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剂师揭露中药行业的黑内幕
日期:2009-06-19 10:49
来源:生命时报
中药是典型的一分钱一分货,饮片质量不合格,会大大影响中药疗效,小到贻误病情,大到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买水果蔬菜我们担心有农药,挑海鲜干货害怕以次充好,可你想过中药也会有假冒伪劣问题吗?
《生命时报》的记者近日了解到,某些中医小诊所和私立医院用假药、劣药、未经炮制过的中药材为患者煎药,严重影响了药效,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而相当一部分患者对此却一无所知。
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
在我国的《药品管理法》中,对于药品的生产与经营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第10条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在第17条的“释义”中规定,不得从不具备法定资格的药品经营企业和非法药品市场购进药品。那么,为何假药劣药仍充斥市场呢?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医院药房管理学会主任委员翟胜利指出,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对于中药市场的检查一年只有一次,把关不严让很多诊所和医院钻了空子。而在这方面,老百姓无法判断药材质量,没有任何防范力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局的一位工作人员称,目前还未发现以上现象,不过一旦发现线索,会严厉查处,患者也可向当地药监局举报。
此外,一些大型医院嫌中药房占地多、抓药脏、赚钱少,因此取消了中药房,让患者到其委托的药店去抓药,还有医院将中药房承包出去,这都为药的质量埋下了隐患。翟胜利说:“像北京的协和、同仁、安贞医院中药房,都相继从医院退出;北京医院、世纪坛医院下一步也将退出。医院不应以盈利为标准,置生者的健康于不顾。他呼吁,几千年的中医药是祖国的瑰宝,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20年,中医药就会自然完结,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中医药剂师揭露制假内幕
北京某家中医诊所的药剂师周师傅,在中药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先后在近20家中医诊所和医院的中药房干过。提起进药和煎药环节里的种种违法违规行为,他不禁一肚子的气。
周师傅说“首先是进药,国家规定要从正规的中药饮片厂进货,可就我所知,很多诊所甚至医院都从安国、亳州这样的药材集散地直接进货。”周师傅所说的河北省安国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我国最大的四个药材集散地中的两个。据他描绘,那里就像农贸市场一样,在一个大厅中,当地老百姓摆满了地摊,把自家种的药材拿出来卖。“遍地都是药贩子,还有大大小小没经过国家认证的饮片厂。有的诊所从这些饮片厂进货,有的索性直接通过药贩子从一些家庭作坊进货。”
像周师傅说的情况确实存在,北京一家饮片厂厂长告诉记者,这些家庭作坊打着卖药材的名义卖饮片。药材是未经加工的中药,而饮片是经过炮制、加工的中药材,只有后者才能直接用于煎制汤药。这些家庭作坊和正规厂家的区别就是,比如正规厂家的蒸制要用专用闷罐,以黄酒、蜜、盐等为辅料进行严格的配比;小作坊只是用家用的笼屉来蒸,辅料买的都是最便宜的劣质品,甚至有用工业盐和调料非法染色的。
周师傅说,炮制粗糙只是一方面
另外还有一种造假方法就是“加重”。像紫河车这样较贵的中药,正规的炮制方法应该是烘干、用花椒水泡,再用黄酒蒸,一公斤十七八个才是正品。但一些小作坊直接往里加铅粉,一公斤只有七八个,明显是加重了。
普遍现象:以次充好。比如川贝,周师傅说,市场上真货很少,常见的是用浙贝来代替,因为浙贝没长大的时候和川贝很像。“还有人用产地不地道的药代替好药。”北京一家中医诊所的张主任告诉记者,比如丹参这种常用的活血药,以野生丹参为好,但有些人进药时专门要家种的,也就是人工培植的丹参。这种丹参色红、片大,漂亮,但丹参酮含量低于国家药监局规定的30%。如果医生的方子里要求丹参10克,那这种丹参的药量就远远不够。
最严重的事情莫过于完全的造假药材了。“凡是能找到的、与一些中药材外形相似的物质,大多都被不法商贩用来制成假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峻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天麻用麻薯或土豆代替,冬虫夏草用与其外形、颜色非常相似的亚香棒虫草代替,用菊科红花冒充藏红花,用老鼠皮、羊皮、鹿皮等包裹鹿角粉、猪血粉、蛋清等物质伪制鹿茸等。
利益的驱动是主要原因
不管是违规从未经认证的企业或小作坊进假货,还是生产假冒伪劣的中药饮片,其根本原因都在于利益的驱动。周师傅说,比如川贝,其中品质最好的松贝要1800—2000多元/公斤,而普通的平贝只要80元/公斤,用后者代替前者,利润相当可观。“不正规商贩的销售额要超过我们这些正规饮片厂销售额的两倍。”北京某饮片厂厂长对记者说,他认识一个违法贩卖饮片的人,几年时间内就用赚来的一两千万开了一家药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