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刊:寻找新的世界领袖
2013-05-14 19:33 来源:参考消息网 作者:大趋势
核心提示: 美国不情愿继续充当世界领袖,但最有可能的候选者中国对全面超越美国并不感兴趣。
参考消息网13-5月14日报道 俄罗斯《专家》周刊网站日前发表谢尔盖·马努科夫的一篇文章,题为《寻找新的世界领袖》。文章称,近年来,国际舞台上出现了明显的权力真空。是时候寻觅新的全球宪兵了。
文章指出,昔日霸主美国已疲于应付,而今日的欧洲显然不具备80年前睥睨四方的实力。人们只能将目光投向亚洲,但那里似乎也问题多多。
1998年,时任国务卿的奥尔布赖特称美国为“不可替代的国家”。15年后,最适合华盛顿的定义应当是“江河日下的国家”,一个正在滑向衰落、更关注国内民生而非阿富汗、中东的超级大国。
美国已疲于奔命,这不足为奇。冷战结束了,但美国士兵在战场上度过的时间却是冷战时的两倍。华盛顿向国防领域投入史无前例的巨款,2011年,美国的防务开支比全球排名第2-20位的所有国家的军费总和还要多。不难想象,对于困扰白宫的16万亿美元这一天文数字的债务,军费肯定“贡献良多”。
美国的利己主义肯尼迪在1961年总统就职仪式上曾慷慨陈词,美国将为捍卫世界自由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得失。然而,奥巴马在第二任期的就职讲话中对上述语句只字不提,这绝非偶然。
文章指出,奥巴马此番讲话另有深意:战争的十年已接近尾声,身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并不想勾勒轰轰烈烈的国家理想,他的想法可以用平实的语句来概括:美国人的福祉与安宁比地球上的其他一切都重要得多。
奥巴马前任小布什的外交理念充满着救世主情结。然而,奥巴马似乎更欣赏艾森豪威尔,后者虽然行伍出身,但执政8年(1953-1961年)间,他一直竭力避免流血冲突,至少是不让美军战士血染沙场。据说,从朝鲜战争结束至他卸任,美军在战场上未失一兵一卒。
国防部长哈格尔是越战老兵,他将一本《艾森豪威尔传》赠予奥巴马,其中深意,不言自明。他试图展现自己对总统“背后操纵”战略的完全赞同。无论是2011年的利比亚战事,还是不久前的马里冲突,都是该战略的最佳诠释。华盛顿先是乐得将捍卫自由的责任交予北约,而后又托付给巴黎。
文章认为,这并非世界末日,同理,五角大楼经费遭遇削减也不是。然而,很难预见,一旦美国从原有阵地彻底离开,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尽管奥巴马与拜登在内政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外交方面却乏善可陈。在一些不喜欢华盛顿的国家,如巴基斯坦,奥巴马并不比布什更招人喜欢,白宫向当地派出的无人机比外交官还要多,造成平民死伤。
如今,人们已不再怀疑伊朗终将拥有核武器,全球气候谈判势必步入死胡同,以巴两国将再度兵戎相见,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仍大有改善余地。
谁将取而代之?现今世界波谲云诡,预测显然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但目前给人的感觉是,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并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当然,这并非是出于和平主义、利他主义的驱使,实在是因为国家的经济及金融现状令华盛顿对于继续担任全球宪兵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这一差事不仅要劳心费神,更得烧钱。
下一个问题也顺理成章地产生了:谁会取代美国?由于国内经济问题,北京的外交热情稍有降温;俄罗斯的实力较之昔日苏联相去甚远,否则怎么会不觊觎当前的权力真空;印度与巴西想成为全球领袖还为时尚早,它们的超级大国肌肉尚显孱弱。
国际组织自身也困扰不断。无论是联合国、北约还是欧盟,都在反思整个价值观体系,积极探寻时下的新使命、新定位。
在美国,有一种想法占据上风,即唯有欧洲可能也应当取代华盛顿的全球宪兵地位。欧洲人头两回扛大梁,表现也中规中矩。当然,这是美国人的一厢情愿。除英国外,欧洲国家在冷战结束后纷纷削减军费开支,平均降幅近15%。但最令欧洲新角色拥趸们感到沮丧的,是欧洲国家虽然建立了形式上的联盟,但并非铁板一块,面和心不和,欧债危机、围绕反危机手段的激烈争议便是明证。
文章指出,美国不情愿继续充当世界领袖,欧洲无力接班。不管是否情愿,最有可能的候选者无疑非中国莫属。何况北京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其复杂程度并不能与欧洲、美国当前深陷的窘境相提并论,因此,一旦北京处理好自身问题,手脚便不再受束缚。不过,北京对于全面超越美国并不感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