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9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危机震荡旅西华人产业链 华人装卸业陷低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7 10:5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05月07日
    据西班牙《欧华报》报道,记得2004年春天,记者刚刚来到马德里时,曾有人试图介绍记者去做装卸工的工作,当时一脸迷茫的记者对此充满了疑惑,介绍人信誓旦旦的话至今仍悬于耳际,“干装卸工确实很累,但是如果坚持下来,赚得也很多,每个月至少能赚2000块钱左右”。

  据记者了解,即使在经济势头最好的2000年之后的几年间,能够达到这个薪资标准的几乎凤毛麟角,尤其在特别看重经营效益的华人产业圈,这个数字意味着一个远远达不到的空无,更不要说靠出卖力气生存的装卸工了。

  华人装卸业的由来

  提到华人装卸行业,不能不提到华人颇具规模的批发业。早在2000年前,华人仓库批发业的崛起,催生了一个华人装卸行业的诞生。由于每日进出货量的剧增,那些以家庭为单位的批发业主已经无力再从事繁重的搬运工作,个别有少量工人的仓库也无法抽出人力进行高强度的装卸作业,那些暂时没有固定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的闲散人员,就三五成群地干起了这个营生。由于收费低廉合理,加之业主确实需要有人承担这份工作,华人装卸业由此应运而生。

  当时的装卸工作远远没有成型,更谈不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去开展工作,他们往往都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面对雇主谈好价格后就开工,而雇主通常会在工作结束后,马上给这些装卸工结算工钱。后来有人发现了这里的契机,借势整合了装卸工结构,并且组成了经过注册的装卸队伍,这就是华人装卸队的基本由来。

  搭伙似的人员组合

  每天行走在批发街和工业区的大街小巷,肩挎双肩背包,身穿休闲工装的大多都是从事装卸的装卸工人。记者有一次在公车上,竟以类似的装束和十分接近的双肩背包,得到了一位装卸工人的“认同”,那位工友的直白倒很有说服力,“看你身高马大的样子和那个双肩背包,就知道你是一个‘扛箱’的”。

  那位从事装卸的工友嘴里的“扛箱”,其实是一句来自山东青岛的俚语,这句不经意的俚语其实道出了多数“扛箱”者的身份,他们大都来自山东、河南和东北,都是一些来西时间较短,或者没有身份的身高马大、腰阔膀圆的青壮年男子。

  了解中得知,由于扛箱(搬运)工作实施的都是装卸作业,因此工友彼此间的协作非常重要,这样的工作特性成就了搭伙组合,特别对那些体积庞大的20呎、40呎集装箱(柜),没有几个人组成的搭伙团队相配合,根本不可能完成整个繁重的装卸作业。在这样的前提下,以地区、老乡、朋友为基础的互助和搭伙形成了。

  竞争中自主统一价格

  有了所谓的团队,自然就需要相对应的组织管理,很快,以地区为首的职业化装卸队伍诞生了。马德里批发区有了一拨以东北人为主打的装卸队伍,同样,工业区也有了以山东人为主的装卸团队,以后的多年间,马德里华人装卸市场主要依靠这两家装卸队伍,对所有华人客户进行装卸服务。

  团队的构成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但是同样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近似于垄断的客源管理和分布。由于华人行业的单一性,很多客户在需要服务时,只要对老板打声招呼或者预知一下,就会有人立马前来为客户服务,而这些人恰恰都是某个团队的组织者或业户认同的老板等等,其他人根本不能问津这项业务,否则,就会招来业内的谴责。

  也有个别人不屈从于某个人,仍然我行我素地照干不误,这样就造成了不大不小的市场波动,首先表现在价格的随行就市上。不统一的价格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他们不允许有人节外生枝,另起炉灶。在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事关价格的争执纠纷过后,2007年夏天,马德里地区多个装卸队代表举行了首次聚会,他们经过开会研讨后,将价格进行了适度上调,执行了20尺集装箱,装120欧元,卸90欧元;40尺集装箱,装220欧元,卸150欧元的基本价格,并据此在华文媒体上公开价格,避免不正当的竞争出现。

  装卸工的生活现状

  从事装卸工作的以山东和北方人居多,他们大多数背井离乡时年纪偏高,国内出身不是农民就是企业裁员的下岗者,家中多半都有留守的妻儿和家小,生活负担普遍偏重。

  这样一个群体来到西班牙,并从事这样繁重不堪的高体能劳动,其艰难程度不难想象,有些初来乍到者虽然求亲靠友找到了这个工作,却因为体能不支根本坚持不了几天,只好打退堂鼓半途而废,还有一些人则因为处理不好与周围工友的关系无奈离开。

  装卸工的工作繁重而又艰苦,他们通常选择较为便宜的住家一隅,过着节衣缩食的节俭日子,由于工作特性的需要,雇主到货就是他们上班的号角,许多人接到通知便飞也似地赶往现场,因为去晚了很可能被别人抢了个先手。即使这样,很多人仍然无活可做,即使在仓库区业务繁忙的那几年,个别人还是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紧巴日子。

  工作环境恶劣是华人装卸工必须要面临的,他们没工作就是没工钱,有工作就要拼命干,被形容为装卸工标识的双肩背包里,除了添加或减少的衣服,就是他们必需的矿泉水,一张月票和一点零用钱,这组成了他们全部的行头。休闲的时间对装卸工来说并不轻松,他们要么在家里蒙头大睡,要么就是打牌聊天,或者给国内家人拨打长途电话,这些几乎成了装卸工人工余生活的全部。

  华人装卸业今非昔比

  华人装卸业虽然历史不长,但是作为华人产业圈内滋生的产物,同样经历了从盛到衰的发展历程。以2000年开始为例,如果在生意旺季的时候几乎天天有工可做,一个装卸工每个月可收入1600欧元还多,最低者也能达到1200欧元上下。

  但是,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很快就波及到了这个行业,不景气的仓库批发业连带波及了装卸业,货柜急速减少,工作量骤减,原本的装卸团队在萎缩。

  一位从事了四年的老装卸工告诉记者,现在装卸行业的低迷简直难以形容,这不仅表现在无货可卸可装,个别老板一改往常,把价钱压得很低,让人无法接受,即使勉强找点活干,这点工钱根本维持不了正常的生活开销。

  至于低到什么程度,这位工友说了一句话,他的房租月需近300元,而他现在的工钱只有这些,萧条时甚至连房租都付不出来。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那些昔日依靠华人仓库兴衰而发展起来的装卸业,如今也随着经济危机中低迷的批发业滑到了谷底,华人产业链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特征一览无遗的暴露出来。

  装卸业,究其实质,也是一个华人产业的晴雨表,它的兴衰既是产业化动荡的缩影,又是经济低迷的真实写照。记者了解到,大部分从事装卸行业的工人都选择了力所能及的职业谋生,个别人因为找不到新出路,又奈何没有身份而选择了回国。

  真希望华人批发业能够重振雄风,也希望华人装卸行业再度火爆。(晨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15 01:44 , Processed in 0.352988 second(s), 4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