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涯哨兵”新追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9 09:1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涯哨兵”新追求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记者 李选清 柳 刚 特约记者 李华敏  

时间:2012-02-18 06:54:23

   

官兵环岛巡逻。陈耀强摄

   “欢迎您回‘家’!”
    2月16日9时40分,交通艇刚靠上东瑁洲岛码头,连长余国庆就热情地迎了上来。
    “您第一次上岛时,我还是一名新兵,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我?”余国庆的这句话把记者思绪拉回到10年前——
    2001年8月16日,记者首次采访东瑁洲岛。岛上官兵艰苦创业,把孤岛建设成为书香浓郁的海上堡垒的事迹,让记者深受感动,写过一篇《天涯哨兵的绚丽世界》。
    阳光下,望着余国庆黝黑的脸庞,记者顿时备感亲切。
    从码头到连部,只有870米。10年,距离没变,但这条路却发生了巨变——
    当年,这条路被称为“创业路”,是官兵拣珊瑚石,如燕子垒窝般修出来的,坑坑洼洼。如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大道。道路两旁,相思树郁郁葱葱。余国庆边走边介绍:“这些相思树都是一茬茬老兵离开海岛时种下的,大家亲切地称这条路为相思路。”
    这条路还叫“文化路”。每棵相思树上,都挂着官兵原创的格言标牌。“一个人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干出了什么”……品读这些富有哲理的士兵格言,记者的步子不由得慢了下来。
    椰亭,依旧是连队“会客厅”。椰汁,依旧甘甜;海风,依旧清爽。“小岛小迎四面八方客岛不小,大海大聚东西南北兵海不大”,悬挂于此的这副新对联,展现出新一代“天涯哨兵”的胸怀和追求。
    景依旧,人不同。10年前给记者递上椰汁的连长黄文忠,如今已是某炮兵团团长;当年的新兵余国庆,接过了东瑁洲岛连长的接力棒。
    与记者同行的三亚警备区政治部主任蒋红卫说:“10年来,余国庆从一名初中生成为大学生,从一个跑5公里拖后腿的列兵成为军政兼通的标兵连长。小岛的人才接力,如同大海涨潮,一浪高过一浪。”
    据统计:这10年来,岛上先后有28名战士考上军校包括士官学校,2名士兵提干。目前,连队还有12名战士在参加成人自考。
    此行再上东瑁洲岛,记者无论走到哪里,连队“东岛电视台”的两名小记者都相伴左右。编导傅杰是上等兵,来自深圳信息技术学院;播音兼摄像邬孝军也是上等兵,毕业于浙江工商职业学校。
    他俩主持的“东岛电视台”每周一播,最受驻岛官兵欢迎的节目是《每周一星》和《东岛看世界》。
    “东岛电视台”报道过的岛上风云人物、士官王兆丰,曾与阎维文同台演出,小品、相声、乐器样样拿手,2009年退伍后竞聘成为中央电视台《军营大舞台》节目的制片人。
    看着“东岛电视台”的精彩画面,记者不由想起10年前岛上那张官兵自办的《东岛班报》。一张小小的班报,是那时官兵为数不多的“精神食粮”。
    从小报到电视台,传播方式变了,不变的是海岛官兵眺望世界的渴望。直到今天,东瑁洲岛上依旧无市电,无光纤,不通互联网。但孤悬海上的小岛官兵,也在大步追赶信息时代的潮头——
    10年前,连队图书室只有几百册图书,如今各类藏书已达5300多册,不少官兵还买了电子书。
    更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官兵用24台电脑组成了局域网。打开电脑,记者看到:从国内时事到国际热点,从军事理论到模拟训练,从政治教育到娱乐视频,内容丰富多彩。
    操课间隙,官兵三五成群地进行英语对话。连队指导员李超告诉记者:“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推进,守岛官兵的素质也需要水涨船高。这不,新年度我们专门增加了执勤英语300句的学习内容。”
    连队观察哨里,三排下士黄宗柏正在执勤。此刻,蓝天上,民航客机、直升机频繁飞行;海面上,商船、游轮穿梭游弋……
    “如此之多的目标,一个人能看得过来吗?”记者问。
    黄宗柏指着光波闪烁的雷达显示屏说:“没问题,不仅看得准还望得远,观测到的图像还能上传至陆地指挥所。”
    10年前,就站在这个地方,记者用高倍望远镜和官兵一起观测目标。不到半小时,记者的眼睛就累得模糊了。
    驾驭新装备要有新本领。连队目前98%的官兵实现了一专多能。一次,上级组织考核,连队炊事班请缨上阵进行火炮射击,打出了“满堂红”。
    在连队的发电机房,记者又遇到了一个“熟人”——电工班长、上士汪清波。10年前记者上岛时,他只是一名新兵。如今他依旧坚守在那里,成为海岛上最老的兵。
    这几天,他的心情格外好,因为连队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还有2个多月就将建成。他笑着对记者说:“知道吗,到那时岛上就可以实现24小时长明电了,我也可以‘下岗’了。”
    10年坚守一个岗位,他依旧干出了别样精彩。从最早的手摇发电到自动发电,从保障一台发电机到多台发电机,从安装风能路灯到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他给战友带来了一个个光明、温馨的夜晚。
    榕树下,坐在石凳上与记者叙旧,汪班长并没有说太多自己这些年的辛苦,而是谈起对国际时事的看法,还拿出自己写的体会文章,请记者指正。
    身居小岛,胸怀世界,汪清波身上的这种追求,让记者找到了东瑁洲岛10年巨变的力量源泉!
    临别之际,记者在连队留言簿上写下了此次“回家”的感受:“十年再上东瑁洲,处处变化更喜人。”
    (解放军报三亚2月17日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6 15:36 , Processed in 0.08112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