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02
赵本山带火了东北“二人转”,他倡导绿色“二人转”,摈弃其中低俗的东西,赋予其新意,也让这个土生土长民间艺术登上大雅之堂。除此以外,赵本山的语言艺术,也就是他的小品,也使赵本山名声鹤起,成为蜚声中外的艺术家。
当然,把杨丽萍与赵本山“比肩”美国商演,有些“错位”,虽都称之为艺术家,但从事的行当却不同。前者是用形体语言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而后者则是说唱艺术,尽管赵本山的形体语言也很独特。
杨丽萍与赵本山也将各自的民间艺术带出国门。
在赵本山美国商演前,也就是在2005年,杨丽萍将《云南映象》搬上了美国的艺术殿堂。2006年9月底,《云南映象》又踏上了远征欧洲的旅程,巡演历时4个多月,演出城市遍及10余个欧洲主要城市,演出近百场,并成功与欧洲最大的演出商签订了协议,每年有不少于20周的商业演出。时至今日,杨丽萍及其《云南映象》仍旧驰骋在世界各国的艺术舞台上。
2007年,赵本山带领二人转演出团体进入美国。最初,其在美国各大媒体得到追捧,但之后却传出了很多负面新闻,不是“票卖不出去需要华侨赞助”,就是“票价太高、内容低俗”,甚至还有媒体爆出其“被华人华侨起诉”等消息。虽然赵本山的美国之行真相如何说法不一,未有定论,但自此以后赵本山确实再未尝试海外商演。
同样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为啥赵本山不敌杨丽萍?恐怕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营销手段不同。拿《云南映象》来说,在演出前,就策划在美国的几十家媒体对杨丽萍美国出演做预热报道,并在电视台做了很多广告,并策划了一个“向杨丽萍授予城市钥匙”的活动,这些迎合美国人口味的“炒作”,把文化、政治、经济捆绑在一起,在当地观众中迅速掀起中国热,为扶摇直上的票房收入添薪加火。
而赵本山美国之行,则是靠其名气,而演出性质以及承办方的不确定性 造成赵本山的美国演出几乎没有动用有效的营销手段。据《青年周末》报道,由于观众“信不过”美国承办方对赵本山演出的宣传方式,也为赵本山招来“想在美国卖高价票”的恶名。
二是,文化产品的内容与形式不同。《云南映象》没有用故事作为结构,但却包含故事内涵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作品,它仅是欢乐的歌舞,它是一场感激的仪式,蕴涵着深刻的现代观念,这个观念就是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歌舞剧侧重的是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与主题,而这些人类共有的情怀也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杨丽萍把《云南映象》改名为《香格里拉》其展现的美景、安宁的意境,同时具有中国色彩,也在美国人的心中产生认同感与亲切感。
赵本山的演出形式属于语言艺术,没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与语言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增加了交流与沟通的难度,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即使现场增加同声传译,也难以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虽然赵本山美国演出的主要受众是华侨,但他却忽略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没有将其在美国的演出内容做本土化的艺术处理,没有在演出内容和形式上下更多功夫,这导致其表演中一些对残疾人的模仿和搞笑噱头遭到指责;另外,赵本山的演出内容庞杂,除了二人转,还有绝活、才艺、老歌新唱、小品、歌曲以及舞蹈演出等,缺乏经典的品牌效应,难以引起演出商的青睐。
三是,市场定位于受众不同。 杨丽萍与国际顶尖文化演出商、承办商合作,将全球观众作为自己艺术的受众,以达到让《云南映像》走向世界的目的。此外,杨丽萍突出的是品牌,因此,即使没有她本人参演,其国际巡演的团队也一样能产生轰动效应。“美国人不认识谁是杨丽萍,他们的喝彩是为了云南,为了我们的民族艺术。”
相比而言,赵本山的美国之行目的不够明确,且受众仅局限于在美国的华人华侨,鲜有本土的美国人,在扩大我国民族文化影响力上效果有限,也直接导致了其后期在国外可持续发展的乏力与断裂。尤其赵本山的美国之行凭借的是本人的名气与影响,如果没有赵本山亲力亲为则会使吸引力大打折扣。
注:本文根据《美国商演赵本山不敌杨丽萍》(作者蒋晓梅)改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