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1989年3月入伍,历任排长、连长、作训股股长、营长、参谋长和副团长,现任南京军区某装甲团团长。1998年荣立三等功一次,2001年荣立三等功一次,2004年被军区评为“小老虎式干部”并荣立三等功一次,现为军区“个人工程”指挥人才重点培养对象。
峥嵘岁月铁流长
记者:李团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咱们部队的光荣历史?
李团长:我部队1953年组建于上海,番号为战车团,隶属于陆军第27军第81师,后曾改为坦克自行火炮团,1967年转隶坦克10师,番号改为坦克XX团,上世纪末改为装甲XX团。我团组建56年来,多次参加军区以上组织的重大演习。近年来在集团军组织的“东南6号、9号”、“东海13号”、师“铁流1号、3号、4号”等军事演习中担任主攻任务,均圆满完成了部队首长布置的任务;5次整团参加地方抗洪抢险等重大任务,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深受部队领导的器重和地方群众的爱戴。
记者:我们知道,长江历来是一道天堑,难以逾越。六十年代,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我国得以沟通大江南北。这座大桥的建造,也为我重型机械化部队快速通过长江天堑提供了可能。但是,这座桥梁到底能不能通过重型装备呢?我听说,这一试验任务也是咱们团来完成的。
李团长: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1969年9月,南京军区决定进行一次南京长江大桥通过试验,一是为了验证大桥的通过能力,二是为了检验坦克部队的紧急调动机动能力。当时部队正在安徽省嘉山县进行野外训练,1969年9月25日,训练刚结束,就接到南京军区司令部电令:许世友司令员指示,坦克XX团在沙河集车站附近集结待命,准备通过长江大桥和南京市。当天由铁路输送至长江北岸的车站卸载,80辆坦克和60余辆轮式车辆进行编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9月26日8时,全团履带式、轮式车辆编成4路纵队开始通过长江大桥,尔后进入市区,经盐仓桥、鼓楼、新街口、中华门、东山镇、麒麟门返回驻地。许世友司令员等军区首长在大桥南桥头堡检阅部队,并乘车随部队通过市区。当部队通过长江大桥和南京市区时,受到100多万群众自发的夹道欢迎。这次行动,充分显示坦克部队的战斗力,证明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对于加强战备、沟通长江天堑南北联系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振奋军威、鼓舞人心。
记者:刚才您提到我们团近年来更是参加了多次军事演习,并在演习中承担主攻任务。您能不能简单给我介绍一点参与演习的情况?
李团长:由于近些年来台独分子日益活跃,台海局势持续紧张。我军区地处东南沿海一线,因此训练和演习任务都非常重,每年都举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演习,所以我们团参加的演习也比较多,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战斗力是大有裨益。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我团担任主攻任务的“铁流3号”演习吧。
2003年8~10月,我装甲师组织3个装甲团和师团首长机关举行了代号为“铁流3号”的装甲团实兵(实弹)演习和首长机关带通信工具演习。参演总兵力近5000人。演习以未来高技术条件下联合登岛战役为背景,立足现有装备,着眼对手变化和战场环境特点,紧紧围绕二梯队装甲师(团)岛上纵深作战如何“突得进、抗得住、守得牢、攻得下”的要求,重点演练上陆调整展开、抗敌反击和夺占纵深要点等内容。经过精心组织、仔细谋划和顽强拼搏,我们团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主攻任务。通过演习,进一步深化、转化、细化了近几年来部队“一破三打”(在高科技条件下战略战术上实现突破,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和打武装直升机)及战法研究的成果,检验了作战预案的科学性,论证了装甲团遂行岛上纵深作战时战法手段的适应性,实践了岛上纵深作战行动原则的可行性,形成二梯队装甲师(团)岛上纵深作战理论指导手册,全面锻炼摔打了部队,提高了首长机关在现代条件下的组织指挥渡海登岛作战能力和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综合保障能力。
改制换装谋打赢
记者:近几年,咱们团的主要作战装备进行了更新,成为军区第一支装备96A主战坦克的部队。新装备的列装,对战士带来了哪些影响?
李团长:近些年,部队的装备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以96A主战坦克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型装备的入役,使我团的装备体系更趋合理,大大提高了部队装备水平,提升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不过,新装备的列装,确实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是对我们战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装备的结构复杂,性能优良,特别是加装了车载指挥信息系统,使新装备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能力。与纯机械化的老装备相比,新装备无论在操作使用上,还是在维护保养上,对人的素质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装备列装伊始,我们很多学历比较低的官兵,对操作使用说明书上的一些说明,以及电路图、流程图等,不认识,看不懂,给学习训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许多战士,对新装备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仅会操作使用,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但对于电路故障或比较复杂的机械故障,由于不懂原理,就排除不了啦。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狠抓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了部队、工厂、院校和科研单位“四方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各级主官和机关干部为培训重点,妥善处理工学矛盾,采取短期轮训、院校培训、岗位自训的方法,增长各级指挥员科技知识和信息化素养,建设了一支复合型指挥人才队伍。二是选取一批专业基础扎实,文化水平较高的专业骨干,采取送出去学的方法,依托工厂、科研院所、院校进行专项培训,建设了一支专家型技术人才队伍;三是采取请进来教,专家指导,跟踪见学,岗位自学的方法,加强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建设一支会操作、能维修的技能型操作人才队伍;四是选送优秀军官、士兵,到院校、基地深造,以及通过开展岗位练兵和达标晋级活动,培养和建设了一支教练型教学人才队伍;五是挑选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干部或土官,通过岗位定责任,集中强化训练,建设了一支管家型管理人才队伍。再就是部队鼓励战士开展自学活动,积极组织战士开展技能比武等活动,为战士采购了专业图书、杂志等学习资料,你们办的《坦克装甲车辆》杂志也是我们战士自学的好教材。通过这些方法,战士们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素养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新装备的使用也逐渐驾轻就熟。
记者:新装备的列装,除了对战士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装备保障和维修保养方面是不是也与过去的老装备有所不同?
李团长:新装备因其战技性能高、技术含量高,对各种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武器系统的高性能和机动性能的提高,对训练场地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96A坦克的直射距离一般为2000米,而我们的射击场都是按照老装备1200米建设的,明显不适应于新装备。其他如驾驶场地的各种障碍物的尺寸,也因新装备的主体结构的变化,而不适应于新装备训练;二是装备信息化含量的提高,使训练保障更为复杂。
比如说新装备的组网通信训练,牵涉到要设置指控信息系统的作战席[位,加注密钥,加装数字化地形图等,一般的战斗员还无法完成,需要团里集中保障,给训练保障增加了难度;三是装备科技含量的增加,使系统部件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对装备的储存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火控计算机、车载计算机、瞄准镜,以及各种传感器等技术含量高的精密元器件,对环境温度和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
同样,新装备也对我们的维修保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老装备的故障,我们基本上都能够自己排除。新装备列装以后,我们也进行了96A坦克、86式步兵战车小修工艺和程序的研究攻关,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对于一些集成的元器件,比如变速箱、光学瞄准镜、火控计算机等,因其高精度,高技术含量,目前我们部队还不具备维修能力,只能依靠厂家修理,或者采取换件修理的方式解决。与老装备相比,新装备的清洁保养要求更高。新装备的一些电子元器件是不能够见水的,特别是战斗室和驾驶室内,更不能够溅入水,否则容易引起电路短路,或者传感器失效,造成装备损坏。以往老装甲兵把车子开到池塘边用水桶冲洗,或者开到冲车台用高压水枪冲洗,是爱护装备的一种表现。现在,这种做法行不通了。高压水枪被吸尘器取代,战土保养车辆都是用吸尘器清扫车内,用干布擦拭车体,用清洁的棉布擦拭光学镜片。
记者:新装备自然要形成更强的战斗力,而且要尽快形成战斗力,请问在训练方法方面咱们团有何创新?
李团长:为了使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我们在全团深入动员,持续掀起练兵热潮,在全团广泛开展了“岗位练精兵,质量排座次”的群众性练兵活动。在专业训练中,为了更好更快的掌握新装备,官兵们在训练实践中创新了不少训练方法:一是模拟训练法。新型主战装备的很多主要部件,比如说发动机、火控系统、电子计算机等使用寿命有限,实装训练消耗大,为了进一步提高训练效益,我们逐步摸索和改进训练方法,改装了96坦克和86步兵战车的驾驶椅,在实车驾驶前进行模拟驾驶操作。引进了96A指控信息系统模拟训练软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模拟操作,达到与实装相近的训练效果。并利用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的模拟训练室,进行射击模拟训练。二是程序卡训练法。针对新装备结构复杂,操作程序严格,我们将难训课目的训练步骤和操作方法,进行归纳梳理,编写出操作流程,并制作成卡片,做到“一步一动”,按“序”训练。这种训练方法非常适用于初学者,特别是对没有基础的新训对象。三是集成训练法。我们针对新装备保障困难,训练消耗大的特点,为提高训练效益,将以往老装备训练时的“各专业单独组训,分训为主、合练为辅”,改为“综合组训,各专业依托相同装备平台同时训练”的训练模式,提高了新装备的利用效率。
打造第一合成劲旅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初步了解了咱们团确实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不一般的战斗力,尤其是在训练和保障方面有很大的创新。而作为一个装甲团,咱们团在编制方面与其他团有什么不同?
李团长:目前,我们团的编制与其他兄弟团都差不多,基本上是三三编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着眼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要求,为了充分发挥新列装装备的信息化功能优势,获得最大的战斗力,我们在体制编制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进行了合成装甲营建设的尝试。
记者:合成装甲营是突破原有编制框架的新尝试,是一个新生事物,咱们团是怎么做的?取得的效果怎么样?
李团长:我团的合成装甲营建设研究是军区的试点单位。通过打散原有的编制,把装甲营作为陆军基础战术单元,战时将不同的营像搭积木一样按需调配,组成需要的团级战斗群。这样做的好处是同类型的营都能发挥相同的作用,便于临时组成合适的战斗群执行任务,而不受原有建制的拖累,缺点是对营级指挥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之所以要把营作为基本作战模块,与现代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军事技术的进步也使得营级部队的作战能力较过去有了长足进步,能够承担过去只有团级才能承担的作战使命,因此缩小战斗群规模就成了必然。我团以合成装甲营建设为契机,以对抗训练为主要训练形式,全面推开了新型机械化能力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8年,我们在军区合同战术训练基地组织了“合成装甲营岛上纵深进攻战斗实兵实弹战术演习”,该课题作为集团军新大纲集训示范课题,为集团军各部队提供了观摩现场,为军区部队典型合成营建设探索了路子。军区首长莅临指导,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我们合成装甲营试验证明,根据作战任务合理配置火力和资源,合成装甲营的火力指数,作战能力能够成倍地提高。
在合成装甲营建设方面,我们主要组织了三个层面的攻关。一是进行了初级战术互联网建设的研究攻关。我们联合一些研究所,依托车载指挥信息系统,按照“一体化设计,数据化交链”的要求,采取“改造、升级、加装”三种方法,区分“整体设计、平台构建、试验论证”多个步骤,进行了合成营初级战术互联网建设攻关,研究解决了指挥信息系统和定位导航系统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初步实现了合成装甲营内部指挥信息的数据传输和近实时共享。二是进行了合成装甲营编组模型的研究攻关。我们按照“任务决定样式、样式决定能力、能力决定编组”的思路,着眼新型机械化部队岛上进攻战斗担负“夺地、抗反、纵深攻坚”等任务,基于指挥控制、战术机动、火力运用、战斗协同、整体防护、综合保障6种能力需求,立足编制装备实际,以坦克、步兵为主,综合其他兵种分队,研究构建了“三步一坦、两坦两步、三坦一步”三种类型的合成装甲营模块。三是进行了合成装甲营战法攻关。我们着眼发挥典型营信息化优势,对合成装甲营的作战运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作战指导上,研究确立了“信息先导、火力优先、打引一体、整体作战、击要破体、快速灵敏、精确高效”的战斗原则。在战法运用上,结合演训,形成了“远战歼敌、打引一体击要,整体联动、聚力合击制反,打剿结合、立体合围夺要”的基本战法。
记者:96A坦克等新装备的列装对合成营的建设有哪些促进作用?
李团长:随着以96A坦克为代表的一批新装备列装,特别是新型主战装备安装了车载指挥信息系统,火控计算机,北斗定位导航系统等信息化设备,使新装备具备了初步的信息化功能,为合成营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以96A坦克连为主的合成装甲营的综合作战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战场联通能力、火力攻击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也给合成装甲营的作战运用带来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指挥控制由计划控制为主向以近实时动态控制为主转变。特别是建立了初级战术互联网,使信息的传输速度更快,信息的共享程度更高。指挥员在指控计算机上能观察到全部战场态势,并能把作战指令分发到每一个作战终端,对各作战单元实施近乎实时的指挥控制,改变了过去的以作战和协同动作计划为主指挥作战的模式。二是情报保障由上级通报为主向自主侦察为主转变。小型、合成、多能的作战模型,包含了作战必备的多个兵种,具备了自我侦察的能力,且随着侦察器材的改进,侦察的距离越来越远,侦察的信息量越来越丰富,能够基本满足本合成分队的情报需求,不必再完全信赖上级通报下发情报信息。三是作战方式由重用兵力为主向火力打击为主转变。新型主战装备的火力猛,射击精度更高,射击距离更远。且各兵种分队之间协同更周密,反应更灵敏,各种火力的运用更加高效,作战效能也成几何级增长,改变了过去的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方式,向以集中火力打击为主转变。四是指挥方式由语音指挥为主向数据链指挥为主转变。不具备数据传输功能的老装备,只能由指挥员用电台实施语音指挥,且由于信道窄,频率范围小,自扰互扰严重,有时甚至因为信道堵塞延误指挥。新型装备不仅信道宽,频率范围广,而且能够进行数据和图像的传输,指挥员只需轻敲键盘就能轻松完成指令的发送和传输,指挥方式更加灵活丰富,指挥更加便捷。五是保障方式由粗放概略保障向及时按需保障转变。指挥信息系统把各作战单元整合成一个整体,使各种信息在整个系统内无障碍流转,其中也包括各种保障需求信息,这为实施精确保障提供了条件。使作战保障由过去粗略的定时定点保障为主,向现在的及时按需的精确保障为主转变,使保障资源的利用更科学合理,作战保障更加有力。
记者:对于合成营的建设,您有什么样的目标?
李团长:模块化的合成营堪称陆军体制的一大变革,对于提高我军合成化水平实施联合作战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试验,我们的尝试能够为我军的体制编制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至于具体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打造出军区第一合成装甲营,打造出东南乃至中国第一合成装甲劲旅。
记者:非常感谢李团长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也祝愿不久的将来,这里就诞生中国第一合成装甲营部队,咱们团在您的带领下释放出更大的战斗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