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7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朝鲜战场铁血汽车兵:每一车物资,都是人命换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9 09:4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汽车穿过敌机投掷的定时炸弹封锁区



                       汽车兵在伪装车子

    嘎斯51,是个好武器

    1951年正月。一列军列在中国东北的冰原上飞驰。闷罐子车厢里,是刚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原解放军华东汽车1团。正月十五那天,汽车兵陈序和战友们接到开拔的命令。与以往的调动不同,上级命令:车辆就地封存,部队轻装行进。之前,部队一直有口风,可能要进朝鲜。这一回,动真格的了。

    当闷罐子车的大门再次拉开时,已经是边城安东(今丹东)了,战场的气氛扑面撞来。跳出车厢,陈序一眼就看到了夜空中的飞机,那是美国人的,飞得肆无忌惮。地上看不到一点灯光。所有房子的窗户都钉着"十"字或"米"字的木条,屋内的灯都罩上了布。车站上,军人、职工都紧张地忙碌着。这种气氛强烈地感染了每一个投身其中的人。最初是紧张,渐渐的,怒火开始在每个士兵的心中蔓延。

    在安东,陈序看到了自己的新汽车--苏联援助的嘎斯51。说嘎斯51,今天的人们没有印象,但要说"大解放"卡车,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嘎斯51样子和"大解放"非常相近,只是个头稍小一些。中国人自古便根深蒂固地认为,马是军人的半条命。对于即将暴露在敌火下跑战区的汽车兵来说,汽车不仅是驾驶员的命,还是前方部队的命。战争对汽车的要求是实打实的。车孬,关键时刻闯不过去,那就意味着失败和死亡。陈序对嘎斯51的第一印象不错,至少样子比自己以前开的老"道奇"要漂亮。武器的样子好看,是建立士兵初步信心的关键,至于性能,还得战场上见。

    入朝了。前方,我们的几个军已经和美国人绞杀在一起,打得很艰苦,比在国内打日本鬼子和国民党要惨烈,空中牢牢地掌握在美国人手里,部队只能在夜间行军,并且改车队行进为单车行进,每五分钟发一辆车,每辆车一名司机,外加一名补充的新兵作副司机。这样,即便遭遇敌机轰炸,一次只损失一辆车。

    真正上了战场,陈序越来越感到嘎斯51真是辆好车、是个好武器!今天的兵器爱好者们喜欢在技术手册上对比标称数据,来判断每种武器的性能,甚至据此来个武器排行榜。然而,战场上评判武器的标准简单、实在:武器性能好,士兵用着踏实,出任务时有信心;武器性能差,就会多死人。当时的战场环境,对于车辆的大小有着严格的要求。运输部队当然希望车子能大一些,能多拉物资,但以朝鲜的路况,很多地方大车跑起来很吃力。另外,由于美军疯狂的空袭,运输车白天需要就地伪装。大车伪装起来很难,一旦伪装慢了或是伪装不逼真,就意味着车辆和物资将化为一堆废铁。当然,车小了也不行。车太小,一来运的货物少,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每一车物资都是靠人命送上去的,要尽可能地多装一些;二来开起来受气,几个部队争抢通过道路时,别人的大车一挤就过不去了。

    为什么说嘎斯51的大小正合适呢?首先,嘎斯51伪装起来又快又方便。车厢左侧绑着圆木,如果在城市的残垣断壁环境,用断墙和木头支起一层铁皮,飞机根本分辨不出。如果在山林中,就砍些树枝盖在车上,现在还能看到一些纪录片中,车顶覆盖着树叶伪装的嘎斯51。下雪的时候最方便,用随车的白布一盖就解决问题了。嘎斯51还非常灵敏,道路通过性很强。尽管朝鲜的路况极差,但只要牛车能走的道,嘎斯51就能走。这一点非常难得,要知道,满载的嘎斯51毕竟有5吨多重!动力方面,嘎斯51的马力很足,标称2吨半的车,装上3吨的货物也拉起就走。另外,真实地战场可不像电影,在战区道路,当几支火急火燎的部队叉在一起的时候,嘎斯51和别的车辆抢行一点不吃亏。正因为这些原因,嘎斯51成了当时志愿军汽车兵最为青睐的车辆。不过嘎斯51让陈序最震撼的,还是第一次行车的经历。



           为了避开美军的空中封锁,志愿军汽车部队转入夜间运输


    硬功夫,是逼出来的

    不是孙悟空,别着金箍棒也闹不了天宫。嘎斯51虽然牛,汽车兵的素质更牛。在朝鲜,车辆白天不能走,非得天黑下来才敢上路。刚刚入朝的时候,汽车兵们确实不习惯。夜间、野外、陌生路况,还没有车灯,单这其中随便一条就够司机忙活的了。最危险的是过桥。朝鲜那时候的桥也很破,有的桥刚够一辆车宽。两边就是深不见底的山涧,白天站在桥边往下看都腿软,更别说晚上摸着黑把车开过去了。陈序让副司机身背一个白布口袋,走在路的正中央,自己用车头保险杠对准副司机,以不轧到人为原则,慢慢地开车跟在后面。

    时间一长,不少志愿军汽车兵练出了夜眼。借着微弱的夜色,就能看清前方的道路,这让朝鲜军民都很佩服。今天,背过医学课本的人都坚信,凭人眼的生理结构,是不可能练出夜视能力的。然而在当年的朝鲜战场,志愿军老汽车兵都能在极微弱的夜光下,驾车行进。不仅如此,在朝鲜跑过的志愿军汽车兵,几乎每个人都有两手绝活。整天和嘎斯51打交道,陈序对嘎斯51的结构烂熟于心,一些小毛病闭着眼睛也能修理。一次穿越平壤封锁线,车子分电器的白金烧了,打不着火。当时四下一片漆黑,只有志愿军的高射炮在天空中打出一片片火光。陈序从兜里掏出一付白金,摸着黑轻松地换上,上车打火,嘎斯51发动起来。

    行车走马三分险。就算你车技牛到家,还是避免不了意外。陈序经历的最惊险的一次险情,发生在一次雪后。朝鲜的冬天那可是正经八百的冰天雪地,道路上结的冰像镜子一样。那天,陈序拉着七名伤员追赶前方车队。为了防滑,志愿军的汽车都配发了防滑链,偏赶上那天陈序的防滑链坏了,由于任务紧急,陈序来不及上防滑链就直接出发了。在一处山路,迎面突然开来一辆下山的志愿军卡车,正快速爬坡的陈序赶紧踩刹车,结果车子在冰上转起了圈。凭着多年的经验,陈序顺势打着方向盘,嘎斯51好歹没有侧翻。但当车停下时,所有人的腿都软了。车子已经滑出了道路,两个前轮已经悬空,脚下就是一道山涧,从上面看不到底。整个车子就骑在悬崖边微微地颤动。陈序和副司机一动不敢动,所有的伤员也都静静地躺着。20多分钟后友军的车辆经过,才用钢丝绳把嘎斯51拖回来。

    汽车和飞机的较量

    即使朝鲜的路况恶劣至极,但当时对汽车来说,最大的威胁还是美军的飞机。美军也摸透了志愿军的命门,只要掐断了运输线,前边的中国军队就发动不了攻势。因此,当时的运输线上空,几乎没有连续5分钟看不到美机的。在嘎斯51上,陈序看得很清楚。敌机在空中冒着红色、蓝色和白色的火焰,那是机枪在射击,看起来就像是现在过节时放的礼花。说实话,美军飞行员也都很勇敢,并且飞行技术和战术运用得很娴熟。当时志愿军防空主要依靠高炮,但美机的高度很低,擦着山沟飞,只能高射或平射的高炮对飞机一点威胁也没有。这时候,汽车上的副司机就架起步枪对空射击。陈序曾很多次亲眼看到被敌机击中的志愿军汽车,被击中的车子最后基本都烧成了一堆灰。不过也正是因为美军的这种飞法,志愿军才涌现了一些几发步枪子弹击落敌机的英雄。

    和美军飞机打交道多了,陈序渐渐摸出了一些窍门。飞机如果想对汽车进行射击或投弹,必须要提前很多进行俯冲。举个例子,如果飞机要打击北京二环路上的汽车,它从京北的昌平上空就要进行俯冲。这样当飞机飞临汽车上空时,与地面的夹角大约为45度。如果驾驶员在车内发现飞机正冲着自己俯冲过来时,那情况就已经很危急了。飞机可以很舒服地向汽车射击,也可以从容投弹,而汽车很难逃过打击。然而,当飞机平飞经过汽车上空时,即使开着大灯跑也没关系,飞机干瞪眼没办法。等飞机兜个大圈子绕回来准备俯冲攻击时,汽车把灯一关,飞机顿时失去了目标。

    陈序遇到的最猛烈的一次轰炸,是在突破阳德封锁线。听声音,陈序感觉那不是平时空袭的战斗机,"嗡嗡嗡"地震耳欲聋,是重型轰炸机。这些大家伙确实厉害,根本不俯冲,直接打开肚子就往下扔炸弹,像下饺子一样。地上就遭罪了,不分远近一片火海,空气中像下雾一样,全是火药味的,呛得人喘不过气来。陈序趁着两批敌机交替的空当,把嘎斯51简单伪装了一下,自己和副司机钻进了路边的一处下水道躲避。那一次美军也是拼了,整整一晚,轰炸机一批接一批,始终没停,据称出动了500多架次的飞机。天明,敌机撤了,陈序钻出下水道一看,神了!自己的嘎斯51除了雨刷器被炸飞了,其余的都毫发未损。

    陈序在朝鲜与美军战机较量了好几年,最悬的一次空袭发生在运送喀秋莎炮弹的途中。那是一个月夜,陈序拉着一车炮弹爬山。因为载重,再加上爬山,嘎斯51用一挡缓缓地前进着。突然,不远处山头传来了清脆的枪声。那是防空哨在报警。不多时,一架美机飞临,甩下几颗炸弹。一枚炸弹在道路下方的山坡上爆炸了。爆炸的气浪凶猛地掀过来,嘎斯51好像被人推了一把,猛地晃了一下。陈序明显感觉到车子不对劲儿了,但因为是负重爬山,只要没熄火,陈序就继续往上开。到山顶后,陈序对副司机说:"车子伤了",拉开车门准备下车检查,结果一脚踏空摔在了地上。原来炸弹把司机门边的脚踏板和电瓶给削掉了,一个车轮子也瘪了。如果弹片再高一点点,可以轻易地穿过车门削在司机的腰上。


                      金城战役中,向前线运送弹药的汽车队


    每一车物资,都是人命换的

    在朝鲜战场,死亡就像影子,触手可及。入朝的第二天晚上,陈序趁着夜色向南开进。当时为了防备美军空袭,汽车的大灯都拆了,司机要摸着黑向前行进。当时是二月份,河水结了冰。在夜色下,反光的冰面看上去和公路非常相似。陈序一没留神轧到了冰面上,车子打了两个滚倒扣在了冰面上。

    翻车后,陈序和副司机试着从车里钻出来。但在冰冷的河水中,没过多一会儿,两个人就都失去了知觉。幸运的是,一名巡逻的朝鲜老大爷发现了倒扣的汽车和两名冻僵的中国士兵。第二天白天,冰面化开,水面上就能看见嘎斯51的6个轮子。几个五六十岁的朝鲜老人从附近的村庄凑了四头大牛,把车拖了上来。陈序放掉车厢里的水,收拾一下汽油,上车一打火,"咔咔咔"!发动机立即清脆地响了起来,在冰水里泡了十几个小时的嘎斯51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正常发动了。

    收拾好翻进冰河的车子后,陈序抵达平壤。在那里,陈序接受了向前方送黄油的任务。当时,志愿军对付美军飞机唯一的武器就是高射炮,而高射炮离不开黄油。陈序装了11桶黄油,在加上随车带的一箱汽油,足足3吨多,开着嘎斯51继续向南行进。

    过了平壤还是爬山。为了尽快抵达,陈序趁傍晚日落前就出发了。天色尚亮,陈序的车速也很快,大约有70多公里/小时。这时,一辆志愿军运输大米的卡车从后面超车。那天山路左侧是沟,右侧是山,后车从右侧超过陈序后,由于车速过快,回轮的时候后车轮刮到了陈序车的前保险杠,两辆车顿时失控。陈序的车冲到了沟下,撞到了一棵树上,副司机重伤,车子损毁。那辆车的副司机从车门飞了出去,当场牺牲,车上的45袋大米全都甩到了山沟里,空车在路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经过紧急商量,陈序决定把黄油转到空车上,留下那名司机在这里照顾自己受伤的副司机,并看护车辆物资和烈士遗体,自己驾车继续向前送油。后来,通过其他路过的志愿军司机,陈序得知,当天夜里美军发现了这辆车,把车子炸成了一团灰。这样一来,这辆原本用来送米的嘎斯51成了陈序的车子,陈序驾驶这台嘎斯51,在朝鲜连续跑了5年、17万公里,从没出过故障。这在朝鲜战场志愿军运输线上,绝对是个奇迹。当时的标准是,驾驶一台车安全行驶5000公里,记大功一次,但除了陈序没有人能够立上这个功。在朝鲜跑上两三年的志愿军汽车兵们,几乎没有不换上十台八台车的。

    今天,从文字中感受战争的人,也许可以能理解骑兵和战马的感情,却想象不到汽车兵和汽车的感情。在陈序看来,他的这辆嘎斯51是有生命的。陈序在朝鲜的5年多,从没让别人碰过他的车。一次,陈序的眼睛上火,一只眼睛睁不开,部队准备换人开车。陈序舍不得自己的车,硬是用一只眼睛把车开上了前线。这辆嘎斯51开了10万公里才大修,在当时绝对算是个成绩。

    揭秘,鲜为人知的运输物资

    今天,关于当年志愿军铁血动脉的故事,小说和影视作品中讲得很多,但车上到底拉的什么东西,却鲜有介绍。对交战双方来说,打仗就是扔钱,几十万大军的给养、被服、武器、弹药,都要靠汽车一辆辆地运过去。陈序在朝鲜的5年多,拉过炮弹、枪支、工程材料,也后送过伤病员和俘虏。

    当时,美军对志愿军运输线上的桥梁重点"照顾"。志愿军工程兵部队架桥需要大量的工程材料搭建浮桥,陈序就把一箱箱的檩子、三角钉送上去。战争后期,陈序最高兴的是往前方送喀秋莎炮弹。喀秋莎的炮弹很长,横着放在嘎斯51的车厢里,最多只能装7发。一卡车炮弹,转眼间就打光了,马上需要新的弹药补充上来,可见喀秋莎虽然威力大,但对后勤输送的要求很高。

    车辆从前方下来,一般会带上志愿军伤病员或敌军俘虏。伤病员在前方野战医院进行紧急处治后,就要送到后方医院进一步治疗。这个后送的过程一般要持续3天时间。3天内,伤病员无法换药。陈序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停车伪装时给伤病员送上饮用水和干粮,后送过程中伤病员是很遭罪的。至今,后送伤员的情景在陈序脑海中仍历历在目。无论车厢里的战友伤得有多重,车子该冲封锁线的时候还是要猛冲,加之很多重伤员也得不到换药和治疗,只能大喊来减轻痛苦。

    行车途中的吃饭方式也很特别。老汽车兵们都有经验,每次出车时,先把好吃的罐头、饼干一猛子吃饱。第一顿一定要尽可能多吃,这就是运输线上的生存法则。因为今后的行程无法预料,一旦出现意外,身体里多储备些能量就能增加活下去的希望。

    拉俘虏的车要安静得多。陈序拉过好几个国家的俘虏兵。俘虏们很老实,后送过程中,志愿军有时甚至都不配押车的战士,一车厢十几个俘虏都乖乖地坐着,静等着到达战俘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30 05:15 , Processed in 0.122184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