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与“自闭症”搏斗的女教授
2013年04月02日 20:37
中新网天津13-4月2日电 题:与“自闭症”搏斗的女教授
作者:张道正 陈鑫 吴军辉
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作为研究自闭症方面的专家,南开大学女教授王崇颖这两日一直奔波于各种学术会议与公益活动的现场。
王崇颖是南开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一位“海归才女”,将孤独症这个至今还没有明确病因的发育障碍病作为研究领域,源于十年前她在英国牛津大学读博士时的一段经历。
“那是2003年,我刚到牛津求学,勤工俭学时结识了第一个孤独症患者。那个四岁小男孩特别特别漂亮,可就是不停地在房子里跑动,跑得孩子妈妈心都碎了。”此情此景,对王崇颖触动很大,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孤独症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承受的苦痛。
王崇颖下定决心向孤独症发起冲击。归国后,王崇颖任教于南开大学,后担任南开大学行为医学中心主任。她带领其科研团队主要致力于儿童孤独症的诊断干预、教育康复及发病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在对天津市公立医院自1993年以来确诊的近2000名孤独症患者资料的收集整理中,王崇颖发现天津市孤独症的发病率正在迅速增加,“只有28例是2000年以前发现的,大量患病者集中在近几年。此外,患者的平均就诊年龄仅为43.66个月,其中有57名婴儿不到一周岁就被诊断出患有孤独症。”
“目前,国内自闭症的筛查、诊断、早期干预及康复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王崇颖介绍,目前,国内医院都有能力进行自闭症诊断,但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确诊后的漫长时间需要在专业的康复机构中度过,而国内这样的康复机构缺口仍然很大。
据了解,当前天津市各类孤独症康复机构不足10家,按每年每家机构接收100名孤独症患者计算,每年天津市只有1000名孤独症患者可以接收专业的康复治疗。然而,按照国际权威机构统计的孤独症发病率计算,天津市1300万人口中将有2万余名孤独症患者。这就意味着20名患者中只有1名能够接收专业的康复治疗,供需比例仅为1:20。
“自闭症专业教育也存在薄弱环节。”王崇颖告诉记者,由于高校医学学生接受的是全科培养,教学计划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自闭症相关课程,教科书中自闭症的内容也大都一笔带过。学生只有进入医院接触到自闭症患者后,才开始进行专门的研究,这样的学习研究过程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因此教育环节存在的短板,亟待补足。
面对重重困难,王崇颖和她的团队矢志不渝地从事着自闭症相关研究,并不断争取来自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于这一疾病的关注和支持。2009年,王崇颖被国际孤独症研究协会授予“发展中国家专业人士奖”,以表彰她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孤独症研究中所作的贡献。
2012年,南开大学行为医学中心与天津市政府合作启动的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计划中新增了自闭症早期监测内容,这一举措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王崇颖的课题组已完成中国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流行病例调查报告,首次将中国的数据纳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调查数据库。
今天,天津市残联成立了孤独症专业委员会。王崇颖率领南开大学行为医学中心的同事参与其中并为推动天津市自闭症工作提供科研支持。他们联合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开展对天津范围内社区医生的自闭症专业培训,并针对社区内1岁左右儿童进行自闭症早期风险发育连续监测,每半年一次,以期通过测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自闭症患儿,及时实施行为干预,帮助患儿获得最好的康复效果。
与孤独症斗争多年,谈及从事国内自闭症研究的感受,王崇颖说:“从2008年回国至今已有6年,我深切感受到了国内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程度大大提高。国内主要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都选择在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这一天亮起蓝灯,天津也连续两年参加亮灯活动,与世界一道呼吁公众关注自闭症。”
“关注自闭症永远都不晚!”王崇颖强调,虽然中国自闭症研究的基础相对薄弱,但如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可以随时与世界前沿研究取得交流,中国的自闭症研究也在不断进步。“我也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能够与世界同行一道早日攻克自闭症这一科学难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