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习近平开始访问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并出席第五次金砖峰会。30日,习近平结束四国行,完成外交首访。“习”式外交有什么特点?此行勾勒出怎样的外交新图景?“彭丽媛旋风”如何成为中国魅力的新名片?本报为您一一盘点。
首次出访圆满落幕。对世界来说,习近平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对习近平来说,世界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舞台。有定力,有张力,有亲和力——观察家如此剖析“习式外交”。
定力:积极作为又不与西方对抗
定力是指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专家认为,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正试图传递外交战略新思路,即处理国际关系时强调“合作共赢”。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尊南表示,此次习近平出访特别强调合作共赢,强调两个国家间的关系不是零和游戏。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从世界和平中得到红利。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时,习近平提出“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在莫斯科演讲时,习近平呼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坦桑尼亚,习近平强调中坦发展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刚果共和国,习近平强调中国将继续高举合作共赢的旗帜。
可以预见,今后处理与美国等大国强国关系时将追求既博弈又合作的“平等关系”,以维护核心利益,既建立强大安全屏障,又维护良好外部关系。积极作为,又不与西方对抗。
张力:坚守底线 刚柔并济
张力,指的是习近平高度重视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2013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明确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被解读为展现出他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与硬朗。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杨闯认为,从习近平主席此次对四国的访问可以看出,他的外交风格虽然非常朴实、平易近人,但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坚守底线,刚柔并济。
习近平用平和的语言把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平发展、与世界的关系、与访问国之间的关系,都阐述得非常清楚。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用了“鞋子理论”来阐述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合适,只有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其他国家无权干涉别国内政的道理,也是对西方一些舆论的有力回击。
亲和力:学识渊博展现魅力
亲和力,指的则是“习式外交”也充溢着灵活——巧妙智慧,风趣诙谐。周尊南表示,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展现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真诚,讲大实话、大白话,没有空话、套话。
周尊南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讲话时,“鞋子理论”非常诙谐幽默;再如,习近平在坦桑尼亚演讲时,用“真”、“实”、“亲”、“诚”这四个字概括中非之间的友谊,其实,这也可以概括为他本人的特点。
此外,习近平在演讲中经常引用名人名言、诗词俗语等,如在莫斯科演讲时曾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果戈理的名言;在坦桑尼亚演讲时引用非洲谚语纪念中非老一辈领导人,并用“家和万事兴”来阐明全非洲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引用古话“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回应“金砖褪色”的质疑,在刚果共和国引用非洲诗人诗句等。杨闯认为,这显示了习近平学识渊博,对中国和对方国家的文化都有深入了解,这些语言不仅能打动观众,也能获得充分理解,引发思想上、心灵上的共鸣,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魅力。 本报记者刘苗
盘点
习近平结束四国之行回国
最后一站访问刚果共和国,演讲引用非洲诗人诗句
据新华社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了对刚果共和国的国事访问,30日离开布拉柴维尔回国。
当地时间29日12时许,习近平抵达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
随后,习近平同总统萨苏举行会谈。萨苏表示,中国尊重非洲,帮助非洲,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有人说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这是别有用心。习近平指出,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一直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也是中方长期坚定的战略选择。
当地时间29日下午5时许,习近平在刚果共和国议会发表重要演讲。习近平说,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继续增加对非援助、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习近平强调,真朋友最可贵。2010年4月,中国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刚果政府向灾区捐建了一所小学,萨苏总统亲自将其命名为“中刚友谊小学”。演讲中,习近平还引用了一位非洲诗人的诗句:“向前走,非洲,让我们听到你歌声中胜利的节奏!”
3月22日至30日,习近平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访问俄罗斯成果
中俄发表联合声明,在领土等问题上相互支持。
习近平参观俄罗斯作战指挥中心,系首位到访俄国防部并参观俄联邦武装力量作战指挥中心的外国元首。
中俄签订军售大单。采购24架苏-35战机、合建4艘“拉达”级潜艇。签署多份“重量级”能源协议。
▼访问坦桑尼亚成果
中坦发表联合公报:在国家主权领土等问题上互相支持。
中坦签署17项经济开发协议。中坦联合开发面向印度洋的巴加莫约港。
落实好3年内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的承诺。
中方未来3年将为非洲国家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
提供1.8万个奖学金留学生名额。
▼访问南非成果
将中南关系打造成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和发展中大国团结合作的典范。
将在南非设中国文化中心。中南发表联合公报,高度评价建交15年来中南关系从伙伴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访问刚果共和国成果
在刚果共和国议会发表演讲。出席中国援建的恩古瓦比大学图书馆启用和中国馆揭牌仪式及中刚友好医院竣工剪彩仪式。双方发表联合公报。
签署经贸、金融等领域合作文件。
▼金砖峰会成果
金砖五国建千亿美元应急储备基金,中国拟出资410亿美元,巴俄印各出180亿,南非50亿。
金砖国家决定建立开发银行,5国各出资100亿美元。
发表《德班宣言》及行动计划,宣布下次会晤2014年在巴西举行。承诺给予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外交布局:更重视发展中国家
杨闯认为,我国外交传统的布局是“大国首要、周边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舞台”,习近平此次出访,对我国既定的外交思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外交布局上有所调整——大国关系依然摆在首位,但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加深同非洲国家的合作与交往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杨闯表示,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间存在一些问题,如钓鱼岛、南海问题,但我们不采取武力军事斗争手段针锋相对,更多的是要在外交上充分展示中国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大国的形象,与非洲国家的交往更会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即使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再发展,也不会走霸权主义道路,不会干涉别的国家。
提升软实力彭丽媛有四大优势
不俗的表现让彭丽媛获得众口一词的肯定与赞誉。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说,“单从普京献花时的表情,就能分明看出他对我们第一夫人的欣赏。”专家认为,彭丽媛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方面有几大优势。一是端庄大方的外表 这种形象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形象,有网友拿她与宋庆龄进行比较,显然基于外表。
二是由内而外透出的大气 这非深厚的修养而不能为,非见多识广而无法塑造。
三是长期积淀下来的超高声誉 艺术界是一个高度聚焦又非议多发的领域,彭丽媛属于较少的成名早而无非议的艺术家,是至为难得的公众形象。
四是长期历练出的台前优势 中国人往往内敛,不善于表达,尤其是女性。彭丽媛长期的舞台经验,造就了应对各种公众场合的能力,能够改变或丰富“夫人外交”。
中国为什么需要软实力?
中国崛起于世界,挑战前所未有,其中就有世界的偏见与不理解。中国需要凝聚一切有利于圆中国梦的力量,其一便是国家领导人的良好形象带来的影响力。拥有强大的软实力,是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彭丽媛出访行程多集中在公益、慈善、教育等公共事务主题。调查显示,有92.3%的网友认为,夫人外交有助于改变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表示,2008年奥运会刚结束,有媒体在纽约大街随机采访6000多位美国人,让其说出10个中国人的名字,绝大多数人只能说出一两个人,比如姚明,这说明中国极度缺乏与硬实力相适应的软实力,尽管后来50人的“国家名片”短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但效果并不理想。
“夫人外交,的确是跟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外交联系在一起的,对塑造国家形象很有帮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说,国家元首夫妇出访,丈夫完成政治议题,夫人完成社会、文化议题。两国间的接触面会更广泛,有利于两国关系的综合、全面发展。
公方彬还认为,现在第一夫人既然已经成为聚焦世界目光的名片,我们就应当努力推动,让其发挥名人效应,打造优良的民族形象。中国走向世界,需要第一夫人发挥与身份相符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日报赞第一夫人:首次亮相成世界主角
过去,“第一夫人”这个概念在中国并不盛行。查阅新华社对前两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胡锦涛妻子的官方报道,通常以“主席夫人”称谓。
而这一次,不仅仅是都市类媒体集中报道“第一夫人”彭丽媛,就连中央级媒体也不例外。3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热议习近平首次国际亮相》的文章中,就明确提出“陪同习近平出访的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的首次亮相也成为了世界媒体舞台的主角”。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表示,第一夫人目前并没有制度可循,宪法中不会有要求,这也不是公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意义,是国家的形象。 本报记者杨昊霆陈琳
外媒:她是中国最好的软力量
美国《华盛顿邮报》:“一个国际知名的第一夫人可以帮助中国改变以往粗糙的国际形象,而且也标志着中国为赢得世界注意所作努力的成功。”
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需要在非传统政治经济领域代表中国形象的符号,不是神舟飞船,不是航空母舰,也不是经济增长数字,而是能够体现综合素质又能够深入人心的美丽力量。”
德国《世界报》:“当迷人的彭丽媛接过普京的那一束花时,她就是目前中国最好的软力量。”
英国BBC:“面含微笑,身穿简单大气的黑色大衣,提着看不出标牌的优雅皮包……彭丽媛充满魅力的亮相和对丈夫表现出的爱意,令中国网民狂喜。” 综合
软实力
软实力出现于1990年,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就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是通过非强制手段获取结果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在没有任何显性军事威胁或经济胁迫的情况下,自愿追随或顺从你的意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