题的共识。以编委会为核心来讨论,把大家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提出来后由对此问题研究最前沿的人来表述这个问题,再广泛征集。
同时,为了给提交问题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了避免问题重复,教育部专门建立了一个网站,把骨干问题挂在网上。网站也给一些热心提问题的社会人士提供了一个窗口,他们可以提交问题题目和简介,由编委会审议通过,再提交问题的具体内容。 (纪秀君 中国教育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