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人为什么能得这么多诺贝尔奖? 脱亚入欧安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8 09:2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安科学网博客  博文

日本人为什么能得这么多诺贝尔奖?  精选

已有 7620 次阅读 2016-10-7 13:14

个人分类:事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魔道总是相对出现,一高促使另一更高,所以有人说,有巴西足球就有阿根廷足球与之相应。大家相互比照着增强自己压倒对方。

  那么,有日本足球呢?是否是中国足球能跟它对应一下?不行,是韩国足球,我们长期都没资格跟日本比足球,而且是一点脾气都没有的那种差距。输给叙利亚之后,我们就没资格说自己在亚洲属于强队了,12强里应该不会有我们的位置。



  日本有川端康成,我们总算有了莫言。

  日本有其他诺贝尔奖,好在我们还有了个屠呦呦,比值还有点意义,否则,任何数比0都没有啥值得思虑的。

  虽然有了屠呦呦,可是我们还是焦虑,焦虑对于我们而言,更多并非是事情本身,而是比较出来的不舒服。

  加之,日本又是在隋唐时代算是我们的学生,到京都去到处可以看到古代西安的痕迹,甚至陕西人到了日本之后,以听日语觉得跟宝鸡话差不多,也许日语发音都是从西安附近泊去的呢。

  今天,日本人拿诺贝尔科学奖拿到手软,我们就更加不舒服了。



  好在现在流行各种反思,我们除了反思自己之所以少之外,还可以问问日本为什么多?

  共性的原因总能找到一些,但是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从科学上是无法证实的,我们只看得到结果(人家奖多我们少),也看得到很多现象或能成为原因,但是在这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关系则是困难的。

  但是,你总得给我一个现象背后隐藏的几个答案吧?哪怕这样的答案不见得是确切的,差不多让部分人信服也算啊。

  就见各类分析文章满天飞。

  我也增加一篇吧。

四,原因一:日本的海外学术联系

  科学就是西方的,亚洲历史上就没有产生过科学这玩意。

  吕乃基教授说,西方玩人和物的博弈,所以越博弈越清楚物的机理,亚洲玩人与人的博弈,所以越弄越糊涂,因为人是不稳定的,这次你坑了我,下次我就会坑你,实验无法重复,重复也无法稳定。

  在人与物的不断博弈中,科学成长起来了。

  日本从明治维新时代的脱亚入欧就开始向西方学习制度、技术、科学,经过了若干年的重视教育,慢慢成长为亚洲的重要国家,而不是隋唐的跟班小弟,可以说,是尝到了甜头的。

  当我们的张之洞在倡导和实践中体西用的时候,日本则是基本抛弃了自己的制度体系,只保留形式上的天皇制度,而其他方面的样子,也学了个十足十,比如,我走在北海道的乡村,看着那些两两间都不一样且都很美丽的乡村人家,不禁感慨和欧美之相似度。

  然后,中国甚至开始从东洋泊来一些东西,我们从制度和技术上的输出国逐渐成为输入国,科学这个词都是日本人发明的,可见其影响之深。

  在我们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日本在玩命地发现教育,制造业也变得全球皆知,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是有感慨的,也在电视剧里说过一样的话。

  事实上,从脱亚入欧到现在,日本的西方联系就从来没有中断过,日本甚至不再认为自己是东方国家,只是地理上在亚洲而已,其他方面都是西方国家的范儿。

  不少人觉得日本有房地产崩溃啊,经济停滞,失去的多少年之类,整体给我的感觉是日本马上就要不行了,但是,当我来到日本,发现的景象和了解到的情况跟这些分析完全不一样。就想:如果我们对于海外的了解都是这类结论的话,中国还能进步吗?

  就如媒体说巴西简直就是杀人放火,无处安生,但是奥运会也顺利地开了,而且整体而言还不错,同时也没有浪费太多钱在这上面。你说我们对于外国的概念怎么就这么糊涂,也就停留在我家陈热闹妈最初去香港时她母亲担心的那样——香港难道不是到处都是凶杀案吗?

  所以,日本的情况比我们要好很多,我们要赶上它,按照邓小平的说法,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日本不在中等而在高等发达国家之列,从这一论述上看,邓小平同志还是比较清醒的,也非常有预见性。

  罗里吧嗦这么多,其实要说的是,日本一直把自己看做西方国家,从联系上一直都有,甚至在精神层面也是如此,他们的科学家国际交流是家常便饭,而中国还在规定不出国一年就不能评教授呢?其实,在日本,谁没出国一年以上啊,即便有,也非常罕见,而我们很多大学,出国一年的是少数,甚至极少数。

五,原因二:日本的学阀制度

  学阀一看就不是什么好词,有军阀嘛。

  日本有一个相对固化的学术体制,很多人熬到退休也不见得能当上教授,这一点倒是抄袭了英国的体系,和美国不同。

  记得剑桥大学的巴拉巴斯在自己的系里看到评教授无望,就只好去了哈佛大学当教授。

  此例说明英国的教授比美国要难得多,日本基本采用的是英式体制。香港因为当过英国殖民地,所以大学之前也是英式体系,但是后来老和大陆交流,发现不像样的人都是教授,而在香港的却只是副教授,主观感觉很不好,慢慢地,正教授也多了起来,现在也几乎能和大陆一拼了,我因为访问过香港一段时间,对这一节很清楚。

  可是,日本还是以前那种制度,作为一个岛国,相对封闭,也没有如大陆这样的宗主国对照着,所以副教授也不觉得多没面子。

  学阀制的坏处是年轻人很难脱颖而出,好处是大家都不着急,学问可以按照固有的节奏慢慢做。

  其实,这样的制度不会埋没天才——作为天才在怎样的环境里又真的会被埋没呢!在我看来,天才只会被毁掉。学术界又是个认成果的行当,而所谓成果,你拿去发表就是,这家学报不行就换一家,佩德尔曼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论文又怎滴?不一样被发现了嘛。

  所以,按部就班,安步当车,安安稳稳,反而成了大家不浮躁的基础,浮躁也没有意义嘛,不是说换个大学或研究所就在薪水方面实现倍增的,都差不多,所以,老老实实做吧。

  我们的科学家翅膀硬了要单飞,有了学术地位就要政治地位,阶层划分得越发细致和繁复,让人眼花缭乱,我们的各类“江河湖海”学者少吗?说起来好笑,但是,很多机构又颇拿这个当回事。形成舆论的嘲讽和实际的艳羡之间的“错位效应”。

六,原因三:不以临时计划诱人才

  说到引才计划,李小文先生和我就有巨大差距。

  李小文先生认为,当这些人来了工资高了,会整体带高知识分子的地位,所以即便可笑也要支持。

  我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国家的良知代表,这些人都被引诱得利欲熏心了,我们只能看到世风日下,而且再挽回要百年或更久的时间,三代人就被毁了。

  知识分子的总体待遇问题可以呼吁,靠政策制定者的理性,如果要靠一些极度贪婪者的带动,其实是没有希望的。

  实际上,直到今天,大家的工资依然和千人计划之间有着十倍以上的差距,至少目前还没有如李小文先生所设想的提上来,也许二十年以后有希望?

  日本的学术体系固化之后,薪酬体系也就确定下来,大家都很难去换个单位谋求更高的薪水,一动不如一静,搬家如失火,还是少折腾吧,心稳了,大成果还是会有的,至于无关紧要的小成果,也许这种折腾能带来,但是对国家又有何意义呢?

  我国台湾,甚至公立大学的教授薪水和私立大学比完全一样,而日本和韩国,私立大学要比公立大学要高一点,但是也远没到离谱的地步。

  人的贪欲很容易被激起,但是很难被平复,我们从那么多贪官积累了十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这一点上就看得出来,而这些钱甚至没有进入市场流通起来,对于国家毫无意义,所以,抓之不需要客气。



  京都大学的博士吴飞鹏说过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日本人和德国人之所以认真是因为他们的语言都是动词后置的,又叫文末决定论,你听不到最后一个字根本就不知道对方想说什么,所以,日本人德国人都是彬彬有礼的,抢话的时候很少。

  相比而言,主谓宾顺序清楚的语言体系,很多人听到谓语就大概知道意思了,剩下来的话听或者不听也就没有区别,抢话成为自然,认真也就变得困难。

  这当然也是一种解释,不过,所有的解释都不是终极的,因为英语也是主谓宾顺序很清晰的。

  但是,我们总要从一些现象去推论可能的原因,又因为现象是我们特别在意的,就更要追逐背后的影响因素。

  所以,今天受赵明微信朋友圈的触动,写了以上的文字。

相关专题:2016年诺贝尔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100719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8 23:29 , Processed in 0.172835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