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京孤独症少年的昆曲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1:0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孤独症少年的昆曲课

2013年01月27日03:07 来源:现代快报









  梵高的阿尔,高更的塔西提岛,差不多每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地。在那个地方,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心灵彻底敞开,用画笔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17岁的南京中学生陆诚,这个刚刚在北京798举办了首个绘画个展的孤独症少年,他的一批与戏剧有关的作品,已经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与大师们一样,陆诚也有自己的领地南京朝天宫4号,一个挂着“江宁府学”牌匾的旧式院落,同时也是江苏省昆剧院和兰苑剧场所在地。这是一个远离尘嚣、散发着浓厚的传统气息的地方。在这里,因与昆曲的相遇,一个10多年来不知道如何与社会交往的少年,找到并打开了融入外部世界的通道。看昆曲、演昆曲、改昆曲、画昆曲,虽然省昆的花名册上没有陆诚的名字,但是善意的省昆人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人”,“他是我们大家的小朋友。”

  一个少年与昆曲看似偶然的相遇,成就了一段极其难得的艺术佳话,同时多少也颠覆了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

  现代快报记者 倪宁宁

  北京798

  来了位南京孤独症少年

  13-1月19日,周六,喜欢昆曲的人们,在南京的兰苑剧场听完最后一句余音袅袅的唱词后,纷纷起身走出剧场。只有几分钟,被称为“昆虫”的昆曲迷们便消失在夜色中。17岁的陆诚是其中之一。与往常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父母的不断催促声中,登上了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

  他在赶场,在兰苑剧场,他是看戏的观众;在北京798艺术区,他是一个即将在第二天举行画展的签约小画家。陆诚并没有意识到这次画展的重要性,妈妈之前与他商量,为了尽早抵达北京,为画展争取更为宽裕的时间,能否放弃周六的昆曲时,他拒绝了。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比在周末看一场昆曲更重要的事了。“生为昆曲人,死为昆曲鬼”,这句话貌似开玩笑,在陆诚那里,却是当真的。而第二天的画展,也被命名为《昆曲课》。

  画展办得很成功,新华社特地为此在第二天刊发了报道《北京798为17岁孤独症少年举办个人画展》,“60多幅油画、水粉和水彩作品,呈现出一个摇曳多姿的戏剧世界。在陆诚奔放写意的笔下,来自《白蛇传》《牡丹亭》《钗钏记》等剧目的戏曲人物,或婀娜妩媚,或奔放热烈,浓烈的色彩与夸张的造型,带来扑面而至的动感冲击”。更为诗意,同时也更为贴切的评价来自画展前言:他的画面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伤春,“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缠绵,昆曲的典雅审美,或被拳打脚踢,或者移花接木,夸张,变形,简化,凸显,全部重新写意为他自己的谐谑与快乐。

  与此同时,陆诚这些天然去雕饰的作品,第一时间出现在了网络上。新浪微博,成了陆诚版的戏曲人物登台唱戏的舞台。

  专业声音: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昆曲课》,顾名思义,题材很集中,60多幅作品画的大都是昆曲人物,其中既有昆曲行当,也有昆曲演员。绘画以戏曲舞台为题材,并不鲜见,国内曾经出现过关良、高马得等大师级画家,但他们大多是以水墨入画,而陆诚的作品以油画、水粉居多。

  陆诚的画在北京画展上,在网络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是陆诚的父母心里并没有底。因为不少人在评画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了陆诚的身份:一位孤独症少年。新华社的报道也把这一身份“强调”到了标题上。“或许人们只是一种恭维和鼓励,有的人甚至把画展本身都当作了一次慈善活动。”陆诚的妈妈是一位媒体从业人员,对绘画并不在行。但是记者从一些专业人士那里得到的都是对陆诚肯定的评价。

  香港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席荣念曾收藏了陆诚的两幅画,他对朋友说:你们收不收陆诚的画?不收我可先收了。著名画家陈辉认为陆诚的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作品,一起笔就是他的了,没有人能模仿得了,谁模仿他就是东施效颦。”

  著名画家、国内原生艺术倡导者郭海平把陆诚的画形容为一瓶好酒,“只能闻一次,闻两次可能就要醉倒了。”在他看来,陆诚的画天真、纯净、自由,没有受到既有文化经验的污染,他对昆曲的热爱完全出自内心。他认为陆诚的画体现出了一种特殊的价值,就是这些作品引导我们进入了一个特殊群体的精神世界,“昆曲是一种超现实的艺术,陆诚的内心很多时候都不为人所知,他们两者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心心相印。”

  钱晓征是一位资深的藏家,近年来在艺术批评界很活跃。她介绍说自己很早就认识陆诚,因为陆诚对历史感兴趣,她把一本500罗汉的画册送给他,因为爱不释手,书很快就被翻烂了,之后她又送了他一本。“陆诚的画撇开他的身份,他的"标签",本身就很有价值,他画的造型、用色很有天分,他不会在技艺上纠缠自己,他的画可以说是浑然天成。”

  陆诚曾经在初中的一个暑假,跟一个姐姐短时间到一个艺考培训班“学”过画,老师除了教给他颜料的用法,给他一个画板、一支笔、一堆颜料之外,其他一律由他自由支配。结果几天下来,面对陆诚超现实的习作,老师说了句“你的画是那些搞当代的人一辈子都想达到的境界,可惜他们一辈子都画不出来”。

  关闭或者虚掩

  一扇通往现实的门

  在南京,在陆诚“出现”之前,很少有人把孤独症与艺术扯上关系。在人们眼里,严重点说,孤独症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命运;浪漫点说(其实更为残酷),孤独症的孩子,是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内心与现实世界之间,有一条难以填平的鸿沟。快报去年曾经以两个版的篇幅报道过南京孤独症孩子的现状,称孤独症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灯笼,意味着希望;易碎,意味着希望太过脆弱。

  而在陆诚的妈妈那里,无论之前发生过什么令人心碎的事情,这个灯笼始终亮着。“我不喜欢"星星孩子"的说法,那等于说是承认现实不可改变,我认为所有的人,不分彼此,都是太阳的孩子。有些孩子只是

  暂时把通往现实的门关闭了,有一天,当我们帮助他找到、发现那扇门的时候,阳光就会照在他身上。”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陆诚通往现实的门一直都是关闭着的,至少是虚掩着的。和大多数孤独症孩子不同,陆诚的履历和正常孩子并无二致:常规的幼儿园、小学、初中、职高……他一直生活在社会之中,但他是人群中的沉默寡言人,他在学校说话很少。陆诚妈妈说,他们很早就发现了陆诚与别的孩子不同,也很早就带他去医院,但由于是非典型性孤独症,医生多次诊断都文不对题。

  陆诚的父母过去对孤独症的了解是:冷漠,对外界漠不关心;情感缺失到接近没有。“陆诚在外面极度内向,但是在家里很活跃,对家人很依恋,而且他的成绩也还说得过去。”

  直到有一天,当陆诚的妈妈把孩子的情况说给一位朋友听,比如陆诚非常迷恋历史,喜欢陵墓、石刻、四大名著;把《新华词典》后面的历史纪元表、《水浒》一百零八将背得滚瓜烂熟,朋友提醒她:孤独症不是只有一种,陆诚有可能属于高功能孤独症。

  陆诚妈妈将信将疑,上网开始搜集高功能孤独症的信息,这一搜,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所有的表象最后都指向了一个结果:高功能孤独症。而很快医院也做出了同样的诊断。

  那一年,陆诚上小学五年级。

  拿起画笔

  “昆曲少年”画昆曲

  陆诚在798的画展名为“昆曲课”,昆曲人物是绘画的主要题材。虽然陆诚从小就喜爱历史,喜爱到痴迷的程度,但是知道昆曲,还是被确诊为孤独症之后的事。2008年,时为江苏省昆剧院院长的柯军邀请一些文艺、新闻界的朋友,到省昆的兰苑剧场观看他的专场。陆诚妈妈带着儿子去看了,虽然这一场演出并没有打动陆诚,但是却开启了他与昆曲难分难舍的缘分。

  陆诚对昆曲的兴趣是从昆丑开始的,舞台上昆丑活灵活现的表演,让他快活得手舞足蹈。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每个月他都会到兰苑剧场看两次戏。因为去得多了,他成了省昆的常客,因为太熟的缘故,他甚至成了剧场后台的常客。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微博和手机短信与演员交流、沟通。

  去年初,陆诚妈妈在微博上看到,北京的一些孤独症艺术开发机构在新浪微博上贴了一些孤独症孩子画的画,也挑了几张贴在了微博上。结果陆诚的画被北京的一个美术馆看中,他们邀请陆诚参加不久后举行的“天真者的艺术”绘画展。画展很成功,画展期间,陆诚的四张画被藏家收购。这给了陆诚妈妈很大的激励。之后,一家画廊提出代理陆诚的作品,并有意在2013年1月为陆诚举办个展。作为补充,画廊希望陆诚能多画一些新画。陆诚喜欢什么就画什么,他笔下自然而然呈现出一个昆曲的世界。

  陆诚对昆曲太喜爱也太熟悉了,所以很快,他就画出了一批作品,有油画,有水粉,有水彩。“他一般是先看昆曲视频,截屏,然后再对照相关剧照,心里有数了,再动笔。”陆诚妈妈介绍,画油画他不起草稿,不沟边,而是直接就把“搁在心里的形象”画出来。陆诚妈妈说,陆诚画画时,全神贯注,就像他看昆曲时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4 10:48 , Processed in 0.0782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