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化武器沙林到底有多“毒”
作者:顾纯 来源:网易2013-9-5 10:51:21
关键词: 生化武器 沙林 叙利亚
最主要的速杀性毒剂之一 被列入全球十大最致命毒药
沙林是一种常用的军用毒剂,无色,易流动,有微弱水果香味。由于沸点低,挥发度较大,比较容易蒸发,使用后主要造成空气染毒。沙林虽然不是杀伤力最强的毒剂,但是因能在较短时间内具备较强的杀伤力,曾是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家最主要的速杀性毒剂,被列入全球十大最致命毒药。
曾在战争中瞬间造成上千人死亡 不计其数的受害者患上疾病
1938年,德国研制出沙林并很快发现了它的军事价值,当年就投入生产。二战后,这种毒气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生产,曾造成大规模伤亡。
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军队使用了沙林毒气,造成伊朗军队伤亡2700多人,其中1700多人死亡。
1988年3月,伊拉克空军向伊拉克境内哈拉布贾小镇施放包括沙林在内的毒气,导致5000人死亡,大量的人失明、患上呼吸道疾病或癌症。[1]
无色透明难以识别 对毫无防护平民极具威慑力
1995年3月20日清晨,原奥姆真理教部分信徒受麻原彰晃指使,在东京市区3条地铁电车内发生施放神经性毒气“沙林”事件,造成13人死亡、约5500人中毒。
由于沙林无色,只有微弱果香,一般平民很难识别,加上没有没有专门的防具,在公共场合非常容易造成大规模的伤亡,极具威慑。
这件事给当时的日本蒙上了一层恐怖阴影。事发后,由于担心犯罪分子在垃圾桶里放入毒瓦斯或炸弹,站内所有垃圾桶都被撤掉了。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将该事件与同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相提并论,认为在这两起事件后,日本人的想法发生了巨变,不再认为日本有着无懈可击的反震体系和公共安全,带来的心理阴影是巨大的。直到10年后,虽然日本车站工作人员视野所及的剪票口附近重新安放了垃圾桶,但每个车站顶多只有一两个。
接触微量沙林可在15分钟内致命 1公斤的沙林毒气可杀死100万人
沙林毒性反应极快,在短时间较难有效的控制,被施放出的沙林可经由皮肤、眼睛接触、呼吸道的吸入或由口食入等途径危害身体,通过使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失去平衡来麻痹中枢神经,它在极小浓度就可以发挥极大毒性,60公斤的成年人只要吸入0.6毫克即可致命,1公斤的沙林毒气可杀死100万人。人体在吸入55~100(毫克·分钟/立方米)的沙林后(或皮肤接触1.7克),在1~15分钟之内便会死亡。
即便接触沙林浓度非常低 毒性也会在体内不断积累
即使非致死剂量的沙林侵入人体,比如,低浓度下(0.0005mg/L)暴露在沙林气溶胶2分钟内,也会造成瞳孔缩小、在暗处视力困难、胸部紧塞、头痛、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
而且这些毒性会在体内累积,日后会产生诸如慢性头痛、持续疲劳等后遗症。如果不及时远离灾区,并作出适当的治疗,在接触越来越大浓度的沙林时,人会开始出现晕眩、焦虑、心智损伤、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等症状,最后导致死亡。[2]
神经受损等病症长期影响受害人 上世纪接触沙林后遗症持续至今
受沙林侵害的人即便没有当场死亡,也容易留下长期的后遗症。
2004年,日本各研究机构对经历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受害人进行研究。实验选取了36名当时地铁的员工,对事件发生后七年内他们神经系统进行评估,并结合事件发生三年后相似实验的数据,发现这些受害者在持续七年的时间内都出现了心理运动功能和记忆力的慢性衰退症状。[3]
无独有偶,2007年5月,据纽约时报报道,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后,10万士兵大脑都持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陷(一度被称为“海湾综合症”),科学家称这和他们曾暴露在低浓度的沙林毒气中相关。虽然报告中只是个初步的实验结果,外界也有关于海湾综合症原因的争议。但是当时和美国国防部一起工作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已经确定了受害者大脑结缔组织发生过十分明显的改变。部署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70万士兵中,有大约1/7的人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症状,包括持续疲劳、慢性头痛、关节疼痛和恶心等。更糟糕的是,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表示,大约15万士兵持直到该报告发稿日(2007年5月)还持续出现这些症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