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ell:大脑中“孤独”的神经细胞 背缝神经核社交复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7 15:4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Cell:大脑中“孤独”的神经细胞

2016-02-15 11:08



图片来源:medicalxpress.com

2016年2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同所有群居动物一样,人类也有同其他人接触联系的需求,而这种深层次的本能会帮助人类生存下去,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寻找食物,如果人类没有接触交流,那么很多人都会变得孤单以及情绪抑郁。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来自MIT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负责阐述个体孤独感的特殊大脑区域,而位于大脑背缝神经核区域(DRN)的一簇神经细胞可以有效增加个体的社交能力,而这通常是在一个阶段的社会隔离才会发生。

研究者Kay Tye表示,目前很多研究都将目光放在揭示大脑如何寻找并且对有益的社交互动产生反应,但我们并不清楚孤立和孤独感如何刺激个体的社会行为。当研究者Gillian Matthews在进行其它研究时,她鉴别出了这种特殊的“孤独神经元”,当他在帝国理工学院求学时他主要研究药物如何对大脑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原本她计划研究揭示药物滥用如何影响大脑的背缝神经核区域(DRN),当她对小鼠隔离24小时后发现,在不给于任何药物的对照组小鼠中,当孤立感过后小鼠的背缝神经核区域(DRN)的连接明显增强了。

随后当Gillian Matthews进入到MIT的实验室后,他们研究发现这些“孤独神经元”可以对孤独感产生反应,当让动物们住在一起时其大脑中DRN区域并不会特别活跃,然而当孤立一段时间后,这些神经元就会对社交活动变得异常敏感,而且当动物们之间相互接触后,DRN区域的活性就会激增,同时相比那些没有被孤立的小鼠而言,这些小鼠会变得异常乐于交际。当研究人员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抑制DRN区域后他们发现,孤立的小鼠再次被引入到小鼠群中后,其并不会表现出相同的反应了。

研究者Tye指出,这就表明这些孤立神经元对于鼓励诱导的社交能力复原非常重要,当人们被孤立一段时间随后同其他人“团聚”后,他们会变得非常激动,这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激活,我们认为这种适应性及进化保守特性是我们在小鼠机体中建模所得到的,而且这些孤立神经元在增加社交动机上也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

最后研究人员表示,本文研究中我们鉴别出了可以代表孤独感觉的孤立神经元,此外我们还发现,社会等级排名较高的动物对于DRN区域活性的改变产生的反应尤为明显,这就表明这些动物群体在孤立后或许对于孤独感表现得更加敏感,当然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深入研究来探讨其中所涉及的机制。(Bioon.com)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678395.html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2-25 15:08 , Processed in 0.09843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